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甘蕈亦能作主药甘草是一味常用中药。现今有一部分中医同道误以为它仅是一味调味药,在方剂组成中是一个配角,实属一种偏见。从不少古籍记载看,甘草的作用不仅相当广泛,而且在不少方剂中被作为主药。如我国现存最早的方书——《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以甘草为方名的就有甘草干姜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因其理法方药缜密、药少而精、药专力宏,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其中大多数方剂至今仍被广泛应用,许多名老中医运用《伤寒论》中的方剂治疗大病、疑难病效若浮桴。甘草在《伤寒论》中运用极其广泛,书中所载112方(不计烧裈散与禹余粮丸),其中70方有甘草,书中原文398条,而含甘草的涉原文137条。《伤寒论》中的甘草运用规律可以指导当今临床甘草的运用。1《伤寒论》中甘草运用种类《伤寒论》70个方剂中配伍有甘草。除甘草汤和桔梗汤中用生甘草外,其余68个方剂中均用炙甘草。《伤寒论》311条: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甘草汤中含生甘草一味药,桔梗汤含桔梗  相似文献   

3.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用方剂共258首,为医方之圣,众方之祖。仲景对方剂命名也颇值得后人探究,首先绝大多数方剂以方中药物作为方名,约占79.5%;其次按该方功效与主治命名,约占147%;其他命名原则亦大多有其脉络可寻。1以药物命名分为四类:①一味药方名共18方。方中只有一味药,如甘草汤、猪肤场、百台洗方;②以该方全部药物为名共53方,如麻杏甘石汤、干姜附子汤、予姜责警黄连人参汤;③以该方君药为名共63方。其中分为一味药、二味药、三味药为名三类,如大柴胡汤、旋复代禁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④在原来以药名为方的基础上加…  相似文献   

4.
<正> "药对"是根据一定法则配伍的一对药,亦即是中医方剂中最简单的复方.素有"方书之祖"之称的《伤寒论》在运用"药对"方面亦堪称典范,《伤寒论》中有一些方剂本身就是"药对".如桂枝甘草汤、芍药甘草汤,栀子豉汤和干姜附子汤等;而另一些方剂如:桂枝汤则可以看成是"桂枝一芍药"、"桂枝一甘草"、"芍药一甘草"和"生姜一大枣"这样几个"药对"的组合.因此,《伤寒论》运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临证新用例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 ,是张仲景治疗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和解方剂 ,具有透达外邪、调理脾胃、调和营卫之功效 ,小柴胡汤方药见七味 ,由三组药配合而成。其一 ,柴胡、黄芩为肝胆药 ,柴胡疏肝达外 ,黄芩清胆内泄 ,亦可视柴胡为少阳表药 ,黄芩为少阳里药 ,共奏疏肝泄胆之功。其二 ,党参、半夏和甘草为脾胃之药 ,其中甘草有甘守津回之意 ,半夏既和胃又顺气 ,共同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其三 ,生姜、大枣 ,从其性味辛苦透达 ,温养阳气的功用看 ,实则是调和营卫而达表的要药、用小柴胡汤治疗外感表证 ,姜、枣是不可少的。而且从小柴胡汤的组成看…  相似文献   

6.
甘草常作为佐使药,在方剂中被广泛运用,有"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之说。然正因其过于普遍的应用,多数临床医家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视之婉若等闲之辈,剂量取舍亦无圭臬。历代古医籍对甘草一味多有详细阐述,誉其为"国老",尤对其炙用者,多提及补益之效,"虽非为君而为君所宗",其功效绝非后世合和而已。本文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炙甘草补益之性的认识,通过分析《伤寒论》中以炙甘草为主药的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橘皮竹茹汤的配伍,结合现代药理,重点阐释炙甘草补益之性,以正其名。  相似文献   

