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对冲性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继发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对冲性颅脑损伤行开颅减压手术后继发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预后良好14例,中残18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18例,预后优良率(良好+中残)47.1%。结论:在对冲性颅脑损伤开颅减压手术时,如有迟发性血肿形成的可能,应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对冲性额颞挫裂伤是颅脑损伤中一种较重的原发伤,继发迟发性脑内血肿,进一步加重脑损伤。早期及时诊疗是提高存活率的重要因素。现将我科1996年4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43例对冲性额颞挫裂伤伴迟发性脑内血肿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我们从 1 997年 3月~ 1 999年 6月收治对冲性额叶挫裂伤并迟发性脑内血肿患者 2 1例 ,通过手术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1例患者中男 1 3例 ,女 8例 ,年龄 2 8~ 55岁 ,车祸伤 1 5例 ,坠落伤 6例 ,均系后枕部着地致减速性伤 ,双侧额叶损伤 8例 ,单侧损伤1 3例 ,入院时间从伤后 2 0 min至 3h不等 ,首次头颅CT扫描均在入院后 1 h以内进行 ,未显示脑内血肿 ,仅发现额叶挫裂伤或脑肿胀。入院后 3h~ 3天再次或多次复查 CT,显示额叶损伤区出现血肿 ,血肿量在 2 0~ 50 ml,并伴有明显脑水肿 ,部分有脑室受压中线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颅内压监测技术对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ICP进行动态监护,根据ICP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评价ICP监测在术后诊治中的作用及评估患者预后。结果:39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ICP重度增高7例(死亡5例),中度增高21例(死亡3例),轻度增高7例,正常4例;其中2例ICP持续增高,经CT证实为迟发性脑内血肿;甘露醇平均使用时间为7天,术后发生电解质紊乱8例。结论:ICP动态监测有助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病情观察,及时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并且能直接指导术后脱水剂的应用,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及评价预后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陈卓  张伟林  何家纯 《广西医学》2007,29(6):822-823
目的 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9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痊愈69例,轻残6例,重残6例,死亡12例,残亡率25%.结论 迟发性血肿多见于外伤的急性期,以颞部着力的对冲伤多见,意识变化是最重要的临床特点,致残率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术后继发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的处理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1例急性颅脑损伤术后继发非手术区迟发性血肿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伤后治疗结果 良好12例,残6例,残10例,亡13例.结论 部分颅脑损伤患者可在早期手术后形成非手术区域的迟发性血肿,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要能及时发现,早治疗和处理即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2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 对2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手术治疗19例,死亡4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3例,轻残5例.非手术治疗9例,均治愈.结论 头颅CT扫描复查是早期诊断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首选方法.对对冲性脑挫裂伤及颅骨骨折者应提高警惕.开颅术中及术后也是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高发期.及时手术预后好.  相似文献   

8.
王飚  胡静  雷军 《中外医疗》2010,29(34):30-31
目的分析额叶脑挫裂伤患者施行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对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 2007年10月至2010年5月,对48例额叶脑挫裂伤患者,采用穿刺置管法行脑室额角或附近ICP监护,使用美国强生-REF-8266型监护仪进行4~9d连续监测;常规进行脱水、止血、亚低温等治疗,同时监测有创血压了解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结合头颅CT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结果在48例患者中有8例ICP〈2.67Kpa,保守治疗愈后良好;ICP2.67~5.33Kpa的患者为27例;监护治疗中出现13例ICP〉5.33Kpa或ICP进行性增高,再行CT检查发现迟发性颅内血肿或脑挫伤病灶明显增大等行手术治疗,有20例愈后良好,5例中重残,2例死亡。持续性ICP≥5.33Kpa的患者13例全部急诊手术,有6例愈后较良好,5例重残,2例死亡。结论 ICP动态监测有助于准确判断病情变化,ICP亦能较准确反映脑灌注压(CPP),对额叶脑挫裂伤患者应放宽手术适应证,尽早手术可降低死亡率及残障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传统冠状开颅手术方法创伤较大,文中探讨神经内镜下眶上锁孔入路治疗外伤后单侧额叶迟发性脑内血肿效果。方法对40例患者行眶上锁孔入路,利用神经内镜直视下清除单侧外伤后额叶迟发性脑内血肿的治疗。结果术后半年对患者依照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达到Ⅰ级15例,Ⅱ级17例,Ⅲ级7例,Ⅳ级1例,Ⅴ级0例。结论外伤后额叶迟发性脑内血肿一般无活动性出血,临床使用神经内镜和眶上锁孔入路清除迟发性脑内血肿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血肿清除率高和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眶上小骨窗入路治疗额叶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的价值。方法:对2001年7月以来采用眶上小骨窗入路治疗额叶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36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6例全部治愈,无手术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眶上小骨窗入路治疗额叶外伤性迟发性脑内血肿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症对冲性颅脑损伤的手术策略及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3月一2013年4月沈阳军区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对冲式颅脑损伤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41例)首次手术采用单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B组(31例)采用双侧额颞部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单侧或双侧去骨瓣减压术,C组(33例)行着力部位硬膜外血肿清除术;根据各组患者血肿及挫伤的具体情况,决定对侧血肿清除的时机(即刻或稍后),比较三组患者术后1、3、7d对侧血肿厚度、Glasgow评分、中线位移程度的变化。结果①术后1、3d三组患者Glasgo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Glasgow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三组Glasgow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两组患者Glasgow评分[(10.07±0.89)、(10.39±1.00)分]高于B组[(8.86±0.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B组患者中线位移程度[(1.85±0.37)cm]及血肿厚度[(3.67±0.68)cm]最大,A组次之[(1.63±0.25)、(3.25±0.52)cm],A、B两组患者中线位移程度及血肿厚度均显著高于C组[(O.78±0.19)、(1.04±0.2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冲性颅脑损伤患者原发部位硬膜外血肿的变化显著,对脑组织造成二次压迫,及早处理明显呈进展趋势的硬膜外血肿。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颅内压监测对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的作用。