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治疗妊娠合并梅毒对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1年7月确诊的妊娠合并梅毒产妇52例进行不同时期的治疗。其中,孕早期确诊25例给予孕早期、孕晚期各1个疗程的治疗(孕早期治疗组);孕中期和孕晚期确诊27例(孕中晚期治疗组),孕中期确诊进行孕中期、孕晚期各1个疗程治疗,孕晚期确诊患者给予孕晚期1个疗程治疗。比较两组死胎、先天梅毒儿以及围生儿病死率。结果孕早期治疗组死胎、先天梅毒儿以及围生儿病死率均明显低于孕中晚期治疗组,两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必要对产妇进行妊娠早期的梅毒筛查,孕早期进行妊娠期梅毒的规范化治疗能明显降低死胎、先天梅毒儿以及围生儿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系统研究左乙拉西坦(levetiracetam,LEV)在妊娠期癫痫患者体内药动学行为变化,并探究基于LEV血药浓度监测,调整妊娠期癫痫患者的给药方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并进行LEV血药浓度监测的妊娠期癫痫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计算孕前至产后LEV的表观清除率(CL),分析妊娠期癫痫患者LEV的给药方案,并探究妊娠期合并用药对LEV体内药动学行为的影响。结果:对17例单用LEV治疗的妊娠期癫痫患者138次血药浓度监测数据的回顾性分析表明,妊娠期LEV的CL显著增加,与孕前基线相比,在妊娠早期、中期及晚期分别增加了86.39%(P<0.01)、148.30%(P<0.01)和134.69%(P<0.01),分娩后迅速下降,于产后6周左右恢复至孕前水平。不同妊娠时期LEV给药剂量存在差异,妊娠中、晚期给药剂量较孕前分别增加了44.93%(P<0.01)和96.07%(P<0.01)。妊娠期合用具酶诱导作用的抗癫痫药能够诱导LEV代谢,使LEV的CL增加。结论:妊娠期癫痫患者LEV体内药动学行为变化显著,其CL于妊娠中期达到峰值,分娩后迅速降低。与具酶诱导作用的抗癫痫药合用会增加LEV的CL。定期监测LEV血药浓度可为妊娠期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李智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27-228
目的分析并评价妊娠梅毒在不同时期进行诊治对妊娠结局所带来的影响。方法我站在近8年间从孕初至临产前共查出梅毒血清患者117例,对其中妊娠合并梅毒者86例的妊娠结局与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妊娠梅毒近8年发病率分别为:4.40‰、4.50‰、5.00‰、3.40‰、5.50‰、5.58‰、6.00‰及7.60‰,整体上呈现出逐年上升之势。全部妊娠梅毒患者根据开始治疗时间分成孕早期25例、孕中期43例以及孕晚期18例,三组经治疗后梅毒患儿的发病率依次为8.62%、47.83%及82.94%。三组发病率进行比较,孕早期组梅毒患儿的发病率最低,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孕早期实施治疗的孕妇均足月分娩,未见不良妊娠结局发生;孕中期与孕晚期者其足月分娩率分别为79.03%和35.14%,其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20.45%和65.96%。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尽早实施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妊娠梅毒的预后,应规范开展孕前以及孕早期的血清学筛查,尽早开展抗梅疗法,在治疗孕妇梅毒的同时,改善妊娠结局以及围生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吕芳  丁华 《北方药学》2021,18(4):82-83
目的:探讨在不同孕周使用苄星青霉素对妊娠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妊娠梅毒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2017年2月-2019年2月入组,按照孕周分组为孕早期(观察组)和孕中期(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足量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总有效率、不良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新生儿A pgar评分为(9.16±0.54)分,高于对照组的77.78% 和(8.21±0.42)分,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4.44%,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于妊娠梅毒女性孕早期予以苄星青霉素,效果明显,可防范不良妊娠结局,改善新生儿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孕期和不同治疗时机行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功能不全的疗效及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宫颈功能不全患者,根据孕期将其分为孕早期组(52例)和孕中期组(46组),根据治疗时机分为紧急治疗组(39例)和非紧急治疗组(59例),对比患者临床指标及妊娠结局。结果孕早期产妇临床指标和妊娠结局均优于对照组,非紧急治疗组产妇临床指标及妊娠结局优于紧急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孕期和不同治疗时机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功能不全患者的效果及妊娠结局均有差异,医者应根据产妇和胎儿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时机以提高足月生产率、降低晚期流产及早产率,缩短孕周延长时间及住院时间,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孕妇体重增加不足或过多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在本院产前门诊建卡并住院分娩的1751名单胎健康初产妇的病例资料,分析孕期体重增加对分娩小于(或大于)孕龄儿、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的影响,计算相对危险度(RR)和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孕中期孕妇体重增加不足与小于孕龄儿相关(RR=1.8,95%CI 1.4~2.4),而体重增加过多与大于孕龄儿相关(RR=2.1,95%CI 1.5~2.9),且有更高的剖宫产率(RR=2.6,95%CI 1.6~2.9)及不良妊娠结局;孕晚期体重增加不足与不良妊娠结局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孕中期是控制孕妇体重增加的关键时期,而孕晚期适当减少体重增长,不增加不良妊娠结局风险。  相似文献   

7.
