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电Di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对尿代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鍉针对慢性前列腺炎尿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9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被随机分成电鍉针组、针刺组和氟哌酸组,3组治疗前后均对尿代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3组疗后比较IgA电鍉针组与针刺组相比(P<0.01),电鍉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IgG电鍉针组与针刺组相比(P<0.01),电鍉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IgE电鍉针组与针刺组相比(P<0.05),电鍉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0.05).结论电鍉针对慢性前列腺炎尿代动力学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电钅是针对慢性前列腺炎尿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90例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被随机分成电钅是针组、针刺组和氟哌酸组 ,3组治疗前后均对尿代动力学进行分析。结果 3组疗后比较IgA :电钅是针组与针刺组相比 (P <0 .0 1) ,电钅是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 (P <0 .0 5 ) ,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P >0 .0 5 )。IgG :电钅是针组与针刺组相比 (P <0 .0 1) ,电钅是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 (P <0 .0 5 ) ,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 (P >0 .0 5 )。IgE电钅是针组与针刺组相比 (P <0 .0 5 ) ,电钅是针组和氟哌酸组相比 (P >0 .0 5 ) ,针刺组和氟哌酸组相比 (P >0 .0 5 )。结论 :电钅是针对慢性前列腺炎尿代动力学有明显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电鍉针罐、针刺及针刺结合电鍉针罐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临床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随机分成电鍉针罐组、针刺组及针刺结合电鍉针罐组,每组30例,分别采用上述方法加以治疗,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评分表(LDHSS)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VAS、LDHSS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性显著(P0.05);针刺结合电鍉针罐组治疗后积分低于针刺组、电鍉针罐组(P0.05)。结论:电鍉针罐、针刺及针刺结合电鍉针罐治疗LDH均有疗效,但针刺结合电鍉针罐优于针刺及电鍉针罐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电鍉针罐与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为临床应用电鍉针罐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提供依据,并阐述电鍉针罐治疗本病的机理。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随机分成电鍉针罐组和针刺组,两组均选取阿是穴、肾俞(双)、大肠俞(双)、髀关、伏兔、阴市、风市、中渎、血海治疗。每日1次,每周6次,共治疗2周。电鍉针罐组、针刺组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评分,并分别进行组内、组间比较后分析。结果:电鍉针罐组总有效率90.0%,针刺组总有效率73.3%;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1周后两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周后两组组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鍉针罐较针刺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效果明显,且这种治疗效果具有累积效应,而于2周后更为明显,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椎针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探索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符合条件的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配到椎针配合针刺组(简称为试验组)和单纯针刺组(简称为对照组).2组各35例,每日1次,10天一疗程,共治疗1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目测类比定级法(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PRI、VAS、P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结束后试验组PRI、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PI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显愈率为50.00%,对照组显愈率为23.3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针配合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优于单纯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6.
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在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与常规针刺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差异.方法:131例患者随机分为安眠穴组(68例)与常规针刺组(63例).安眠穴组取安眠穴,刺入得气后,采用滞针术,即轻轻单向搓转针体2~3转,待针体紧涩有“滞针”感,用示指轻抵针尾固定针身,拇指由下向上轻轻刮动针柄,留针30 min.常规针刺组取三阴交、神门、百会穴,施行捻转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2周后,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各因子评分及总分,并评定两组疗效.结果:常规针刺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治疗后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改善及PSQI总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安眠穴组患者PSQI各因子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P<0.05),且对以上各项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1,P<0.05).安眠穴组总有效率为91.2%(62/68),常规针刺组为74.6%(47/63),安眠穴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结论:安眠穴施用滞针术刮法治疗失眠症效果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热敏点灸联合射频治疗非炎性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PS-ⅢB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1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射频组50例,采用单纯射频治疗;针频组50例,采用针刺配合射频治疗;热频组51例,采用热敏点灸配合射频治疗.15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统计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前后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TH-CPSI)积分.结果:临床疗效热频组与针频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热频组与射频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针频组与射频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热频组治疗前后NIH-CPSI积分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热频组与针频组NIH-CPSI积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热频组与射频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热敏点灸联合射频治疗CPPS-ⅢB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慢性颈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1例患者随机分配到心肾针刺组(55例)和常规针刺组(56例).心肾针刺组先采用针刺百劳、神门、腕骨,针后直接灸大椎、心俞及肾俞,灸后于百劳、心俞及肾俞埋皮内针;常规针刺组采用针刺百劳、中渚,针后直接灸大椎、百劳及肩中俞,灸后于百劳及肩中俞埋皮内针.采用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作为主要疗效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和随访期间,两组患者NPQ颈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均P<0.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两组患者以年龄分层分析,心肾论治方案对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群疗效优于常规针刺(P<0.05,P<0.01);按病程长短分层分析,心肾论治对病程在7年以上的人群疗效优于常规针刺(P<0.05,P<0.01).结论:针灸从心肾论治颈椎病慢性颈痛的治疗方案,对年龄在45岁以上、病程在7年以上的颈椎病慢性颈痛人群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治疗,为治疗本病的优选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9.