7.
一、按主药命名法:是以方剂中的主药命名方剂的方法。主药有一味、二味,甚至三味者。按一味主药命名的,如桂枝汤、麻黄汤、吴茱萸汤、白头翁汤等;按二味主药命名的,如竹叶石膏汤、大黄附子汤、当归芍药散、青蒿鳖甲散等:按三味主药命名的,如参苓白术散、半夏白术天麻汤、三仁汤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乃仲景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专书 ,其中桂枝用药之频繁 ,功用之多 ,是其他药所无法相比的。而含附子的方剂仅 2 0首。笔者比较了两者在《伤寒论》方剂中的配伍 ,认为其功用大致相同。1 《伤寒论》首先可见桂枝与附子同用方剂如桂枝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伤寒论  相似文献   

9.
吕建洪 《吉林中医药》2013,(10):1071-1073
《伤寒论》中应用麻黄的方剂有13首,依据方剂的出处对方剂进行归纳总结。方剂功效的强弱与方剂主药作用的峻猛、君药及药味均量、方剂总量成正比例关系。13首麻黄方剂中有甘草的12首,甘草均为炙甘草,其主要作用有:一是缓和麻黄燥烈之性,二是增强麻黄发汗散水之功,三是增强麻黄止咳平喘之功。麻黄作为13首方剂的君药,仲景均提出“去节”“去上沫”“先煮”等炮制要求。  相似文献   

10.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石膏用量比与其作用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仲景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记载的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处方有6方,即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小表龙加石膏汤。古今注家,皆以石膏清热释之,认为在麻黄类方剂中加入生石膏,就可以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扭转麻黄的药性,变辛温之方为辛凉之剂。从两药的用量比例不同,细绎仲景组方原意。  相似文献   

11.
李巧莹  于兰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268-1269
《伤寒论》《温病学》《景岳全书》中含有附子的方剂有右归丸、四逆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回阳救急汤、甘草附子汤、附子理中汤、参附汤、真武汤、黄土汤、薛氏扶阳逐湿汤等.古人通过调整附子的剂量和配伍方法,扩展了温里剂附子之功效.附子能补火助阳,治疗阳虚之证;附子为回阳救逆之要药,是治疗生命垂危之亡阳证的主药;附子辛热温通,可温经散寒,除湿止痛,临床多加减应用于寒湿阻于经络,周身骨节疼痛.且用于寒性阴疽,漫肿不溃以通经除湿,广泛应用于湿温之证.  相似文献   

12.
桂枝甘草为临床常用的辛甘化阳药对,该药对可独立成方,如桂枝甘草汤,又可以以此药对为基础组方配入其他方剂中使用,广泛应用于心律失常、原发性低血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当中。  相似文献   

13.
甘草属豆科植物,以味甘而得名,因其作用较多,应用广泛,以调和诸药有功,为众药之首,故有国老之称。我国古代的医学家张仲景尤为重视此药,应用极其广泛。在他的巨著《伤寒杂病论》中有250方应用甘草,《伤寒论》所有药物只91味,但仅甘草一味竟用达71方。本文拟就仲景应用甘草的律规作一初步探讨。一、关于甘草作用及应用病证甘草以其甘平可以在表里寒热虚实方剂中配伍,应用于各种复杂的证候,如腹痛、心悸、咳嗽、喘息、少气、心烦、肢厥、汗出、奔豚、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该方的君药理中丸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的著名方剂,方中以何药为君,自古至今尚无定论。笔者认为,当以人参为君。 1.从组成用量上来看,该方药用四味,人参、干姜、白术、甘草各三两,其各药的常用量人参、干姜、甘草为3~10克,白术为5~15克。方中仅一味干姜温中祛寒,量不独重,而补气药占三味,又以人参补气之力最峻,当为该方之首而为君。 2.从方剂的组成原则上看,以干姜为君势孤力单,难任主病之职,人参、白术、甘草为辅佐之用,势大力雄,相形之下则温中不足,补气有余,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丰富多彩的中药宝库中,甘草是一味既普通而又重要的药物。说它普通,是因为它药源丰富、药价低廉;说它重要,则是因为它在众多的中药方剂里,往往起着多方面的微妙作用。自古以来,甘草便为医家所重视,并有着多种美好的称号。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甘草列为“上品”。公元五世纪的名医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称它为美草、蜜草、还有“国老”这样的尊称。陶宏景说:“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  相似文献   

