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调查潍坊地区20岁以上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在潍坊居住3年,且2 0岁~8 0岁的常住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1997年ADA建议的诊断标准,使用SPSS1 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标化的空腹血糖受损患病率为9.1%,总糖尿病患病率为8.7%。乡村居民糖尿病的患病率低于城镇居民。45岁以下人群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逐渐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糖尿病家族史、既往高血压病史、脂代谢异常、超重或肥胖是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潍坊地区城乡居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处于全国的中等水平,但随着地区城市化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加,预计潍坊地区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将会有更大幅度的升高,应对糖代谢异常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并有针对性的及早的进行干预,这对减少糖代谢异常患病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美国高血压预防、诊断、评估与治疗联合委员会于2003年提出"高血压前期"概念,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前期患病率为34%,患病率随年龄增加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在40~59岁年龄段最高,且男性高于女性,此外高血压前期人群常见BMI达肥胖或超重,合并有糖、脂代谢异常,以及心、肾、血管等靶器官损害,中西医结合管理与干预高血压前期对预防高血压前期人群进展为高血压或出现心脑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与性别之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和血脂的关系与特点,了解高血压病患者血脂最新动态,为临床防治高血压提供依据。方法 4 923例居民中962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分层抽样调查方法,分析高血压患者不同年龄、不同血压级别脂代谢状况及高血脂的相关因素。结果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随年龄增长总体趋势为先升后降,男性高峰为51~60岁,女性高峰在61~70岁,男女性别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各年龄组男性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低于女性。③全部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加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④高血压患者较正常血压者血脂较高,且随血压升高血脂有上升趋势。⑤高血压患者血脂代谢异常组糖代谢异常及肥胖所占比例更高。结论高血压患者随年龄增长血脂有先增高后下降趋势,男性血脂高峰多在60岁以前,女性多在60岁以后,高峰水平女性较男性约晚10 a;随血压升高血脂也有上升趋势;血脂异常者发生糖代谢异常及肥胖比例更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需要常规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一步筛查出潜在的糖代谢异常,尽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既往无糖代谢异常病史,空腹血糖〈5.6mmol/L,确诊原发性高血压的成人患者360例,行OGTT2h血糖测定,并根据测定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无糖代谢异常组148例、糖耐量减低(IGT)组164例和糖尿病(T2DM)组48例。记录年龄、入院时血压、体质量指数、血脂、血尿酸、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微量白蛋白(MA)等参数。Hs-CRP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MA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结果360例患者中检出IGT者164例(45.6%),T2DM者48例(13.3%);冠心病患者136例,检出IGT者80例(58.8%),T2DM者28例(20.6%);非冠心病患者224例,检出IGT者84例(37.5%),T2DM者20例(8.9%);冠心病和非冠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血压、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代谢异常组(包括IGT组和T2DM组)体质量指数、三酰甘油、总胆固醇、血尿酸、hs-CRP、MA均高于无糖代谢异常组(P〈0.05或P〈0.01)。结论建议空腹血糖正常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应常规做OGTT,发现潜在的糖代谢异常,进行早期干预,以延缓糖尿病进展,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年龄段人群高血压患病状况,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于2008年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调查武汉市、北京市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及周边居民3084名。利用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并进行高血压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结果被调查的3084名18~79岁居民中,高血压患者1372人,患病率44.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加有升高趋势;并与家族遗传、吸烟、被动吸烟、心理素质、饮食习惯、体质指数、中心性肥胖等状况有关。危险因素行为形成率前3位依次为高钠摄入、肥胖、遗传;女性的知晓率要高于男性,各年龄段知晓率均随年龄组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女性的高血压治疗率明显高于男性。各年龄组,在男性随着年龄的增加,高血压的控制率是增加的;在女性,20~50岁年龄段,控制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但在50~60岁年龄段以后控制率则下降。结论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加强高血压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6.
