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35%~60%。由于恶性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加之脑组织固有的血脑屏障(肿瘤中亦称之为血瘤屏障)的存在,尽管临床上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但治疗后仍易复发。生存率低、预后差(一般是6~8个月),故脑胶质瘤是人类疗效最差的肿瘤之一。深入了解脑胶质瘤的侵袭特征和血脑屏障/血瘤屏障的变化规律对提高其临床疗效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外对其的侵袭特征和血脑屏障/血瘤屏障的变化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脑转移瘤、脑胶质瘤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转移瘤、胶质瘤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收集2004~2005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脑转移瘤、胶质瘤标本各10例,应用透射电镜观察两者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脑转移瘤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如下,①紧密连接扩张;②典型窗孔结构;③血管腔外可见瘤细胞.脑胶质瘤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如下,①吞饮小泡数量增多;②基膜局部增厚、分层,层内夹有周细胞;③血管壁外周胶质膜数量减少;④完整的紧密连接.高级别脑胶质瘤血脑屏障基膜上可见虫蚀状空洞,伴细胞外基质成分增多.结论 脑转移瘤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可能为血道转移奠定了结构基础,脑转移瘤血脑屏障结构是不完整的;脑胶质瘤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可能是脑胶质瘤具备高侵袭性生长而不发生颅外转移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光动力作用后C6胶质瘤后,血瘤屏障上的p-糖蛋白(p-gp)的表达,观察光动力对脑胶质瘤血肿瘤屏障上的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C6胶质瘤细胞,按Peterson法,将C6胶质瘤细胞接种于大鼠右侧尾壳核,复制脑深部胶质瘤模型,2周后对鼠脑胶质瘤和鼠脑进行光动力处理,免役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血瘤屏障上的p-糖蛋白的表达.结果 40例鼠脑胶质瘤模型,光动力处理组p-gp阳性表达率为10%,非光动力处理组p-gp阳性表达率为40%,提示光动力处理组与非光动力处理组之间存在有显著性差异(P<0.05,χ2=4.8).结论 光动力作用后血瘤屏障上的p-gp阳性表达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成像在颅脑肿瘤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动态对比增强灌注磁共振(MR)成像能提供非侵袭、生理状态下的脑组织微循环血供图,通过计算正常脑组织及肿瘤组织的局部血容量,评估肿瘤组织的血供状态;并有助于评估胶质瘤病理学级别的高低,确定肿瘤穿刺活检的部位,以及对胶质瘤、单发脑转移瘤、淋巴瘤和其他脑肿瘤切除放疗后复发与放射性坏死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等;但在颅内脑外肿瘤及伴有血脑屏障严重破坏的脑肿瘤诊断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黄连素/盐酸小檗碱(berberine hydrochloride,BBR)是一种异喹啉类生物碱,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研究发现,BBR在5%葡萄糖(Glu)溶液中可自组装形成200~300nm粒径的球状,提高了水溶性、分散性和药物摄入量。近年来研究表明,BBR在体外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而对脑胶质瘤的研究报道甚少。BBR-Glu纳米颗粒通过诱导线粒体凋亡影响脑胶质瘤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细胞G2/M期阻滞,可能通过有丝分裂危象提高脑胶质瘤的放射治疗敏感度;作用于细胞骨架,可以降低肿瘤细胞的浸润能力和恶性表型。BBR采用葡萄糖包被后可以通过GLUT1/3的转运穿过血-脑脊液屏障。BBR-Glu纳米颗粒对脑胶质瘤通过多种作用机制影响脑胶质瘤的增殖,由于BBR与传统的细胞毒类化疗药作用机制显著不同,通过研究其在体内体外的抑瘤作用的机制,可以联合传统治疗方式,进一步提高脑胶质瘤的疗效。本研究通过纳米化组装构建葡萄糖包被的BBR纳米颗粒,拟观察其有效的突破血-肿瘤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并通过多种不同途径抑制脑胶质瘤的生长,且对传统的放化疗具有潜在增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胶质瘤占脑实质肿瘤的39%~45%,其主要特征是侵袭性生长,术后复发快,病死率高,因此各种治疗方法都不尽满意。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系统肿瘤分类(2007)标准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胶质瘤的发病机制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机体内部遗传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Ki67是一种存在于增殖细胞核中,与增殖细胞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其恶性程度高,致残、致死率高,目前治疗的主要障碍是其弥漫侵袭性。胶质瘤的侵袭主要是沿着神经束、血管和脑膜等结构进行的,一般局限在脑内。侵袭的过程借助自身分泌或脑组织固有的一系列物质的协助实现,其结果会导致血脑屏障的破坏和神经-血管单元的瓦解。对胶质瘤侵袭的解剖学基础、侵袭方式、侵袭过程、侵袭结果等任一环节的深入研究,都有望找到治疗胶质瘤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脑胶质瘤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目前,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结合化疗等措施治疗脑胶质瘤。由于术后复发率高、化疗药物靶向性不明显以及不易穿透血-脑脊液屏障等问题,使脑胶质瘤的治疗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如何透过血-脑脊液屏障增强药物的靶向递送、提高治疗效果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近年来中英文相关文献,本文介绍了血-脑脊液屏障的特点以及靶向机制,总结了现阶段中药活性成分抗脑胶质瘤的作用机制,并对中药抗脑胶质瘤新剂型的应用进行综述。笔者对近年来中药有效成分治疗脑胶质瘤的研究与新剂型的应用进行归纳和总结,同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今后中药单体和中药复方用于脑胶质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更理想的治疗方案,为更深层次的理论研究和机制探索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9.
