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急诊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系统分析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了解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规律,以便更好地对于院前猝死事件、特别是心脏性猝死进行有效的救治、降低病死率。方法和结果:分析我院1973~1999年院前急诊救治病例1030例,其中院前发生猝死病例106例;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两个:一个为66~75岁年龄段(为27.3%),另一为46~55年龄段(非退休年龄,为22.6%);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血管病史的病例68例(占64.2%),不明原因23例(占21.6%),其他原因15例(占14.2%);引发猝死的直接原因为:室速、室颤(构成比55.0%)心源性休克(16.7%);结论:院前猝死事件,是目前需要院前急诊救治的主要急危重症之一,而其中以急性心血管事件所致的猝死的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应注意低年龄组人群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猝死是指突然发生、非外因直接引起的自然死亡,在国内外其院前复苏成功率总体水平不高.回顾分析我院急诊科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22例猝死患者院前现场抢救临床治疗旨在分析、总结现场复苏抢救措施,探讨提高复苏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病例:院前急救半径小于10公里.共22例患者,其中男13例(占59.1%),女9例(40.9%).年龄(20-88),平均年龄(61±12),有既往病史16例,占(72.7%),其中,心血管病史8例,脑血管病3例,呼吸系统病史2例,其他疾病史3例,猝死前主要表现为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呼吸困难、抽搐等.22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其中电-机械分离15例(占68.1%),心脏停搏5例(占22.7%)心室纤颤2例(占9.9%).  相似文献   

3.
院前猝死3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救中心2003年1月—2010年7月院前猝死3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21例病人中254例有明确心血管病史,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多发,夜间多发。院前急救仅5例复苏成功。结论院前猝死以心脏性猝死为主,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对公众普及心肺复苏术技能,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院前猝死的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院前猝死事件的发生特点以及惠州市院前急救现状,提出防治对策,以便对院前猝死特别是心源性猝死进行有效的救治,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4年10月院前猝死患者434例的临床特点及院前急救状况。结果434例猝死患者61~85年龄段220例,构成比为50.69%;41~60年龄段81例,构成比为18.66%。全年以冬春季发病率高,有心血管基础疾病301例,占69.35%,其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占最多数,构成比为67.44%(203/301),直接死亡原因多为心室颤动或室性心动过速,构成比大于72%。呼叫等待时间(11±4.2)min;急救半径(6.2±3.1)km。结论院前猝死是院前急救的主要急危重症之一,早期电击除颤是救治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措施。必须重视有心血管基础疾病患者的卫生指导和规则治疗,改善惠州市交通状况以缩短急救半径、减少呼叫等待时间,成立独立自主的“120”急救指挥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对公众普及CPR技术及相应的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5.
据相关数据统计,美国每天约有1200人发生猝死,占自然死亡的15%~30%;心脏性猝死(SCD)在美国每年发生30万~40万例,其中,冠心病猝死占80%。近日,就我国心脏性猝死的现状和防治情况,记者专访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脏内科、心律失常诊治中心副主任华伟教授。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分析我院340例院前猝死事件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与影响院前急救成败因素,探讨降低院前猝死事件发生率的办法。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回顾我院2008-05~2011-05间院前急诊猝死病例340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病时的年龄、性别、死因、死亡时间、场地、生活习惯及现场心电图等表现。结果院前发生猝死病例340例,男性患者270例、女性患者70例,男女比例3.86∶1;平均年龄61.7岁,且75.00%发生在家中,现场心电图多为心脏停搏;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个:40~59岁(90例占26.47%)和60~79岁(160例占47.06%)。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确心脑血管病史者170例(50.00%);不明原因者40例(11.76%);意外死亡者35例(10.29%)。结论院前猝死应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及重视,加快普及现场第一目击者行心肺复苏(CPR)意识及技能,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督导所属单位人员积极参加这种演练。急诊专业人员及时到现场除颤及对症治疗可提高院外猝死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引起冠心病猝死的诱因及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9年1月-12月,22例冠心病猝死患者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2例冠心病猝死患者中有明显诱因的15例,占68%.结论 分析引起冠心病猝死的诱因,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和减少猝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市343例院前猝死原因及特点与影响院前急救成败因素。方法:参照Utstein模式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6年3月院前急诊救治的南宁市343例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前猝死,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中年发病时间多在18时至凌晨0时。1、2月份猝死明显高于其他月份。68.51%有明确心血管病史。