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腰神经根的薄层断面和CT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阐明腰神经根在薄层断面和CT断面上椎间行程及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为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的穿刺路径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中国首例可视化人体腰椎间隙数据集进行总结和分析,观察腰神经椎根间行程的形态及其周围毗邻结构.选择53例经CT扫描无椎体和椎间盘病变的断面图像与薄层断面对照分析.结果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腰椎间隙,共计48层,每层厚度为1.0 mm,每层断面所显示的腰神经根椎间行程及其周围结构清晰;CT图像清晰显示腰神经根椎间行程大小、形态及周围结构.结论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腰神经根椎间行程部分为连续、完整的薄层断面标本,无节段性数据缺损,厚度均匀.腰神经根椎间走行和形态变化较大,穿刺路径与毗邻的腰神经根、上关节突、髂骨翼和血管等结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腰椎间盘及腰神经根的影像学特征,比较CT和MRI的价值和限度。方法在53例正常腰椎间盘的CT图像、40例正常腰椎间盘的MRI图像上,对腰椎间盘主要结构及腰神经根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影像学观察和测量。结果获得腰椎间盘及腰神经根的影像学特征和相关测量参数,左、右侧之间腰神经长度及宽度无显著性差异。CT对穿刺线的骨性标志点上关节突显示优于MRI,MRI对软组织密度分辨力较CT高。结论CT、MRI是确定经皮腰椎间盘穿刺路径的重要手段,能显示腰椎间盘及腰神经根。应首先选择CT检查,对疑似软组织病变者再联合MRI检查,以提高穿刺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数字化人体的有关腹膜后脏器的形态学数据,为肾脏和肾上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薄层解剖学的对照依据.方法 应用中国第5例可视化人体数据集,提供出腹部肾上腺、肾脏的横断面图像,与相对应的MRI轴位图像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 在人体断面解剖图像与相应的MRI水平位图像上,清楚地显示出了肾脏、肾上腺的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相互毗邻关系.结论 采用数字化人体技术形成了高清晰度、真彩色的断面解剖图像,为临床影像学MRI提供了良好的对照图像,有利于临床医生更深入地了解MRI图像中肾脏、肾上腺在正常或病态情况下的形态、解剖位置和与周围脏器的相互毗邻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腰椎关节突关节(ZJ)及其毗邻血管进行解剖学及数字减影造影技术(DSA)观测,为腰椎后侧、后外侧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选取20具成人尸体腰段标本,显露腰椎侧方及横突前方动脉,解剖显微镜下观测自腰椎(L) 1/2-4/5的椎间孔出口区起1~4腰动脉(LA)所发出的横突前支、背侧支,获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选取20例无腰椎疾病者作为对照,应用DSA行血管造影检查,研究活体中腰动脉、其他来源动脉的起始、变异、分支走行.结果 解剖学及DSA研究显示L1 A-L4A背侧支自椎间孔出口区前上方,由前向外侧、背侧走行,发出横突前支并在跨越椎体峡部中、上1/3外侧缘后沿其表面分为升、降两肌支.升肌支走行至上位ZJ背侧内下缘,发出覆盖ZJ背侧面的关节突支和进入竖脊肌的升、降支;降肌支走行至下位ZJ腹侧外上缘,发出3~5支末梢动脉并继续走行分出肌支进入前方肌肉筋膜组织.两侧观察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ZJ毗邻动脉的走行、分布有一定规律性,掌握其解剖学特点,可有效减少后路手术出血、便于术中操作,降低重要组织损伤,避免术后血肿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11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7~65岁,病程2个月~5.5年。突出间隙在腰4、57例,腰3、43例,腰5骶11例。突出部位在椎间孔内8例,椎间孔外3例,其中合并后外侧突出3例。以下肢疼痛剧烈而腰痛轻微,大腿前方与小腿前内侧疼痛或麻木,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膝反射减弱或消失等为突出的临床表现。11例均手术治疗,5例经椎间板入路,4例经椎板峡部外缘入路,2例经横突间入路,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结论与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同,极外侧型突出多累及同序数腰神经根。CT或MRI可清楚地显示位于椎间孔或孔外缘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此对于诊断及指导手术有重要价值。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关节镜手术已广泛应用于髋关节疾病的诊治中。对于髋关节镜技术而言,前方关节腔较为重要,通常术者多使用前方入路,经过前方髋关节囊进入前方关节腔。考虑到髋关节下方关节囊的强度较前方关节囊差,文中设计了髋关节镜前下入路通过解剖学研究对髋关节镜前下入路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方法在25具防腐成人平脐以下的下肢标本上,以腰穿针建立髋关节镜前下入路,记录腰穿针穿过的结构,穿刺方向以及与周围血管神经的距离。结果髋关节镜前下入路首先于缝匠肌外侧穿过股直肌,在更深层从股中间肌与髂腰肌之间穿入前方关节囊。前下入路的穿刺角度为向头侧倾斜(42.9±5.34)°,向后方倾斜(29.6±2.67)°。与其距离最近的重要结构是旋股外侧动脉升支,为8~20 mm(平均14.2 mm)。