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61-1362
目的:探讨终末期多囊肾患者行腹膜透析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治疗满1年的多囊肾病腹膜透析患者18例,及同期年龄、性别与多囊肾病组匹配的肾炎腹膜透析患者2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3月、透析12月时尿量、血肌酐、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白蛋白、血红蛋白、每周尿素清除指数(kt/v),观察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腹透相关性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间基础的尿量、肌酐、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血白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透析后3月、透析后12月与其腹膜透析前的肌酐、血红蛋白、血白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相比较,均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间透析后3月的尿量、血红蛋白、血白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k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透析后12月的尿量、血红蛋白、血白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kt/v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腹膜透析管置管手术,术中无并发症出现,术后未出现管周渗漏、透析管移位、大网膜包裹、内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患者腹膜炎及出口感染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末期多囊肾患者,特别是存在残余肾功能时,腹膜透析可以作为其首选的透析方式,多囊肾本身也并非腹膜透析的禁忌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分析中老年尿毒症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置管与开腹腹膜透析置管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4月-2016年4月间,浙江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共86例中老年(年龄 ≥ 45岁)尿毒症患者接受了腹透导管置入手术。其中54例接受了开腹置管术(A组),32例接受了改良腹腔镜下置管术(B组)。回顾性对比分析2组患者一般资料、手术资料、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 结果 2组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3.6±10.9)岁及(57.7±8.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但2组患者性别比例、原发病、合并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患者既往腹部手术史比例分别为1.9%(1/54)及18.8%(6/32),P=0.018;2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2.95±7.10)d及(8.93±4.03)d(P=0.001),2组患者术后腹透导管移位发生比例分别为16.7%(9/54)及0.0%(0/3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2组患者5年腹膜透析管技术生存率分别为66.2%及78.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2)。 结论 腹腔镜下腹膜透析管置管术后导管移位等并发症少,术后住院时间短,适合既往腹部手术史的中老年尿毒症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套管针引导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肾内科2012年6月至2016年1月住院行腹膜透析的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套管针引导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38例(A组),接受传统开腹式腹膜透析置管术29例(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费用、术中及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术后住院日、术后住院费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置管时间、术后住院日短于B组,总住院费用少于B组,术中VAS评分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费用、术后第1天切口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腹腔渗血、切口渗漏、术后1 a导管漂移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a腹膜炎、隧道炎、疝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套管针引导的改良腹膜透析置管术效果显著,可降低术中、术后疼痛程度,降低术中出血量、手术相关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膜透析管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对2001年~2009年在我院行腹膜透析治疗的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腹膜透析管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结果管周漏液仅1例患者发生,经封管停透6d后渗漏停止;2例患者术后手术切口渗血明显伴血性引流液,经腹带加压,同时应用凝血酶原针渗血停止、引流液转清;引流障碍患者34例,经采用改变体位、尿激酶封管以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块或纤维蛋白、铜线疏通导管方法处理后,21例导管再通,13例无效的患者9例位置正常,二次置管术证实其中7例因大网膜包裹堵塞导管侧孔或嵌入导管,2例为纤维蛋白堵塞导管。结论腹膜透析管相关并发症较常见,也是导致腹膜透析患者早期退出治疗的主要原因,尤其引流障碍是腹膜透析相关并发症中最棘手的问题,纠正术前的不利因素,正确掌握腹膜透析置入技术,加强术后教育可减少腹透相关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腹膜透析 (PD)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ANP)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 46例ANP患者分为腹透组(n =2 0 )及对照组 (n =2 6) ,两组患者在采用禁食、补液、抑制胰腺分泌抗感染等基础上 ,腹透组以Tenckhoff透析管 ,外科切开植入法、袋袋装腹膜透析液 ,应用间歇性腹膜透析对ANP进行腹膜透析。结果 腹透组发生器官功能障碍、住院天数、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或 0 .0 1 ) ,但两组后遗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结论 腹膜透析对ANP治疗效果好 ,对ANP诱发的组织器官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式腹膜透析置管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2例终末期肾病行腹膜透析的患者,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式低位腹膜透析置管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腹膜透析置管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年内漂管、大网膜包裹、腹膜炎、出口感染、隧道炎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内漂管、大网膜包裹、腹膜炎、出口感染、隧道炎等指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腹膜透析置管方法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置管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连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血压、残余肾功能及尿量的变化.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7-2009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初次行腹膜透析管安置术后进行CAPD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129例,于CAPD治疗1个月末时评估患者的透析充分性,腹透前及CAPD 1个月末时观察患者的血压、尿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 患者CAPD 1个月末时透析充分性良好,尿素氮、肌酐水平较透析前降低(P<0.05),血红蛋白较透析前增高(P<0.05).收缩压、舒张压较透析前降低(P<0.05).eGFR较腹透前略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量较腹透前稍有减少,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CAPD在透析早期疗效显著,透析充分性良好,患者营养状况好转,高血压有所控制,残余肾功能下降不明显,患者尿量减少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腹膜透析是慢性肾功能不全时一种有效的肾脏替代疗法,据统计显示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早期采用长期腹膜透析的患者总数达到115000人,占全球透析人数的14%。长期腹膜透析的患者需要在腹部置人腹膜透析管,其主要功能是保证腹透液可以无障碍的持续双向流动。对于腹透患者来说腹膜透析管就是生命线,而多数患者随意放置,很容易造成腹膜透析管脱落扭曲,少数患者虽自制简易装置效果不甚满意。为了减少病人额外的痛苦和负担,我中心自行研制了一种腹膜透析托护腹带(已申请国家专利),它具有固定腹膜透析外导管、保护外导管出口处、护腰、暖肾等保健功能,经临床39例腹膜透析病人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腹膜透析疗法 (PD ,简称腹透 )的设备简单 ,操作易掌握且安全有效 ,对慢性长期腹透者 ,可以训练患者自己操作。纤维蛋白凝块堵塞透析管、组织嵌入透析管前端小孔及腹膜炎等因素可导致透析失败。我科采用纤维支气管镜毛刷疏通部分或完全阻塞的腹透管共 14例 4 1次 ,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收集 1994年前接受不卧床持续性腹膜透析 (CAPD)治疗患者 14例 ,年龄 2 0~ 72岁 ,平均 5 4 .5岁 ;男 6例 ,女 8例 ;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 10例 ,慢性肾盂肾炎 2例 ,多囊肾2例。所有患者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腹膜炎 ,其中乳糜样透出液 1例 ,血…  相似文献   

