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7,(7):919-922
目的:对比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疗效,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的最佳时机。方法:选择神经外科住院的重症患者18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各90例,分别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或入院后的第1、6、14、28天的氮平衡、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GCS评分,并对比腹胀、腹泻、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将早期肠内营养组随机分为A组、B组、C组三个亚组,每组30例,检测三组经治疗后第28天血清生化指标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GCS评分。结果:(1)治疗后第1天、第6天,两组在血生化指标及GCS评分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天,早期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与血清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早期肠内营养组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及GCS评分均明显高于肠外营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相比肠外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相比A组和C组,B组患者氮平衡、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及GCS评分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比A组和C组,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营养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神经外科重症患者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术后或入院后25~48h开始建立肠内营养支持,或为肠内营养支持开始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2.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疗效及其护理方法。方法将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肠内营养组(A组)、肠外营养组(B组),分别于伤后3d进行肠内和肠外营养,共10d,观察营养状况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及空腹血糖);同时观察腹胀、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和应激性溃疡出血、静脉炎、呼吸道感染等临床并发症。结果(1)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的营养状况均无明显改变(P>0.05);(2)营养支持前、后A组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血红蛋白及FBG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B组患者上述指标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两组患者并发症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B组静脉炎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具有安全、有效且费用较低等优点,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消化道功能健全的条件下可代替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个体化运动处方对妊娠晚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效果及肌力的影响。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2年7月周口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16例妊娠晚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院的患者(58例)作为A组,而将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入院进行治疗的患者(58例)作为B组。给予A组患者胸部物理疗法与四肢功能锻炼,给予B组患者个体化运动处方,在进行肠内营养期间,需按照肠内营养耐受性评估与管理工具进行评估,并每隔6h对肠内营养的治疗效果予以评价,如患者在此过程中有不耐受的情况需予以相应的干预措施。将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将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重症监护室(ICU)获得性肌无力医学研究理事会(MRC)评分分值进行对比,将两组患者锻炼前、后各时间点机体组成成分进行对比,包括肌肉总量、骨骼肌、体脂肪、躯干水分,以及四肢水分,将两组患者锻炼前、后不同时间点营养状况进行对比,包括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体重指数(BMI)。结果两组患者年龄、BMI、妊娠周期等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锻炼3d后比锻炼前高,而A组患者则在锻炼10d后比锻炼前高;B组患者锻炼7、10、14d后ICU获得性肌无力MRC分值均比A组高;A组患者在锻炼3、7、14d后相较于锻炼前骨骼肌逐渐下降,而躯干水分、四肢水分则逐渐上升;而B组患者锻炼3、7、14d后相较于锻炼前肌肉总量、骨骼肌呈上升趋势,体脂肪、躯干水分、四肢水分逐渐下降,B组患者锻炼7、14d后效果均优于A组;A组患者锻炼7、14d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BMI与B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锻炼14d血红蛋白与锻炼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在锻炼7、14 d后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与锻炼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患者锻炼3、7、14dBMI与锻炼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晚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时,采用个体化运动处方可提升肌力,改善机体组成成分,使肌肉总量增加的同时减少体脂肪、躯干水分、四肢水分,且有助于营养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对老年结肠癌患者在临床中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后,对其营养状况以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情况。方法择取104例老年结肠癌患者,随机划分为52例A组、52例B组,予以A组行常规护理、肠外营养支持;予以B组行常规护理、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统计术前、术后两组临床指标。结果在术前,比较两组CD3+、CD4+、CD8+等(免疫指标)、体重、转铁蛋白、血红蛋白、AKP等情况(P0.05);术后7d,B组免疫指标、生化指标以及营养指标水平情况均显著优于A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16%,B组为7.69%,经对比分析,B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更低(P0.05)。