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双源CT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双源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双源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结果、对微小动脉瘤及颈内动脉C3~C5段动脉瘤检出情况;比较两种诊断方式对动脉瘤瘤颈/瘤体比例、动脉瘤显像情况、瘤体大小检出情况。结果90例患者经双源CTA检查显示:84例患者为单发动脉瘤,6例患者有2个动脉瘤。双源CTA检出动脉瘤位置、个数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总计96个。大脑前动脉A1段6个,A2段3个;大脑中动脉M1段5个,M1M2交界处2个;基底动脉12个;后交通动脉12个,前交通动脉18个,颈内动脉38个。96个动脉瘤均表现为瘤壁钙化特点。双源CTA对颅内动脉瘤检出率为100.0%(96/96)。两种诊断方式对动脉瘤瘤颈/瘤体比例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式的动脉瘤显像清晰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诊断方式检出动脉瘤长轴、短轴、瘤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显示微小动脉瘤10个,接近颅底部位的C3~C5段动脉瘤8个;双源CTA对颈内动脉C3~C5段动脉瘤及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均为100.0%。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给予双源CTA诊断,可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具体位置、形态特点等,可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理想方式,对患者病情做出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CTA及3D-DSA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双源CTA和DSA影像学资料,将其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诊断符合率以及动脉瘤特征和载瘤血管的显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1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56个.双源CT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4%;DSA检出49例54个动脉瘤,灵敏度为96.1%,符合率为97.9%.直径在3.1~5mm和5.1~10mm之间的动脉瘤的检出上,3D-CTA和3D-DSA相等.结论 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上,3D-CTA和3D-DSA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3.
罗青 《现代临床医学》2017,43(3):209-210
观察比较颅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CTA)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诊断价值。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7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其中50例患者同时行MRA检查,25例患者同时行CT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情况。CTA及MRA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分别为88.00%及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A和CTA的检出率(P<0.05或P<0.01);MRA和CTA检查瘤体直径和瘤体宽度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CTA及MRA检测颅内动脉瘤的瘤体直径及宽度均准确,二者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操作简单、无创伤,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福仁  张祥林  王志铭  雷振 《江苏医药》2013,39(2):202-204,249
目的 探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3D-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经普通CT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而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8例,均行3D-CTA和DSA检查并同时获得CT三维图像;对颅内动脉显示情况、动脉瘤检出情况、动脉瘤与载瘤动脉及颅骨解剖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DSA一样,CTA图像可清晰显示颅内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动脉瘤确诊患者35例,检出动脉瘤42个;其中,DSA检出动脉瘤40个,CTA检出动脉瘤41个.CTA对25个瘤颈形态及与载瘤血管三维立体结构清晰显示,DSA仅对8个动脉瘤颈清晰显示(P<0.05).结论 3D-CTA可以作为临床筛选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常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139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同期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39例患者中,经手术确诊为动脉瘤126例.64排螺旋CTA发现121例,误诊2例,漏诊5例,灵敏度98.4%,特异度84.6%;DSA发现125例,误诊0例,漏诊1例,灵敏度99.2%,特异度100.0%;CTA与DSA的诊断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1,P>0.05),CTA与DSA诊断动脉瘤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2.79,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是诊断颅内动脉瘤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3D-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旋转三维成像(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患者53例,均行3D-CTA与3D-DSA检查。CTA图像由2名资深影像医师分别独立判读,DSA图像分剐由1名介入影像医师和1名神经介入医师共同判读。以3DDSA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3D-CTA临床诊断效能进行评价。结果 3D-DS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病灶51个。3D-CTA共检出颅内动脉瘤患者44例(医师A)或43例(医师B),病灶47个(医师A)或45个(医师B)。以检出病灶教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0.2%(均值)和95.0%(均值)。在大小<3 mm的动脉瘤检出结果中,3DCTA与3D-DSA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瘤体最大直径测量方面,3D-CTA与3D-DSA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3D-CTA对微小动脉瘤(<3mm)漏诊率较高,但总体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疑似患者的首选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7.
