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腹腔移植联合肝再生增强因子(augmenter of liver regenration, ALR)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诱导后24 h,59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成4组.Ⅰ组15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Ⅱ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 以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Ⅲ组15只:经腹腔移植2×107肝细胞,同时腹腔注射ALR 50 μg·kg-1·d-1;Ⅳ组14只:腹腔注射ALR50 μg·kg-1·d-1.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移植肝细胞存活情况、病理变化.结果 Ⅱ组、Ⅲ组大鼠存活率(46.7%、66.7%)显著高于Ⅰ组(0.0%)(P=0.006;P=0.0002),Ⅲ组(66.7%)与Ⅳ组(14.3%)有显著差异(P=0.008),其他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移植后第1、2天Ⅱ组腹水AST高于Ⅲ组(P=0.001), Ⅱ组第1、2天腹水ALT高于Ⅳ组,Ⅱ组、Ⅲ组第1、2天腹水TBil高于Ⅰ组(P<0.05).Ⅲ组肝脏病理改变轻于其他组.Ⅲ组大鼠腹腔移植的肝细胞存活数多于Ⅱ组.结论 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移植联合ALR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移植肝细胞存活和增殖,促进肝组织及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李羽  王军  徐哲  张岩  白雪帆 《医学争鸣》2006,27(10):879-882
目的: 观察永生化胎肝细胞及胚胎肝细胞经脾脏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D-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D-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分3组进行治疗实验,Ⅰ组: 经脾脏移植永生化胎肝细胞2×107个;Ⅱ组: 移植原代胚胎肝细胞2×107个;Ⅲ组: 脾脏注射生理盐水1 mL,各组大鼠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A(CsA) 10 mg/kg.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 结果: Ⅰ组及Ⅱ组大鼠存活率均显著高于Ⅲ组大鼠(72.2% vs 22.2%, 61.1% vs 22.2%, P<0.01),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改善, Ⅰ组与Ⅱ组之间大鼠存活率无明显差异(72.2% vs 61.1%, P>0.05). 结论: 经脾脏移植胚胎肝细胞可明显改善D-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该永生化胎肝细胞可以成为肝细胞移植研究中的理想细胞材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优化急性肝衰竭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1.0,1.2,1.4,1.6g/kg)D-gal后,以肝功能指标、病理形态学、死亡率等综合评估肝脏细胞损伤的状态,确定模型构建的最佳方案。造模后24h,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Ⅰ组: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1ml(4.4×107个);Ⅱ组:经脾内移植不含肝细胞的培养液1ml。观察大鼠1周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结果:①不同剂量的D-gal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而以1.2g/kgD-gal造模组的大鼠死亡率适中,肝功能损害及其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均符合临界急性肝衰竭的程度,较好地模拟了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且稳定性较好。②移植后3d,Ⅰ组与Ⅱ组大鼠存活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均有明显改善(P<0.01);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Ⅰ组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比Ⅱ组轻。经HE和PAS染色证实,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①D-gal1.2g/kg腹腔注射可较好构建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②经脾内肝细胞移植能明显提高药物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环孢霉素A(CsA)与同种异体肝细胞脾内移植联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采用硫代乙酰胺(TAA)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24 h后随机分为三组:Ⅰ组:脾内注射浓度约为2×107个/mL肝细胞悬液1 mL,肌肉注射CsA 10 mg/(kg.d);Ⅱ组:仅脾内注射约2×107个/mL肝细胞悬液1 mL,不用CsA;Ⅲ组:仅脾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作为空白对照.观察各组存活率、肝功能、肝脏病理变化及脾内移植肝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Ⅰ组、Ⅱ组1周存活率显著高于Ⅲ组(64.7%vs 12.5%,P〈0.01;56.3%vs 12.5%,P〈0.01),但Ⅰ组和Ⅱ组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64.7%vs 56.3%,P〉0.05).