针药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机理和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电针华佗夹脊穴配合口服珍牡肾骨胶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并与单纯电针、单纯口服药物进行随机对照观察,同时作血清雌二醇、孕酮、钙、磷、碱性磷酸酶进行检测分析,并对骨痛及衰老症状进行评分观察.结果:针药组经治疗后综合疗效与针刺组及药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骨痛疗效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三组患者血钙、碱性磷酸酶检测治疗前后针药组和药物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针药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不明显,针药组与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组患者血清雌二醇、孕酮检测治疗前后针药组和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治疗后针药组与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综合疗效以及血钙、磷、碱性磷酸酶、雌二醇、孕酮检测结果的恢复明显优于针刺组或药物组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头体针法、头针法及体针法4种不同刺法在不同时间段对急性脑梗塞(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并观察4种针法对ACI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6年6月深圳市中医院针灸科、急诊科急诊住院ACI患者126例,随机分为4组,包括醒脑开窍针刺法组(32例),头体针结合组(31例),头针组(31例)和体针组(32例),4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醒脑开窍针法、头体针、单纯头针和单纯体针4种针法,分别在第1天治疗前、第3、7、15天观察各组患者血清CRP水平的变化,并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在第1天治疗前,醒脑开窍针刺法组(1组)、头体针组(2组)、单纯头针组(3组)和单纯体针组(4组)4组患者血清CRP水平元明显差异(P>0.05);第3、7、15天时,1组、2组的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3组和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组与2组相比,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第15天时,4组临床疗效评定比较,1组的有效率为96.9%,与2、3、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30天时,4组有效率分别为96.9%、93.5%、71.0%和68.75%,1组与3、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2=6.09,9.27,P<0.05,P<0.01),2组与3、4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hi2=5.42,6.28,P<0.05),1、2组相比,临床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hi2=0.00,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头体针结合法较单纯头针或单纯体针法能显著减少急性脑梗塞的炎症反应,而醒脑开窍针刺法对急性脑梗塞早期的神经功能恢复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针刺、电鍉针罐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对镇痛效果进行比较,为临床中选择合适的疗法提供依据。方法:肌筋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针刺组(A组)、电鍉针罐组(B组),两组均取阿是穴、循经验穴(背部膀胱经穴、肩井、大椎、委中、委阳、悬钟、秩边等),A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B组采用电鍉针罐、SDZ--Ⅱ型电子针疗仪,治疗时间约为20 min,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观察4周。通过目测类比定级法(VAS)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的平均疼痛分数,并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从症状体征上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自身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鍉针罐组(B组)较针刺组(A组)更能降低疼痛评分(P0.05),提示两组均能有效缓解肌筋膜炎性疼痛程度,电鍉针罐组(B组)治疗肌筋膜炎性疼痛的镇痛效果优于针刺组(A组);A组总有效率为70%,B组总有效率为93.33%,说明两组对肌筋膜炎性均有良好疗效,经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B组的临床效果优于A组。结论:电鍉针罐治疗肌筋膜炎镇痛效果更为显著,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及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针刺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胃动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F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与安慰组,各30例.治疗组用针刺治疗,对照组口服普瑞博司,安慰组口服麦滋林-S颗粒,分别对3组治疗前后进行症状评分、胃电图检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较安慰组治疗后的症状有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胃电频率改善均较安慰组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组的胃电节律较安慰组有明显改善(P<0.01),但对照组与安慰组的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针刺能较明显改善FD患者的胃动力.  相似文献   

13.
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头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90例患者分为头电针组、体针组和语言组3组,每组均为30例.头电针组给予针刺优势半球头穴线和头部腧穴配合电针治疗,体针组给予针刺穴位体针为主,语言组给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治疗后头电针组患者自发言语、复述和命名与体针组及语言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体针组与语言组各项指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运动性失语患者的失语程度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针刺以头皮针为主配合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有积极作用,且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方面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4.