代谢综合征(MS)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与代谢异常相关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MS的中心环节是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其主要组成成分为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2型糖尿病(T2DM)或糖调节受损、血脂异常以及高血压等。随着全球肥胖症患者日益增加,上述疾病呈集结状态发病现象不断增多,患病率逐年上升。MS作为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已越来越被关注。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的患病率及死亡风险约为非MS者的2~3倍;有MS的非糖尿病者中发生T2DM的危险约为无MS的非糖尿病者的5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明确北京市20岁以上居民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IGT)与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采用随机、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北京市常住居民5 465人IGT与DM的患病情况.结果 (1)IGT标化患病率为8.70%;DM标化患病率为为11.94%.(2)新发现DM344例,占总糖尿病患者的32.45%.(3)IGT组合并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含超重)分别为32.88%、24.18%和69.18%;DM组合并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肥胖(含超重)分别为42.35%、34.39%和67.58%.(4)糖尿病家族史:18.52%的IGT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33.96%的DM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5)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家族史、体重指数、腰臀比、高血脂病史、高血压病史、年龄和吸烟为IGT患者独立危险因素;家族史、腰臀比、高血脂病史、高血压病史、年龄、高收缩压、运动频率和饮酒年限为DM患者独立的危险因素;每次饮酒量和单次运动时间为保护因素.(6)IGT人群依据虚实辨证病机出现的频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气滞、痰湿、血瘀、实热、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肥胖与非肥胖IGT实证皆以气滞、痰湿多见,虚证中肥胖IGT以阴虚、阳虚多见;非肥胖以气虚、血虚多见;T2DM患者中痰热互结证369例(35.9%).热盛伤津证230例(22.4%).气阴两虚证242例(23.5%),肝肾阴虚证23例(2.2%),阴阳两虚证50例(4.9%).以痰热互结证最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热盛伤津证,肝肾阴虚证和阴阳两虚证少见.结论 北京市IGT和DM的患病率和1995-1997年间比较明显增加,且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IGT和DM均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ICT和DM患者均易合并高血压、肥胖和脂代谢紊乱.防治IGT和DM的关键在于对肥胖、高血压、脂代谢紊乱以及吸烟等危险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24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观察血压及心脑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分析不同血压值范围对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影响,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组心脑血管病变患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性高血压患者不同血压范围内心脑血管病变患病率差异显著(P0.05),血压值与心脑血管病变患病率均呈正相关(P0.05)。年龄、文化程度、抽烟、饮食控制、锻炼、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并发症、体重指数、脂代谢异常是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显著加剧糖尿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风险,年龄、文化程度、抽烟、饮食控制、锻炼、血糖控制水平、糖尿病并发症、体重指数、脂代谢异常是2型糖尿病并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甘肃省临夏地区成人糖尿病(DM)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根据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基本原则,运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甘肃省临夏地区人群进行抽样调查,按照民族特点、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环境(城市和农村)进行分层抽样;随后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签法(抓阄法)进行逐级抽样。结果:临夏地区DM患病率为8.7%,其中新发DM患病率为3.7%,男性患病率为12%,女性患病率为7.1%。城市居民DM患病率为8.3%,农村居民DM患病率为9.0%。在受调查者中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患病率也随之增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糖尿病患病率越低。临夏地区成人DM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且患病率与民族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回族高于汉族。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民族、教育文化程度与糖尿病的患病率增加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临夏地区DM患病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且与民族、受教育程度、年龄等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校2型糖尿病(T2DM)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T2DM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本校教职工体检,进行问卷调查、空腹血糖测定以及体格检查,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探讨T2DM相关危险因素。