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中青年高血压病不同证型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代谢产物谱差异,寻找相关生物标志物,揭示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证候本质。方法将34例高血压病患者辨证分为肝火亢盛证14例、痰湿壅盛证14例、阴虚阳亢证6例,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通过1H-NMR技术分析高血压病3种证型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液成分,使用PLS-DA方法进行模式识别、寻找标志物,同时采集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数据。结果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UA水平最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证TC水平最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TG水平最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可以区分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及对照组、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与对照组比较,丙酮、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多,乳酸、丝氨酸、葡萄糖、蛋氨酸、丙氨酸含量减少;与肝火亢盛组比较,柠檬酸、丙氨酸、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增多,葡萄糖、赖氨酸、谷氨酸、脯氨酸、乳酸含量减少;与阴虚阳亢组比较,肌酐含量增多。结论中青年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体内存在脂蛋白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糖代谢异常。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EH)中医不同证候患者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水平,及其与各证候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和ELISA对163例EH患者,包括肝胆湿热证36例、痰湿壅盛证45例、阴虚阳亢证38例、肝阳上亢证44例进行血清瘦素和脂联素测定,并与40名健康人作比较.结果 各组间瘦素水平比较:痰湿壅盛>肝胆湿热>阴虚阳亢>肝阳上亢>健康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痰湿壅盛与阴虚阳亢,痰湿壅盛与肝阳上亢,痰湿壅盛与健康人,肝胆湿热与健康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脂联素水平比较:健康人>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痰湿壅盛>肝胆湿热,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两两比较除痰湿壅盛与肝胆湿热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病不同证候血清瘦素、脂联素水平存在差异,并与痰湿及湿热证候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中医不同证候患者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I(IAngII)、醛固酮(ALD)水平与各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136例EH患者,包括肝胆湿热证36例、痰湿壅盛证39例、阴虚阳亢证29例、肝阳上亢证32例,分别进行AngI、AngII、ALD测定。结果各组间Ang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阳上亢证组AngI水平明显低于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各组间AngI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ngII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并且阴虚阳亢证与肝阳上亢证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各组间ALD水平经比较发现,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LD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各组间体重指数(BMI)经比较发现,痰湿壅盛证肝胆湿热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组内两两比较痰湿壅盛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及肝阳上亢证,而肝胆湿热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结论高血压病不同证候AngI、AngII、ALD及BMI水平存在差异,并与证候分别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血脂与川南地区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检测四川泸州及附近地区14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40例血压正常者血压、血脂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4种证型在上述指标中,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及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和阴阳两虚证T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虚阳亢证与痰湿壅盛证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火亢盛证与痰湿壅盛证与正常组及阴阳两虚证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病各证型中HDL在痰湿壅盛证下降最明显,且各证型与正常组比较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与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在中医各证型中阴阳两虚证升高明显,且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正常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甘油三酯(TG)升高和HDL-C降低可以作为痰湿壅盛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2)LDL-C升高可以作为阴阳两虚型辨证的客观化指标。(3)高血压病中医各证型中,痰湿壅盛型患者患动脉粥样硬化(AS)和冠心病(CHD)的风险性最高。  相似文献   

5.
陈分乔  许文忠  董旭  梅建强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8):1322-1322,139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血脂水平变化及观察不同证型高血压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程度。方法将100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痰湿壅盛、阴阳两虚4型,检测各个证型患者的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计算TC/HDL的比值。结果痰湿壅盛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型相比,TG有显著差异(P0.05);阴阳两虚、痰湿壅盛型与肝火亢盛、阴虚阳亢型相比,TC/HDL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阴阳两虚型及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较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型有更高的发生动脉硬化的危险性和更多心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中医不同证候患者血管紧张素(IAngI)、血管紧张素I(IAngII)、醛固酮(ALD)水平与各证候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对136例EH患者,包括肝胆湿热证36例、痰湿壅盛证39例、阴虚阳亢证29例、肝阳上亢证32例,分别进行AngI、AngII、ALD测定。结果各组间Ang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阳上亢证组AngI水平明显低于痰湿壅盛证与阴虚阳亢证。各组间AngII水平经比较发现,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ngII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并且阴虚阳亢证与肝阳上亢证两两比较差异显著。