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调查上海部分社区医院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况,探讨阿司匹林应用不恰当的原因,并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 ,将上海10家社区医院的22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98)与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125),分析从脑梗死初发到调查时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有51例(40.80%)患者因出现可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停药或减量,就总调查人数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调查人数的22.87%,42例(33.60%)从未被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或只单用活血化淤类中药;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62例(49.60%)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30例(30.61%)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8.04%)与未合并者复发率(25.19%)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6, 95%可信区间为1.056~3.331).结论 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存在阿司匹林应用不足的状况;老年脑梗死幸存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上海部分社区医院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应用现况,探讨阿司匹林应用不恰当的原因,并分析其对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效果.方法 采用现况调查方法 ,将上海10家社区医院的223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98)与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n=125),分析从脑梗死初发到调查时应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及其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结果 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有51例(40.80%)患者因出现可能阿司匹林不良反应停药或减量,就总调查人数而言,不良反应发生率占总调查人数的22.87%,42例(33.60%)从未被建议使用阿司匹林或只单用活血化淤类中药;未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62例(49.60%)再发缺血性脑卒中,正规服用阿司匹林组中30例(30.61%)再发缺血性脑卒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复发率(38.04%)与未合并者复发率(25.19%)比较,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为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76, 95%可信区间为1.056~3.331).结论 上海部分社区医院存在阿司匹林应用不足的状况;老年脑梗死幸存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可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复发.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是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脑卒中的发病占脑血管疾病的50%~60%。脑卒中在很多国家已成为中老年人的主要致死原因。尤其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占整个脑卒中60%~80%,且致残率及致死率很高,在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期抗血小板治疗是非常有益的。阿司匹林是抗血小板药物中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药物。现将有关阿司匹林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些体会介绍如下。1阿司匹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阿司匹林是目前缺血性脑卒中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的主要药物,其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COX)的活性,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阿司匹林口服后…  相似文献   

4.
阿司匹林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及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接受规范阿司匹林应用的患者并不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此现象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R)。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产生AR的机制亦复杂,可能涉及血小板聚集过程的多个环节。基因多态性影响蛋白的结构或构象,从而影响阿司匹林对不同个体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AR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该文主要介绍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AR相关的基因多态性。期望未来临床中进行AR相关基因多态性分析,使得临床医师有可能按照基因多态性的特点,以制订个体化最佳的药物治疗方案,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和发展,也可对可能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预测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是否复发,分析住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结果 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最多,双联抗血小板次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服阿司匹林为主,出院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拒绝或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没必要服药和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结论 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6.
每天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在服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本品是环氧合酶抑制剂的代表药物,具有良好的风险获益比和成本获益比,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研究最深入的抗血小板药物。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对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疾病均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有效预防疾病复发、降低病死率。然而,临床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部分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可能因种种原因突然停药,从有可能在短期内诱发新的心脑血管事件。本文即报道一例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患者突然停药后发作缺血性脑卒中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CS)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法.本案例通过检索Pubmed网站和Cochrane图书馆所有关于AICS治疗和预防系统评价(SR)或随机对照试验(RCT),获得治疗和预防AICS的证据,并对这些证据进行评价,而后结合医师的临床经验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了循证医疗方案.共检索到相关的荟萃分析和RCT文献51篇,均为A级证据.认为阿司匹林是治疗AICS的常规药物,降纤酶和胞二磷胆碱的应用仍需要证据支持,将血压降至正常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防止AICS的复发.现报告一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血小板功能对患者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方法 临床纳入我院神经内科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首次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22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给予阿司匹林口服进行二级预防,一周后观察患者血小板情况,出院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进行预防,随访患者1年,观察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情况.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和未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患者一般资料及血小板情况,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分析,观察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影响因素以及血小板对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预测作用.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1年,其中复发缺血性血管事件者25例,占11.06%.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患者糖尿病史比例为56%(14/25),花生四烯酸(AA)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AA)、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EPI)以及胶原诱导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COL)分别为(26.96±8.15)%、(62.83±11.56)%及(40.94±15.23)%;未发生缺血性血管事件的患者糖尿病史比例为21%(43/201),MAR-AA、MAR-EPI以及MAR-COL分别为(19.36±6.85)%、(51.25±13.11)%以及(30.76±12.43)%,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史、吸烟史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结果显示,糖尿病史、MAR-AA、MAR-EPI及MAR-COL均是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的因素较多,其中血小板功能与缺血性血管事件复发有密切关系,血小板功能的检验可对缺血性血管事件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1例抗结核治疗所致肝损害患者制定循证治疗方案。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所需解决的临床问题,全面检索Cochrane图书馆(1970—2011年)、PubMed(1970—2011年)、Embase(1970—2011年)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90—2011年),获得与药物性肝损害相关的治疗证据。根据已有的证据结合患者的意愿及医师的临床经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结果共检索并纳入与药物性肝损害相关的文献17篇。结合患者的情况对检索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立即停用抗结核药物+还原型谷胱甘肽静脉注射+口服甘草酸二铵。经过6个月的随访,该方案适合患者。结论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采用高质量的证据为患者制定个性化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2):224-226
目的:观察日间或夜间服用阿司匹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变化的影响。方法:将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日间组(n=42)和夜间组(n=42)。两组患者均口服100 mg/d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日间组于上午8:00服用,夜间组于晚上20:00时服用;治疗7 d后,使用血栓弹力图检测两组患者24 h内5个不同时间点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结果:两组患者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组间)=26.425,P=0.001),两组血小板抑制率均随时间变化而变化(F_(时间)=107.36,P=0.001),且两组血小板抑制率变化趋势不同(F_(交互)=48.392,P=0.001);夜间组10:00时,AA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高于日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内,日间组复发脑梗死2例,夜间组复发脑梗死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组1例患者出现全因性死亡,夜间组无全因性死亡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间和夜间服用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率变化影响不同,夜间服用阿司匹林能消除晨起血小板聚集高峰,更契合心脑血管病发作时间特点。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Stroke is the most common neurological disease in China, and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s important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preven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tatus of antiplatelet treatment before, immediately after, and 1 month after ischemic stroke in the Qingdao area of China, and to determine the factors and potential barriers influencing use.