结论:加快普及现场第一目击者的心肺复苏术(CPR)技能、意识,急诊专业人员及时赶到并除颤可提高院外猝死复苏的成功率,对于有心血管病基础的患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减少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深圳市猝死事件发生的特点,为猝死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2004年深圳市急救死亡病例中1563例猝死病人的猝死性别、年龄、时间、地点分布及院前平均反应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年猝死的患者,男女比2.38:1,2002年猝死年龄为(44.1±20.8)岁,2003年为(46.6±22.0)岁,2004年为(47.6±23.4)岁,3年猝死患者的年龄间经单向方差分析,无显著性差异,其中21~40岁为高发年龄段。猝死发作无明显季节性。猝死地点在院前,占80.2%,以家中发病为主,占62.0%。3年及每年院前急救平均反应时间均超过6 min。结论:猝死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对社会、家庭危害较大,应加强对中青年猝死的研究。猝死抢救成功率的提高要强调对目击者.特别是社区人员进行初级生命支持的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院前心血管急症的相关性因素,以便更好地进行有效急救,降低死亡率。方法:分析我院887例院前心血管急症患者资料。结果:发病构成比最高的前3位病种是: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在不同年龄段心血管急症发生病中,冠心病(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心绞痛)的发病高峰年龄为56~65岁(占36.2%);心律失常的发病高峰年龄段在56~70岁)(占50.0%),急诊高血压高发年龄在66~70岁(25.0%)。结论:心血管急症是目前院前急症救治最主要的急危重症,而急性冠状动脉疾病的救治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猝死心肌组织和血管组织HSP70染色改变。为法医学鉴定冠心病猝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8例患冠心病但非冠心病猝死案例(A组)、10例冠心病猝死案例(B组)以及7例非冠心病死亡案例(C组).用免疫组化方法对比检测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 HSP70)的表达。结果:HSP70在患冠心病但非冠心病猝死案例和冠心病猝死案例中呈阳性表达,在心肌组织中冠心病猝死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患冠心病但非冠心病猝死组(P0.05),非冠心病猝死组均呈阴性表达。结论:HSP70的阳性表达是心肌和血管缺血缺氧的重要指标,对推断冠心病猝死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告长沙地区12万人口中1985,1986两年30岁以上死亡者共1494人;其主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脑中风、肿瘤次之。心血管疾病中,以肺源性心脏病死亡率最高,冠状动脉性心脏病次之。猝死111人,60岁以上者猝死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29例云南不明原因聚集性猝死的尸检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HY  Zhao H  Song LF  Huang WL  Niu CL  Li ZX  Yang CF  Liu XB  Liu JH  Yang L  Zhao S  Ren JM  Shi GQ  Zhang J  Pu JL  Yang YJ  Zeng G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1):2209-2214
目的:分析云南不明原因聚集性猝死的病理特点,为其病因探索和实施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进行这类猝死监测以来临床与病理资料较完整的尸检材料29例,占同期死亡病例的10.2%。年龄8至69岁(平均32岁),男16例、女13例。核查心脏标本,观察了主要脏器的组织病理改变,对其中5例还做了心脏传导系统检查。心肌炎的病理诊断参照Dallas标准和世界心脏联合会的共识,标准克山病的病理诊断依据国家相关卫生行业标准。结果:心脏主要病理改变有:淋巴细胞性心肌炎11例、中性粒细胞性心肌炎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4例、左室肥厚合并流出道异常肌束2例、缺血性心脏病2例、过敏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2例、主要脏器未找到明显致死性病理形态改变5例。29例中均未见克山病和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形态改变。心肌炎均为局灶性,5例心脏传导组织检查见2例有希氏束或左束支起始段急性出血,1例炎症波及房室结。4对家庭聚集性病例的病理改变不同,4例首发猝死中3例为心肌炎、1例慢性感染,续发猝死中3例与急性心肌缺血有关,1例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多数病例伴肺水肿,少数伴呼吸道和肺部感染。部分出现淤血性或缺血性肝细胞坏死。结论:云南不明原因聚集性猝死的基本病理改变不同,多数为心肌炎症、心脏发育异常和其他致死性心肺疾患,未见克山病的病理学证据,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等基础性心脏病应引起重视,猝死的聚集性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保定市院前急救死亡病例的特点和规律,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降低院前急救死亡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保定市区2010年1~12月拨打"120"电话进行院前急救死亡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院前急救病例死亡率为5.27%,男女比例为2.02∶1.00,死亡率最高年龄组为70~79岁组;导致院前死亡前4位死因依次为猝死及原因不明、创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每天6∶00~10∶00为院前死亡高发时段,第一、四季度院前死亡病例明显多于二、三季度。结论:医务人员可根据院前死亡病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合理配置急救资源,并对易感人群进行宣教,以减少院前死亡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调查本地区社区人群2013年1~12月的院前急救相关资料,探讨合理的院前急救的综合防治策略。方法对本地区社区人群的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类型、年龄、呼叫反应时间等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地区院前急救例数总计约9751例,创伤所占比例最多,共约2061人,约占21.14%,无明显季节分布。其次是脑血管疾病,共约1855人,约占19.02%,冬春季节多见。心血管疾病,共约1826人,约占18.73%,冬春季节多见。院前死亡无一例行心肺复苏。院前急救呼叫反应时间约为20分钟。结论(1)加强社区人员培训,同时做好宣传、制定个性化方案,有效预防院前急症发生。(2)对医务人员规范化培训,并率先垂范,具备普及心肺复苏的认知观念。(3)优化120呼叫及出诊流程,避免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6.