各组间ALD水平经比较发现,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肝胆湿热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其中两两比较肝胆湿热证组ALD水平明显低于各组。各组间体重指数(BMI)经比较发现,痰湿壅盛证>肝胆湿热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组间比较差异显著。组内两两比较痰湿壅盛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及肝阳上亢证,而肝胆湿热证组BMI明显大于阴虚阳亢证。结论高血压病不同证候AngI、AngII、ALD及BMI水平存在差异,并与证候分别存在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水平及颈动脉硬化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对337例EH患者尿MA水平及颈动脉超声、心超的检测,同步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采集相关病史,结合四诊情况进行中医辨证,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4种常见中医证型尿MA的阳性率以痰湿壅盛(33.3%)、阴阳两虚(46.7%)显著增高,阴阳两虚与痰湿壅盛证的颈动脉硬化及左室肥厚的发生率高于肝火亢盛与阴虚阳亢证(P0.05)。结论:EH患者阴阳两虚证和痰湿壅盛证尿MA水平更高,可能更易发生颈动脉硬化及心、脑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的中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脉图特点,评价其与心脏、血管相关生理病理状态之间的关系,探讨相关的生理病理机制。方法对66例中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20例健康中年女性进行脉图检测,比较痰湿壅盛证组、肝火亢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各脉图时域参数的差异。结果与痰湿壅盛证组和健康对照组比较,肝火亢盛证组及阴虚阳亢证组弦度系数(W1/t)、张力系数(h3/h1)增大(P0.05);与健康对照组、肝火亢盛证组和阴虚阳亢证组比较,痰湿壅盛证组h4/h1及h5/h1值增大(P0.05)。结论不同证型的中年女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图可反应其心脏、血管的相关功能状态特点;大血管顺应性较差是肝火亢盛证和阴虚阳亢证患者的病理生理基础,肝火亢盛证患者尚伴有明显的心脏射血增强,痰湿壅盛证患者主要存在外周阻力的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各中医证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邢台市中医院及河北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高血压患者175例,男女比例为1.13∶1.00,平均年龄54.32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以痰湿壅盛证为最多,占32.0%;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在不同年龄段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0岁的高血压病患者以肝火亢盛证为主,40岁的患者以痰湿壅盛为主;各中医证型在不同BMI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超重的以阴虚阳亢及痰湿壅盛证居多,肥胖者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吸烟的高血压病患者各中医证型分布虽有不同,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饮酒及高血压家族史分布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饮酒的高血压病患者以肝火亢盛为主要证型,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中医证型以阴虚阳亢为主。结论:高血压中医证型在分布上以痰湿壅盛证为主;年龄49岁,超重和肥胖可能是痰湿壅盛证的危险因素;饮酒及家族史可能分别是肝火亢盛证及阴虚阳亢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1018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对各证型间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构成情况进行比较。结果:(1)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依次为: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2)阴虚阳亢证与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比较性别构成不同。阴虚阳亢证男女比例约为1∶2,肝火上炎证、阴阳两虚证男女比例大致相等;(3)平均年龄由低到高分别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4)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病程主要分布在0~10年,阴虚阳亢证病程主要分布在11~20年,阴阳两虚证病程主要在20年以上;(5)1级高血压主要为肝火上炎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2级高血压主要为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阴虚阳亢证,3级高血压主要为阴虚阳亢证、瘀血阻络证、痰湿壅盛证。结论:(1)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证型以阴虚阳亢证多见;(2)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血压分级相关;(3)病机总属本虚标实,主要证型分布随年龄增长、病程进展、血压水平的升高,呈现由实致虚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寻找中青年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患者的尿液生物标记群,探索其证候本质。方法运用1H NMR结合PLS-DA的方法对中青年高血压病三种证型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尿液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得出生物标记物群。结果中青年高血压病痰湿壅盛组与对照组、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对比,痰湿壅盛组代谢物存在显著性变化,主要与三大代谢及嘌呤代谢关系密切。结论运用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尿液代谢组学,可对中青年高血压病痰湿壅盛患者和健康者、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之间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峰速(e)的比值变化规律。方法将12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中医辨证分为肝火亢盛证组、阴虚阳亢证组、痰湿壅盛证组、阴阳两虚证组,每组各30例,并设30例健康人做为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于心尖标准四腔心切面,使用脉冲频谱多普勒(PWD)与组织多普勒显像(TDI)同步分别检测E值、e值,计算E/e比值,并对各组E/e比值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病各中医证型组与对照组比较E/e比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虚阳亢证组、痰湿壅盛证组、阴阳两虚证组与肝火亢盛证组比较E/e比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阴阳两虚证组与痰湿壅盛证组比较E/e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e比值可做为高血压病中医证型客观量化评价指标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量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积分。探讨高血压病不同中医证型与这些指标的相关性,为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6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阴阳两虚证(10例),痰湿壅盛证(14例),阴虚阳亢证(28例),肝火亢盛证(8例)及30例正常血压对照组,应用高分辨力超声对颈总后壁的内膜内表面到中膜外表面的距离(IMT)测量,同时注意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数量及斑块性质等。结果:高血压病各证型与正常对照组的IMT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高血压病组各证型之间IMT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IMT值比较,阴阳两虚、痰湿壅盛>阴虚阳亢>肝火亢盛。