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5岁以上冠心病病人介人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龄冠心病病人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6年6月间收入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老年病人,其中年龄75岁以上72例,年龄60~75岁153例.观察其危险因素、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结果 两组在危险因素、手术成功率、术后死亡和急性心肌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钙化性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老人病人选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安全可靠,且并发症少,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75岁以上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的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323例行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其中≥75岁患者79例为高龄组,<75岁患者244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果和远期预后.结果两组支架术成功率和手术并发症率差异无显著性.随访期内,两组心绞痛复发、硝酸酯类药物停用、再入院、心功能改善、再次血运重建和病死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但高龄组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15.7%vs.28.7%,P=0.029).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不是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远期心脏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高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选择性冠脉内支架术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较年轻患者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高龄冠心病患者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风险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方法:总结分析年龄≥75岁(75~91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98例,<75岁399例,分别分析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CI)前、术中、术后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75岁组患者术前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种类较<75岁组多〔(4.5±1.75)vs.(2.2±0.68),P<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所占比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4%vs.20.6%,P>0.05);经桡动脉入路所占比例≥75岁组为56.1%,<75岁组为6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岁组PCI时间长于<75岁组〔(59.1±10.4)m vs.(53.1±11.8)m,P<0.05〕;PCI成功率(96.9%vs.99.7%,P=0.026);术后在院期间病死率、PCI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在院期间心绞痛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vs.2%,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中行PCI术,可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明显获益;并且PCI术并发症与手术风险与低年龄组无明显差异,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4.
老年冠心病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局部血管并发症少、术后易于止血、活动不受限、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近年来,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主要路径之一。尤其对于并发严重心力衰竭、背部疼痛、病态肥胖等的患者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据国外报道,患者平均年龄50~60岁,这种手术较安全可靠,介入治疗的并发症与患者年龄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马娜  顾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35(12):1119-1123
目的:探讨接受介入治疗的高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07-2017-12在我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139例高龄(≥75岁)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用药以及术后预后情况,并对介入治疗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接受介入治疗的高龄急性STEMI患者大多数具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合并症,分别占总数的66.9%(93例)和93.5%(130例)。临床用药数据表明,使用利尿剂的患者较少,只占总数的30.2%(42例)。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占总数的92.1%(128例)。1年随访表明,介入治疗预后良好的患者占61.2%(65例)。年龄85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心率75次/min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高龄(OR=2.503,95%CI:1.014~6.179,P=0.047)及高心率(OR=2.928,95%CI:1.379~6.216,P=0.005)是影响介入后高龄急性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是保护因素(OR=0.365,95%CI:0.174~0.769,P=0.008)。结论:高龄、低LVEF、高心率是高龄急性STEMI患者P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冠心病患者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12月在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经桡动脉冠脉造影和PCI的高龄冠心病患者75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A组45例(60~79岁)和B组30例(≥80岁)。比较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造影、PCI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造影、PCI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穿刺部位血肿、迷走神经反射、尿潴留、假性动脉瘤、动脉痉挛、冠状动脉再次闭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和PCI安全可靠,可行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龄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特点及近远期的疗效。方法:在2004年1月~2006年3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入选183例女性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高龄女性组(年龄≥75岁,48例)和非高龄女性组(年龄<75岁,135例),同时入选同期77例高龄男性组患者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即刻手术成功率和近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与非高龄女性组相比,高龄女性组表现为更多的危险因素及基础疾病丛集(P<0.05),多见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复杂病变(P<0.01),住院期间及远期随访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与高龄男性组相比,高龄女性也表现为更多的危险因素及基础疾病丛集(P<0.05),尽管冠状动脉病变分布及严重程度相似(P>0.05),但住院期间及远期随访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P<0.05)。