结果高血糖筛查阳性率为15.9%,T2DM患病率为9.7%,其中男性略高于女性,且随年龄增长呈升高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我校职工T2DM的危险因素为豆制品及肉类摄入多、年龄大、饮酒以及糖尿病家族史;保护性因素为按时三餐、新鲜蔬菜摄入多以及参加体育锻炼。结论改变生活方式,有效预防和控制包括肥胖在内的糖尿病发病危险因素,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搞好糖尿病的一、二级预防,有效预防我校糖尿病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高校医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应引起广大教职工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 807例进行体检的公务员进行身高、体质量、腰围、血压、血脂、血糖及血尿酸等指标的测定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硬化组合并肥胖、中心性肥胖、高尿酸血症、高血压、高血脂症、糖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腰围、血糖、血尿酸的检测结果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而且随年龄增加,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结论颈动脉硬化与各代谢指标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在一定程度上可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青年人群高值血压的危险因素及其应对措施。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8月,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及社区人户调查居民,建立档案,对1309名社区20~60岁中青年人群的调查,其中1262名完成了问卷及相关体格检查,其中男性622人(49.28%),女性640人(50.71%),筛选正常血压730人(57.84%),男性250人(40.19%),女性480人(75.00%、;高血压病人150人(11.89%),男性80人(12.86%),女性70人(10.94%);正常高值血压382(30.27%)人,男性292人(46.94%),女性90(14.06%)。分析正常血压组(130/85mmHg以下)、正常高值血压组(130~139/85~89mmHg)、高血压组三组人群高血压家庭史、饮酒史、吸烟史、空腹血糖、血脂、是否从事紧张工作等因素来探讨血压与心血管因素相关性,根据身高与体重计算BMI,所有调查人群均检查血脂、肾功能、空腹血糖,血压均测量二次取平均值,评估不良的生活方式对血压水平的影响。高血压及其分级的诊断参考北京高血压联盟研究所《中国高血压正常值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研究》操作手册推荐的标准:正常血压:SBP〈130mmHg和DBP〈85mmHg。正常高值血压:130mmHg≤SBP≤139mmHg和85mmHg≤DBP≤89mmHg;高血压: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排除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病等影响血压的疾病。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伴随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正常血压组。男性伴随的危险因素高于女性,低龄高血压组家族史发病率高,除不良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对血压有很大的影响。女性50岁后血压升高明显,说明血压受遗传和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外,还受更年期内分泌激素变化的影响。结论:1262名20~60岁社区居民中高血压患病率男女性患者无明显差异,正常高值血压组男性发病率多于女性,并且随年龄的增加发病率也增加;正常高值血压组和高血压组伴随的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但均高于正常血压组。男性伴随的危险因素高于女性,低龄高血压组家族史发病率高,除了不良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对血压有很大的影响。女性50岁后血压升高明显,说明血压受遗传和不良生活方式影响外,还受更年期内分泌激素变化的影响(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代谢异常(GDM和GIGT) 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收集沧州地区在我院2007年9月到2009年6月糖代谢异常单胎妊娠孕妇242例作为研究组,其中GDM5例,GIGT12例 选择同期糖代谢正常的单胎孕妇225例为对照组,比较其孕妇、围生儿的最终结局.结果: GDM组及GIGT组孕妇及胎婴儿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糖代谢正常组.结论: 应对全部孕妇进行糖尿病筛查及确诊,对糖耐量异常者应给予及时治疗和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肥胖和非肥胖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状态、C反应蛋白变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在1 0 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按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肥胖组5 0例(BMI≥2 5kg/m2 )和非肥胖组5 0例(BMI <2 5kg/m2 )。测定血压(SBP/DBP)、空腹血糖(FBG)、血总胆固醇(TC)、血三酰甘油(TG)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BUA)、C反应蛋白(CRP)、血浆胰岛素(F -ins)、2 4h尿蛋白排泄率(UAER) ;并行心电图(ECG)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结果 肥胖组SBP、TG、LDL -C、BUA、CRP、F -ins和UAER均高于非肥胖组;肥胖组HDL -C明显低于非肥胖组;TC、FBG、HbA1C 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肥胖组ECG心肌缺血劳损和CAG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病例均明显多于非肥胖组。