肝功能及病理情况在Ⅰ组、Ⅱ组有明显改善,尤以Ⅰ组最为显著.结论 CsA联合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能有效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改善TAA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促进肝功能恢复及改善肝脏病理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囊化猪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衰竭的效果。方法:采用原位胶原酶循环肝灌注法分离中国实验用小型猪肝细胞,海藻酸钠-氯化钡法微囊化。应用D-氨基半乳糖(D-gal)1.2g/kg体重腹腔内注射制作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急性肝衰竭大鼠随机分为3组。注药24h后分别将PRMI1640培养液2ml腹腔注射为对照组(1组)、2ml游离猪肝细胞(2×107个/ml)腹腔内移植组(2组)、2ml微囊化猪肝细胞(2×107个/ml)腹腔内移植组(3组)。观察移植后大鼠14天存活率、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的改变。结果:肝细胞移植后大鼠14天存活率:1组为20.0%(5/25),2组为66.7%(16/24),3组为76.0%(19/25),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移植后第1天1组ALT、TB和移植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3组ALT、TB下降。第4天3组ALT、TB均继续下降,2、3组低于1组(P<0.05),2、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移植后第7天,ALT进一步下降,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TB3组显著低于2组和1组(P<0.05),2组低于1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移植后第14天,肝功能均明显恢复,ALT、TB2、3组均低于1组(P<0.05),2、3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囊化猪肝细胞腹腔内移植可以提高药物诱导急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ALF大鼠的肝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微囊化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对药物性肝衰大鼠的治疗作用 ;测定受体存活率、肝功能的变化及CD4 ,CD8的变化。方法 :海藻酸钠体外包裹经胶原酶技术制备的异种 (豚鼠 )肝细胞为供体 ,SD大鼠为受体 ,D -氨基半乳糖 (19.5ml/kg)腹腔内一次性注射 ,制作肝衰模型。 4 8h后将微囊化的游离豚鼠肝细胞 (1.5× 10 7)移植于大鼠脾脏内。以豚鼠裸肝细胞 (1.5× 10 7)移植及生理盐水1.2ml脾脏注射为对照。移植后 14d观察存活率、肝功能及肝脏病理情况 ,免疫组化ABC法测定CD4 ,CD8的变化。结果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存活率 80 % ,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 (2 5 % )和裸肝细胞移植组(70 % )。 (P <0 .0 1 V P <0 .0 5 )。微囊肝细胞移植组 14d总胆红素 (7.99± 0 .5 8mg/L)和ALT(5 5±6 .7u) ,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 (9.6 3± 0 .83mg/LV 91± 8.0u)和裸肝细胞组 (8.9± 0 .6 6mg/LV 74± 7.1u)(P <0 .0 5VP <0 .0 1)。移植后 12h ,72h ,14d分别测定受体脾脏CD4 ,CD8淋巴细胞 ,微囊化肝细胞组72h ,14d呈阳性。裸肝细胞组均呈阳性。结论 :大鼠药物性肝衰微囊化肝细胞脾内移植后维持存活率14d ,细胞免疫参与排斥反应 ,肝细胞微囊化处理可延迟细胞免疫的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7.
肝细胞移植对大鼠实验性肝衰竭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羽  白雪帆  张海  张岩 《医学争鸣》2002,23(10):896-89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门静脉移植对D-氨基半乳糖 (D- 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方法 采用 D- 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 ,诱导后 6 0 h,分 4组进行治疗实验 , 组 :经门静脉移植 2× 10 7肝细胞 ,同时肌注环孢霉素 A(Cs A) 10 mg· kg- 1 ; 组 :经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1m L ,同时肌注 Cs A 10 mg· kg- 1 ; 组 :经腹腔移植 4×10 7肝细胞 ; 组 :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2 m L ,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病理变化 .结果  组大鼠存活率与 组无明显差异 (42 % vs 37% ,P>0 .0 5 ) ,肝脏功能、病理无明显改善 . 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 组 (75 % vs 33% ,P<0 .0 5 ) ,肝脏功能、病理均有部分改善 .结论 经腹腔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明显改善 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部分改善肝功能、病理 ;经门静脉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不能改善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及病理改变 .