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以医疗服务为研究背景,探究患者疾病感知水平在患者信任的前因和结果中的差别化作用。方法使用multigroup结构方程模型,对1758名患者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在医疗服务接受过程中,对于疾病感知水平较高的患者,情感因素对患者信任有更大的积极影响。此外,疾病感知水平正向调节了患者信任对患者积极口碑行为倾向的关系,但对患者信任和寻找第二方建议行为倾向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结论医院管理者在改善医患关系,提高患者积极口碑行为倾向过程中,需要结合患者疾病感知水平差异,有针对性地培育患者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医学生移动终端专业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方法:在文献研究和质性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根据任务技术匹配模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整合模型等模型,从移动终端特征角度构建理论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上海中医药大学医学生的相关数据,探索可能影响医学生移动终端专业学习的因素。结果:感知任务技术匹配、感知有用性、感知互动性、感知移动性、感知绩效对医学生移动终端专业学习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感知成本、内容质量对医学生移动终端专业学习行为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医学生移动终端专业学习行为普遍,要善于利用移动终端的技术优势,积极建设优质的学习资源,提升移动终端专业学习的用户体验和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3.
用户画像作为一种实现精准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工具,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用户画像是“基于用户真实数据的虚拟代表”,最重要的特性是真实性、动态性及独特性。基于不同画像构建角度,用户画像方法主要可分为基于本体画像、基于用户行为画像、基于主题画像、基于用户兴趣画像4种流派,其构建流程是一个用户特征数据采集、数据挖掘及过滤、标签提取及重组、丰富用户画像描述的过程,因其精准化、个性化服务的特点,用户画像可用于进行个性化推荐、精准营销、行为预测、异常检测等不同方向。社区画像是在用户画像的基础上对特定群体开展了前置的范围和边界确认,强调给定群体的共性特征,因此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有相应的区别。社区健康画像是社区画像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延展,本质是一定区域内社区主体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信息集合,可根据画像目的不同选择基于用户相似性画像或基于社区差异性画像,未来可应用于地区医疗资源分配、精准个性化医疗服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评价、社区居民健康情况监测等方向。现有的社区健康画像研究较少且大多面向线上健康社区,但随着分级诊疗制度不断推进,数据支持技术不断更新,未来基层社区的医疗资源配置问题必将成为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热点,社区健康画像的应用也会越来越多。本文介绍了当前用户画像、社区画像的研究进展和关键技术,并提出社区健康画像的概念、构建流程和方法及其应用前景,为进一步开展社区健康画像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医疗服务提供者对于患者信任的认知,从供方的角度探索改善医患关系的途径。方法:以开放性问卷作为工具,对医院从业医师进行访谈。结果:被访谈者均表示在接受访谈之前从未接触与患者信任有关的学术研究活动,认为患者信任对于医疗服务的影响十分明显。医生能够感知患者的态度,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帮助医生发现患者健康问题的来源,提升患者参与医疗决策的程度。结论:关于患者信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能够帮助医患双方构建更加和谐的关系,并提高卫生资源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我国在线医疗社区信息咨询服务的用户感知价值进行综合评价,为在线医疗社区的运营管理提供借鉴。方法: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及在线信息服务情境特征,构建在线医疗社区信息咨询服务的用户感知价值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访谈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在线医疗社区信息咨询服务的用户感知价值进行评价分析。结果:“好大夫在线”信息咨询服务总体评价较高,货币成本、功能价值和在线医生价值是影响在线医疗社区信息咨询服务用户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结论:在线医疗社区平台的运营需注重平台功能的设计与优化,加强在线医生的管理,保护用户隐私,提升用户信任度。  相似文献   

6.
基于情景感知的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用户生理参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自适应的健康信息服务。本文对现有的基于情景感知的健康信息服务系统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了现有系统提供的健康信息服务内容,归纳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115-118
中医药知识服务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是:面对海量的中医知识资源,如何根据用户的健康状况和行为信息,从中自动找出用户可能关注或感兴趣的知识,从而实现中医知识的主动推荐。移动互联网因其普及性、便捷性以及强大的个人信息采集和自动感知能力,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本文介绍个性化知识推荐的概念、背景和技术,阐述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中医知识推荐服务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情景感知的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和分析用户生理参数,提供个性化自适应的健康信息服务。本文调查了目前基于情景感知的健康信息服务系统,总结了现有系统提供的健康信息服务内容及模式,归纳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及面临的主要问题,展望了未来情景感知健康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移动健康服务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改善糖尿病患者移动健康服务的使用行为提供依据。方法:以健康信念模型为基础,建立糖尿病患者移动健康服务使用行为的理论框架并设计问卷,对南京市医院就诊的367位糖尿病患者开展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使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糖尿病患者移动健康服务的使用行为受到自我效能(β=0.264,P<0.001)和使用意愿(β=0.521,P<0.001)的正向影响,使用意愿受到感知有用(β=0.213,P<0.001)和行动线索(β=0.436,P<0.001)的正向影响,自我效能受到电子健康素养(β=0.469,P<0.001)的正向影响。结论:个人信念中的感知有用因素、行动线索中的平台属性以及电子健康素养对糖尿病患者的使用行为具有显著的间接影响,有必要通过针对性的宣传、恰当的服务设计以及公共教育,改善糖尿病患者对移动健康服务的使用率。  相似文献   

10.