罗岚  陈芸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36):120-123
脑胶质瘤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脑肿瘤,占所有脑恶性脑瘤的80%,是原发性脑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脑胶质瘤手术及放、化疗疗效欠佳,免疫治疗是当前较热点的治疗方法之一,但由于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肿瘤屏障的阻碍,药物不能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或达不到有效药物浓度。脂质体是由与细胞膜相同的材料制成的一个微小囊泡,具有包裹多种治疗肿瘤和其他疾病药物的能力。将药物包裹在纳米脂质体中可以保护药物不被降解,增加到达肿瘤部位的药物量,从而达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提高治疗安全性的作用。本文从脂质体改善脑胶质瘤免疫微环境、保护药物稳定性,提高药物安全性,及协同其他治疗方式提高免疫治疗效果方面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苏国军  莫万彬 《医学综述》2009,15(20):3092-3094
脑胶质瘤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肿瘤,由于其呈恶性浸润性生长,且多位于脑重要结构区域,使手术难以完全切除,具有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化疗作为恶性脑胶质瘤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已为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常规静脉化疗由于受到血脑屏障及多药毒性的限制,疗效不佳。间质化疗是一种局部治疗肿瘤的新方法,能有效地绕过血脑屏障,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化疗的不良反应,有望成为控制胶质瘤局部复发的有效治疗法。本文就胶质瘤这种新的化疗方法理论基础、给药途径、相关实验及缓释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一种稳定、可实时监测的胶质瘤原位移植瘤裸鼠模型。方法用带有荧光素酶(luciferase-Luc)和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的慢病毒感染U251神经胶质瘤细胞,流式细胞仪筛选稳定表达GFP-Luc荧光的细胞系,并通过CCK-8实验、细胞周期实验、Transwell肿瘤迁移及侵袭实验等评价荧光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是否改变;将细胞接种至裸鼠大脑尾状核,建立胶质瘤原位移植瘤模型,利用小鼠活体成像系统监测脑内肿瘤的生长情况,并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评价细胞在裸鼠脑内的病理特征及成瘤能力。结果成功构建稳定表达GFP荧光和luciferase荧光的U251胶质瘤细胞系及动物模型,慢病毒整合并未改变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模型生长周期适中,成瘤率高,瘤体在颅内生长稳定,HE切片符合人胶质瘤特征。结论双荧光标记的胶质瘤细胞相比于传统细胞更有利于胶质瘤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U251-GFP-Luc胶质瘤细胞裸鼠模型,其肿瘤生长和病理特性与人胶质瘤相似,且可实时观察肿瘤生长,可作为胶质瘤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临床治疗中,为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选择性增加肿瘤组织处的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使到达脑肿瘤组织的药物浓度明显增加,这对于提高抗肿瘤药物的治疗效果十分重要。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在所有颅内肿瘤中约占40%,预后较差,平均存活期仅为9~12个月。胶质瘤毛细血管形成的血肿瘤屏障(blood—tumorbarrier,BTB)能显著限制治疗药物向脑肿瘤组织内的转运”[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胶质瘤演进异质化的细胞学分化特征,分析其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 2005年 1 月~ 2006年9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手术切除的150例胶质瘤病人的病理及临床资料,组织学观察、分析.结果 150例胶质瘤中共有69例(46%)瘤细胞出现2种以上胶质细胞分化特征,5%星形细胞瘤、77%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6%少突胶质细胞肿瘤、60%胶质母细胞瘤及全部7例混合型胶质细胞瘤内部均出现2种以上组织学分化特征;8例复发型星形细胞肿瘤中,6例(75%)出现2种以上组织学分化特征.结论 星形细胞肿瘤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其异质化的组织学分化特征也不断明显,进一步研究胶质瘤的组织学分化特征将会对胶质瘤的临床治疗及预后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脑胶质瘤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运进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18(9):819-821,826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颅内原发性的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2/100000,国内报道约占颅内肿瘤的35%~60%。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不同部位病理特征不同,其恶性程度也不同,易复发性及其侵袭性是其生物学特征。目前,胶质瘤的治疗仍是世界公认的难题。本文就脑胶质瘤临床治疗的~些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高山  游潮 《四川医学》2003,24(7):754-756