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移植培养的原代胎肝前体细胞与成体肝细胞悬液对大鼠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 ,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 D-氨基半乳糖 ( D- gal)建立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 ,2 4 h后随机分为三组进行治疗。 A组 :经脾内移植体外培养 7d的肝细胞 2× 1 0 7;B组 :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 2× 1 0 7;C组 :经脾内注射生理盐水1 ml。观察受体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结果 :A组、B组大鼠存活率 ( 77%、5 9% )与 C组大鼠存活率 ( 2 2 % )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A、B组与 C组大鼠的肝功能改变方面有统计学差异。经 HE和 PAS染色证实 ,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 :经脾内移植的培养的原代胎肝前体细胞和肝细胞悬液均能提高大鼠药物性肝衰竭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组织病理变化 ,但培养原代胎肝前体细胞优于成体肝细胞悬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肝细胞经腹腔、脾腔移植对 D-氨基半乳糖 ( D- gal)诱导的急性肝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采用 D- gal诱导大鼠急性肝衰竭 ,诱导后 6 0小时 ,分 4组进行治疗实验 ,I组 :脾内移植 2× 10 7肝细胞 ,同时肌肉注射环孢霉素 A ( Cs A ) 10 m g/kg;II组 :脾内注射生理盐水 1m l,同时肌注 Cs A 10 m g/kg;III组 :经腹腔移植 2× 10 7肝细胞 ,IV组 :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 l,观察大鼠的存活率、肝脏功能、肝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 :I组大鼠存活率与 II组有明显差异( 46 .7%对 13.3% P<0 .0 5) ,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亦有改善 ,III组大鼠存活率显著高于 IV组( 6 0 %对 13.3% P<0 .0 1) ,肝脏功能及肝脏病理均有部分改善。结果 :经腹腔、脾脏移植同种异体肝细胞可明显改善 D- gal诱导的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部分改善肝功能及肝脏病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微囊化异种肝细胞脾内移植对药物性肝衰大鼠的治疗过程中海藻酸钠包裹移植肝细胞的最佳浓度;观察受体存活率,测定肝功能及CD4,CD8的变化。方法:分别以浓度为5.0%、1.5%、0.15%的海藻酸钠悬液体外包裹经胶原酶技术制备的异种(豚鼠)肝细胞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D-氨基半乳糖(19.5ml/kg)腹腔内一次性注射,制作肝衰模型。48h后将三组微囊化的游离豚鼠肝细胞(1.5×107个)分别移植入大鼠脾脏内。以生理盐水1.2ml脾脏注射为对照。移植后48h、96h观察存活率,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及肝脏病理情况,免疫组化ABC法测定CD4,CD8的变化。结果:微囊化肝细胞移植组存活率分别为50.0%、80.0%、90.0%,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25.0%)(P<0.01)。移植后96h测定总胆红素和AST显示:在不同浓度的三组微囊化移植肝细胞中,0.15%的海藻酸钠包裹组明显低于其它各组及对照组。移植后48h、96h,分别测定受体脾脏CD4,CD8淋巴细胞,0.15%微囊包裹组96h呈阳性,1.5%、5.0%包裹组48h均呈阳性。结论:大鼠药物性肝衰微囊化肝细胞脾内移植海藻酸钠包裹浓度为0.15%,细胞免疫参与排斥反应,包裹浓度过高影响移植肝细胞功能及免疫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11.
Experience with orthotopic rat liver transplantation.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300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s in rats were performed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 Male rats including Lewis, ACI, Wistar, and SD, with a body weight of 150 to 400 g, were used as liver donors and recipients. A midline abdominal incision was performed in both donor and recipient animals. The donor's liver was perfused through the aorta abdominalis. The recipient's liver was flushed via the protal vein (PV) with 2 ml of lactated Ringer's solution immediately after occlusion of the PV to make intrahepatic blood enter the circulation. The bile duct was reconstructed by end-to-end anastomosis via a Teflon catheter. The cuff technique was applied to anastomoses of the infrahepatic vena cava (VC) and PV. The suprahepatic VC was anastomosed using either suture or cuff technique. The operative success rate was 92.7% (278/300) on the average and 1-week survival rate 88.4% (199/225) in isografting. The model proved reliable for studies of liver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勃起功能显著低于正常水平的糖尿病(DM)大鼠模型.