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3 毫秒
1.
从血瘀的病因病机、兼夹血瘀的不同证型的治法与方药等方面总结国医大师张学文对血瘀证的论治经验。张学文认为血瘀证的主要病因病机是外邪致瘀、七情内伤致瘀、气血阴阳虚致瘀、痰饮内阻致瘀、各种出血致瘀,临床常见兼夹血瘀的证型有气滞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互结证、热毒瘀结证、风痰瘀阻证,治疗上当予理气祛瘀、补气化瘀、温经化瘀、化痰活血、清热解毒化瘀、祛风化痰与活血通络,全面认识血瘀证对于临床上诸多疾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温思炯  吴红丽 《光明中医》2013,(12):2688-2689
糖尿病血瘀症主要病机为:阴虚致瘀、气虚致瘀、阳虚致瘀、痰湿致瘀、久病入络五点,临床表现各异,辨舌尤为重要,活血化瘀治疗可改善血液流变性和微循环;治疗时运用滋阴活血法、益气养阴活血法、温阳活血法、化痰活血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血瘀证是临床常见的证候类型,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兼夹其他证型。随着对血瘀证临床与实验研究的不断开展和深入,血瘀证动物模型已经成为中医药研究的重要工具。根据血瘀证的不同形成原因,分别从外伤致瘀、情志致瘀、寒凝致瘀、热毒致瘀、痰浊致瘀、气虚致瘀、血虚致瘀、阴虚致瘀和阳虚致瘀等9个方面来综述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分析血瘀证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医血瘀证模型制备及证候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自古就非常重视瘀血在糖尿病中的作用,《内经》、《金匮要略》、《血证论》等古典医籍对瘀血致渴早有记载。糖尿病血瘀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灼津亏致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阳虚寒凝致血瘀,痰湿阻络致血瘀,久病多瘀,情志因素等。糖尿病活血化瘀法的应用原则:气虚血瘀当补气活血行血;气滞血瘀当理气活血祛瘀;痰瘀者当化痰活血散结;阴虚者当养阴活血;寒凝者当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痰瘀生毒者当化痰活血,清热解毒等。文章中简述了众医家对糖尿病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法的论述。提示我们应高度重视从瘀论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5.
血瘀是皮肤衰老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加重皮肤衰老的重要病因,在皮肤衰老进程演化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皮肤衰老-血瘀相关理论根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历代医家长期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经验总结,参见《黄帝内经》及历代医家对于衰老的论述,文章认为血瘀致皮肤衰老的机制主要为肾虚精亏致瘀、气血亏虚致瘀、阴虚血热致瘀、气机郁滞致瘀、寒凝血脉致瘀、痰瘀互结致瘀六个方面。文章主要从中医血瘀理论探讨皮肤衰老的机理,进而探求采用活血化瘀法达到延缓皮肤衰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认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主要由于素体阴虚,复因病久失治,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因素所致,其病机主要为阴虚血瘀,病理可概括为虚和瘀,虚为气阴亏虚,瘀为瘀血阻络,因虚致瘀,虚瘀错杂,以虚为本,以瘀为标,贯穿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始终。滋阴润燥、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活血通络是治疗的基本法则,临床多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分为气虚血瘀证、阴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痰瘀阻络证及肝肾亏虚证等分型论治。  相似文献   

7.
风药是指具有升散、宣通作用且质轻、味辛的一类中药。基于中医整体观和恒动观,结合风药特点,阐述风药在血瘀证中的应用。外感六淫致瘀者,风药助其散邪化瘀;肝脾致瘀者,风药调和肝脾散瘀;瘀血发于上部及肌表者,风药载药上行祛瘀。风药既可直接活血亦可辅佐活血,对于血瘀日久入络者,风药可通络祛瘀。  相似文献   

8.
余秋平  刘阳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2,53(19):1621-1625
张仲景对活血化瘀方药的选择具有灵活性与原则性,常根据瘀血形成的病因,瘀血的轻重、新久,部位的深浅,血分的虚实等不同,因势利导,选用具有不同作用特点的活血化瘀方药,做到攻而不伤.血瘀证的治疗,对血虚夹瘀证,或者血瘀不重,仅表现为血分瘀滞者,多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等养血活血药;对于一般的血瘀证,多选用大黄、桃仁、红花之类活血逐瘀药;而针对久病血瘀入络而络脉瘀闭者,则多选用水蛭、虻虫、土鳖虫等虫类药,以活血通络开闭.只有恰当配伍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活血祛瘀的功效.  相似文献   