介绍国内外糖尿病患者行为干预相关研究现状,阐述基于行为理论的数字健康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行为改变的影响因素模型以及移动健康干预策略构建,指出该影响因素模型和干预策略为提升老年糖尿病移动医疗APP质量和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调查用户对基于移动客户端的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应用情况,分析不同用户群体需求、健康信息类APP使用频率、个性化服务满意度、对健康信息平台信任度,从用户构成、用户界面、个性化服务内容、个性化推送方式、用户信任度5方面提出健康信息类APP个性化服务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马志强  吴香兰 《中国全科医学》2023,26(10):1172-1178
在全科医疗服务制度背景下,增强医患信任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基于医患信任源模型,结合文献分析,本文对全科医疗服务中的医患信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索,得出卫生行政部门对签约服务的监督力度、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施环境、全科医生提供的服务质量、居民自身的信任倾向是影响医患信任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文章从四方主体角度出发,提出要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监管力度、提升制度信任、加强医患沟通、增强人际信任、发挥居民的社会监督力量等建议,以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意愿和全科医疗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信任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畅  周立 《医学教育探索》2009,8(5):600-602
社区卫生服务是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措施,但是重庆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大家对它的信任度不高。针对当前这种现状,分析了影响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信任度的各个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七麦数据”网站收录的中医移动医疗App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网络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根据“七麦数据”对移动医疗App的分类,结合中医移动医疗App的信息服务内容和特点,将筛选出的中医移动医疗App划分为医疗健康类、中医养生类、知识传播类、全面综合类,并根据“七麦数据”网站中对各类中医移动医疗App的打分及累计下载量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2款中医移动医疗App,从全面性、人性化、安全性、实用性4个一级指标和40个二级指标对其信息服务现状进行评价,指出当前中医移动医疗App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深圳市流动人口社区卫生服务供给与保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了解深圳市流动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利用与供给情况,探讨适合于流动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有效提供模式及健康保障机制.方法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在分析研究近年来国内外流动人口卫生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流动人口分层抽样,调查深圳市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及社区卫生服务提供的现状.结果流动人口在社区卫生服务利用中处于弱势地位,需求较高,而利用较低.流动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19.1%,41.4%不知道社康中心,87.6%不知道社康中心联系电话.7.7%在社康中心建立健康档案,1.5%与社康中心签订了保健合同.结论应积极转变观念,强化政府行为,以需方为导向,探索适合于流动人口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疗体检机构健康体检服务中健康教育的内容、路径,进一步提升健康体检的服务水平。方法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结果体检服务中的健康教育内容:评估健康风险因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评估疾病危险因素,科学制订饮食、运动计划。体检服务中的健康教育路径:编制健康科普知识手册,强化知识告知;实施一对一专家健康咨询,增进信任互动;开展多媒体健康知识讲座,倡导健康行动。结论医疗体检过程中的健康教育是体检服务的组成部分,是体检内容的延伸,是提升体检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与体检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As their populations age, many countries are facing the increasing economic pressure of providing healthcare to their people. In Taiwan, this problem is exacerbated by an increasing rate of obesity and obesity-related conditions. Encouraging the adoption of personal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is one way to maintain current levels of personal health and to efficiently manage the distribution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This study introduces Mobile Health Management Services (MHMS) and employs th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o explore the intention of students in 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Management programs to adopt mobile health management technology.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collected data, and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attitud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behavioral intention of adopting MHMS. Both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perceived usefulnes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attitude,” and “perceived ease of us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erceived usefulness” as well.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determinants of intention toward MHMS differed with age; young adults had higher intention to adopt MHMS to manage their personal health. Therefore, relevant governmental agencies may profitably promote the management of personal health among this population. Successful promotion of personal health management will contribute to increases in both the level of general health and the efficient management of healthcare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健康普适服务理念及健康普适服务需求的基础上,探讨医疗与健康相关的集成关键技术,包括移动健康感测技术、设备互操作技术标准、物联网关等,构建移动健康管理服务,旨在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普适服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调研健康管理与健康信息服务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健康信息服务需求;通过对当前国内常用的4种移动技术优缺点进行分析,提出应用WebApp技术搭建符合新时期用户使用习惯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以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主题图书馆为例,并分析该系统的优势与特点,以期为医学图书馆健康管理信息服务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