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医通里攻下法(简称下法)是指荡涤胃肠、攻实祛瘀及泻热逐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温热病及危重病的治疗。1960年代初期以来,根据急腹症出现的功能障碍、梗阻、感染及血运障碍等不同的基本病理变化,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或下法与其他治则相结合,辨证施治,初步形成了一套治疗常规。 1.通里攻下法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里攻下法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观察中医通里攻下法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8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8例和对照组90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里攻下中药赤芍承气汤,2次/d,200 m l/次,疗程为2周。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病死率、肝功能、并发症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通里攻下法治疗重型肝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通里攻下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黄孝明(浙江省嵊县人民医院邮编312400)自1981年6月~88年4月,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通里攻下为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肾功能衰竭65例,仅死亡2例,病死率为3%。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65例,男36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活血化瘀和通里攻下中药对豚鼠小肠运动的影响,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对通里攻下中药的增效作用.方法:应用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记录和分析豚鼠在分别灌注复方丹参合剂、大承气汤,以及二者合用(活血承气合剂)后不同时段小肠运动的变化.结果:应用上述3个方剂后,小肠的运动频率、幅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活血承气合剂的效果最为明显.结论:加用复方丹参合剂可进一步增强大承气汤促进小肠运动的作用,提示活血化瘀中药对通里攻下中药具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5.
<正> 笔者在多年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感到中医的通里攻下法,不仅是治疗急腹症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防治感染性休克的一种有效措施。现根据有关资料,结合个人的临床体会作一初步探讨。一、通里攻下法是祖国医学攻下学说的组成部分之一,此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早在《伤寒》《内经》中就有论述,到了金、元时期  相似文献   

6.
脓毒症所致的急性胃肠损伤(AGI)是临床常见危重症。中医药在脓毒症合并急性胃肠损伤病患的治疗上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尤其是通里攻下方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研究显示通里攻下方可以降低血中炎症介质的含量,疏通肠道,增加胃肠蠕动,调整肠内细菌微生态平衡,保护肠道的生物学屏障功能。本文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阐述。  相似文献   

7.
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里攻下法应用于腹部外科几十年,其代表方剂:大承气汤,主要用于围手术期,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增强肠动力,促进肠蠕动,减少术后并发症,同时在粘连性肠梗阻的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腹部外科病人及术后病人,不同程度的存在着肠麻痹、肠动力低下,肠瘀滞,符合中医里实证,大承气汤通里攻下,遵循了中医“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临床上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大承气汤应用于腹部外科术后,传统观点认为其主要作用机理为通里攻下,攻积导滞。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不再局限于泻下这一个环节,人们认为大承气汤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里攻下法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概述中医对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发病机理的认识以及运用通里攻下法治疗的立论依据。通过文献整理,认为通里攻下法防治MODS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有以下3方面:①对MODS时肠道屏障功能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②对MODS及内毒素所致肝细胞DNA及蛋白质的合成增加有抑制作用;③能降低致损因子对肝脏的刺激作用,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对组织脏器的损害。通里攻下法所采用的最主要的药物大黄能预防和治疗MODS患者胃肠功能衰竭,改善胃肠粘膜的血流灌注,消除患者血浆内炎症性介质。同时,对中医防治MODS的优势和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通里攻下法在腹部外科疾病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通里攻下法(简称下法)是指荡涤胃肠、攻实祛瘀及泻热逐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温热病及危重病的治疗。1960年代初期以来,根据急腹症出现的功能障碍、梗阻、感染及血运障碍等不同的基本病理变化,采用通里攻下法治疗或下法与其他治则相结合,辨证施治,初步形成了一套治疗常规。  相似文献   