Methods  A total of 1114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were enrolled from 11 hospitals in the Qingdao area. Patient demographic data, clinical data, and treatment before and after the stroke were recorded. Univariate analysis (two sample t-test or Mann-Whitney U test, and chi-square test) and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frequency of antiplatelet treatment, 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 at three time points: before the stroke, in hospital after the stroke, and at 1-month follow-up.
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antiplatelet treatment was 6.4% before the stroke, 91.5% in hospital, and 77.2% at 1 month. Aspirin pretreatment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education level, higher income level, history of hyperlipidemia, and history of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hospital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treatment in an urban hospital,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at onset, and statin use in hospital. Antiplatelet treatment at 1-month follow-up wa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income level, diagnosis of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hospital, 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according to the 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n use at follow-up. Modified Rankin Scale ≥4 at 1-month follow-up and history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were negatively associated with antiplatelet treatment at follow-up.
Conclusions  This study documents the current status of antiplatelet treatment in primary and early secondary prevention of ischemic stroke in China. Further education of clinicians and the public about stroke prevention is important.
  相似文献   

12.
阿司匹林每日服用100mg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长期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剂量对首次缺血性卒中患者脑梗死再发的预防作用及其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性。方法采用临床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首次发生的缺血性卒中病例581例,分为服药组和未服药组,以出现脑出血、第2次脑梗死、胃肠道出血为研究终点,观察2组脑梗死再发及出血事件发生的情况,并对2组中首发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第2次脑梗死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最终参加随访患者545例,其中服药组260例,未服药组285例。服药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P=0.002,RR=0.516,95%CI=0.312~0.739);2组脑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423,RR=1.233,95%CI=0.692~2.197);2组胃肠道出血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227,RR=3.288,95%CI=0.340~31.814)。服药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明显低于未服药组(P=0.010,RR=0.616,95%CI=0.289~0.893);服药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出血发生率与未服药组腔隙性梗死患者相比无明显差异(P=0.269,RR=0.852,95%CI=0.657~3.611)。结论首次发生缺血性卒中(包括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100 mg/d进行二级预防,可以有效地减少其脑梗死的复发,且没有明显增加出血不良作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评价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在缺血性卒中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PUBMED、Cochrane Database ofSystematic Reviews、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关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对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筛选,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符合标准的RCT,包括脑梗死或TIA患者8619例,治疗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4315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430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OR=0.84,95%CI0.730.97,P=0.02)及缺血事件发生率(OR=0.80,95%C1 0.690.97,P=0.02)及缺血事件发生率(OR=0.80,95%C1 0.690.92,P=0.002),而主要出血发生率(OR=0.91.95%CL 0.730.92,P=0.002),而主要出血发生率(OR=0.91.95%CL 0.731.14.P=0.41)和病死率(OR=0.90,95%CI 0.781.14.P=0.41)和病死率(OR=0.90,95%CI 0.781.04,P=0.16)无明显差异。结论与单用阿司匹林相比,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进行卒中二级预防,能显著降低卒中复发率、缺血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获取22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是否应用抗栓药物及其种类;在患者出院后1 a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抗栓药物用药情况、随诊方式和功能结局。结果212例患者有抗栓药物应用指征,其中未用抗栓药物的11例(5.2%)。201例应用抗栓药物的患者中:应用阿司匹林的占95.0%;完成出院1 a时电话随访者176例,其中67.0%的患者依从性良好。应用非阿司匹林药物者依从性较差(OR=0.149,95%CI为0.029~0.764)。卒中门诊随访(OR=2.449,95%CI为1.174~5.109)、较好的功能预后(修订的Rankin评分<2)(OR=1.939,95%CI为1.024~3.670)可促进患者对抗栓药物的依从。结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治疗尚不令人满意,值得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15.