《临床医药实践》2015,(8):566-570
目的:探讨256层3D CT血管成像(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I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3D-CTA及3D-DSA诊断的38例(4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以3D-DSA为标准,比较两种检查对动脉瘤数目、位置、大小、形态、瘤颈、子瘤显示的差异。结果:3D-CTA显示38个微小动脉瘤,漏诊2例2个,2例3D-CTA显示单个动脉瘤,3D-DSA证实为2个动脉瘤。3D-CTA显示2例假阳性。颈内动脉7个,基底动脉环18个,大脑前动脉8个,大脑中动脉7个。CTA与DSA两者均能清楚显示IMA特征性征象情况。结论:256层3D-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显示清晰,与3D-DSA检出无明显差异。256层3D-CTA可以作为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容积显示(volume rendering VR)及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 MIP)技术进行扫描范围内脑血管三维成像,回顾性分析31例脑血管病患者CTA检查。结果CTA检出脑血管异常30例,CTA检出颅内动脉瘤22例(共25个),动静脉畸形6例,硬脑膜动脉静脉瘘1例,静脉血管畸形1例。对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3%,对脑血管病总符合率96.8%。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显示脑血管畸形的部位、范围、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情况。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图像质量高,能快速、安全、无创有效地诊断脑血管疾病,尤其适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及脑血管畸形出血等急症病人的筛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22例临床疑有动脉瘤患者行CTA检查。原始图像重建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技术(VR)。结果:22例患者经CTA均检出有动脉瘤。瘤体直径最大6mm,最小1mm。结论:16层CTA检出动脉瘤准确率高,快速、无创,可以作为诊断动脉瘤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3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和经后处理成像,与DSA和手术结果对照。结果本组23例患者CTA中发现动脉瘤26个(其中3例为2个动脉瘤),发病部位分布依次为前交通动脉15个、后交通动脉5个、大脑前动脉3个、大脑中动脉2个、基底动脉1个。CTA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和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在应用CTA检查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很高,作为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简捷的检查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和肺动脉造影在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例同时行螺旋CT增强扫描和肺动脉造影、临床诊断PE的患者的影像学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逐支判断肺动脉的栓子情况.结果 11例患者共发现9支肺动脉主干栓塞及51支肺段动脉栓塞,其中CT增强诊断肺动脉主干栓塞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诊断肺段动脉栓塞敏感性66.7%、特异性91.9%;而肺动脉造影诊断肺动脉主干栓塞的敏感性88.9%、特异性100%,诊断肺段动脉栓塞的敏感性60.8%、特异性83.8%.结论 螺旋CT增强扫描对PE诊断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将成为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宝石能谱CT冠状动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 63例疑似冠心病分别接受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照,评估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准确度.结果 冠状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两者的符合率达96.0%.结论 CTA安全、简便和无创伤,对冠状动脉疾病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的临床特点和责任血管病变分类。方法通过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的分析,对68例TIA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责任血管病变进行探讨。结果 68例患者中的65例有明确的血管性责任病变。结论 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的血管性病因,并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代偿性缺血在TIA患者的DSA结果中占有一定比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动脉瘤诊断和后续介入或外科夹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三维DSA脑血管造影检查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48例,根据造影结果决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结果:共发现48例患者52个脑动脉瘤,分别采取了手术夹闭、栓塞治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结论:三维DSA与常规脑血管造影比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脑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瘤的检出率,也为脑动脉瘤的外科夹闭或介入治疗提供了丰富信息,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朱稚丹  王良玉 《中国医药》2010,5(9):793-794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途径开展左内乳动脉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81例(男119例,女62例)患者经桡动脉途径,采用6F JL3.5冠脉造影导管行左内乳动脉造影.结果 有170例完成左内乳动脉造影,总成功率94.0%,且左内乳动脉造影均获显影满意结果.