10.
包婷  陈虹  吴永贵 《安徽医学》2018,39(1):17-19
目的 调查腹膜透析患者与普通人群肾结石的发病情况,并探讨腹膜透析患者发生肾结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随访的107例腹膜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腹透组),分析腹透组患者肾结石的患病情况,并与普通人群肾结石患病率进行比较.再将腹透组患者分为结石组和非结石组,检测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尿素氮、肌酐、尿酸、钙、磷等生化指标,并记录两组患者的透析时间及尿量.结果规律腹膜透析患者肾结石的患病率为21.5%,高于本地区普通人群肾结石患病率(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石组的尿酸及胆固醇水平高于非结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膜透析患者肾结石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高尿酸血症及高脂血症.结论 腹膜透析患者肾结石的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男性、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是其肾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患者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的透析方式对尿毒症性皮肤瘙痒症的影响。方法:选取91例稳定期维持性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血液透析治疗组(A组)患者50例,腹膜透析治疗组(B组)患者41例。血液透析组按患者治疗模式中有无血液灌流或血液滤过治疗再分为普通血液透析治疗组(27例)和组合型血液透析治疗组(23例)。采用麦吉尔疼痛问卷调查表对每位透析患者进行评分,并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同期的生化指标。结果:血液透析组患者瘙痒发生率及瘙痒程度显著低于腹膜透析组(P〈0.05)。组合型血液透析治疗组瘙痒发生率、瘙痒程度显著低于腹膜透析组(P〈0.01),而普通血液透析组和腹膜透析组患者比较在瘙痒发生率和瘙痒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全体透析患者中瘙痒的发生与透析方式及尿量、甲状旁腺素(PTH)和β2微球存在明显相关;在血液透析组患者瘙痒发生情况与透析方式、β2微球相关,腹膜透析组患者瘙痒发生情况与PTH相关。结论:组合型血液透析治疗模式的运用可以显著降低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的瘙痒发生以及瘙痒程度。  相似文献   

12.
13.
Underutilization of peritoneal dialysi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eaf J 《JAMA》2004,291(6):740-742
  相似文献   

14.
15.
卢毅  陈文 《中国热带医学》2003,3(2):273-273
腹膜平衡试验 (PET)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应用的确定腹膜溶质转运特性的方法。自 1997年 8月至今 ,我们对 5 6例腹膜透析患者进行了腹膜平衡试验 ,并根据试验结果 ,采用合理的透析方法 ,解决了腹透患者超滤不足或透析不充分的问题 ,现总结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患者的选择  5 6例均为住院的透析患者 ,其中男 37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 4 1岁 ,平均透析时间为2 1.8个病人月 ,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 31例 ,高血压肾病 12例 ,糖尿病肾病 10例 ,多囊肾 3例。1.2 PET的方法1.2 .1 标准的PET方法 晨起取坐位彻底放出前晚已留置在腹腔内…  相似文献   

16.
长期使用以葡萄糖作为渗透剂的乳酸盐透析液,最终可导致腹膜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变化。因而,新型透析液的研发成为近年来腹膜透析的研究热点,葡聚糖透析液是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相对于传统透析液,葡聚糖透析液具有许多优点,诸如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通过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减少代谢并发症,在增加超滤的同时改善患者液体状况,对患者的残余肾功能有保护作用等。然而,由于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会产生血糖值的假性偏高而引起不良后果。文章就葡聚糖透析液的特点及其在腹膜透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长期使用以葡萄糖作为渗透剂的乳酸盐透析液,最终可导致腹膜结构和功能发生不可逆变化.因而,新型透析液的研发成为近年来腹膜透析的研究热点,葡聚糖透析液是取得的最大进展之一.相对于传统透析液,葡聚糖透析液具有许多优点,诸如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通过降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而减少代谢并发症,在增加超滤的同时改善患者液体状况,对患者的残余肾功能有保护作用等.然而,由于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会产生血糖值的假性偏高而引起不良后果.文章就葡聚糖透析液的特点及其在腹膜透析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19.
20.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delivery vectors in peritoneal fibrosis research and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and superiority of lentiviral vectors.
Data sources  The data in this article were collected from PubMed database with relevant English articles published from 1995 to 2011.
Study selection  Articles regarding the gene therapy in peritoneal fibrosis research using non-viral vectors, adenoviral vectors, retroviral vectors, and lentiviral vectors were selected. Data were mainly extracted from 60 articles, which are listed in the reference section of this review.
Results  Non-viral vector-mediated gene delivery (including naked DNA for ex vivo, oligonucleotides,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 mediated naked gene delivery, etc.) and viral vector-mediated gene delivery (including adenovirus, helper-dependant adenovirus, and retrovirus vector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both in the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 and the potenti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eritoneal fibrosis.
Conclusions  Peritoneal fibrosis is a major complication of peritoneal dialysis (PD). Recently, the wide use of the gene delivery technique made it possible to access and further research peritoneal fibrosis. The use of lentiviral vector is expected to be widely used in PD research in the future due to its advantages in gene delive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