结论在解剖学上,髋关节镜前下入路易于进入髋关节,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解剖要点及手术方法。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7月来宾市人民医院的40例正常成人腰椎磁共振成像(MRI)图片(男女各20例),并测定与经皮后外侧入路下腰椎椎间融合术相关的解剖学参数;结合所测得数据在经甲醛浸泡的6具成人尸体上模拟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术(试验组),术后沿入路经椎间隙进行横断面解剖,观察入路的解剖毗邻关系,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在另6具成人尸体上常规行后路椎间融合术(对照组),同样测定椎间盘面积及所融合的面积。结果 1经测定,男、女两组L3~4、L4~5测得的各项数据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经皮后外侧微创入路行椎间融合的面积与对照组行常规后路椎间融合术间融合的面积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融合面积均达30%以上;3沿克氏针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至腰大肌的过程中未见重要的血管、神经等结构,在侧方经皮外侧入路的手术操作区域,存在着一个由腰节段血管、腰神经、交感干组成的大小约为29mm×30 mm的相对无血管、神经的区域,为侧方经皮外侧入路手术操作的"安全范围"。结论经皮后外侧入路行下腰椎椎间融合术是相对安全的,并椎间融合面积达到临床要求。术前在MRI图片上测定的个体化数据,对该术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颞骨及其邻近区塑化薄层断面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明确颞骨及相关结构的薄层断面形态,为该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生物塑化技术将颞骨制成横断、冠状及矢状位3个方位的薄层断面(片厚1.2mm),对颞骨内听小骨、骨半规管、前庭、耳蜗、面神经等结构进行观测。结果:塑化薄层断面可良好显示颞骨内结构。颞骨横断面有11个层面,冠状断面有12个层面,矢状断面有13个层面,对各关键层面的结构进行了描述。结论:颞骨塑化薄层断面良好显示颞骨及内部结构的解剖结构及毗邻关系,可直接与高分辨率CT(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MRI扫描图像进行对照研究,对颞骨病变的影像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心脏薄层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探讨人体心脏薄层影像断面的形态学规律。方法 经肉眼观察和CT、MRI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中等身材、中年男性标本 1例 ,经外形测量、血管灌注后 ,用明胶包埋 ,冰冻 1周 ,然后在低温实验室中用数控铣床从头至足逐层洗切。逐层用高清晰度数码相机摄影 ,完成人体数据集的获取。结果 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心脏部分共计 15 0层 ,每层厚度为 1 0mm ,每层断面所显示的心脏结构清晰 ,数字化摄影分辨率为 62 914 5 6( 3 0 72× 2 0 48)像素 ,每个断面图像文件大小为 3 6MB ,整个心脏部分数据集量为 2 7GB。并对本例可视化人体心脏部分的数据集进行总结和分析。结论 本研究报道的首例中国可视化人体心脏部分为连续、完整的薄层断面 ,无节段性数据缺损 ,厚度均匀 ,为心脏三维重建及可视化心脏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也为临床影像诊断学 (超声、CT、MRI)提供了完整、连续的薄层断层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的CT、MRI MRA、DSA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10例烟雾病患儿的临床特征和辅助检查资料及CT、MRI MRA、DSA的影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见大脑额顶叶及双侧基底节梗死4例,局灶性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基本正常4例;MRI见大脑额顶叶及双侧基底节梗死7例,局灶性脑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未见明显异常1例;MRA见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伴异常血管网增多6例,颈内动脉和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见明显血管网增多4例,其中见大脑后动脉侧支循环形成2例,见颈外动脉侧支循环形成2例,颈内动脉和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未见明显血管网增多4例。结论CT和MRI只能显示烟雾病造成的脑实质改变;MRA能较好的反映颅内血管病变部位和范围,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对颅内外侧支循环显示较差;DSA检查患儿均能明确显示颅内血管(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脑底异常血管网等)病变的部位,并能清楚显示其侧枝循环及颈外动脉各分支,DSA仍然是诊断烟雾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穿刺间隙腰麻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60例足月妊娠产妇,心肺功能正常,无椎管内麻醉禁忌,拟行剖宫产。根据穿刺部位不同,随机分成L2-3和L3-4间隙腰麻,每组各30例。穿刺成功后,10S注入0.75%布比卡因1.2mL。结果低血压出现时间在(6.8±2.2)min,低血压发生率:L2-3组38%,L3-4组10%。镇痛效果(优/良):L2-3组30/0,L3-4组28/2。结论L3-4间隙腰麻对剖宫产手术与L2-3相比具有相似的麻醉效果,但对血压的干扰更轻。  相似文献   

12.