10.
自1974年~1977年我们采用中药为主的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患者共511例。按中医辩证分为:淤滞型、蕴热型和毒热型,辩证以热毒内蕴,腑实不通为主证。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佐以活血化瘀为治则,还配合以电针治疗。现将治疗方法简介如下。一、淤滞型为通下丸证,宜以通里攻下治之。通下丸组方;巴豆0.4、大黄粉6.0、赤芍3.0,木香3.0,研为粉末,分装在三个0号胶囊内,一次  相似文献   

11.
在中西医结合研究领域,吴咸中院士主要贡献包括:一是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吴咸中教授以"肯定疗效,探索规律,改革剂型,研究机制"为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总思路及基本内容,形成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体系,世界卫生组织曾认定中西医结合急腹症为中国5个世界领先的医学项目之一,确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治疗学的完整体系和学术地位。二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疑难急性疾病上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多脏器衰竭(MODS/MOF)等腹部疑难危重症疾病,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三是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的发展。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吴咸中教授对通里攻下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及理气开郁法等代表方剂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并且从单个治则研究转向不同治则之间的协同或增效作用的研究,预计在"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能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形成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与微创技术三者完美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吴咸中教授始终把继承、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指出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医学和药学的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是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五是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造就创新型学术团队。在吴咸中院士的直接领导下,长期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中西医结合专家共同奋斗、和谐交替、持续发展的局面。吴咸中教授先后培养硕、博士近百名,他所领导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先后入选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和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项目,成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界最富活力且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中两医结合研究领域,吴成中院士主要贡献包括:一是通过长期实践,逐步形成和不断完善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新体系。吴咸中教授以“肯定疗效,探索规律,改革剂型,研究机制”为中两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总思路及基本内容,形成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体系.世界卫生组织曾认定中两医结合急腹症为中国5个世界领先的医学项目之一,确立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治疗学的完整体系和学术地位。二是在中两医结合治疗腹部疑难急性疾病上取得重要突破。特别是治疗急性重症胆管炎、重症急性胰腺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和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多脏器衰竭(MODS/MOF)等腹部疑难危重症疾病,大大降低了病死率。三是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促进了中两医结合理论研究的发展。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吴成中教授对通里攻下法、活血化瘀法、清热解毒法及理气开郁法等代表方剂进行了长期的实验研究,并且从单个治则研究转向不同治则之间的协同或增效作用的研究,预计在“十一五”及“十二五”期间能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形成药物疗法、手术疗法与微创技术三者完美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在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中,吴成中教授始终把继承、创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指出中医和两医的结合、医学和药学的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结合是学科创新发展的根本。五是创建国家级重点学科,造就创新型学术团队。在吴咸中院士的直接领导下,长期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中西医结合专家共同奋斗、和谐交替、持续发展的局面。吴咸中教授先后培养硕、博士近百名,他所领导的中两医结合临床(外科)先后人选同家“211工程”建设项目和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项目,成为全国中两医结合学界最富活力且最有影响的学科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对胰腺假性囊肿的治疗方式和效果。方法:结合有关文献及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83例胰腺假性囊肿的处理方式、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期待疗法自愈4例,采用非手术和非介入的期待处理10例,5例囊肿明显缩小,5例囊肿消失;B超引导下经皮囊肿穿刺抽液1例。B超引导下经皮置管引流3例;外引流术5例。单纯囊肿切除术6例。囊肿胰尾脾切除术3例。其余均行内引流术:囊肿与胃吻合23例。囊肿与空肠Roux-en-Y吻合28例,囊肿与十二指肠吻合2例,均获一次性治愈,无近期、远期并发症发生。结论:应采用个体化的治疗原则,根据囊肿形成的大小、时间、部位选择期待疗法、非手术引流(经皮穿刺吸液、内镜治疗),胃囊肿吻合、十二指肠囊肿吻合、空肠囊肿吻合、囊肿切除术。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临床上存在的合并用药偏滥、药源性疾病不断产生、医疗事故不断等现象是药物的相互作用、合理用药未受到足够重视的表现。本文根据临床上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论述了合理用药的意义 ,从药物体外的相互作用、药物动力学、药效学与用药时间及半衰期的关系等方面说明了合理用药时应注意的问题 ,并强调了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重要性。以期使读者了解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从而避免药物对人体造成不良反应 ,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发挥药物的防病治病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全面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促进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安全、有效、经济。临床药师通过对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干预、处方点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细菌耐药监测等工作,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一步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明显减少,抗菌药物使用比例逐步下降。临床药师要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对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与治疗的优越性。方法分析联合应用异丙酚、芬太尼行静脉麻醉下胃镜诊治术300例(无痛组)胃镜检查中反应观察及患者对胃镜检查的感受及愿意再次接受率与随机同期常规胃镜诊治术30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与普通相比,无痛组难以耐受和不适的比例明显减少(P<0.01),无不适的比例及愿意再次接受胃镜检查的比例明显增多(P<0.01)。结论无痛胃镜诊治术是一种安全、舒适的现代内镜诊治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SysmexXE—2100血液分析仪PLT检测功能进行评价。方法 对XE—2100血液分析仪PLT直方图和RBC直方图异常及正常的标本,用PLT—O法和手工法同时测定PLT值,与PLT—I法作对比。结果 发现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大小血板(PLT异常组)都会影响血小板计数,这三组标本PLT—O法和手工法结果与PLT—I法相比差异显著(P<0.05)。PLT直方图和RBC直方图正常的标本PLT—O法与PLT—I、手工法结果无差异。结论 血小板PLT—O法检测血小板比较准确,因此在PLT直方图和RBC直方图异常时,应该用光学法检测PLT。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金因肽甲硝唑复方糊剂防治拔牙后干槽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57例(680颗牙)下颌阻生智齿患者随机分为4组:A组170例(176颗牙)、B组160例(170颗牙)、C组167例(168颗牙)和D组160例(166颗牙)。A组采用金因肽甲硝唑加入丁香油和数滴的卡因调成的糊剂填满牙槽窝,B组采用碘仿纱条置入牙槽窝内,C组采用置甲硝唑粉剂入牙槽窝内,D组采用常规刮治使血充盈牙槽窝内,置纱卷于上,咬紧30min后吐出。结果A组干槽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D组(P<0.001),A组有效率明显高于C、D组(P<0.001)。结论提示金因肽甲硝唑复方糊剂能有效地防治干槽症。  相似文献   

