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多属中医学水肿、腰痛等范畴,后期可属虚劳范畴。其发病多为本虚标实(脾肾亏损,外邪侵袭)。脏腑功能不足,导致湿浊停滞、瘀血内阻,而湿热瘀毒又反过来损伤正气,正虚邪实,互为因果,夹杂致病,使疾病缠绵难愈。现简述辨证治疗与体会如...  相似文献   

2.
孙世竹  孙伟 《北京中医药》2005,24(6):346-348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进展的主要病机特点在于虚、湿(热)、瘀.其发病是在肾元亏虚、正气不足的基础上,遭受外邪或内伤等因素,致气血失和、脏腑机能失调,而产生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迁延,则形成本虚标实、肾虚湿瘀之证,若湿邪久恋不去酿生湿浊、浊毒等病理产物,则进入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阶段.  相似文献   

3.
李碧辨治慢性肾炎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允涛  李青  刘晶 《山东中医杂志》2006,25(12):845-846
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脾肾亏虚为病机之本,由于本虚,又易招致外邪,而产生水湿、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临床分为七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肾虚湿瘀”病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世竹  孙伟 《北京中医》2005,24(6):346-348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慢性进展的主要病机特点在于虚、湿(热)、瘀。其发病是在肾元亏虚、正气不足的基础上,遭受外邪或内伤等因素,致气血失和、脏腑机能失调,而产生湿热、瘀血等病理产物,日久迁延,则形成本虚标实、肾虚湿瘀之证,若湿邪久恋不去酿生湿浊、浊毒等病理产物,则进入肾功能不全及尿毒症阶段。因而,深入探讨肾病慢性进展过程中的病理机制,为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对提高临床疗效、延缓肾病进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此,我们试从中西医不同角度探析肾虚湿瘀病理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慢性肾脏病已成为公共健康问题,目前仍缺乏有效药物。经方在慢性肾脏病中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包含大黄配伍的经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疗效显著,对现代医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大黄在经方中运用灵活,配伍精妙,深入分析其理论内涵,对慢性肾脏病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慢性肾脏病的病机复杂,总为本虚标实,标实以瘀血、湿热、浊毒内蕴为主,标实证既是脏腑亏损、功能下降的产物,又阻碍脏腑气化,导致慢性肾脏病缠绵难愈,是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键,也是慢性肾脏病治疗的难点。标实不祛则正气难复,脏腑气化难以恢复。大黄味苦性寒,具有逐瘀通经、清热利湿、通腑泄浊的功效,配伍诸药切中慢性肾脏病的病机,既通利二便,给邪以出路,又通利六腑以调整脏腑气化,恢复正常功能。从慢性肾脏病的中医病机入手,分析经方中大黄配伍的理论内涵,以指导大黄配伍在慢性肾脏病临床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叶传蕙教授长期从事慢性肾脏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认为肾炎蛋白尿的发生有内因、外因及诱因三个方面。风湿热外邪侵袭为其外因;伤脾肾、脾肾虚损为其内因;其诱因与情志、酒色、劳累有关。并提出"正虚、风邪、湿热、络瘀"四大病机学说。该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脾肾不足,肾虚失于封藏,精气外泄,脾虚不能统摄为本;湿、浊、热、毒、瘀血、风等为标,本虚标实是慢性肾炎蛋白尿顽固难消、迁延不愈的重要因素;故治从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祛风胜湿着手,兼顾扶正和祛邪。  相似文献   

7.
孙伟教授治疗慢性肾脏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琼  孙伟 《吉林中医药》2010,30(1):14-16
孙伟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多是在正气不足基础上,复感外邪或内伤因素导致产生多种病理因素如湿热、湿浊、瘀血等,形成本虚标实的病机。治疗上强调通过平补肾气、健脾和胃、宣肺解表等法扶助正气,并根据湿热、瘀血、浊毒的不同,分型论治。对于慢性肾病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强调在辨证准确的前提下宜守方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方法:采用回顾性与前瞻性的方法对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证型分布及动态变化进行随访分析研究。结果:0~6个月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慢性肾炎患者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肺肾气虚和气阴两虚型最为多见,其中肾虚为本虚证的基本表现。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本证变化不明显。在标证的分布上,湿热和瘀血最为多见。慢性肾衰患者本证以脾肾气虚型最为多见,在标证方面,瘀血较为顽固。长期观察显示,慢性肾脏病患者本虚以肺脾肾三脏气虚最多见,标证以湿热及湿浊之邪最多见,单纯辨证属瘀血者并不多见,多与其他标邪兼杂。结论:慢性肾脏病以肾虚湿瘀为主要病机特点,本虚均以肾虚兼有不同程度的肺脾虚损为主,标邪以湿(湿热、湿浊)、瘀为主。  相似文献   