9.
血瘀是中风病关键致病因素及重要病机,活血化瘀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尤宜进行早期施治。痰瘀并治、气血同治是活血化瘀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的要点。导致血瘀的因素众多,并常兼夹他邪,故活血化瘀法应根据致病因素及兼夹他邪情况进行辨治,以达瘀血除、新血生、脑脉得养、醒脑开窍之功效。血瘀的主要辨治方法有:益气活血法、理气活血法、滋阴活血法、养血活血法、温经活血法、清热活血法、利湿活血法、化痰活血法、解毒活血法、通腑活血法、止血活血法等。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肺纤维化完整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基于已知认识,从中医理解为"邪伏肺络是病因,枢机不利启动血瘀、瘀血内结致新血不生是过程,肺、脾、肾气虚是结果,气血失和可加速疾病进展,引动伏邪易诱发急性加重"。脏非本虚,是"因瘀致虚、互为因果",且"瘀"含两端,即气郁、血瘀,故瘀解则虚复,治疗攻瘀忌猛,重在枢转气机、养血活血、疏通肺络。  相似文献   

11.
杨牧祥治疗高脂血症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脂血症属中医痰浊、瘀血证范畴,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相关,因脾失健运,痰瘀互结导致。杨老提出"从痰瘀论治",化痰降浊、活血化瘀治其标,健脾益气、强本清源治其本。每用皆获疗效。  相似文献   

12.
总结齐聪教授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妇科疑难病的经验。认为肾虚血瘀是妇科疑难病的重要病理环节,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子宫腺肌症、慢性输卵管炎、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术后月经失调等,每获良效。并各举典型病例1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3.
用附子配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益肾健脾,补气养血法治疗经腹痛,不孕,崩漏,脏燥症,收效甚速。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心肌病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毒症心肌病以浊毒、瘀血、气虚为基本病因,泄浊排毒、活血祛瘀、补肾益心为主要治则,在辨证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组方用药,体现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为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服用中药治疗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289例运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采用自制证候信息采集表采集四诊信息并进行辨证分型。结果:术后第1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术后第4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气滞血瘀证。术后第7天,证候按构成比大小排列依次为:气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脾虚湿瘀证、气滞血瘀证、肾虚血瘀证、气血亏虚证。结论: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有气虚血瘀证、肾虚血瘀证、脾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血亏虚证,早期证候以虚为主,逐渐演变为虚中夹实。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周宝宽主任医师辨治黄褐斑经验。方法:以医案的形式阐述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证型、治法、方药。结果:黄褐斑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肝郁气滞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肝肾不足导致面失所养;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于面;气滞血瘀导致面失所养。黄褐斑离不开肝郁,血瘀。疏肝解郁,健脾益肾,活血化瘀是治疗黄褐斑的基本原则。常用逍遥散合他方化裁。结论:辨证论治黄褐斑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血瘀证动物模型的制作主要有根据血瘀证病因病机制作如外伤致瘀、热毒因瘀、气滞血瘀、离经之血瘀、气虚血瘀、寒凝血瘀、阳虚血瘀、血虚(脾虚)血瘀、自然衰老血瘀证的动物模型和根据血瘀证研究中发现的病理生理异常制做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从病因病机、益气与活血化瘀等方面探析使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较单纯的活血化瘀法具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王陈妮  刘燕 《河南中医》2020,40(2):199-202
明代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指出,痛风的发生为内外因共同作用所致,肝肾不足,脾失健运,气血虚弱为本,痰湿瘀血内结,外感风寒暑湿之邪为标,属本虚标实证。其治疗痛风以虚实为纲,气血为本,如辨为气血不足者,用参五秦艽汤加减补益气血,祛风散寒除湿;如辨为营卫失调者,用续断丸以益气养荣,补益肝肾;如辨为风湿痹阻者,采用消风饮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如辨为湿热内蕴者,采用二妙散清利湿热,通络止痛;如辨为瘀血痹阻者,采用舒筋散温通经脉,活血散瘀;如辨为痰瘀互结者,采用赶痛汤活血祛痰通络;如辨为劳倦过度者,采用十全大补汤益气补血等。治则明确,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以固护脾胃,调理气血为特点;治法灵活,补虚以健脾补肾,补益气血为主,配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等攻邪治法;提倡内外兼治,善用中药内服及熨法、雷火针法外治;组方严谨,药物配伍以寒热并用、固护脾胃、重调气血为特点。  相似文献   

20.
痰瘀证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就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探讨痰饮、瘀血致病的临床基本特点。结果显示 ,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痰证及痰瘀相兼证多见于男性 ,而瘀证则以女性多见 ;痰证、瘀证及痰瘀相兼证均与增龄有关 ,且多有眼底动脉硬化的改变、血液循环障碍及微循环障碍 ,尤以痰瘀相兼证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