19.
蔡成  吕勤  陈盛 《医学研究杂志》2012,41(1):112-114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NRDS)对患儿病情变化和转归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笔者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eonatal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43例NRDS患儿使用PS情况及转归结果进行统计调查分析,根据是否使用PS分为PS使用组和PS未用组,对两组患儿的一般临床情况、呼吸支持情况、症状变化及转归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调查发现NRDS患儿胎龄和出生体重均较低(分别为31.0±1.5周和1.734±0.170kg);与PS未用组比较,PS使用组NRDS患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早产儿视网膜病(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的发生率、病死率和住院时间均明显降低,呼吸窘迫或呼吸困难等症状消失的时间明显缩短,接受机械通气或NCPAP的时间明显减少。结论 NRDS使用PS后虽不能完全改变转归和预后,但能有效地改善患儿肺顺应性及氧合功能,缩短需要机械通气及氧疗时间,提高患儿成活率,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20.
青蒿琥酯3天疗程总量4.8mg/kg,二盐酸奎宁3天疗程总量100mg/kg,随机分组,分别治疗恶性疟30例。平均退热时间青蒿琥酯组为17.6h,奎宁组为29.2h(P<0.01);平均原虫转阴时间青蒿琥酯组为58.8h.奎宁组为78.8h(P<0.01);原虫复燃率青蒿琥酯组56.7%,奎宁组50%(P>0.05);清除原虫95%所需时间青蒿琥酯为16h,奎宁为28h。青蒿琥酯组未见任何副反应,奎宁组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