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别也非常显著,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斑块积分值比较,痰湿壅盛>阴阳两虚>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结论: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法可作为高血压病中医分型的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中心性肥胖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并分析不同证型与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尿MA/Cr)水平的相关性,为中西医结合有效控制肥胖高血压及防治早期肾脏损伤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研究,采集上海地区359例中心性肥胖高血压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腹围、血压、相关病史及中医症状,结合四诊情况进行中医辨证,并检测尿MA/C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上海地区中心性肥胖高血压人群中,尿MA/Cr升高检出率为33.4%(120/359),其中男性占56%(67例),女性占44%(5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胰岛素抵抗指数和hs-CRP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359例中心性肥胖高血压患者中,痰湿壅盛证140例(39%),肝阳上亢证108例(30%),阴阳两虚证61例(17%),阴虚阳亢证50例(14%),4种证型例数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湿壅盛证患者尿MA/Cr明显高于肝阳上亢证、阴阳两虚证及阴虚阳亢证(P0.05)。结论上海地区中心性肥胖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发生率高,且早期肾损害者伴有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炎症反应。中心性肥胖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以痰湿壅盛证及肝阳上亢证居多,且痰湿壅盛证患者更易发生早期肾脏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与年龄、性别和高血压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762例按是否合并脑梗死将其分为脑梗死与非脑梗死组,应用统计学方法研究高血压病条件下脑梗死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证型分布规律: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气阴两虚肝阳上亢,与非脑梗死比较,证型分布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组以及不同级别的高血压的中医证型分布不同(P0.05)。结论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主要以阴虚阳亢、痰湿壅盛、痰热上壅、瘀血阻络肝阳上亢和气阴两虚为主,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较非脑梗死患者更多见瘀血阻络证;随着患者性别、年龄以及高血压级别的不同,高血压病合并脑梗死的中医证型出现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中医辨证分型与血尿酸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高尿酸血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 对10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采用酶比色法检测血尿酸,各组进行对照.结果 高血压组与正常对照组血尿酸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医辨证分型中肝火亢盛组、阴虚阳亢组无显著差异,但二组血尿酸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阴阳两虚组较痰湿壅盛组、痰湿壅盛组较肝火亢盛、阴虚阳亢组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型和早期肾损害血尿酸水平升高有一定相关,各证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客观化指标区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方法对121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水平。比较对照组与高血压病各证型之间的血脂水平。结果高血压组血脂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痰湿壅盛证TC明显高于其他证型及对照组(P均<0.01)。痰湿壅盛证LDL-C、阴阳两虚证及肝火亢盛证TG也高于其他证型,但无显著性差异。阴阳两虚证HDL-C较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及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与TC升高、阴阳两虚证与HDL-C降低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病动态血压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群丽  刘福明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59-86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变异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将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临床问卷调查,填写高血压患者登记表格及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后进行辨证分型,分为无症状者、肝火亢盛型、阴虚阳亢型、痰湿壅盛型、阴阳两虚型、证型不明确者,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痰湿壅盛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收缩压的差值明显高于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组(P0.05),阴阳两虚证组白天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差值明显低于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组(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特点及与证候的关系,为高血压病的中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医体质问卷对49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并按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的分型法分析诊断体质,以进行体质和证候的相关分析.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体质分布与性别、年龄有一定相关性(P<0.01),在病理体质中,阴虚体质、痰湿体质出现频率最高,其他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都质、血瘀质、平和质、特禀质;阴虚阳亢、肝火亢盛、痰湿壅盛、阴阳两虚等证候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主要证候特点,尚有少数其他证候,如气血亏虚,痰瘀阻络.阴虚阳亢证、肝火亢盛证与阴虚质、湿热质显著相关(P<0.05),痰湿壅盛与痰湿质、气虚、气郁质显著相关(P<0.05),阴阳两虚证与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P<0.05).结论:阴虚质、痰湿质和气虚质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与中医证候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02例确诊的H型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共分为四型: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阴阳两虚证,分析H型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血脂异常的发病情况与证型无直接联系;痰湿壅盛证TC水平较其余三组相比更高(P0.05),其余三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TG、HDL-C在四个证型间两两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具有更高的LDL-C水平;血脂异常组痰湿壅盛证分布最广。结论:H型高血压中医证型与血脂水平具有一定相关性,总胆固醇水平可作为痰湿壅盛证辨证依据之一,对于指导中医治疗H型高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