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通过观察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效果,与传统盲探的肌问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肩部手术患者30例分为两组,每组15例.Ⅰ组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传统颈丛神经阻滞.局麻药物选择1%利多卡因与0.25%左旋布比卡因.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Ⅰ组阻滞完全者占86.7%(13/15),显著高于Ⅱ组的46.6%(7/15)(P<0.01);Ⅰ组阻滞不全者占13.3%,显著低于Ⅱ组的26.7%(P<0.01).Ⅰ组无阻滞失败病例;Ⅱ组阻滞失败4例.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丛神经阻滞,能明显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更正     
臂从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麻醉中应用非常广泛.但有时麻醉效果不确切,不能满足手术要求。虽然有时辅用静脉全麻药也能顺利完成手术,但却增加了麻醉的风险,给术中麻醉管理带来不必要的负担。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佳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穿刺方面的问题(如异感不明显、离神经干太远、没进入神经鞘等),当造成麻醉效果不满意。常用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有肌间沟阻滞法和腋路阻滞法,而锁骨上阻滞法和锁骨下血管旁阻滞法因有致气胸的并发症而相对较少应用。选择合适的臂丛麻醉方法,直接影响麻醉的效果,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疼痛门诊中占有较大比例,而随着检查技术的不断提高,发现大多数腰腿痛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病变和(或)小关节的病变。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不同时期的不同症状,选择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对提高门诊治疗质量十分必要。一般治疗方法有牵引、按摩、药物治疗等。现将近年来我院对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的手术实用范围及麻醉效果。方法先据解剖用探笔模式测到体表相应位置,再用刺激针模式直至要探寻的神经所支配的肌肉群发生有节律的颤搐,调小电流至接近神经。定位准确后,回抽注射器无回血、液体和气泡即注入局麻药。结果 109例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神经阻滞,无痛率(95/109)为88%,轻微疼痛率(11/109)为10%,无痛与轻微疼痛两者达98%。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的神经阻滞,神经定位指标明确、客观,绝大多数患者效果确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腰丛神经阻滞麻醉发生双侧阻滞的原因、临床表现及其处理和预防。方法观察42例腰丛神经阻滞并发双侧阻滞前后患者血压、心率、呼吸的变化,观察健侧肢体恢复运动的时间。结果 42例患者并发双侧阻滞后,血压和心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均无明显呼吸困难,健侧肢体恢复运动和感觉时间为40~90min。结论腰丛神经阻滞易并发双侧阻滞,应积极预防,及时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7.
李任国  李伟  马涛  胡世峰  柳顺锁 《河北医药》2008,30(10):1515-1516
目的 探讨改良微电针麻仪辅助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120例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60例,A组用改良微电针麻仪辅助定位,B组用异感定位,均用0.375%罗哌卡因行肌间沟臂丛阻滞.结果 A组神经阻滞完全56例(93.3%),阻滞不全4例;B组神经阻滞完全46例(76.6%),阻滞不全9例.无效5例,神经阻滞成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改良微电针麻仪辅助定位行臂丛阻滞比异感方法 定位准确,阻滞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胡贵萍  吴登友 《贵州医药》2007,31(5):428-429
周围神经刺激器(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可以为外周神经阻滞提供客观的定位依据,因此被广泛地用于包括臂丛神经阻滞在内的各种阻滞技术[1,2].对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单点PNS法并不比其他方法更优越[3].  相似文献   

9.
臂丛神经阻滞加痛点封闭治疗肩周炎115例疗效观察福清市医院施作顺,陈月华我院自1990年以来采用臂丛神经阻滞手法松解粘连及肩周围痛点封闭治疗肩周炎11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115例中,男54例、女61例;年龄42~75岁,5...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医药科学》2019,(20):98-101
目的对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2月期间120例PFNA术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对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操作时间、舒芬太尼使用量及镇痛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前、麻醉后及术后不同时间点观察组DBP、SBP、P及SpO2水平稳定,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麻醉操作时间,观察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方面,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优良率方面,对照组(88.33%)低于观察组(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为2.78%,对照组为2.7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PFNA术中应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联合阻滞,麻醉效果优良率高,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对患者机体生理功能影响较小,尤其在伴有基础疾病较多的高龄患者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中,甲状腺手术多采用颈丛阻滞,其方法操作方便,效果可靠。但因方法不同,麻醉效果对循环系统的影响也有差异,为减少不良反应,提高阻滞完善率,我们选择150例甲状腺病(囊肿)手术。随机采用三种阻滞法,同时均辅用氟芬合剂观察并比较麻醉效果及其对循环系统的影响。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150例病人,男40例,女110例,年龄18~68岁,ASA Ⅰ~Ⅱ级,术前无心血管并发症。拟于甲状腺瘤(囊肿)摘除或甲状腺次全切除术。1.2 麻醉方法术前肌注鲁米那钠0.1、阿托品0.5mg。随机将150例病人分成三组,Ⅰ组用一点(C_4)阻滞法;Ⅱ组用  相似文献   

