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调中州,安五脏”的含义 “调中州。安五脏”始终围绕中州脾胃的特性和生理功能.结合脾胃与四脏等其它各脏腑的生理病理关系。治疗与脾胃相关的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刘启泉教授运用脾胃分治理论指导下的通降法则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概述通降法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并将其调气、化湿、清热、化瘀、养阴之通降心法及用药经验阐述其中。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张学智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经验及特色。张教授在CAG的诊疗中重视舌诊,主张衷中参西,病证结合。临证用药平和,不拘一法,治脾胃以调五脏,通补结合,以通为补,并且强调三因制宜,生活调摄,并附典型医案一则。  相似文献   

4.
笔者根据“调脾胃可安五脏”的理论,治疗脾胃不足所致久治难愈之病,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祖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集萃(二)——脾胃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祖贻研究员认为:“脾胃健则脏腑和,脾胃伤则百病生”,提出“调五脏以和脾胃,和脾胃以安五脏”的观点.本文从脏腑相关,脾胃为枢、运脾和胃,旨在升降、顾护脾胃,重在气阴、杂病治脾,和调五脏四个方面对刘老的脾胃观及其临床运用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6.
干燥综合征(SS)是以多系统、多脏器损害为特征的临床难治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刘启泉认为SS的发生发展与五脏密切相关,脾胃虚弱、健运失常是发病的根本,肝气郁滞、藏泄失职是重要致病因素,肺失宣肃、肺阴亏耗是重要诱因,心失所养、瘀滞不通是主要病因,肾阴不足、肾阳虚衰是日久难愈的关键。脾胃作为气机升降枢纽,气血生化之源,对SS尤为重要。脾胃安则脏腑津液足,机体得濡,反之,则生化无权,燥邪内生,导致SS发生或加重。临证之时,提出通调五脏,安和脾胃,指导SS临床治疗,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总结刘启泉教授治疗功能性便秘的经验。功能性便秘病因复杂,病程较长,且迁延难愈,多由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多种因素导致大肠传导失常、气机不畅、糟粕内留而引起。刘师认为病位主要在大肠,同时与肺、脾胃、肝、肾、心等脏腑的功能失调有关。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因此在治疗上以“通调五脏”为基本原则,辨证施治,治以健脾和胃,使清气得升、浊气得降,升降有常;疏肝养肝,使肝体得养,疏泄得宜,气机畅达;宣发肃降,调理肺气,使津液畅通,糟粕得泄;补益肾气,调节阴阳,使阴阳调和,以平为期;清热养阴,使郁热得清,心神得养,五脏安和。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75-1776
介绍李德新教授基于"调脾胃以安五脏"理论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病的认识、治疗方法,总结李师临床上心脾同治、通补兼施、化瘀有度等心得,以期推广和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9.
文章总结朱彩凤临床运用“魄门亦为五脏使”理论治疗IgA肾病的临证经验。魄门不仅与五脏生理功能有着紧密联系,而且与IgA肾病的病因病机、发展演变息息相关,朱彩凤主任中医师临床治疗IgA肾病,时时顾及魄门,立足于五脏,调治肾脏。对于魄门启闭异常的IgA肾病患者,朱彩凤教授常以“缓下热结,泄浊通腑“”清热燥湿,解毒安肠“”调脾和肠,柔肝运脾“”益肝滋肾,调补阴阳”四法论治,调顺魄门以使肠安脏和。  相似文献   

10.
脾胃之论,莫祥于东垣,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周慎斋曰:“胃气为中土之阳,脾气为中土之阴,脾不得胃气之阳则多下陷,胃不得脾气之明则无转运.”叶天上说:“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说明脾胃健运依赖于阴阳相互作用及升降有序。在脾胃病治疗方面,张景岳不推遵东垣五脏有病,当治脾胃,而是认为:“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然牌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安五脏也。”充分说明…  相似文献   

11.
“随变而调气”出自《灵枢·卫气失常》,此治则虽针对针刺治疗而设,但其适用范围绝不限于此,在中医辨证施治过程中亦有重要指导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多发病、难治病,临床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刘启泉教授临证之时,认为CAG病机复杂,虚实相兼,以气机不调为基本病机,且CAG患者同病不同症,是因多种病因交织引起气机变化,气机不畅发为呕恶,气滞生湿而生月真胀,气不行血而成痛症,气机不降发为嗳气,气行不畅以致食积。刘启泉教授承古法创新义,临证中将“随变而调气”治则,延伸至治疗CAG中,因变而随治,以调气治之,以行气、理气、降气、运气四法调治CAG,常得佳效。  相似文献   