侯智  玉建雯  李明 《河北医药》2012,34(15):2297-2298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IR)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就诊的56例PCOS患者,将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2.69的22例PCOS患者作为PCOS-IR组,余3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和新生儿情况.结果 在妊娠期糖尿病 ( GDM )、胎膜早破和霉菌性阴道炎三方面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胰岛素抵抗组流产和早产发生率胰岛素抵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胰岛素抵抗的PCOS患者更容易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应加强妊娠筛查与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抗梅毒治疗对妊娠梅毒的妊娠结局及其预后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至2014年3月期间收治的妊娠梅毒孕妇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产妇在孕早期(孕期≤20周)诊断为妊娠梅毒,在我院接受治疗,并分娩,作为观察组;另外20例患者受客观因素影响孕期未接受治疗,但在本院分娩,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产妇的妊娠结局和婴儿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25.0%;对照组出现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为55%,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新生儿存活率为100.0%,先天梅毒发生率为5.0%;对照组新生儿存活率75.0%,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0.0%。两组产妇在新生儿存活率和先天梅毒发生率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妊娠梅毒产妇在妊娠早期及时给予有效的抗梅毒治疗,可显著降低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和先天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胰岛素泵1型糖尿病妇女妊娠期间胰岛素应用剂量。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某院收治的1型糖尿病妊娠妇女15例,记录患者孕前胰岛素使用情况、孕期胰岛素及血糖控制情况及妊娠结局情况。结果:随着患者妊娠时间延长,胰岛素的摄入量逐渐增加,且孕中期、孕晚期与孕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孕中期及孕晚期胰岛素总量摄入较孕前相比增加分别为35.48%和66.13%;孕早期胰岛素基础量较孕前相比降低6.06%,孕中期及晚期分别增加9.09%和15.15%;孕早期,中期及晚期胰岛素大剂量较孕前相比增加10.34%、103.45%及134.48%;孕早期,中期及晚期胰岛素大剂量比例较孕前增加8.50%、28.17%和39.76%。结论:1型糖尿病妊娠妇女随着孕周期延长胰岛素需求量逐渐增加,在临床工作中应该根据孕周期调整胰岛素摄入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妊娠期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的结局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我科收治的妊娠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孕妇62例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行产检的正常妊娠孕妇6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孕期与产后血清促甲状腺素(TSH)变化和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孕妇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产后的TSH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孕妇发生早产、贫血、妊高征、自发性流产的概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合并甲减产妇应当定期监测TSH水平,必要时可给予甲状腺激素治疗,并对孕妇的并发症进行密切关注,以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大剂量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泵持续注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荣成市妇幼保健院接诊的102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 各51例。常规组年龄(35.25±5.26)岁;研究组年龄(36.25±6.54)岁。常规组小剂量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泵持续注射治疗。研究组大剂量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泵持续注射治疗。治疗2个月后, 比较两组疗效、血糖水平[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妊娠结局。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92.16%(47/51)比74.51%(38/51), χ2=5.718, P=0.017]。治疗前, 两组HbA1c、FBG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05、0.854, P=0.761、0.471)。治疗后, 两组FBG、HbA1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且研究组FBG、HbA1c水平低于常规组(t=3.854、5.387, 均P<0.001)。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97, 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药学服务对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在某院收治的糖尿病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用药方式分为口服降糖药组(A1、A2组)、注射胰岛素组(B1、B2组)、口服降糖药联合注射胰岛素组(C1、C2组),其中A1、B1、C1组为实验组,A2、B2、C2组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与用药教育、电话随访等精准药学服务。