9.
基于慢性肾衰竭本虚标实的病理特点,脏腑亏虚为本、湿浊瘀阻为标的基本病机,提出应用通法治疗该病,使气血津液畅通,脏腑功能协调,为慢性肾衰竭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马进教授认为慢性肾炎乃禀赋不足、饮食起居失调、劳倦过度,损伤正气,多虚实夹杂,病位在肾,涉及脾肺,湿、热、虚、瘀并重,缠绵难愈。水液代谢紊乱,泛滥日久,致湿邪为患;缠绵日久,湿困脾肾,形成恶性循环。水液泛滥凝聚成湿,因湿致瘀;湿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加重病情发展的病理因素,贯穿始终,使疾病缠绵难愈。马师强调顾护正气同时,重视湿、瘀,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的重要途径。临床马师辨证分型,湿热蕴结-清利湿热,佐以化瘀通络,小半夏汤合四妙丸加泽兰、益母草、白茅根、小蓟、紫苏叶、淡竹叶等;湿瘀阻络-补脾益肾,化湿行瘀,参苓白术散合血府逐瘀汤;湿浊内蕴-化湿泄浊通络,佐以补脾益肾,香砂六君子汤合温脾汤加川芎、丹参等。附湿瘀阻络-腰痛(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两虚,湿热瘀血内阻-虚劳(慢性肾功能衰竭)验案二则。  相似文献   

11.
《山东中医杂志》2017,(11):915-918
慢性前列腺炎病位在前列腺,前列腺为精室的一部分,本病与脾、肾、肝、心、肺及膀胱、睾丸、附睾等脏腑、器官相关,由湿热外邪侵袭下焦、蕴积膀胱;或脾失健运、湿浊内蕴下焦,郁结于精室;或肝气郁滞、败精郁滞精室;或肺肾气虚、水液停滞膀胱,进而影响到精室而发生精室瘀滞、增生。脾肾之虚是本,湿热外邪、湿浊、瘀毒阻滞精室是标,本虚标实贯穿本病的整个过程。治疗上选取多经的多个腧穴,针刺、刺血、拔罐、按摩等多种方法并用。针药结合、二便同调,可以提高和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2.
张波  于敏  朱敏  王洪燕  陈晓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2,20(11):118-118,128
慢性肾衰竭发生于多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晚期,大多数学者认为属正虚邪实,寒热错杂.正虚为本,以脾肾亏虚为主;邪实为标,以湿浊、水气、血瘀互见.湿、浊、瘀、毒等病理产物是阻滞气血、导致病变发展、脏腑功能衰败的重要因素,乃病机之关键.以祛邪为主,有降浊清热解毒法、降浊解毒化瘀利湿法;扶正祛邪有温阳降浊法、温阳降浊清热解毒法及温阳降浊化瘀利水法.  相似文献   

13.
傅晓骏认为慢性肾脏病多是积病日久,脾累及肾,脾肾两虚,由虚致损,气阳虚衰则气化运行均失衡,其后果一方面导致湿浊内停,另一方面也可因气衰血行不利而致瘀血内蕴,这样由虚致实,互为因果,形成脾肾正虚为本,湿瘀内阻之实为标的本虚标实的病机。治疗上强调通过补肾益气、健脾和胃、清金保肺等法扶助正气,并根据湿热、瘀血、浊毒的不同,分型论治。临床观察尤以阳虚血瘀型为多见,创益气温阳活血化瘀肾毒宁方化裁治疗相关慢性肾脏病。  相似文献   

14.
周艳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90-1091
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衰)是指心气不足、虚衰而竭,或心气本衰复为外邪所困而引起的血行不畅、机体血虚或血瘀的病理状态.该疾病多由于心脏疾患的长期迁延、其他脏腑功能的失调或感受外邪等引起,进而导致的以心气不足、心阳不振、心阴亏虚或夹痰夹瘀等为主要病机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喘证”、“水肿”、“痰饮”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慢性心衰因心气、心阳亏虚、血脉瘀滞,最终导致痰浊、水饮.血瘀的产生乃脏腑气血运行障碍所致,随着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不断深入,众多学者逐渐认识到血瘀之邪贯穿慢性心衰发生发展的始终,在心气、心阳亏虚时就已出现血瘀之证.  相似文献   