随着生物基因工程的迅速进展 ,用于脑肿瘤治疗的基因手段越来越丰富 ,但由于血脑屏障及血瘤屏障的存在 ,治疗药物难以在脑肿瘤内及相邻区域达到足够的浓度 ,从而杀死肿瘤细胞。那么 ,如何让治疗药物通过屏障进入脑及脑肿瘤内 ,成为目前脑肿瘤治疗的重点。1 肿瘤内递送系统目前在动物实验和临床实验中使用最多的治疗基因递送是局部脑内和脑肿瘤内注射药物。大量的研究表明 ,通过手术颅骨钻孔和立体定向的指导 ,药物不通过血脑屏障而直接注射入肿瘤内 ,可在肿瘤内达到一定浓度 ,杀死肿瘤细胞。但同时也发现 ,接种对于肿瘤的完全治愈和防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探讨MRI扫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湛江市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脑胶质瘤患者5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扫描检查,对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讨MRI扫描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59例脑胶质瘤患者MRI检查结果显示:脑胶质瘤Ⅰ~Ⅱ级22例,Ⅲ~Ⅳ级37例;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脑胶质瘤Ⅰ~Ⅱ级20例,Ⅲ~Ⅳ级39例,MRI扫描对脑胶质瘤分级的诊断准确率为93.22%(55/59)。59例患者中,星形细胞瘤25例(42.37%),室管膜瘤14例(23.73%),少突胶质瘤11例(18.64%),脉络丛乳头状瘤9例(13.56%);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星形细胞瘤26例,室管膜瘤13例,少突胶质瘤11例,脉络丛乳头状瘤9例,MRI对脑胶质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6.61%(57/59)。结论 MRI扫描在对脑胶质瘤诊断以及分级中诊断准确率较高,能为临床对脑胶质瘤的诊断治疗提供有效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瘤床处直接应用化疗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6年 12月到1998年 3月共收治 2 1例脑胶质瘤病人 ,经过手术和术后放疗免疫治疗 ,并给予血管内化疗 ,随访观察疗效 ;与 1998年 4月到 2 0 0 0年 7月后收治的 2 5例脑胶质瘤病人给于同样的综合治疗 ,但化疗方法不同 ,后者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用化疗药冲洗处理瘤灶 ,术后定期用化疗泵直接注入化疗药于瘤床处进行治疗观察、比较。结果 :改变化疗方案后的病人生存年限得以延长 ,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 :瘤床处直接应用化疗药避开了血脑屏障 ,降低了全身血药浓度和毒副作用 ,提高了化疗在瘤灶处的浓度和作用时间 ,从而提高了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脑胶质瘤属于神经上皮类肿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占脑实质肿瘤的40%~45%.依据病理组织学特征,2000年修订的WHO分级标准将脑内胶质瘤分为低级别(WHO、Ⅱ)和高级别肿瘤(WHO Ⅲ、Ⅳ).低级别胶质瘤占所有胶质瘤的20%~30%,5年生存率接近80%,高级别胶质瘤占脑胶质瘤的50%,其中间变型(WHO Ⅲ)胶质瘤术后生存时间接近2年,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的5年生存率仅为5%,多数生存时间少于1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瘤床处直接应用化学药物治疗脑胶质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996年12月到1998年3月共收治21例脑胶质瘤病人,经过手术和术后放疗免疫治疗,并给予血管内化疗,随访观察疗效;与1998年4月至2000年7月后收治的25例脑胶质瘤病人给于同样的综合治疗,但化疗方法不同,后者是在脑胶质瘤手术中用化疗药冲洗处理瘤灶,术后定期用化疗泵直接注入化疗药于瘤床处进行治疗观察、比较。结果:改变化疗方案后的病人生存年限得以延长,生存质量明显改善。结论:瘤床处直接应用化疗药避开了血脑屏障,降低了全血血药浓度和毒副作用。提高了化疗在瘤灶处的浓度和作用时间,从而提高了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与扩散张量成像(DTI)在脑胶质瘤分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在湖州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脑胶质瘤患者78例,其中低级别35例,高级别43例。测量平均扩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相对平均扩散系数(rADC)、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相对局部脑血流量(rrCBF)、相对局部脑血容量(rrCBV)值,应用SPSS软件对肿瘤不同部位以及高低级别胶质瘤间各个指标进行差异性比较,并根据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确定诊断阈值和分析其敏感度及特异性。 结果 77例脑胶质瘤瘤体的ADC、rCBF、rCBV值分别大于相应瘤周、大于相应对侧白质的测量值;瘤体FA值小于瘤周以及对侧白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体及瘤周的rrCBV、rrCBF分别大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高级别胶质瘤瘤体的rADC值小于低级别胶质瘤(P<0.05);ROC曲线得出rrCBF和rrCBV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95.4%以及90.2%,相应的分级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95.2%与85.3%、89.2%。 结论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与扩散张量成像可以用于胶质瘤术前分级诊断,其中,rrCBF是诊断价值最大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