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巨细胞病毒感染婴儿中人巨细胞病毒母乳感染率及意义。方法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4例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母亲的母乳和全血中HCMV-DNA含量,并同时测定母亲血浆中HCMV-IgM。结果 FQ-PCR检测HCMVDNA乳汁的阳性率为69.4%,全血的阳性率为23.4%;HCMV-IgM阳性率27.4%。母乳HCMV-DNA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全血HCMV-DNA及特异性抗体IgM的阳性率(P<0.05)。结论感染巨细胞病毒患儿的母乳中带毒率高,母乳感染HCMV可能是婴儿获得性巨细胞感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确诊为婴儿肝炎综合征的126例病例资料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分析。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提示病毒感染,尤其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最多见占49.2%,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占第2位为16.7%;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可引起黄疸、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以及胆道闭锁、溶血,且病情重,易致肝硬化,日后有可能引起智力及听力障碍等后遗症。结论巨细胞包涵体病毒感染是婴儿肝炎综合征的主要病因。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是避免发展成为肝硬化、降低病死率和减轻后遗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正>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人类先天性病毒感染最常见的一种,为DNA双螺旋病毒,属疱疹病毒科β亚科,是疱疹病毒科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我国系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高发地带,一般人群抗体阳性率为86%~96%,孕妇在95%左右,新生儿先天性CMV感染的发生率0.6%~8.5%,而小于胎龄儿高达9.2%[1]。先天性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导致小儿神经系统异常的主要原因,可导致该系统严重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胆总管囊肿的相关性。方法使用人巨细胞病毒荧光定量PCR分别对25例胆总管囊肿和20例对照组患者肝脏组织进行检测,同时进行病理染色和人巨细胞病毒晚期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对照组均为检测到阳性结果,实验组中,人巨细胞病毒阳性14例(阳性率5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阳性蛋白多位于肝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炎症浸润细胞当中,胆管上皮细胞呈强阳性反应。结论胆总管囊肿与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CMV)的临床特点。方法将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和对照组18例(无巨细胞病毒感染),对两组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的SLEDAI评分、补体C3变化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14例患者中,发生肝损害12例(85.71%),发热13例(92.86%),高滴度ANA 6例(42.86%),对照组18例患者中,发生肝损害7例(38.89%),发热8例(44.44%),高滴度ANA 3例(16.67%),两组的肝损害、发热、与高滴度ANA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使症状更加严重,治疗更加困难。因此,在诊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的过程中,对患者有无CMV活动性感染应尽早检测,并对治疗方案做出及时的调整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活性在判断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有无心肌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的参考价值。方法:设对照组(20例)和新生儿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组(68例),并将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分设两组(I组血CMV—IgM阳性、尿CMV—DNA阴性;II组血CMV—IgM阳性、尿CMV—DNA阳性),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和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两组血清心肌酶活性比较,血清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两组血清心肌酶活性比较,CK—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K—MB作为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所致心肌损害的生化指标特异性强,血清中CK—MB等心肌酶活性升高程度对判断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情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以黄疸、肝功能异常最常见,肾脏也是其常见靶器官,但临床表现隐匿,不易早期发现,有时被临床医师所忽略。我们检测了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血、尿β2微球蛋白含量,探讨其在巨细胞病毒感染时对肾功能损伤的诊断意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与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相关联系。方法选取临床已确诊的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组),与8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检测两组人群血清中EB病毒抗体、巨细胞病毒抗体,样本血清中游离的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含量。结果 8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VCA-IgA、CMV-IgM的阳性率分别为91.5%、45.1%,与之相应的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4.9%、3.8%;然而在RA组患者血清中检测到的EB病毒DNA、巨细胞病毒DNA阳性率分别为8.5%、6.1%,与之相应的对照组阳性率分别为4.9%、3.8%。结论 EB病毒、巨细胞病毒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但其感染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无直接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分析。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1月收治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126例,进行总结。结果 26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新生儿经10~14d为一疗程治疗后复查血CMV-IgM、尿CMV-DNA110例患儿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16例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无明显改善,其中5例疗程未进行完死亡,11例3个月后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恢复。结论新生儿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具有严重的后果,应加强对孕妇产前检查,以达到早期证实人巨细胞病毒感染,积极进行预防,明确诊断后应有更昔洛韦进行治疗,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更昔洛韦治疗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两组方案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更昔洛韦对儿童巨细胞病毒感染的疗效。方法:将318例巨细胞病毒感染患儿随机分成两组:A组(n=168)诱导期更昔洛韦5mg/(kg·次),静脉滴注2次/天,给药14天后,给予5 mg/(kg·d),直至pp65转阴,最长维持3月。B组用更昔洛韦5mg/(kg·次),静脉滴注,每日2次。结果:A组3个月转阴率83.5%,B组64.2%。但治疗过程中A组更昔洛韦的不良反应及继发感染的机会明显高于B组。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大剂量多疗程治疗较短程治疗的不良反应及继发感染机会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