12.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其病位在大肠,五脏失调为其病机之本,肺气失宣、肝气郁结、脾虚湿滞、心火亢盛、肾阴不足互相影响,均可导致此病发生。以五脏相通理论为指导,善抓主病机,提出通调五脏安脾胃。治疗上宜斡旋中州,健运肠腑;宣启华盖,肃降肠腑;疏泄相因,体阴用阳;补肾助通,阴阳相济;清心护阴,化瘀通腑。  相似文献   

13.
明代著名儿科医家万全,以儿科及妇科见称。万全根据小儿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在治疗五脏病证时,他提出要在脏腑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顾护脾胃,从安他脏以调补脾胃。万全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尤当调理,要遵循以平为期、以和为贵、食补为先、脾贵在运的宗旨,通过调母乳、节饮食、药物治疗、食物调理等方法,时刻以顾护脾胃为根本,从而使小儿脾胃调和,“乳食能进,大小便调,此肠胃之气足也”。  相似文献   

14.
从脏腑论脾胃郑燕萍(河北省中医院05001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说:“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在焉。故善治牌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能治脾胃而使食进胃强,即所以治五脏也。”这段...  相似文献   

15.
介绍卓立甬教授运用调中治法论治内伤杂病的临床经验。卓立甬教授在临证中重视顾护脾胃,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以及李东垣补土派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以脾胃为核心,以“阳道实,阴道虚”为动力的脾胃虚实气化内循环思想,以调中治法调五脏杂病。临证可见:损其肾者,当填其精;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肝者,宜缓其中;损其肺者,须益其气;顾护脾胃,带瘤生存。  相似文献   

16.
认为多汗症与五脏功能失常有关,脾胃不和是其关键病机,提出从“通调五脏安脾胃”观点辨治多汗症。临证自拟安脾胃经验方作为基础方以健脾和胃止汗,同时根据多汗症不同的症状表现辨证论治。针对心、肺、肾、肝四脏功能失常所致的多汗症,心病者配合养心清心法以敛汗,常合用桂枝甘草汤或当归六黄汤加减;肺病者配合益肺泻热法以固汗,常合用玉屏风散或泻白散加减;肾病者配合补肾滋阴法以摄汗,常合用金匮肾气丸或都气丸加减;肝病者配合清肝敛肝法以束汗,常合用龙胆泻肝汤或一贯煎加减。使五脏调和,阴平阳秘,肌表得固,多汗症得瘥。  相似文献   

17.
人体五脏皆禀气于胃,脾主灌溉四旁。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因治脾胃能使饮食正常,以安五脏。五脏若安,形体自壮。人非精血则无立形体之基;无水谷则无形体之壮。先天精血由命门所主,后天水谷由脾胃所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总结了国医大师刘祖贻辨治杂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刘老认为,人体五脏调和,以中焦脾胃为本,而杂病多生于脾胃,调脾胃可安五脏,故提出杂病调中思想,并结合案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疗脾胃病浅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内经》提出“人以胃气为本”之说。脾胃的重要性在中医学治疗思想体系中已得以建立,经后世张仲景承气在胃,李东垣升阳在脾、甘寒益胃、甘温健脾、苦寒降逆在胃、诸虚皆由脾胃等诸说的进一步发展充实,使“脾为后天之本”的思想深入医者之心,调补后天安五脏法也为广大医者所青睐。医家普遍认为脾胃病多由脾虚所致。故多用健脾益气之法。但是不详查病机,妄用补腻药物造成气、痰、湿、食、瘀等病理因素滞留的情况在临床中也并不鲜见。明代医家吴昆提出:“脾胃宜利而恶滞。”笔者认为这句话是根据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对脾胃病治法的高度概括。治疗脾胃病贵在求“通”,疏通气机,恢复脾胃正常升降功能为治疗脾胃病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景岳全书》“脾胃有病,自宜治脾胃,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中亦皆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有可分而不可分者在焉,故善治脾胃者,能调五脏即所以治脾胃也。”其论述提示我们:脾胃的病变是可以通过对五脏的调理而达到治疗目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