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杨秀琪  何红 《大家健康》2016,(2):124-124
目的:探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矫正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明显降低,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明显改善,步态明显改善(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时,采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足内翻角度,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脑梗死患者80例(Brunnstrom Ⅰ~Ⅲ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后用FMA功能量表下肢部分、BBS平衡功能量表、MBI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以及mRS运动功能量表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mRS)、平衡功能评分(BB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BI)均较前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呼吸训练联合运动想象疗法能够提高患者下肢的运动、平衡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运动控制锻炼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痉挛状态和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下肢痉挛症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运动控制锻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下肢痉挛临床疗效、下肢关节痉挛程度评分及FMA评分及患者生活质量情况。结果临床疗效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下肢膝关节、踝关节痉挛程度评分降低,FMA评分升高,组间比较都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联合运动控制锻炼在脑卒中恢复期下肢痉挛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下肢痉挛状态,并且能够提高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临床上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踏车训练结合循环性功能性电刺激(FES)在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中的作用。方法: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参照组(19例)和研究组(21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参照组给予下肢踏车训练,研究组给予踏车训练结合循环性FES。评定两组治疗前、治疗8周后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综合痉挛量表(CSS)、Fugl-Meyer下肢功能评定量表(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FAC分级、CSS、FMA和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FAC分级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SS评分有所降低,FMA和MBI评分有所提高,且研究组的CSS评分低于参照组,FMA和MBI评分高于参照组(均P<0.05)。结论:踏车训练结合循环性FES可以更加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状态、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康复疗效,阐述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存在上肢痉挛的132例患者,排除12例失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了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了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2组患者采用改良的痉挛评估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患者的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恢复(Signe Brunnstrom创建 ,Brunnstrom)分期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偏瘫侧Ashworth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同时治疗组的Ashworth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上肢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能部分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关节痉挛状态,改善患者上肢肢体功能,促进上肢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患者脑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胡淑珍  吴华  顾旭东  傅建明  曾明  李亮  沈芳 《浙江医学》2017,39(16):1359-1362
目的探讨运用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进行康复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传统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步行功能训练,治疗组给予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训练,治疗频率为6次/周,20min/次,共8周。两组分别于康复训练前及训练8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采用BiodexGaitTrainer-2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者的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两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FMA评分、BBS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宽、步频和步速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骨盆辅助式康复机器人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提高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矫正脑卒中后足内翻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共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足内翻角度、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在接受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足内翻角度明显降低,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有明显改善,步态明显改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在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患者时,采用电针胆经俞穴结合康复训练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患者足内翻角度,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及步态,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踝足矫形器(AFO)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Vojta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两组治疗后12周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Bobath疗法、Vojta法进行运动功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踝足矫形器及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12周后,观察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12周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踝关节背屈角度、改良Ashworth评定、粗大运动(GFMF)下肢功能评分差值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踝足矫形器结合低频电刺激更有利于脑瘫患儿大运动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TAES组和安慰刺激组,分别为21例和2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TAES组采用KD-2A型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仪治疗,刺激部位选择患侧下肢的4个穴位(足三里ST 36、太冲LV 13、阳陵泉GB 34、昆仑BI 60),频率100 Hz,脉宽0.2 ms,强度为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安慰刺激组接受治疗的部位时间和疗程与TAES组相同,但每次治疗时没有电流输出。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3周分别用综合痉挛量表(CSS)评定踝关节痉挛,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中下肢部分(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定平衡功能。结果组内比较:治疗2周和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CSS、FMA下肢部分、BB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2周和3周后,TAES组CSS、FMA、BBS评分优于安慰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ES治疗能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痉挛程度和提高平衡功能,改善下肢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两种状况下步行训练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步行康复训练,需具备站立平衡≥3级;能够支持75%以上自身体质量,且患肢具有主动屈伸功能的以上3个条件时才选择对偏瘫患者进行步行训练,观察组在患者肌张力不低于肌张力Ashworth分级Ⅰ级的条件下开始进行步行训练。两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前、训练后1个月、6个月及1年时分别采用平衡量表(BBS )、运动功能量表(FM A )、功能性步行量表(FAC )进行功能分级评价比较。【结果】与训练前相比,随着锻炼时间的延长两组患者的BBS、FM A、FAC评分都有明显的改善(P <0.05),而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 <0.05)。【结论】在患者肌张力不低于Ⅰ级的条件下,早期进行科学步行训练,有利于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卒中早期应用床边智能康复训练系统训练对卒中早期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早期患者4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3例。观察组患者予床边智能康复训练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患者予综合康复训练,4周后采用Brunnstrom偏瘫下肢功能评定法、简式Fugl-Meyer评定法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Brunnstrom和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比较有统计学(P<0.05),但观察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FMA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P<0.05)。结论:脑卒中早期患者应用床边智能康复训练系统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孙世超  王超  罗俊生   《中国医学工程》2013,(6):14-15,17