Luo LP  Shen ZY  Yu P 《中国针灸》2011,31(11):993-997
目的:探讨留针与不留针对健康人心脏自主神经的生理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健康志愿者随机分为留针组和非留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直刺内关、间使,留针组留针20 min,非留针组不留针.观察两组的心率变异性(HRV)指标,即R-R间期、低频峰(LF)、高频峰(HF)、交感-迷走比值(LF/HF).结果:与针刺前比较,留针组R-R间期在留针过程中和取针后均明显升高,尤以留针过程升高最明显(均P<0.01);非留针组取针后5 min、10 min亦明显升高(P<0.01,P<0.05),随后立即恢复到针刺前水平;在10 min时,留针组较非留针组升高明显(P<0.05).与针刺前比较,两组在5 min时HF值明显升高、LF/HF显著降低(P<0.01,P<0.05),而LF值无明显变化.结论:刺激内关、间使留针和不留针均能引起健康人心迷走神经短暂兴奋,然后针刺效应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而心交感神经活动无明显变化.留针和不留针均可减慢心率,留针减慢心率的作用时间长于不留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推拿加开塞露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便秘的疗效.方法: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各60例,A组采用针刺推拿加开塞露治疗,B组采用针刺治疗,C组用推拿治疗,D组用开塞露治疗.结果:A组有效率为98.3%,B组有效率95.0%,C组有效率为91.7%,D组有效率60.0%,经χ2检验4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A组与B组、C组相比(P<0.05),A组与D组相比(P<0.01).4组治疗效应产生的时间((-χ)±S):A组2.41±1.87 h,B组2.47±1.89h,C组9.81±6.12h,D组15.13±6.17h,经t检验,A、B组效应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A、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D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B、C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针刺与推拿均有较好的疗效,但针推加开塞露综合治疗效果最佳,且通便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鍉针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电鍉针治疗的优越性。方法:将50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5)和对照组(25例)。治疗组采用电鍉针治疗,对照组常规服用舒乐安定片剂。结果:各组失眠症患者PSQI总分、睡眠进程、睡眠结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P0.05),3项指标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鍉针能有效治疗和改善失眠症。  相似文献   

17.
董小艳  陈玲 《光明中医》2012,27(6):1105-1106
目的 初步探讨四物汤配合针刺膻中穴的抗诱交作用.方法 采用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CA)实验,实验分别设四物汤组(简称中药组),针刺膻中穴组(简称针刺组),四物汤配合针刺膻中穴组(简称合用组),氟尿嘧啶组(简称阳性组),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制备出染色体畸变标本后在光镜下观察,计数.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其余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与阳性组比较,其余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与合用组比较,其余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1);中药组与针刺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四物汤配合针刺膻中穴有明显的抗诱变作用,在本实验范围内针药合用抗诱变效果优于单纯针刺组或单纯中药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神经肌电检测技术观察生理状态下针刺恒河猴“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的特异性联系.方法:将18只恒河猴随机分为合谷穴区组、后溪穴区组、外关穴区组,每组6只.在生理状态下检测针刺不同穴区前后面口部额肌、颧肌及口轮匝肌的肌电活动,比较研究针刺不同穴区对面口部肌电的影响.结果:针刺“合谷”穴使额肌肌电的潜伏期降低(P<0.01),峰峰值、面积增高(P<0.05,P<0.01);颧肌肌电的面积增高(P<0.01),峰峰值升高(P<0.05)、潜伏期降低(P<0.05);口轮匝肌肌电的频率增高(P<0.01),潜伏期降低(P<0.01);针刺“合谷”穴前后额肌、颧肌、口轮匝肌的肌电频率、峰峰值、面积及潜伏期变化率明显高于针刺“后溪”“外关”穴(P<0.05,P<0.01).结论:合谷穴区与面口部肌肉运动之间存在相对特异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平衡针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平衡针与常规针刺治疗顽固性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平衡针的临床有效性及实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平衡针组、常规针刺组和安慰药物组,每组20例.平衡针组取失眠穴,快速针刺,得气后行上下提插手法,至中指或示指出现麻木放射性针感后出针,不留针;常规针刺组取穴四神聪、神门、三阴交行常规针刺,均为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安慰药物组给予淀粉胶囊口服,每晚睡前服用,连续口服14天.观察3组疗效、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变化情况.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后PSQI评分均降低(均P<0.01),平衡针组、常规针刺组较安慰药物组评分降低更显著(均P<0.01);平衡针组、常规针刺组和安慰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18/20)、85.0%(17/20)和15.0%(3/20),平衡针组和常规针刺组疗效均明显优于安慰药物组(均P<0.01),平衡针组与常规针刺组疗效相当(P>0.05).结论:平衡针治疗顽固性失眠症安全有效,与常规针刺疗效相当,但其操作更简便,患者痛苦更少,临床实用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朱冬梅 《河南中医》2013,33(6):954-956
目的:观察头针(丛刺法)、项针(完骨穴、风池穴)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体针针刺、头针针刺及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丛刺、电项针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临床疗效为指标,综合评定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脑血流改善情况.结果:疗后两组患者Fuel-Meyer运动功能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愈显率为83.33%,对照组愈显率为70%,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90%,无明显差异(P>0.05);经颅多普勒检测仪检测患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治疗组、对照组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增快(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项针结合电刺激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疗效确切,并可以改善大脑中动脉血液供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