陶琼英  汤伟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20):2488-2494
背景 目前社区在探索脑卒中患者的中医干预方面已取得诸多成效,但中医干预流程多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也缺乏权威循证支撑,同时,社区对于如何建立中医干预模式缺乏可供借鉴的流程。目的 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医干预模式,为社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管理工作奠定基础。方法 于2018年8月,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eb of Science、PubMed数据库,对国内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进行检索;于2018年9月,通过开展专家会议咨询,对国内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工具集合进行评议,并进行筛选;基于专家咨询结果,于2018年10月,构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医干预模式基本框架。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区中医干预模式主要包括3个步骤。第一,通过社区中医医师对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社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的意识;第二,由社区中医医师进行Essen风险评估和中医干预,并将疑似再卒中患者向上转诊;第三,通过综合医院的影像学检查进行确诊并进行治疗,治疗后稳定的恢复期患者转诊至相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纳入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库管理。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社区中医干预模式的建立,形成了切实可用的执行方案,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中医干预技术的合理应用,完善了社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隐源性脑卒中合并卵圆孔未闭(PFO)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住院治疗的51例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和治疗效果。结果 51例患者中男41例,女10例;年龄为21~84岁,平均年龄为(53.92±14.83)岁。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示46例患者有新发梗死灶,包括单发梗死灶20例(43.5%)、多发梗死灶26例(56.5%);26例多发梗死灶患者中15例(57.7%)仅累及1个动脉供血区,11例(42.3%)累及2个及2个以上动脉供血区(双侧前循环4例、前后循环7例)。37例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TCD)检查,发现31例(83.8%)可见空气微泡栓子信号,其中4例空气微泡栓子信号呈雨状或帘状。50例患者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49例(98.0%)合并PFO。9例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18例患者接受单联抗血小板治疗、12例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8例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13例行PFO封堵术+单联抗血小板治疗;6个月后随访单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再发缺血性脑卒中1例,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再发缺血性脑卒中2例,PFO封堵术患者无再发脑卒中事件。结论 隐源性脑卒中合并PFO梗死灶可累及1个或多个动脉供血区;cTCD和TEE检查诊断PFO阳性率高;选择性抗栓或PFO封堵术治疗患者脑卒中再发风险低。  相似文献   

17.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AS)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种外界因素、遗传因素及自身内环境的异常都与颅内AS的形成相关,其中较为重要的因素包括年龄、代谢综合征和血脂异常等。这些因素在导致颅内AS形成的过程中危险程度各有不同。在由AS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是最重要的抗血小板药物之一,但一些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抗AS过程中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value of thrombus elastography(TEG) combined with coagulation function test in the evaluation of recurrence after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ischemic stroke.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LIPreC)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中临床应用疗效。 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4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诊治,经临床和影像证实为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3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LIPreC组和对照组(CON组)各180例。入组前后2组均严格按照2010年中国缺血性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控制危险因素。LIPreC组患者入组后接受LIPreC训练,治疗期为1年。使用3.0 T磁共振分析患者颅内缺血病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标准评价患者临床症状、恢复程度及认知功能。分析统计治疗期脑梗死的复发率及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 结果 ①LIPreC组脑梗死复发率(4.4%,8例)低于CON组(10.6%,19例),P=0.044。②LIPerC组腔隙性脑梗死灶增加的发生率(13.3%,24例)低于CON组(23.9%,43例),P=0.014。③MRI分析显示LIPreC组复发脑梗死体积[(3.6±1.7) ml]小于CON组[(5.4±1.3) ml],P=0.004。④LIPreC组人均腔梗病灶增加计数(1.6±0.2)小于CON组(1.7±0.1),P=0.015。⑤LIPreC组神经缺失症状改善率(90.6%,163例)高于CON组(82.8%,149例),P=0.043。⑥LIPreC组认知功能改善率(88.6%,31例)亦明显高于CON组(64.9%,24例),P=0.026。 结论 LIPreC能够降低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减小复发脑梗死体积,减少新增腔隙性脑梗死灶数量,降低二次卒中严重程度,有效改善卒中患者肢体及认知功能,在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沙地区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以及脑卒中急性期降压治疗对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近5年我院神经内科脑卒中初入院患者2446例,进行人口学资料、脑卒中类型、危险因素等进行分析;选取2011年212例入院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干预组给予降压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2446例脑卒中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1996例(81.6%),出血性脑卒中460例(18.4%),平均发病年龄为(64.33±12.8)岁;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212例患者两组疗效比较,干预组有效率89.7%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效率73.6%。结论:长沙地区的脑卒中患病,率高于全国其他地区,45岁以下的青年脑卒中患病率在逐年增加,患病年龄有下降趋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是最常见的危险因素,青年组患者中吸烟和酗酒已成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倡导积极有效的二级预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降低脑卒中的发生,以提高人群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