不同穿刺间隙腰硬联合麻醉的剖宫产麻醉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艳平 《当代医学》2011,17(34):18-19
目的 观察比较对剖宫产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不同穿刺间隙的麻醉效果,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6月300例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L3~4间隙穿刺的腰-硬联合麻醉,观察组采取L2~3间隙穿刺的腰-硬联合麻醉,观察对比两组麻醉效果、PECA(经硬膜外术后镇痛)效果、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15min的麻脊平面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麻醉效果对比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麻醉过程中的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对比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取L2~3间隙穿刺的腰-硬联合麻醉行剖宫产手术对比采取L3~4间隙穿刺的麻醉效果较为满意,且能够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但L3~4间隙穿刺的低血压的不良反应比L2~3间隙穿刺的要小,安全性相对高,因此,需要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及患者的病情进行合理评估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深吸气对行剖宫产产妇硬膜外置管的临床效应。方法将120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Ⅰ组(深吸气组)60例,深吸气时置管;Ⅱ组(平静呼吸组)60例,平静呼吸时置管。分别观察两组血管损伤频率、硬膜外穿刺次数、临床麻醉效果及新生儿Apagar评分。结果深吸气显著降低了血管损伤、减少了硬膜外穿刺次数(P〈0.05),两组间麻醉效果及新生儿Apa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深吸气有助于置管成功并减少了血管损伤,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在剖宫产手术腰麻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将择期行剖宫产术孕妇62例分为罗哌卡因组(32例)与布比卡因组(30例)。给予罗哌卡因组孕妇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1.5 mL,给予布比卡因组孕妇注入0.75%布比卡因1.5 mL。比较两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VAS评分评估患者疼痛程度,评定腹壁松弛度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及腹壁松弛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罗哌卡因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长于布比卡因组,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少于布比卡因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与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宫产术安全有效,能够满足剖宫产手术的需要,罗哌卡因感觉、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短,更有利于临床恢复。  相似文献   

15.
不同体位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的综合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天文  谭国芳 《海南医学》2011,22(11):67-69
目的比较不同体位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的综合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2月于本院进行剖宫产的1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坐位组)70例和B组(侧卧位组)70例,后将两组产妇的麻黄碱用量、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输液量、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产妇满意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A组的麻黄碱用量少于B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B组,术中输液量少于B组,麻醉效果优于B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B组,产妇满意率高于B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坐位下行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中的综合效果要优于卧位,对产妇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6.
张其容 《海南医学》2008,19(6):54-55
目的分析2001年1月—2006年12月剖宫产指征及剖宫产率的变化,探讨剖宫产指征,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6年2095例剖宫产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指征各因素所占比例发生变化,社会因素呈逐年上升趋势,2001年为9.04%,2006年为21.02%;剖宫产率呈逐年上升,2001年39.24%,2006年50.18%,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助产技术培训,提高产科质量,加强孕产妇围产保健和健康教育,开展导乐分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7.
龙正蓬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5):128-129,131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刮宫产指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1年12月以来在横县妇幼保健院行剖宫产病例的档案资料。结果10年来我院产科剖宫产6137例,分娩总数31071例,剖宫产率为19.75%;高于WHO提出的不大于15%的目标。前6位指征排序依次为头位难产、胎儿窘迫、臀位及横位、疤痕子宫、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社会因素。结论降低刮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人为因素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鼻唇冠状切面及常规三切面加特殊切面法超声在胎儿唇腭裂畸形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30例胎儿的唇腭部进行超声筛查,包括鼻唇冠状切面组1000例(A组),常规三切面加特殊切面法1530例(B组);将检查结果与出生儿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漏诊率和符合率分别为40.00%、60.00%,B组漏诊率和符合率分别为4.76%、95.24%。产前超声声像表现上唇皮肤连续性中断的发生率为84.38%,均明显高于上牙槽突裂、上腭连续性回声中断及鼻孔塌陷的发生率(P<0.01)。结论:常规三切面加特殊切面法能更准确地诊断胎儿唇腭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段硬膜外阻滞并发霍纳综合征(HS)的可能原因、危害及处理。方法分析硬膜外阻滞后发生HS的3例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结果3例产妇在行腰段硬膜外阻滞后约40min出现一侧眼睑下垂和瞳孔缩小等HS的表现。3例产妇循环稳定,1例有轻度呼吸困难。新生儿评分在正常范围。HS的症状在发生后约2h完全消退,未予特殊干预。结论腰段硬膜外阻滞并发HS可能是由于产妇硬膜外腔减小,腹压增高,使局部麻醉药液向头端扩散;也与交感神经对局部麻醉药的高敏有关。HS对患者危害较小,发生HS后应严密观察循环、呼吸情况,做好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