方法 30只10周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18).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60 mg/kg,对照组腹腔注射相应剂量的0.1 M pH4.5枸椽酸钠溶液.注射后3 d,于尾静脉采血测血糖,后每2 wk测血糖1次.STZ注射后10 wk,测定两组大鼠体重和基础阴茎内压(ICP)及神经刺激诱导ICP.结果 (1)一般情况STZ注射后第5 wk有1只大鼠死亡.2只大鼠于第8、10 wk血糖未达糖尿病标准,糖尿病表现不明显,判为STZ抵抗.18只大鼠中DM模型制作成功15只(定为DM组),成功率83.3%;(2)血糖、体重DM组STZ注射后各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STZ注射前DM组和对照组的体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注射后10 wk DM组的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平均体重较对照组低31.9%;(3)两组大鼠间ICP比较STZ注射后10 wk,DM组的基础ICP和神经刺激诱导ICP分别为8.9±3.5和56.3±15.8 cmH2O,分别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8±11.2和156.3±38.4 cmH2O(P<0.001),DM组的基础ICP和神经刺激诱导ICP较对照组分别低75.8%和64.0%.结论 以STZ60 mg/kg腹腔注射建立DM大鼠模型操作方便、成功率高,而且所制作的DM大鼠模型阴茎的基础ICP和神经刺激诱导ICP均显著低于正常大鼠,能成为理想的DMED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腺病毒介导酪氨酸羟化酶基因体外治疗大鼠泌乳素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腺病毒介导酪氨酸羟化酶(TH)基因治疗大鼠垂体泌乳素(PRL)瘤的可能性。方法 应用细攻内同源重组法构建携带大鼠TH基因并含绿色荧光蛋白(GFP)报告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GFP—TH和末携带任何外源基因的复制缺陷型空载体腺病毒Ad—GFP,并以大鼠泌乳素瘤细胞株MMQ为靶细胞,探讨腺病毒介导TH基因治疗对MMQ细胞生长和PRL分泌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重组腺病毒Ad—GFP—TH及Ad—GFP;转染重组腺病毒Ad—GFP—TH后,MMQ细胞的生长和PRL分泌均受到明显的抑制。结论 基因治疗可能成为垂体泌乳素瘤,尤其是侵袭性垂体泌乳素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 ;探讨去卵巢后雌性大鼠骨丢失的组织学机制及尼尔雌醇和左炔诺孕酮的治疗作用。方法 :通过图像分析仪对骨组织进行形态计量学分析。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 ,去卵巢大鼠组相对骨小梁体积、骨小梁平均厚度及骨小梁周长均显著减少 (P <0 .0 1) ,而成骨细胞指数、破骨细胞指数、骨小梁吸收表面和成骨细胞覆盖骨小梁表面百分比均明显增加 (P <0 .0 1)。尼尔雌醇和左炔诺孕酮治疗组上述各指标接近于假手术组 (P >0 .0 5 )。结论 :本实验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成立 ;去势后雌性大鼠骨丢失乃骨转换加快 (高转换型 )和重建负平衡 (骨吸收超过骨形成 )所致 ;用尼尔雌醇和左炔诺孕酮治疗能降低这种骨转换的负平衡 ,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陈小伍  方驰华  刘胜军  崔冰  王岩  黄治荣 《医学争鸣》2006,27(21):1956-1959
目的:研究菲立磁标记的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同种异体移植鼠肝脏中的追踪方法. 方法:采用菲立磁(Feridex)对分离培养的BMSCs进行标记,Prussian blue染色和电镜观察对标记后的BMSCs进行鉴定;取鉴定后的BMSCs 2 mL(1×109/L)分别注射到SD异体大鼠的门静脉、肝局部实质、尾静脉内;采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SE-T2WI,FSE-T2WI,GRE-T2WI序列)分别对移植前6 h,移植后6 h,1,3和5 wk时的大鼠肝脏进行扫描. 结果:Prussian blue染色证实Feridex标记BMSCs阳性率>90%,透射电镜见铁颗粒位于BMSCs胞质中;MRI扫描 SE-T2WI序列成像显示:各移植组在移植前肝脏均未见异常低信号区;门静脉组大鼠移植后6 h在肝门部可见异常的低信号改变,1,3 wk低信号改变范围逐渐扩大,第5周时低信号改变消失;肝内注射组大鼠移植后6 h在肝脏局部注入区域可见异常的低信号改变,1,3,5 wk低信号改变区域逐渐扩大. 尾静脉组在移植后各时间点均未见到异常低信号改变. 结论:Feridex标记的大鼠BMSCs在同种异体移植鼠肝脏中可用MRI进行有效的追踪.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一种符合中医理论的中风后遗症“肾虚痰瘀”大鼠模型。方法在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的基础上,根据中医“恐伤肾”及“过食肥腻滋生痰浊”的理论,采用猫吓鼠法及高脂饮食法制作"肾虚痰瘀"病理模型。