左内乳动脉造影失败主要原因为主动脉弓迂曲(7例,男6例,女1例;占4%);桡动脉痉挛(4例,男1例,女3例;占2%).术后左臂部肿胀淤血4例(2.2%);左前臂穿刺点近端至肘关节处肿胀淤血7例(3.9%);穿刺点周围皮肤红疱疹5例(2.8%).无右桡动脉闭塞、动静脉瘘、假性动脉瘤、穿刺口皮肤破溃感染及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发生.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左内乳动脉造影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接受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在初诊时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诊断检查,观察组采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进行诊断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与诊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2.5%,两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诊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采取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率高,且诊断时间短,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体型、心型病人的冠状动脉主干及各分支的最佳投照体位的特异性关系.方法 将1369例CAG病人分为3组,肥胖横位心组(体重指数为26~31)489例,普通体型、心型组(体重指数为23~25)502例,消瘦、垂位心型组(体重指数为17~22)378例.对其造影血管,左冠状动脉主干(LM)、前降支近段(LAD)、中远段、回旋支(LCX)近段、中远段、右冠状动脉近中段、远段等血管,利用美国GE公司的LC 大C臂心血管数字减影机Compart软件进行分析,得出各段血管的最佳投照体位,根据体型、心型的不同,探讨出其与投照体位有无特异性关系.结果 显示LAO400±50 CAU250±50或RAO250 CAU350暴露LM最佳,与普通心型组相比,肥胖者其角度大10度左右,消瘦者小10度左右(P均<0.05);RAO500±80 CRA230±80暴露LAD近段最佳,肥胖者其角度大10度左右,消瘦者小10度左右(P均<0.05);RAO400±50 CRA450±50或LAO110±50 CRA45±50暴露LAD中远段最佳,LAO450±50 CAU350±50或AP CAU360暴露LCX近段最佳,LAO450±50 CAU350±50或RAO60±40 CAU330±50暴露LCX中远段最佳,他们肥胖、消瘦者组与普通心型组相比均无差异性(P>0.05);LAO350±50 CAU140±50或RAO480±50 CRA150±50暴露RCA近中段最佳,太胖、太瘦者与普通心型组相比LAO位角度都要大15度左右,RAO位胖者角度小10度左右,瘦者角度大10度左右(P<0.05);LAO530±50 CAU170±50暴露RCA远段为最佳,肥胖、消瘦者组与普通心型组相比无差异性.结论 通过这些体位的投照多能清楚了解整个冠状动脉的情况,最佳造影角度下的血管狭窄百分比测量能显著提高其定量分析的精度.从而为冠心病诊断提供可靠的解剖和功能信息,为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方案的选择奠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刘玉洁  陈闽荔 《天津医药》1997,25(8):466-468
151例急性尽肌梗死屠 中有57例发生梗死后早期心绞痛。该组病人伴心绞产有史,高血压史,陈旧心肌梗死者明显高于无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组。梗死后心绞痛在静息下发作者占50.88%,轻微活动状态发作者占29.82%,在静息或轻微活动均有发作者占19.30%。多数初次发作于第1周内,少数发作于梗塞后第2周内。41例患者接受冠脉造影检查,多支血管病变病人梗死后心绞痛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应用“简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患者临床资料的对比观察,评价“简化”冠状动脉造影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实用性及安全性。方法2003年1月~2006年6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980例,随机分为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494例(用三联三通,简称常规组,常规投照体位为7~9个)。“简化”冠状动脉造影组486例(未用三联三通,投照体位为4~6个,简称“简化”组),比较两组X线照射时间、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功率、冠状动脉并发症(冠状动脉痉挛、导管嵌顿阻塞冠脉开121、室颤1、材料费用、造影剂剂量、肾功能。结果两组患者X线照射时间分别为(7.38±3.08)min和(4.32±2.95)min(P〈0.05);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19.49±9.19)min和(12.13±8.25)min(P〈0.01);手术成功率均为100%(P〉0.05);冠状动脉并发症分别为4例和3例(P〉0.05);材料费用分别为(1465.30±188.78)元和(1188.52±163.66)元(P〈0.01);造影剂剂量为(42.5±6.3)ml和(32.9±6.1)ml(P〈0.01),无一例造影剂肾病发生。结论“简化”冠状动脉造影术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术一样安全、有效,且更简单实用,比常规组节省费用、减少X线照射时间、造影剂量和手术操作时间,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照数字血管减影(DSA),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临床疑有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患者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其中29例于检查后1周内行DSA检查。CT扫描范围1000~1 200 mm,层厚6 mm,螺距0.8,重建层厚1 mm,对比剂用量1.5 mL·kg-1,注射速率4~5 mL·s-1。CT薄层重建数据发送至工作站进行MPR,VR及MIP重建技术,DSA采用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检查。将接受两种检查方法的29例患者的CTA与DSA相同血管节段进行比较。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下肢动脉狭窄(≥50%)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2.5%(161/174)、97.1%(103/106),χ2值0.385,P值为0.984&gt;0.05,说明CTA诊断下肢血管狭窄与DSA结果无明显差别。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及其病变,是下肢动脉狭窄硬化性疾病的可靠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