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3 毫秒
1.
目的总结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上肢手术156例经验。方法分析2002年6月~2004年12月采用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锁骨部、肩部、上臂、前臂及手部手术。结果本组麻醉完全112例,尺侧皮神经和尺神经手支或单纯尺神经手支麻醉不全者28例,正中神经阻滞不全者9例.桡神经不全者7例。结论经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持续时间长,且可反复穿刺,并发症少而短暂,操作易于掌握,敌对上肢及肩部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2.
吴川  赵东  杨士平  张翼 《河北医药》2009,31(19):2608-2609
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麻醉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肌间沟(颈6水平入路)臂丛麻醉易定位、操作简单,但易出现尺侧阻滞不全,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通过对颈根部局部解剖学习,采用颈7水平肌间沟入路,以颈7横突尖为穿刺标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麻醉,取得了良好的麻醉效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胡凯 《江西医药》2008,43(12):1383-1385
目的观察C4横突阻滞联合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锁骨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Ⅰ组n=30)、试验组(Ⅱ组n=30),Ⅱ组采用C4横突阻滞联合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Ⅰ组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均应用1%利多卡因 0.25%罗哌卡因混合液25ml,根据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记录麻醉前后及术毕监测患者HR、BP、SpO2,观察有无麻醉并发症。结果Ⅱ组中麻醉效果为优者(93.3%)明显多于Ⅰ组(53.3%)。术中两组病人生命体征均平稳,无麻醉并发症。结论C4横突阻滞联合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4.
袁东 《海峡药学》2016,(2):193-194
目的:观察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观察组)和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组(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患者能够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观察顺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臂手术的麻醉效果。采用不同进针法肌间沟注入0.45%~0.79%甲磺酸罗哌卡因,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术者和患者对所用方法的效果满意度及麻醉效果判断进行评估。实验组中麻醉效果及穿刺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麻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顺行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臂骨科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法,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使用静脉留置针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自制一根用于将直型静脉留置针金属针芯尾部与神经刺激器负极连接的导线。选择60例臂丛神经阻麻醉下行上肢或锁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留置针组和神经刺激器专用针组,每组30例,均采用肌间沟人路穿刺。记录定位时间、麻醉效果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定位时间、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留置针用于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陶爱玲 《医药世界》2010,(7):738-738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常用于上肢手术,方法可选择肌问沟、腋路、锁骨上、锁骨下等方法。我科2008—07—2009—06对30例上肢手术患者采用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进行麻醉。麻醉起效快、效果好、并发症少Ⅲ。现将麻醉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观察相同容量局麻药单点法高位肌间沟与双点法颈丛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行锁骨相关手术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病例57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28例,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于高位肌间沟神经单点注射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29例,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于臂丛注射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20 ml,并于颈丛注射0.45%的甲磺酸罗哌卡因5 ml.记录锁骨手术涉及的主要部位、不同时间段血流动力学变化、穿刺操作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完成穿刺操作所需时间、切皮与骨膜上操作时的VAS评分、麻醉效果评定、辅助用药情况、手术总时间以及围术期的不良反应.结果 穿刺操作时试验组的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穿刺操作所需的时间试验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对照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2例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症即Horner's综合征、2例出现喉返神经阻滞、1例出现膈神经阻滞);试验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均为膈神经阻滞).结论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高位肌间沟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完善,并发症少,是锁骨部位手术的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骨科手术的可行性。方法12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肩关节及肩关节以下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锁骨上臂丛麻醉组(A组)和肌间沟臂丛麻醉组(B组),观察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法的麻醉效果、阻滞范围、对止血带的耐受及麻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间的入针深度、止血带痛发生率、麻醉操作时间以及感觉运动的阻滞成功率。结果A组止血带痛的发生率明显少于B组(P〈0.05),A组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的感觉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运动阻滞的成功率也明显高于B组,B组有尺神经阻滞不全的例数,而A组则没有1例阻滞不全的情况,两组均无气胸和局麻药中毒。结论改良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麻醉。  相似文献   