方法30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评分〈9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监测组和对照组各15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2d内均给予降颅内压治疗,其中监测组加用颅内压监测,对比两组患者伤后14d的死亡率。结果监测组患者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颅内压监测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死亡率(OR=0.63,95%可信区间:0.41-0.94,P=0.020)。结论颅内压监测有助于及时发现颅内情况变化及指导治疗,可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的手术治疗策略,进一步提高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方法:对我科2003年6月~2008年6月手术的58例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采用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标准对预后进行评估,良好33例,中残8例,重残9例,死亡8例;术前GCS>8分的19例中良好17例,中残2例,无重残及死亡。结论:对于额颞部对冲性脑损伤患者,临床上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动态复查头颅CT,早期及时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充分减压,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10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分析其疗效。方法:选择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采用单纯彻底清除血肿术;B组采用单纯清除血肿加去骨瓣压减术。比较两组超早期、非超早期外科治疗结果。结果:两组超早期的疗效明显优于非超早期(P〈0.05);B组超早期手术疗效优于A组超早期(P〈0.05)。结论:清除血肿加去骨瓣压减术对超早期脑出血患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50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4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26例。亚低温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ELISA测定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同时监测病人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栗: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组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1),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无严重并发症,死亡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提高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水平,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在老年人颅脑损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老年颅脑外伤患者5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检查。观察患者颅脑损伤的CT表现及其预后。结果:CT检查显示颅骨骨折27例,硬膜外血肿及硬膜下血肿21例,脑内血肿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4例,脑挫裂伤12例。预后差的患者中,基底池受压及消失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中线结构重度移位的比例显著高于预后好的患者,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可以清晰的显示老年人颅脑损伤,并可以对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不同术式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进行治疗并比较其疗效。方法:68例(7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按照就诊顺序以双盲法随机分为A组34例(35眼)和B组34例(36眼),A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B组采用青白联合手术,观察比较术前、术后眼压和视力,并注意随访观察两组并发症情况和疗效。结果:A组有效率97.14%,B组有效率97.22%,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idit z=4.264,P=0.089);术后两组患者眼压、视力与术前相比均有好转(P〈0.05),且A组眼压(15.74±6.85)mm Hg明显高于B组(12.65±4.7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视力(0.29±0.18)D明显低于B组(0.71±0.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出现并发症5眼(14.28%),B组出现并发症6眼(16.67%),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P=0.091)。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可选择联合手术,以提高患者术后视力,保证手术疗效和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李淑刚 《医学综述》2009,15(18):2879-2880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应用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8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术后使用机械通气(19例);B组术后予以吸氧而未使用机械通气(19例)。进行两组间呼吸监测指标(PaO2、PaCO2、SaO2)、机械通气前后呼吸监测指标以及预后的对比分析。结果A组机械通气后PaO2、PaCO2、SaO2等指标较B组有明显改善,使用机械通气前后各呼吸监测指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按GOS预后判断,A组生存质量优于B组(P<0.05)。结论机械通气能改善脑出血术后患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性分析持续有创颅内压(ICP)监测对儿童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转归的影响。方法:对44例重型颅脑创伤术后的儿童采用持续有创ICP监测,按照预后评定标准(出院时病死率;哥拉斯哥预后评分),观察其疗效。结果:ICP〈7.5 mmHg者(Ⅰ组)7例;ICP 7.5~20 mmHg者(Ⅱ组)18例;ICP 20~40 mmHg者(Ⅲ组)14例;ICP〉40 mmHg者(Ⅳ组)5例。12例患者在监测过程中发现ICP急骤升高,持续超过2 min,急诊复查CT发现颅内复发血肿或对侧颅内血肿,及时行二次手术治疗,其中8例发生于术后6 h内。出院时,Ⅰ组患者存活6例,死亡1例;Ⅱ组患者存活13例,死亡5例;Ⅲ组患者存活8例,死亡6例;Ⅳ组患者5例全部死亡。不同ICP患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内,存活者的平均ICP为(14.91±3.83)mmHg,死亡者的平均ICP为(27.16±5.62)mmHg,二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伤后6个月时,不同ICP患者哥拉斯哥预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重型颅脑创伤的儿童患者,持续有创ICP监测有助于客观评价创伤,及早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指导治疗,并可精确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20.
姜爱钟  张建明  杨光绪 《医学综述》2013,(23):4369-4370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血压调控对血肿扩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入院时血压>180/100 mm Hg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早期强化降压组(强化降压组)48例,指南标准降压组(指南降压组)48例,分别予以相应降压治疗.观察24 h后两组血肿体积变化,以及入院时和入院后21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结果 强化降压组血肿扩大5例(10.42%),指南降压组血肿扩大11例(22.92%),强化降压组血肿扩大率显著低于指南降压组(P<0.05).两组入院后第21日NIHSS评分分别为(17.2±8.25)分和(20.8±9.1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强化降压能有效预防血肿扩大,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