高龄女性与高龄男性患者的总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校正了基线特征后,女性患者的危险降低(OR=0.82,95%CI0.675~0.989,P<0.05)。结论:高龄女性冠心病患者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及基础疾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复杂,近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总病死率与高龄男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老年冠心病(CAD)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连续1754例CAD病人的主要临床和介入资料特点。根据年龄将病例分为成人组(≤64岁)526例、老年组(65~74岁)765例、高龄组(75~84岁)293例,超高龄组(≥85岁)170例。结果老年组与成人组、老年各亚组之间、高龄高危复杂病例组(679例,占55.3%)与老年组之间在介入操作成功率、并发症、围术期病死率和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对老年CAD病人施行介入治疗操作安全可行。(2)与普通成人相比,对高龄、高危和复杂CAD病人施行介入治疗并不增加并发症和病死率。(3)操作条件和技术水平是影响老年CAD介入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制约高龄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恢复的围术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8月至2014年4月,高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患者53例,年龄75~86岁,均以左侧乳内动脉吻合左前降支;大隐静脉吻合其它分枝。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序贯吻合。并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在全麻下施行,所有患者均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径路入胸,直视下获取左侧乳内动脉、大隐静脉。分析影响上述患者术后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心房颤动、胃肠功能紊乱、心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再次机械辅助通气及脑血管意外为高龄患者术后主要并发症,以前二者最为常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心功能Ⅲ-Ⅳ级、明显颈内动脉狭窄、慢性肾功不全、糖尿病及术中缩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等,术前及术中因素为影响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术后并发症中,除肾功能不全,其余并发症为影响术后住院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多种合并症影响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术中过量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提示心脏耐受力不佳,并影响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心房颤动、胃肠功能紊乱最为常见且明显延长术后住院时间;再次机械辅助通气、脑血管意外、心血管意外发生率不高,但明显影响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抗栓治疗对心房颤动(AF)共病冠心病支架术后病人疗效及安全性的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的心房颤动共病冠心病病人210例,均在术后6h~12h内行抗栓治疗。术后根据病人抗栓治疗方案分为三联抗栓组100例和双联抗栓组110例。三联抗栓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 mg/d)+华法林治疗,双联抗栓组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氯吡格雷(75mg/d)治疗,其余治疗措施相同,随访并统计分析两组病人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后的出血事件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随访期间,三联抗栓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7.0%,双联抗栓治疗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HR=0.56,95%CI(0.40,0.83),P0.05]和使用华法林[HR=1.45,95%CI(0.81,1.9),P0.05]是随访1年期间发生出血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病人,三联抗栓治疗会使总出血事件发生率增加,年龄和华法林是导致出血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需慎用三联抗栓治疗。  相似文献   

11.
1资料与方法 选择2003年5月~2006年5月我科成功使用药物洗脱支架(DE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420例患者,年龄28~82岁,平均(61.5±12.7)岁,其中6例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支架内血栓形成。该6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危险因素、术前心功能无统计学差异,其中5例为男性,年龄43~71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对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CI)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16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冠心病病人13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行设计的冠心病危险因素调查及其对PCI预后影响观察表对冠心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对冠心病危险因素导致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年龄、性别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均为冠心病重要危险因素,可导致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以上这些危险因素与PCI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存在正相关(P 0.05)。结论病人年龄、性别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吸烟、冠心病家族史、高血脂、有无糖尿病、肥胖等因素均严重影响冠心病PCI术后病人预后,且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存在明显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后抗栓治疗的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2006年12月北京丰台医院共收治240例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人术的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两组,≥75岁的108例,〈75岁的132例。所有患者均在术后接受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皮下注射依诺肝素治疗,观察术后出血的并发症及冠状动脉内血栓发生率。结果高龄组患者中出现尿路出血的3例(2.8%),消化道出血的4例(3.7%),冠状动脉支架内内急性和亚急性血栓的1例(0.9%),非高龄组分别为4例(3%),5例(3.8%),1例(0.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患者中合并高血压病83例(76.9%),左心功能减低29例(26.9),陈旧性脑梗死70例(64.8%),非高龄组中分别为42例(31.8%),6例(4.5),20例(15.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中因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抢救无效死亡1例,因消化道出血抢救2例。