治疗3个月后,比较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及血糖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实验组与相应对照组之间用药依从性及血糖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血糖水平均显著下降,且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A1组、B1组患者血糖水平均优于C1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各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均显著提高,且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A1组、B1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均优于C1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临床药学服务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有效控制血糖,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孕晚期补充维生素D对母儿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新生儿体格发育及新生儿疾病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定期产检并分娩的孕产妇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316例)和对照组(337例)。干预组<35岁269例,≥35岁47例;对照组<35岁283例,≥35岁54例。干预组自妊娠28周至分娩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 IU,对照组每日补充维生素D <600 IU。检测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25(OH)D水平,测量新生儿体质量、身长、头围,统计分娩方式、早产比例及新生儿疾病的发生率。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结果 干预组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25(OH)D水平分别为(27.91±7.56)μg/L、(16.24±4.31)μg/L,均高于对照组(24.65±6.83)μg/L、(12.60±3.9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孕产妇分娩前及新生儿出生后维生素D缺乏率分别为19.62%(62/316)、17.09%(54/316),均低于对照组47.18%(159/337)、49.26%(166/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干预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身长、头围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分别为1.27%(4/316)、2.53%(8/316),均低于对照组4.15%(14/337)、6.23%(21/3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孕产妇剖宫产率及早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孕晚期每日补充维生素D≥600 IU可以提高孕产妇及新生儿血清25(OH)D水平、促进新生儿体格发育并降低新生儿期重症疾病的发生率,但对孕产妇剖宫产率及早产的发生率不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丙氨酰谷氨酰胺强化全胃肠外营养在胰腺癌部分切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某院收治的胰腺癌部分切除术后患者136例。术后营养支持只使用全胃肠外营养的为对照组(n=64),使用丙氨酰谷氨酰胺强化全胃肠外营养的为强化组(n=72)。比较2组患者空腹血糖、胰岛素用量;血清淀粉酶(AMY)、血清脂肪酶(LIPA)、AMY异常率(AMYAR)、LIPA异常率(LIPAAR);脂肪泻、腹胀、腹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肠外营养相关肝病等安全性指标及总住院时长等临床结局指标。结果: (1)血糖控制水平比较:术后3 d空腹血糖、胰岛素使用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2 d强化组低于对照组(P<0.05)。(2)胰腺外分泌酶比较:术后3 d的AMY、LIPA、AMYAR、LIPAAR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12 d强化组AMY、LIPA高于对照组(P<0.05),强化组AMYAR、LIPAAR低于对照组(P<0.05)。(3)安全性比较:脂肪泻发生率强化组低于对照组(P<0.05),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腹痛、腹胀、导管性脓毒症、肠外营养相关肝病和再喂养综合征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结局指标比较:总住院时长、总住院费用、在院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氨酰谷氨酰胺强化全胃肠外营养有利于改善因胰腺癌部分切除而导致的血糖紊乱,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用量,升高胰腺外分泌酶AMY、LIPA,减少AMY、LIPA低于正常值的发生率,减少脂肪泻发生,使用安全有效。但不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丹栀逍遥丸辅治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的疗效及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0月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86例PCOS排卵障碍性不孕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以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丹栀逍遥丸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性激素水平、子宫内膜容受性,记录2组周期排卵、临床妊娠及药物安全性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睾酮(T)、促黄体生成素(LH)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雌二醇(E2)、促卵泡生成激素(FSH)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T、L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E2、FS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子宫内膜厚度(Em)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子宫内膜螺旋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Em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I、RI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周期排卵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妊娠率高于对照组(P<0.05)。