结论针对老年结肠癌患者,如果能够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改善其术后的免疫功能、营养状况,另外还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促进康复,在临床中具有可观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强化精氨酸肠内营养对严重烧伤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的影响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随机将30例严重烧伤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精氨酸肠内营养组(A组)和标准肠内营养组(B组),A组16例接受强化精氨酸肠内营养治疗,B组14例接受标准肠内营养治疗,均连续使用14 d。观察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的变化及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①血常规:与用药前比较,A组患者用药14 d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②肝肾功能、空腹血糖:A组与B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在用药14 d后[(45.63±29.49)U/L,(35.07±16.20)U/L]均显著高于用药前[(21.00±15.25)U/L,(22.14±17.47)U/L](P<0.05);两组患者天门冬酸氨基转氨酶、结合胆红素、肌酐、尿素氮、空腹血糖在用药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血脂:A组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用药14 d后[(0.92±0.34)mmol/L]显著高于用药前[(0.75±0.29)mmol/L](P<0.05),而B组用药71、4 d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7例,采用早期胃肠内营养(EN组);B、57例,早期肠外营养(PN组)。分别比较两组入院第1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gM)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同时观察两组胃肠道功能紊乱、院内感染发生率及GCS恢复情况。结果:A组在以上三个时间点的各项蛋白、免疫功能及GCS等指标明显优于B组,且A组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早期适量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有一定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重残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早期肠内营养应用的效果。方法4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选取时间为2016年1月—2019年6月,按随机法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以及常规干预,分析两组效果。结果经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等营养指标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早期肠内营养的效果显著,能够对患者的营养指标和生活质量起到明显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理水  王宏星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4):4022-4024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术后使用中药八珍汤辅助肠内营养对住院天数、肠内营养管喂天数、营养支持费用、住院药品费用比例、住院总费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单盲、对照研究,将88例胃癌手术患者按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肠外营养组,n=27)、A组(肠内营养组,n=30)和B组(八珍汤辅助肠内营养组,n=31)。B组术后第2天开始经鼻饲管给予中药八珍汤100 ml;A、B组患者手术后第2天开始给予等热量、等氮肠内营养支持至脱离管喂;对照组术后给予等热量、等氮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三组患者在住院天数、肠内营养管喂天数、营养支持费用、住院药品费用比例、住院总费用的情况。结果 A、B两组住院天数〔(18±4)d、(17±3)d〕较对照组(20±5)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肠内营养管喂天数(14±2)d较A组(11±2)d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营养支持费用〔(5 064±362)元、(4 725±311)元〕较对照组(5 639±613)元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住院药品费用比例〔(51±7)%、(42±7)%〕较对照组(61±6)%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住院总费用〔(42 071±5 600)、(33 904±5 758)元〕较对照组(47 984±7 004)元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较A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中药八珍汤辅助肠内营养能进一步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情况;同时可以减少住院天数、肠内营养管喂天数,降低营养支持费用、住院药品费用比例、住院总费用,有着积极的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脑卒中昏迷患者营养摄入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昏迷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后营养相关血液生化指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清总清蛋白(TP)、血清前清蛋白(PA)、血清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F)、血红蛋白(Hb)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昏迷患者采取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个体化自配营养液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个体化自配肠内营养液组(A组,50例)、商品营养液组(B组,46例)和普通流质组(C组,46例).A组给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营养科配制的营养液,按临床需求供应4-6次/d;B组给予瑞代,用量遵循使用说明及临床实际需求;C组给予家属自备的营养物(普通流质饮食),根据患者需要,进食4-6次/d,3组间其他治疗措施相同.比较各组患者近、远期的营养状况及临床并发症和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C组的上臂围及上臂肌围均显著低于A、B组(P值均<0.05),C组的淋巴细胞计数及白蛋白、前白蛋白、运铁白蛋白含量均显著低于A、B组(P值均<0.05),B组给予营养液15 d的成本显著高于A、C组(P值均<0.05).住院期间,A、B组的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腹泻及褥疮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组(P值均<0.05),A、B组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80.0%、80.4%,显著高于C组的60.9%(P值均<0.05).结论:个体化自配营养液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显著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改善临床预后,且价格适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的肠内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11.