结论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片及皮下注射依诺肝素的抗栓治疗安全有效,但高龄患者原发病较多,出血性并发症及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可能危及生命,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高龄(≥75岁)冠心病(CAD)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5年5月至2009年10月在我科行PCI治疗的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72例)与〈75岁冠心病患者(68例)的临床和冠脉介入治疗特点、PCI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通过电话和/或门诊随访PCI术后1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及出血事件的发生。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安全性的主要预测因素。结果年龄≥75岁组三支病变,弥漫及钙化病变高于年龄〈75岁组(P〈0.05);病变部位2组无明显差异;置入支架数较年龄〈75岁组少,手术即刻成功率无明显差异。住院期间心绞痛复发、亚急性支架血栓、造影剂肾损害、长期随访主要出血并发症、脑卒中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年龄≥75岁组发生心因性病死率增高(5.5%)。多因素分析LVEF是心因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OR=0.911,95%可信区间0.868~0.954,P=0.032)。结论高龄(年龄≥75岁)冠心病患者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75岁及以上高龄冠心病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术后6个月发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2014年2月因冠心病收治入长征医院心内科并接受PCI的患者1228例,其中男性936例,女性292例,年龄30~92岁(60±10岁)。按年龄分为≥75岁组(n=261)和75岁组(n=967)。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基本资料、实验室数据、手术相关治疗数据及围手术期和术后6个月并发症的情况。结果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年龄、住院天数、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慢性肾衰竭比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比例、既往卒中比例、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比例、入院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白蛋白、三酰甘油下降,而凝血酶原时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血尿酸、血尿素氮、pro-BNP升高,RCA和LAD病变比例、三支及以上病变比例、左主干病变比例、钙化病变比例、长病变比例增加,桡动脉入路比例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院内死亡、出血相关并发症、造影剂肾病、PCI术中心肌梗死、PCI相关心力衰竭比例增加,术后6个月全因死亡比例增加,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比例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吸烟(OR=3.677,95%CI:1.561~8.622)、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OR=4.086,95%CI:1.733~9.636)、入院时合并恶性心律失常(OR=9.286,95%CI:3.864~22.316)、既往卒中史(OR=3.517,95%CI:1.524~8.116)与高脂血症(OR=4.996,95%CI:1.278~19.530)是PCI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合并症更多,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PCI术后并发症更多。吸烟、入院时合并急性心力衰竭或恶性心律失常、既往卒中史、高脂血症患者PCI术后发生并发症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6.
李粉侠  王爽 《心脏杂志》2009,21(3):381-382
目的 比较高龄患者在药物洗脱支架(DES)和金属裸支架(BMS)植入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探讨高龄患者支架的选择问题。方法 2004年5月~2006年5月收治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年龄>75岁的冠心病患者360例,其中DES植入196例, BMS植入164例。术后按常规服药,随访1年。术后1,3,6及12个月复查血、尿常规、粪隐血,观察有无出血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并发症及病变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异。1年内DES组47例出现出血,出血并发症明显增多,而BMS组出血13例,且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高龄患者DES植入术后出血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 通过对山西省汾阳医院2007年1月-2008年2月30例病人实施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与同期住院的30例病人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相比较,总结护理体会.结果 30例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比同期住院的30例经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卧床时间短,伤口加压包扎时间短,并发症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费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桡动脉路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术后病人卧床时间短,舒适度提高,简便省时,更符合患者的心理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预后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1年1月住院置入IABP的ACS患者76例,根据年龄分为<75岁组40例,≥75岁组36例,分析其住院期间及1年的预后。结果 76例患者中,院内死亡22例,占28.9%,1年死亡29例,占38.2%,2组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5岁组较<75岁组1年病死率明显升高(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与<75岁组比较,≥75岁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降低(P=0.009)。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偏大、LVEF降低、PCI术后TIMI血流0~1级降低是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联合IABP治疗的ACS患者预后良好。高龄、LVEF低、PCI术后TIMI血流降低,是应用IABP的ACS患者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片及静脉滴注肝素的抗血栓方案,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45例患者,其中≥70岁的高龄组患者63例,<70岁的非高龄组患者82例,均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使用上述的抗血栓方案。观察出血的并发症及冠状动脉内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高龄组中发生皮下及尿路出血各2例(3.2%),非高龄组各3例(3.7%),2组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与非高龄组中均有1例(1.7%,1.2%)发生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密观察及控制抗血栓指标,对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口服肠溶阿司匹林片、氯吡格雷片及静脉滴注肝素的抗血栓方案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用肝素静脉滴注的抗凝方案,在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应用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超过或等于70岁的高龄组患者63例,均在冠状动脉支架术后使用上述的抗凝方案。观察出血并发症及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 出现皮下出血2例,尿路出血2例,发生出血并发症的比例为6.2%。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的1例(1.6%)。结论 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可以采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伍用肝素静脉滴注的抗凝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