2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栀逍遥丸辅治PCOS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可明显改善性激素水平及子宫内膜容受性,进而增强治疗效果,提高妊娠率,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真实世界中妊娠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s)的安全性。方法:收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6年1至2020年12月收治的妊娠期甲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根据妊娠期使用ATDs后甲状腺功能(简称"甲功")情况以及妊娠期ATDs暴露情况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组内安全性指标的差异。结果:共收集102例孕产妇及其分娩的103例新生儿的资料,按3种不同情形分组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1)妊娠期甲亢组的早产发生率比甲功正常组更高(P<0.05);(2)妊娠早期使用甲巯咪唑治疗组(M组)比使用丙硫氧嘧啶治疗组(P组)的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更高(P<0.05);(3)P组中,妊娠中晚期使用丙硫氧嘧啶治疗组(PP组)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高于妊娠中晚期使用甲巯咪唑治疗组(PM组),但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3组组内之间其余安全性评价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妊娠期甲亢和ATDs的应用均可能对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性产生影响。因此建议妊娠期甲亢应合理选择ATDs开展个体化治疗,同时注意监测相关实验室指标以及ATDs的不良反应,以保障整个妊娠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控制满意的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是否需要提前引产。方法:选取2010.1~2013.1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产科的GDM患者,选取其中经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疗法血糖控制满意且孕周≥28周的单胎妊娠纳入观察范围,定期随访,监测母儿情况直至孕38周,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受试者,确定对象180例。随机分成引产组83例和期待组97例。引产组孕38周行宫颈成熟度检查后引产;期待组不做特殊处理,每周产前门诊复诊直至自然临产,或在出现母儿并发症时终止妊娠。结果:引产组剖宫产率低于期待组,母儿并发症如产后出血、羊水过多、羊水过少、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明显低于期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无明显区别(P〉0.05)。BMI〉25(kg/m^2),空腹血糖(FB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h),餐后2h血糖波动〉2mmol/L,是期待GDM分娩时机产妇发生不良妊娠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控制满意的GDM孕妇,分娩孕周不宜过迟,特别是伴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孕妇,孕38周即可考虑适时终止妊娠。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find out if pregnancy in black Zimbabwean women is a diabetogenic state using basal blood levels of cortisol, insulin, C-peptide and glucose. METHODS: 111 women (28 non-pregnant, 29 first trimester, 26 second trimester and 28 third trimester) aged between 18 and 35 years were recruited for the study. Fasting plasma cortisol, insulin, C-peptide and glucose were determined by standard methods. The glucose/insulin ratio was used as an index of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the C-peptide/glucose ratio as well as the homeostasis assessment model (HOMA) as an index of insulin resistance. RESULTS: The means of fasting plasma cortisol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p < 0.0001 among the four groups (non-pregnant, first, second and third trimester women). Fasting plasma insulin levels peaked during the third trimester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among all women, p < 0.05. Similar data was obtained for C-peptide levels (a better indicator of beta-cell insulin secretory activity) among the groups, p < 0.01. The means of fasting plasma glucose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ith advancing gestation, p < 0.0001. Significantly lower glucose/insulin ratios, a measure of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elevated C-peptide/glucose ratios, an index of insulin resistance, were demonstrated among the women, (p < 0.05 and < 0.0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The basal data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learly demonstrates that the diabetogenic effects of pregnancy are also expressed by Zimbabwean black women, especially in late ges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