张丹 《中原医刊》2014,(11):102-103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96例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48例,A组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B组给予肠外营养支持,对两组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1周后营养状况比较,A组白蛋白( ALB)及总蛋白(T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且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即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即胃肠外营养组),各25例。入院24 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后1、7及14 d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素氮(BUN)及甘油三酯(TG)指标的变化及3个月后预后。结果两组治疗第1、7及14天Hb、BUN及T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0.05),Al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治疗第14天Al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0.05)。术后3个月后按ADL判定疗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4)。结论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8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3例,早期肠内营养组(观察组)44例.常规治疗组早期给予全胃肠外营养,5~7 d后再逐渐过度至肠内营养.早期肠内营养组颅脑损伤后12~24 h内即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的消化道出血及胃内pH值变化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胃液pH值在入院1~2 d时无显著性差异,入院后3~7 d及8~14 d观察组胃液pH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对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营养在脑损伤昏迷患者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加速康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脑损伤昏迷患者180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组(EN)90例,肠外营养组(PN)90例,测定患者的生化及营养指标(白蛋白、体重),比较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潴留、呕吐、误吸、肺部感染)的发生率。结果肠内营养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肠外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并不会增加误吸、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且肠内营养组消化道出血风险显著降低(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应用于脑损伤昏迷患者安全可行,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能加速患者康复,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及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早期胃肠内营养在重症脑血管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老年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给予胃肠内营养,对照组给予胃肠外营养,分别给予营养支持治疗1 d和21 d后对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NIHSS评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的生化指标、NIHSS评分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胃肠内营养可改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张小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54-1255
目的:研究早期胃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4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7例,采用早期肠内营养;B组57例,早期肠外营养。比较两组入院第1、7、14天的血清蛋白、血红蛋白、转铁蛋白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同时观察两组胃肠道功能紊乱、院内感染发生率及GCS恢复情况。结果:A组在以上3个时间点的各项蛋白、免疫功能及GCS等指标明显优于B组,且A组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较B组明显减少。结论:早期适量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有一定疗效,并且可以降低胃肠道功能紊乱及院内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强化精氨酸肠内营养对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口腔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各40例。术后24 h内给予实验1组强化精氨酸(10 g/d),实验2组强化精氨酸[0.3 g/(kg·d)]的等氮、热量肠内营养支持。2组患者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0 d分别检测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淋巴细胞比值(LY)等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术前1 d两组血清TP、ALB、PA、L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实验1组血清TP、ALB、PA及LY水平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实验2组血清LY水平较术前1 d有所上升(P<0.05),实验2组其他指标与术前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0 d实验2组血清LY水平明显高于实验1组(P<0.05)。两组患者鼻饲营养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精氨酸0.3 g/(kg·d)较10 g/d剂量的肠内营养更有利于患者免疫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CS评分6—8分)随机分为治疗组(即早期肠内营养组)、对照组(即胃肠外营养组)各25例。入院24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治疗后1、7、14d的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尿索氮(BUN)、甘油三酯(TG)指标的变化、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个月后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在血清生化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后按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定预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O.05)。结论:早期合理的肠内营养支持在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和分析不同临床类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态以及炎症因子的差异。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呼吸科收治的肺气肿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0例(急性期40例,稳定期40例)设为A组;支气管炎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急性期38例,稳定期38例)设为B组;同时选取本院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三组患者营养状态的各项指标:三头肌皮褶厚度、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上臂中部臂围;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三组患者的血清瘦素、趋化素细胞因子(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全自动化分析仪测定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三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B组患者营养状态的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稳定期的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急性期与稳定期的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急性期与稳定期的IL-8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和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患者急性期及稳定期的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急性期的CRP水平均高于稳定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急性期的CRP水平显著低于B组急性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两种不同类型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营养状态、血清瘦素、TNF-α、CRP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而IL-8水平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20.
郐国虎  蒋伟 《重庆医学》2021,50(5):811-814
目的 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1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肠内营养未添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组50例)及试验组(肠内营养添加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组50例),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干预1、3、7、14 d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对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经治疗后均有所上升,第14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RP、IL-6、TNF-α经治疗后均有所下降,第14天与第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治疗后GC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联合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减轻患者的炎性反应,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可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