康定地区132例院前死亡患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云兵 《四川医学》2009,30(8):1280-1282
目的了解康定地区院前死亡患者的情况,寻找降低院前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办法。方法对2003年3月1日-2009年2月28日康定地区院前死亡132例的性别、年龄、死亡谱、季度分布、急救半径、出诊时间、病死率等项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康定地区院前死亡132例中,男女比例为2.88:1,平均年龄46.6岁;院前死亡谱前4住依次是创伤64例(48.48%)、死亡原因不明37例(28.03%)、心血管疾病11例(8.3%)、脑血管疾病9例(6.82%),出诊高峰时间主要分布在18:00~9:00时间段;出诊里程:8公里以内占55.30%,8公里以外占44.70%,全年12个月院前死亡人数无明显差异,病死率7.13%。结论本结果可为建立高原地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和提高高原地区院前急救质量与管理水平,降低院前病死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成年成年猝死患者的病因和猝死时间,为预防成年患者猝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2008年10月1日-2012年10月30日马鞍山市十七冶医院院257例成年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设定三餐就餐时间:早餐时间6:30—8:30,中餐时间11:00-13:00,晚餐时间18:30—20:30;根据猝死时间是否在就餐时间内分2组,并根据不同就餐时间分3组,组间进行比较;猝死年龄以60岁为界分2组,2组间率的比较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57例猝死患者60岁以上(大于60岁者)183例(71.21%);小于等于40岁者15例(5.84%);有冠心病者124例(48.24%),有糖尿病者88例(34.24%),有高血压者75例(29.18%);有脑卒中者61例(23.74%),不明原因者52例(20.23%),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者26例(10.12%),有癫痫者10例(3.89%);小于等于40岁者(总15例)以不明原因死亡者11例;60岁以上组猝死183例,其中猝死时间为就餐时间89例(48.08%),60岁以下组猝死74例,猝死时间为就餐时间29例(39.19%),2组间X。检验,x2=14.77,P〈0.01。结论成年猝死患者以印岁以上多见,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者多见;年青猝死者以不明原因死亡者多见;年老患者猝死时间以就餐时间多见,故就餐可能是猝死的诱发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慢性心力衰竭(CHF)住院死亡病例的临床特点,为心力衰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于大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死亡的239例CHF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死亡病例的病因以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为主,分别为46.4%、21.3%;心力衰竭后总的生存期为5年(2-10年),男性生存期4年(1-10年),女性生存期5年(2-15年);死亡方式依次为:泵衰竭144例(60.3%),其他并发症死亡44例(18.4%),猝死36例(15.9%),脑梗死8例(3.3%),死因未明3例(1.3%),脑出血2例(0.8%)。结论冠心病和高血压心脏病是心力衰竭住院死亡的主要病因;心力衰竭主要死亡方式为泵衰竭和猝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急诊死亡病例,了解急危重病人死亡原因,提高院前及急诊科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院前死亡和怠诊科24h内抢救无效死亡病例纳入调查内容。收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初诊及最后诊断、院前及急诊科抢救情况、最后死因等资料,并对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院前与急诊科抢救室死亡原因及所占比例存在差异。院前死亡占同期死亡的56.62%,尤以猝死所占比例最大,而占调查急危重病人死亡前五位的主要病因是严重创伤、猝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中毒。结论加快普及提高公民的急救知识,建立健全基层与城市的急救网络,稳定急诊专职医师,加强急救知识培训,建立并完善适合本地特点的紧急创伤救治平台,是提高急诊抢救救治水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