16.
刘明  颜勤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7):528-529
酸枣仁汤属于滋养安神类方剂,由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组成。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笔者临床应用酸枣仁汤治疗不寐等疾病时,体会到张仲景的经方大多用药较少,药少决定了其主治有局限性,而病证常常又表现为错综复杂,所以辨治复杂多变的病证,若能方证相应,  相似文献   

17.
在丰富多彩的中药宝库中,甘草是一味既普通而又重要的药物。说它普通,是因为它药源丰富、药价低廉;说它重要,则是因为它在众多的中药方剂里,往往起着多方面的微妙作用。自古以来,甘草便为医家所重视,并有着多种美好的称号。我国现存古代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甘草列为“上品”。公元五世纪的名医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称它为美草、蜜草、还有“国老”这样的尊称。陶宏景说:“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  相似文献   

18.
赵喆 《陕西中医》2008,29(7):899-901
《小儿药证直诀》(以下简称《直诀》)是系统论述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乙关于儿科病辨证论治的专著,本文谨就《直诀》所载方剂的用药特点浅析如下,以期更好地学习掌握儿科病遣方用药的特殊性,对不断提高临床疗效有所借鉴。1药味少功专力强《直诀》互校本所载方剂共140首(含附方20首),其中由1~6味药组成的有109首,占方剂总数的77%,7~10味药组成的方剂25首,占方剂总量的18%,10味药以上的方剂仅占方剂总量的4%,可见钱氏组方药味之少和用药之精,且主治明确,对所治疾病有很强的针对性,如一味药的泻心汤,取仲景诸泻心汤中皆用的黄连一味,治小儿心火实证,以其苦寒入心经,泻心火又兼燥湿之力直达病所。二味药有甘桔汤、紫草散等,甘桔汤重用桔梗,抓住肺热壅滞的病机,以开泄肺气疏散风热为主治小儿手掐眉目鼻面之肺热证;紫草汤以紫草、钩藤开泄风热,清血解毒,以酒调服可透发斑疹,助正达邪。三味药有百部丸、泻白散等,百部丸遵寒者温散的原则,以麻黄、杏仁宣肺疏风,百部温润降逆,治小儿受寒而痰饮咳嗽,泻白散以桑白皮泻肺化痰、降逆平喘,地骨皮清退伏热,甘草益胃和中,治肺有伏热之喘嗽,后人李时珍称之为泻肺诸方之准绳。四味药的导赤散以清心凉血,利...  相似文献   

19.
保元汤出自明·魏桂岩著《痘疹全书博爱心鉴》。全方由人参、黄芪、甘草组成,方剂的加减中佐以官桂。作者认为:“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芪,助阳须凭官桂。前三味得三才之道体,后一味扶一命之颠危。”并解释说,此方“原为东垣所制”,因为能“内固外护、扶阳助气……有回生起死之功,有转危就安之  相似文献   

20.
<正>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药物的特性和配伍原则,所组成的复合药组,俗称“汤头”。亦即针对某种证候所采取多昧药物的综合应用(也包括单味药,如独参汤)。一个有价值的方剂,必须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以法制方遣药,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逐步定型下来,才得以保留推广。综观大量方剂的配伍形式及作用,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一、协同增效,突出特性往往是把功效相似的药物配合起来,相辅相成增加疗效。而这种协同怍用,也绝不是加重其中一味药的用量所能获得。由于相互之间的促进作用,更能突出主要药物的特性。荆芥配防风:两者均为辛温发散祛风药。荆芥性温而不燥,以辛为用,以散为功,偏于发散上焦风寒,但无胜湿之功,也能入血分(如黑芥穗),发散血分郁热;防风虽为“风药之润剂”,但温性较荆芥为强,走气分,偏于祛周身之风,且能胜湿两者同伍,发散风寒,祛风胜湿之功显增。银花配连翘:两者均为偏于寒性的清热解毒药。银花甘寒,气味芳香宣散风热而解毒;连翘苦微寒,轻清上浮,善治上焦诸热,又能解毒散结。两者同伍,清热解毒宣散发表之力显增。银花为银翘散中主药,连翘与其协同,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