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8 毫秒
1.
王华欣  张桂琴  胡秀玲 《当代医学》2021,27(20):102-10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97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MR组(n=49)与ESD组(n=48).EMR组实施EMR治疗,ESD组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直径≥2 cm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治疗后ESD组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均有效,但ESD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且复发率较低,临床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2.
魏沛  陈丽娟  徐利  刘允允 《当代医学》2021,27(19):29-31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4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98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采用ESD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病灶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病灶直径>2.0 cm和病灶直径<2.0 cm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灶完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8%,低于对照组的18.37%(P<0.05),复发率为0.00%,低于对照组的8.16%(P<0.05).结论 ESD能缩短早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手术时间,病灶切除率高,且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ESD)与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消化内科收治早期NET接受内镜手术治疗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各49例。患者分别接受EMR或ESD治疗后,组织病理学评价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4、4.749、17.204,P均=0.000);EMR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切除病灶平均直径均优于ESD组(χ~2/P=6.282/0.012,4.141/0.042、t/P=4.132/0.000);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EMR组高(χ~2=6.682,P=0.010);术后随访12个月EMR组4例患者复发再次行ESD治疗。结论 ESD有助于提高肿物彻底清除效果,临床治疗效果优于EMR,但手术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蒲文凤  张涛  张彦  孙亮 《西部医学》2022,34(11):1665-1668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早期Ⅱ型食管胃交界处肿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9年8月于我院因早期Ⅱ型食管胃交界处肿瘤行内镜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D组(n=64)和EMR组(n=56)。术后定期随访,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肿瘤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及生存率。结果 EMR组患者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ESD组(P<0.05)。EM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36%)明显低于ESD组(18.75%)(P<0.05)。ESD组的R0切除率(92.19%)及整块切除率(95.31%),明显高于EMR组的76.29%与8036%(均P<0.05)。EMR组的局部复发率(12.50%)及远处复发率(10.71%),明显高于ESD组的1.56%与0.0%(均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Ⅱ型食管胃交界处肿瘤相对EMR手术时间较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是手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EMR组,同期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一般资料与EMR组均衡的30例患者纳入ES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病灶残留情况。结果 EMR组肿瘤整块切除率以及完全切除率均明显低于ESD组,手术时间短于ESD组,术中出血量大于ESD组,住院时间长于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均P0.05)。术后1个月EMR组的病灶残留率高于ES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和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均有良好效果,其中在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控制上,EMR优于ESD,但在术中出血量、肿瘤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上,ESD明显优于EMR。临床上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8.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1月—2015年4月45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27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通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等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72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MR手术时间11 min~27 min,ESD组手术时间28 min~87 min.术后复查EMR组有1例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予以ESD治疗.ESD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2组均未发生穿孔,2组出血发生率相近.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操作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但是存在病灶残留、术后复发的缺点,黏膜内镜下剥离术虽然手术时间长,但是病灶切除完整彻底,更适合于早期贲门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性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治疗上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内镜中心2013年4月~2017年4月共41例ESD患者和28例EMR患者进入本研究,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EMR治疗组在手术操作时间、手术费用上显著少于ESD治疗组(均P<0.01)。在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ESD治疗组和EMR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均为100%。EMR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发生率3.4%,病变位于胃体,直径1.8cm),ESD组无术中穿孔事件发生。2组均未发生气胸、大出血、化脓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病例。结论:针对本研究,EMR具有手术花费少、操作时间短等优点;而在肿瘤病变直径较大时ESD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患者8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D组(n=45)与对照组(n=41),ESD组行ESD治疗,对照组行开腹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整块完整切除和治愈性切除情况,术前及术后7 d CD3+、CD4+和CD8+等T淋巴细胞水平,TNF-α、CRP和IL-6等炎性因子水平,术后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等.结果 ESD组手术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整块完整切除率(93.33%)与对照组(10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愈性切除率均为100.00%.术后7 d,ESD组CD3+、CD4+水平较对照组高,CD8+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ESD组TNF-α、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44%)较对照组(31.7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年期间未见病灶复发及转移病例.结论 ESD治疗早期大肠癌及其癌前病变疗效显著,手术效率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丁淑亚  尚丽  张洋  吴慧丽 《安徽医学》2019,40(7):729-732
目的考察窄带成像技术(NBI)在胃黏膜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7年9月武警河南总队医院收治的221例高级别胃黏膜上皮内瘤变(HGIN)患者,根据术前检查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NBI组(113例)与白光内镜(WLE)组(9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ESD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内镜图像清晰程度、手术一般情况、围术期并发症及随访复发与生存情况。结果 NBI组对黏膜微血管形态与病变轮廓的图像清晰程度高于W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两组胃小凹形态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NBI组手术时间(52. 37±20. 23)分,少于WLE组的(72. 14±19. 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NBI组切除的病灶直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WL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随访,NBI组复发率0. 88%、并发症发生率5. 31%,均低于WLE组的11. 22%、25. 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于ESD治疗胃黏膜HGIN患者,WLE可实现病灶范围的精确标记与环切剥离,缩短手术时间,提升病灶切除的有效性及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消化道肿瘤是我国常见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疾病,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消化道肿瘤被早期发现。消化内镜在其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占据着举足轻重地地位。近年来,一些新型辅助内镜,如超声内镜、放大内镜、电子染色内镜、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等已用于早期食管、胃肠肿瘤的辅助诊断,使得我们对早期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表现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此外,多种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如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剥离术(ESTD),经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等也逐渐应用于临床。这些新技术在减少组织损伤的同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临床疗效,但在早期消化道肿瘤的诊治方面仍面临一些新问题,如怎样准确判断病变深度、评估淋巴结转移风险、避免或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病理学分型及标本切缘处理的规范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消化科医师、内镜临床医师及病理科医师等共同努力。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一些新型的小分子物质(Micro-RNA)已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期、临床疗效及预后相关,或许在未来能协助我们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总之,只有结合内镜、影像学及病理学等多种检查措施,积极开展消化内镜新技术,消化道肿瘤才能更早期地获得诊断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生存和预后。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152-155
早期结直肠癌可通过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但如果术后病理显示存在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则需追加根治性手术。在结直肠癌根治手术中,提高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清除率对判断肿瘤分期、改善预后等意义重大。纳米碳淋巴示踪技术能够对淋巴结进行染色定位,提高根治术中淋巴结的检出率。现报道1例内镜黏膜剥离术后追加纳米碳淋巴染色辅助下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治疗乙状结肠癌患者的诊疗经过,通过对此病例的分析,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低位直肠早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内镜中心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ESD治疗且病理诊断为结直肠早癌的44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63.90±9.99)岁,其中男性269...  相似文献   

17.