结论 肥胖并2型糖尿病患者除存有代谢紊乱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也十分严重。BMI是影响糖尿病患者脂代谢、血压、胰岛素水平、BUA及UAER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2型糖尿病并肥胖患者应予以足够重视并及时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杨洋  张哲  王建华 《中医药学刊》2013,(10):2111-2114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绞痛(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病)、冠心病心绞痛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心脑合病)患者在主要危险因素方面的性别差异。方法: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方法,纳入2009年5月—2010年7月11家三甲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947例,其中心病组1002例、脑病组963例、心脑合病组982例,一次性收集患者各类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性别进行分组,应用RC表的卡方检验分析心病、脑病、心脑合病患者的性别差异。结果:①3组男性合并危险因素情况均为高血压病〉吸烟〉腹型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3组女性合并危险因素情况均为高血压病〉腹型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②卡方检验结果:心病组:吸烟率男性〉女性(P〈0.001);脑病组:吸烟率男性〉女性(P〈0.001),糖尿病率、腹型肥胖、肥胖(BMI≥28)女性〉男性(P分别为0.019、0.018、0.009);心脑合病组:吸烟率男性〉女性(P〈0.001),肥胖率女性〉男性(P=0.008)。结论:①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无性别差异。②吸烟对男性患三病的影响均很大;除吸烟外其他危险因素对心病没有性别差异,糖尿病、腹型肥胖和肥胖对女性脑病的影响较大,肥胖对女性心脑合病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六味地黄汤加减结合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糖、分娩方式、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妇产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120例确诊为肝肾亏虚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饮食联合胰岛素治疗,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适当调整胰岛素用量。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六味地黄汤治疗,入院确诊后即给予六味地黄汤口服治疗,2次/d,早晚各1次,7 d/疗程,2组均给予治疗至分娩结束后。观察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控制情况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的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剖宫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的早产儿、巨大儿、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结合胰岛素能有效的控制肝肾亏虚型妊娠糖尿病孕妇的血糖,并能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及剖宫产率,同时能降低早产儿、巨大儿、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前期大鼠的针刺干预,探讨"调理脾胃针法"对糖尿病前期大鼠的降糖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健康Wistar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10只和模型组30只,采用高糖高脂饲料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前期肥胖大鼠模型。将成模后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模型组、西药组各10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干预,针刺组给予"调理脾胃针法",西药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灌胃,模型组采用相同方法抓取、穿衣,干预前后测量体质量、血糖、FINS、ISI、血脂及FFA。结果:干预后模型组较空白组体质量下降,FBG、P2BG、FINS、ISI、TC、TG、LDL-C、FFA水平均显著升高,HDL-C显著下降;针刺组与模型组比较,体质量升高,FBG、P2BG、FINS、ISI、TC、TG、LDL-C、FFA水平显著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且较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调理脾胃针法"可改善糖尿病前期大鼠的糖、脂、FFA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为降低或逆转糖尿病前期提供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糖调节受损阶段是糖尿病发生过程的必经阶段,在不经干预的前提下,有近四分之一到患者在4-7年内发展为糖尿病。因此,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治疗在糖尿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考察糖耐康颗粒对2 型糖尿病前期的疗效。方法:记录入组糖尿病前期患者年龄、病程、性别、中医症状积分等,检测病人血脂、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在低糖低盐饮食及合理运动的健康宣教的情况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与治疗组43例,以双盲给药,分别以模拟糖耐康安慰剂颗粒与糖耐康颗粒治疗气阴两虚型2 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4例,疗程为3 个月。3 个月后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糖耐量,胰岛素耐量等指标考察二者疗效。结果:糖耐康颗粒无论在患者治疗有效率、中医症状积分及血糖复常率方面均优于安慰剂,且服用糖耐康颗粒物无肝肾功能等损伤。结论:糖耐康对糖尿病前期患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