目的研究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3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被随机分入移植组和对照组,其中移植组每位患者接受3次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3个月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手术及药物干预治疗,并分别于就诊时及自然观察3个月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 FMA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组患者移植后3个月的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感觉、平衡功能均较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3个月后的各项评定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多项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康复治疗起始时间对运动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8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急诊科就诊以及在神经内科病房接受治疗的67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的6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5):发病24~48 h给予患者首次运动康复治疗;B组(n=32,中途退出2例):发病48~120 h给予患者首次运动康复治疗。发病90 d时为研究终点。通过查阅病历资料的方式,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在发病后第7、14、30、60、90天时,分别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评价患者运动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水平、第7天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第90天MRS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其中,干预第7天时,A组患者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别和时间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其中,干预第7、14、30、60、90天时,A组患者Fugl-Meyer下肢动功能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MRS评分为3~4分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康复治疗提前至发病48 h内进行,能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35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被随机分入移植组和对照组,其中移植组每位患者接受3次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3个月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手术及药物干预治疗,并分别于就诊时及自然观察3个月后进行运动功能评定(FMA)。结果 FMA结果表明,干细胞治疗组患者移植后3个月的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感觉、平衡功能均较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3个月后的各项评定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多项神经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衡针灸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本院康复科神经内科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平衡针灸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以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改良巴氏指数(MBI)为 79.41±5.85,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为29.12±3.12;Berg平衡量表(BBS)为40.42±4.87,患者10米步行所需时间为(41.89±7.17)s,患者6 min内步行的距离为(41.08±2.96)米;②Holden步行能力评定治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评定达3~5分者共32例(80.0%),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针灸疗法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红光照射联合下肢肌力训练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分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00例DP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50例,采用红光照射治疗联合下肢肌力训练,对照组50例,仅行下肢肌力训练。统计分析2组临床疗效、下肢FMA评分、TCSS评分、SOD水平及神经传导速度数据。  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00%,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χ2 = 4.312,P = 0.038);2组干预后 FMA评分及SOD水平明显升高(P < 0.001),TCSS评分明显下降(P < 0.001),2组干预后FMA评分、TCSS评分及SOD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1);观察组干预后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 < 0.05)。  结论  红光照射联合下肢肌力训练能够有效改善DPN患者神经病变状态,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提高神经传导速度,进而增强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四肢联动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具有一定步行能力的7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美国进口四肢联动(NustepT4)运动训练。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分别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平衡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及步行能力(采用10m步行时间和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ADL能力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肢联动系统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ADL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对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重心轴变化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基础治疗,未作其他相关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8 d,应用B-PHY型平衡功能检测训练系统进行检测:Mean X、Mean Y、Max-X、Max-Y、LSKG、SSKG、LFS体重分布系数和稳定性系数。结果: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实验组Mean X、Mean Y、Max-X、Max-Y、LSKG、SSKG、LFS、体重分布系数和稳定性系数均有改善(P0.05);而对照组LSKG、SI无明显变化,其余各项参数均有所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Mean X、Mean Y、Max-X、Max-Y、LSKG、LFS、SSKG、体重分布系数和稳定性系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阴-阳对刺呼吸补泻法有效的提高缺血性脑中风下肢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0.
郭宇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2):60-62
目的分析行为改变策略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2月~2011年10月在重庆新桥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0例,分为观察组(行为改变教育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行为改变教育策略,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简式FMA积分、改良Bahel指数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上、下肢的简式FMA积分和改良Baa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周上、下肢的简式FMA积分[(19.53±6.22)、(16.03±6.81)分1和改良Barthel指数(43.23±9.70)均高于同组治疗前[(17.80±5.12)、(14.10±7.10)分,(32.40±7.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4、8周上肢f(19.53±6.22)、(26.73±5.87)、(38.71±7.50)分1、下肢[(16.03±6.81)、(18.93±7.07)、(23.90±6.41)分1的简式FMA积分和改良Ba±hel指数[(43.23±9.70)、(56.14±13.43)、(77.34±13.77)1均高于同时段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改变教育策略能够使脑梗死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