背景:在胃不同部位内镜粘膜下剥离(ESD)中胃食管连接部手术技术难度最大。Siewert将胃食管连接部腺癌依据起源分为三种类型。目前仅有日本学者报道了胃食管连接部Siewert’s二型病变ESD研究,尚未见将三种类型病变ESD治疗效果统一分析的报道。Objective:评价应用ESD切除胃食管连接部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1月期间,73例患者应用ESD技术切除胃食管连接部病上皮内瘤变。本研究前瞻性的评估ESD技术的可行性,短期结果,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以及ESD术后的补充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73例患者中,68例 (93.2%) 完整切除。切除粘膜最大径平均33.7mm。达到治愈性切除标准的61例患者中,成功随访57例(93.4%)。随访时间为1-56个月,平均24.1个月。1例患者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再发。12例患者未达到治愈性切除。其中有3例水平切缘残留,1例垂直切缘有残留,4例存在印戒细胞癌或未分化的腺癌,1例病人存在脉管或淋巴管浸润,垂直切除残留印戒细胞癌的有1例,未分化腺癌且合并脉管或淋巴管浸润的有2例。在非治愈性切除患者中,1例失访,7例病人补充外科手术,4例病人定期随访未发现复发及远端转移。3例出现并发症仅为延迟出血,经过保守治疗或内镜下止血后治愈。结论:ESD是治疗胃食管连接部上皮内瘤变的安全有效方法,完整切除以及治愈性切除是完全可行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18.
袁珂  吴俊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049-2051
目的探讨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下的形态特征、病理学类型及内镜治疗价值。方法对近3年肠镜检查发现64例LS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LST病变60例(共64个病灶),占大肠息肉的2.78%,病变大小以10 mm~29 mm为主,直径大于50 mm者并不少见;病变主要分布在直肠;内镜下分型以结节混合型及扁平隆起型为主,假凹陷型少见。58例共62个病变接受内镜下治疗,30例行注射法黏膜切除术(EMR),16例行注射法黏膜分片切除术(EPMR),8例行透明帽辅助EPMR,4例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辅助EPMR。8例接受2~3次内镜下治疗,均为直肠50 mm以上LST病变。所有内镜下治疗均获得成功,随访1年未见残留及复发。术后迟发出血6例,无穿孔并发症发生。病理学类型:62个内镜下切除的LST病变中,58个腺瘤,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14个,2个腺上皮癌变,2个炎症伴息肉样增生。结论大肠LST病变在我国有一定的检出率,与结肠癌关系密切,其内镜形态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于绝大多数的LST病变,内镜下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病变的治疗效果和手术并发症情况.方法 选择45例病人的消化道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变进行ESD治疗,术前行染色内镜或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记录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出血情况和消化道穿孔发生情况,术后随访创面愈合和病变复发情况.结果 接受ESD的病例中有上消化道病变36例,下消化道病变9例.病变直径1~5 cm,平均2.7 cm.手术时间30~90 min,平均50 min.完整切除率为97.8%.治疗过程中创面少量出血予电凝处理,未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出现穿孔1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随访39例病人,平均随访期21个月,所见创面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未见消化道狭窄的发生.结论 ESD是一种治疗消化道癌前病变、早期癌灶和黏膜下病变的有效、微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根治性手术(radical surgery,RS)治 疗直径>5 cm的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确诊的82例直径>5 cm的无深部黏膜下浸润的大肠LST患者(T1 SM2,≥1 000 μm),其中52例接 受ESD治疗,30例接受RS(包括腹腔镜辅助结肠切除术和开腹结肠切除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 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整块R0切除率、局部复发率、并发症、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ESD组和RS组病灶大 小分别为(5.80±1.20) cm和(5.53±0.69) cm(P>0.05)。两组整块切除率、整块R0切除率和局部复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ESD组并发症发生率(7.69%,4/52)明显低于根治性手术组(33.33%,10/30;P<0.01)。ESD组的住院时间和手 术时间明显短于RS组(P<0.05)。结论:ESD是一种安全、微创、有效的治疗较大LST的方法。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 及短期并发症方面明显优于RS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