结果模型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均出现了偏瘫症状,同时模型组大鼠还出现了中医肾虚痰瘀的证候特点:毛发卷曲黯淡无泽、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嗜睡、表情惊恐,饮水减少,二便失禁(粒次数增多、粪便颗粒变小);生化指标也出现了相应的改变:模型组血脂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和0.05),模型组脑组织及血浆MDA含量[脑组织MDA(165.27±7.61)nmol/g;血浆MDA(155.27±7.53)nmol/g]也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脑组织MDA(153.94±5.73)nmol/g;血浆MDA(153.89±5.67)nmol/g](P<0.05),模型组脑组织及红细胞SOD活性[脑组织SOD(72.44±0.55)Nu/mg;红细胞SOD(60.44±0.55)抑制%]均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脑组织SOD(79.97±0.43)Nu/mg;红细胞SOD(64.97±0.34)抑制%](P<0.05)。结论本方法可成功制作中风后遗症“肾虚痰瘀”大鼠模型,该模型可作为研究中风后遗症的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小儿厌食症动物模型的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放免检测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特制饲料喂养造成的厌食动物模型中枢和外周β-内啡肽含量变化。结果显示:模型组动物下丘脑β-内啡肽合成显著减少,外周β-内啡肽浓度明显下降。提示β-内啡肽在中枢外周的含量减少与动物摄食量长期低下有关,可能在小儿厌食症发病过程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昕  魏盟  韩蓓蓓  和亚萍 《现代医学》2007,35(6):450-453
目的 探讨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室壁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90只SD大鼠于腹股沟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250 mg·kg-1,连续2 d,饲养4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功能.结果 72只成活的大鼠中有44只发生室壁瘤,模型成功率为61.1%.超声心动图显示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4周,大鼠左室前壁厚度(LVAWT)和左室后壁厚度(LVPWT)明显变薄,左室收缩和舒张末期内径(LVESD、LVEDD)增大、收缩和舒张末期容积(LVESV、LVEDV)变大,短轴缩短率(EF)及射血分数(FS%)降低(P<0.001).与无室壁瘤组相比,室壁瘤大鼠的LVESD和LVESV增大,EF和FS%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异丙肾上腺素建立大鼠室壁瘤模型是较为方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3种不同的造模方法,以建立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大鼠模型,确定建立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大鼠模型的有效实验方法。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24只,体质量(200±20)g,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模型Ⅲ组,每组6只。正常组实验过程中正常饲养,模型Ⅰ组根据大鼠体质量以腺嘌呤(0.1 g/kg·d-1)与氧嗪酸钾(1.5g/kg·d-1)混悬液灌胃给药;模型Ⅱ组根据大鼠体质量以腺嘌呤(0.15 g/kg·d-1)与氧嗪酸钾(0.6g/kg·d-1)的混悬液,每日腹腔注射两次;模型Ⅲ组大鼠以腺嘌呤(20mg/d)和乙胺丁醇(50mg/d)的混悬液灌胃给药。连续给药28 d,检测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各组大鼠的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肌酐(creatinine,CRE)、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28 d后留取大鼠肾脏标本行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变化情况。结果模型Ⅰ组大鼠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的血尿酸较正常组升高(P<0.05),血肌酐、尿素氮在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较正常组均升高(P<0.05);模型Ⅱ组大鼠仅第14天及第28天的血尿酸值较正常组有所升高(P<0.05),其血肌酐、尿素氮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较正常组升高(P<0.05);模型Ⅲ组大鼠仅第7 d的血尿酸值较正常组升高(P<0.05),其余时间点无明显差异,其血肌酐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较正常组升高(P<0.01),血尿素氮在第14天、第21天及第28天较正常组升高(P<0.01);肾组织病理结果提示各模型组可见明显肾小管和间质损伤,其中模型Ⅲ组肾脏组织结构存在广泛性损害。结论腺嘌呤和氧嗪酸钾联合灌胃的造模方法可以成功地制备出尿酸稳定升高、类似于人类尿酸性肾病的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20.
大鼠冲击伤时肺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应用硝酸镧示踪等电镜技术观察了大鼠冲击伤时肺血-气屏障通透性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致伤组动物(1)肺泡上皮细胞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其细胞连接的通透性显著增加;(2)肺泡上皮细胞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饮液小泡数量增多、空泡形成及细胞破坏;(3)出现血小板聚集和中性白细胞扣押。上述变化以内皮细胞部位及伤后72小时较为明显。这些表明内皮细胞对冲击波较为敏感;内皮细胞损伤重可能与血小板聚集和中性白细胞扣押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