10.
周晓松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8):2784-2784
目前,锁骨手术在神经阻滞麻醉方面多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联合颈深丛阻滞的方法,颈深丛阻滞常带来诸多并发症.为了减少这些麻烦,笔者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阻滞用于锁骨手术6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灵活合理地使用颈路臂丛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治疗颈肩部手术。方法:在锁骨上4cm及胸锁乳突肌外缘2cm交叉点,此为颈路臂丛穿插刺点,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混合液5-10ml,再与前,中斜角肌间的肌间沟混合注入局麻药,回抽无血,即注入药15-20ml,浓度为0.25%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含1:20万肾上腺素)。结果:阻滞完善,患者无痛,安全,肌肉松弛。结论:过去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颈肩部手术阻滞不完全,无法达到满意的麻醉平面,通过应用颈路臂丛复合肌间沟两点神经阻滞不仅局麻药的总量增加不多,而且定位操作简单,因颈路臂丛神经阻滞也增加了肌间沟滞时臂丛神经的麻醉平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门诊上肢清创手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拟行上肢清创的9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盲探穿刺寻找异感法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所用局麻药与对照组相同.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操作完成时间,麻醉起效时间,麻醉持续时间,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短,麻醉起效快,麻醉维持时间长,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门诊上肢清创手术中,具有麻醉效果确切,术中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锁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ASAI~II级,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者,行肌间沟顶点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本组麻醉阻滞完善,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不良反应少。结论用1%利多卡因与0.25%罗哌卡因混合液肌间沟臂丛阻滞可用于锁骨手术,且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上肢手术128例经验。方法:分析2010年2月—2011年12月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施行的上肢手部、前臂、上臂、肩部及锁骨部手术的麻醉效果。结果:本组麻醉完全112例,对镇痛、肌松不全者术中辅助麻醉性镇痛药可顺利完成手术。结论: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麻醉持续时间长且可反复穿刺,并发症少而短暂,操作易于掌握,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对上肢及肩部手术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锐  韩凤 《中国当代医药》2014,(32):114-115,118
目的:观察锁骨上神经复合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80例锁骨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B两组,各40例。 A组采用单纯高位肌间沟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B组采用锁骨上神经复合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的麻醉效果显著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锁骨上神经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能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肌闻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效果观察.方法 180例ASA Ⅰ-Ⅱ级上肢手求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组、腋路组、及联合阻滞组(肌间沟+腋路组),每组病例60例.记录3纽麻醉效果比较.结果 联合组优于肌间沟纽与腋路组;而肌闯沟组和腋路组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肌间沟和腋路高低两点处分别穿刺分次注药,有利于局麻...  相似文献   

17.
施行上肢手术多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其阻滞方法有腋下法、锁骨上法以及肌间沟法三种。而颈肌间沟径路阻滞法则具有解剖位置清晰、容易定位,操作体位不受患者损伤程度所限,病人且乐于接受等优点。多年来,本人临床实践证明颈肌间沟阻滞法,为上肢手术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麻醉方式。现结合本人临床实际操作浅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ml; 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l。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19.
孙艳丽  杨诚 《贵州医药》2007,31(6):508-508
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行臂丛阻滞是小儿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我院自2005年元月以来在氯胺酮基础麻醉加臂丛阻滞下实施小儿上肢手术97例,麻醉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上肢手术患儿97例,年龄2~10岁,体重10.5~29 kg,ASAⅠ~Ⅱ级。手术时间35~160 min,平均95 min。1.2麻醉方法术前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准备,常规禁饮、禁食。麻醉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2 mg/kg,安定0.2 mg/kg。入室后氯胺酮4~6mg/kg肌注基础麻醉,常规吸氧。患儿入睡后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穿刺点取肌间沟与环状软骨水平线(相当于C6横突)相交处,与皮肤垂直刺入,略向足侧进针,触到颈椎横突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入局麻药,局麻药为0.5%~0.1%利多卡因(利多卡因≤8~10 mg/kg)或0.5%~0.1%利多卡因与0.25%布比卡因混合液(布比卡因≤1.5 mg/kg),常规加入1∶20万肾上腺素,注药容量0.5~0.8 ml/kg。手术开始时静注氯胺酮1~2 mg/kg,术中根据患儿BP、HR及体动等情况间断静注氯胺酮1~2 mg/kg维持。术中监测ECG、BP、...  相似文献   

20.
目的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 0m1;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1.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