12.
朱二霞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16-517
良好的麻醉效果是进行手术的关键。肌间沟神经阻滞术是临床麻醉常用的一种神经阻滞技术。基于上肢神经分布的特点,根据锁骨、上肢的不同手术部位,采用肌间沟不同穿刺点,注入不同容量局麻药达到满意效果。以第六颈椎横突结节为中点,把肌间沟二等分为上、下两部分,锁骨手术在肌间沟顶点穿刺,肩关节及上臂手术在上肌间沟或横突结节处穿刺,前臂及手部手术在下肌间沟穿刺,再根据手术长短,手术部位注入不同容量药物,必要时复合尺神经阻滞,观察麻醉效果。近年来,我科采用肌间沟不同阻滞点,注入不同容量药液,  相似文献   

13.
是阳 《中国医药指南》2009,7(9):141-141
目的探讨新法即锁骨上垂直进针法行臂从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病人平仰卧手术台上,患上肢伸直并贴身放在手术台上,在患侧胸锁乳突肌外缘锁骨上定点作皮丘局麻,以22号长5~6cm针头连接装有20ml局麻药的针筒,操作者用右手持针筒将针以90°水平面刺入约3cm深度并提插寻觅臂丛神经异感,当异感出现立即固定针头并抽吸无回血即注入局麻药。结果所有病人麻醉效果满意,无并发症出现。结论新法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垂直进针法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颈丛阻滞治疗颈丛神经受压引起颈肩病的疗效。结果有完整资料的40例患者,疗效优31例(75.25%),良3例(7.5%),可2例(5%),差4例(10%)。优良率90%。结论用颈丛神经阻滞治疗颈丛神经受压引起的颈肩痛对大部分患者有效,且具有起效快、损伤小、疗效确切的特点,应作为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临床效果,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作用。方法选择ASAⅠ-Ⅳ级择期或急诊单侧肢体手术的患者62例,上、下肢分别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臂丛肌间沟/腋路阻滞和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分别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及恢复时间,麻醉效果,麻醉药用量,术前和术中的血压、脉搏、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心电图变化,术后镇痛时间及尿潴留发生情况。结果上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5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为15~30min,完全阻滞时间为20~30min,1例运动未完全阻滞,但不影响手术;下肢感觉起效时间为1~8min,BromageⅠ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0~15min,BromageⅢ级运动阻滞时间为15~30min;术后镇痛时间,上肢(525±158)min,下肢(625.68±119.62)min,镇痛效果十分满意;无尿潴留现象。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明确,效果满意。与传统的神经阻滞比较,利用神经刺激器不但使上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更加准确,阻滞成功率高,而且开辟了用传统“异感”法难以完善的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新方法,生理干扰小,无“异感”穿刺法留下的痛苦记忆,术后镇痛效果好,镇痛时间长,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16.
陈利新 《安徽医药》2013,17(11):1917-1918
目的探讨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该院收治的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6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对照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及阻滞操作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实验组麻醉成功率达93.3%,而对照组麻醉成功率71.1%,实验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率高、麻醉效果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胡凯 《江西医药》2008,43(12):1383-1385
目的观察C4横突阻滞联合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锁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Ⅰ组n=30)、试验组(Ⅱ组n=30),Ⅱ组采用C4横突阻滞联合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Ⅰ组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均应用1%利多卡因 0.25%罗哌卡因混合液25ml,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记录麻醉前后及术毕监测患者HR、BP、SpO2,观察有无麻醉并发症。结果Ⅱ组中麻醉效果为优者(93.3%)明显多于Ⅰ组(53.3%)。术中两组病人生命体征均平稳,无麻醉并发症。结论C4横突阻滞联合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肢神经阻滞麻醉在围术期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试验为前瞻性、随机、单盲试验。选择ASAⅠ~Ⅲ级成人下肢手术病人60例,手术时间约两小时左右。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组(联合组),一组为蛛网膜下腔阻滞(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指标:术中监测阻滞效果、心率、及平均动脉压;术后观察镇痛时间、病人舒适度、并发症(尿潴留、头痛)。应用应用SPSS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通过对比研究,综合评价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肢神经阻滞在下肢手术围术期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结果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联会组比对照组平稳,阻滞效果对照组稍强于联会组,术后尿潴留、头痛发生率明显多于联会组。结论围术期运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腰丛 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下肢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在开胸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于黔南布依族苖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择期行开胸肺叶切除术患者10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C组,n=35)、椎旁神经阻滞组(N组,n=35)和观察组(O组,n=35)。C组行全身麻醉诱导;N组行椎旁神经阻滞后全身麻醉诱导;O组行椎旁及膈神经阻滞后全身麻醉诱导。比较三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切口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同侧肩膀痛VAS评分、术后24 h内患者自控镇痛(PCA)使用次数。结果 O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低于C组、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术后切口痛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术后同侧肩膀痛VAS评分低于C组、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组术后24 h内PCA使用次数低于C组、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旁神经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在开胸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能减少术中全身麻醉药的用量,能降低患者的术后切口疼痛及同侧肩膀痛,能减少术后PCA使...  相似文献   

20.
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方法易于掌握,小剂量低容量的局麻药即可阻滞肩部和上肢桡侧皮肤的痛觉,广泛应用于临床上肢手术的麻醉,但存在尺神经起效延迟,有时尺侧阻滞不完善的现象;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因体表标志明显,容易定位和穿刺,并发症少也被广泛用于前臂及手部手术。但臂丛在腋鞘内的分支较多且比较分散,因而阻滞不易完善,通常是尺侧好,桡侧差,肌皮神经,桡神经和腋神经阻滞成功率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