15.
张胜容教授认为"肾衰一病,脾胃先伤",在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脾肾两脏相互影响,逐渐走向衰败,并伴有湿、浊、瘀、毒等邪实混杂,贯穿全程。张胜容教授根据自身临证经验,将慢性肾脏病分为4种证型,分别为脾肾气虚湿浊内蕴证、湿热内蕴瘀血内阻证、肝肾阴虚浊毒内蕴证及气阴两虚浊瘀互阻证。治疗上主张早期就应顾护脾胃,并根据慢性肾脏病不同时期不同的证型特点,辨证选方用药,并根据标本缓急,急当治其标,以祛邪为主,当病情稳定时,则按其正虚邪实之轻重标本兼治。文章总结张胜容教授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的多年经验,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肾脏病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为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七情内伤等,外因多为外感六淫邪气,邪实伤肾。其病位主要在于肾,又可累及肺、脾等脏腑。其病机特点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虚损为主,标邪以湿热、瘀血、浊毒为主。除此之外,曹式丽教授特别强调,肾络瘀阻为慢性肾脏病的共有病机,风邪入络为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脏病的重要因素。曹式丽教授善从络论治慢性肾脏病,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共同病机为肾络瘀阻,主张"络以通为用",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持络脉的通畅。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由多种不同病因、不同病理类型组成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临床特点为病程缠绵难愈,易反复发作,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蛋白尿、血尿,可伴高血压和(或)氮质血症,及进行性加重的肾功能损害。文章从病因病机认识、经验归纳、验案分析等方面系统阐述杨霓芝教授辨治慢性肾炎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杨霓芝教授认为慢性肾炎属于中医“水肿”“尿浊”等范畴,慢性肾炎多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脏腑虚损,标实是由于脏腑虚损,导致气化功能障碍,湿浊毒邪滞留为害,或者外邪侵袭人体发病,其中以水湿、湿热、瘀血为多。其临床治疗注重辨病辨证相结合、邪正相顾、中西结合,其基于“气虚血瘀”理论治疗慢性肾炎在临床上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作者根据其临床常见方药总结出治疗慢性肾炎的基本方及其加减运用,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辨证施治经验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痛风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与肝脾肾功能障碍、气化失司、湿浊瘀毒内生密切相关,且贯穿痛风病的始终。本病常由外因诱发,湿浊留注四肢、痹阻关节而发病,随着病程变化演变为不同的证候类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证候可见湿热浊毒证、寒湿浊毒证,并以湿热浊毒证多见;随着病情的发展,间歇期表现为痰浊阻滞证、脾虚湿阻证,进一步进展则表现为久痹正虚、气阴亏虚,或湿浊阻碍气血运行、湿热瘀阻;日久则痰浊阻滞、血脉瘀阻出现痰瘀互结而变生痛风结节;病久迁延不愈损伤肝脾肾,终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肾元衰竭,为慢性痛风石病变期的主要证候类型。但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非表现单一证候,特别是中后期常为几个证型兼夹的多重证候,同时由于邪正、阴阳的盛衰不同,证候之间常又可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炎以脾虚湿邪留恋为主要病机,湿郁日久,化生湿热,湿热不仅伤阴耗气且常深入血分,出现阴虚、血热、血瘀与湿热共存的病理表现,若病久湿热损阳,或治疗中误伤阳气,又可出现阳虚或阴阳两虚与湿热并存的局面,病情进一步发展湿、热、瘀、毒等病理因素,相互兼夹蕴结,正愈虚,毒愈炽,正虚与毒炽之间互为影响常成为导致慢性肝炎缠绵难愈甚至进行性加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运用络病理论浅析中医对慢性肾脏病病机及治疗的认识。基于络脉与肾脏结构功能、生理病理关系,探讨肾络病证与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络病理论认为肾络空虚,风、湿、瘀、毒等病理因素阻滞肾络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病理基础,肾虚络瘀是其病机关键,并将"络以通为用"作为治疗总法则;"通络"是治疗的重要环节,补虚通络为基本治法,邪实为主时则辨证予祛风通络法、化痰祛湿通络法、活血化瘀通络法、解毒泄浊通络法等祛邪通络法治之,标本兼顾。将络病理论应用于慢性肾脏病的诊疗中,为中医临床治疗慢性肾脏病提供理论依据和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