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择40例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进行24h动态血压及心电图监测,计算24h全部正常心律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单位为毫秒,并与30例健康比较。结果:糖尿病组白天血压无明显改变,夜间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较对照组升高(P<0.01)。且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夜间下降百分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正常昼夜节律消失。取平均动脉压夜间下降百分率与SDNN作相关分析,示两显正相关。结论:血压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已存在血压节律的改变,且此改变与心率变异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监测36例偶测血压正常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与3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并将糖尿病组分为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16例)及非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20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24小时、白昼、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平均24小时、夜间舒张压明显增高(P<0.05,P<0.01),而平均白昼舒张压无明显变化(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P<0.05)糖尿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与非心血管自主神经病组相比,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而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动态血压的监测较偶测血压更易发现夜间血压异常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是否合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3.
监测36例偶测血压正常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24小时动态血压,38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并将糖尿病组分为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16例)及非糖尿病心血管自主神经病组(20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平均24小时、白昼、夜间收缩压明显增高(P<0.01),平均24小时、夜间舒张压明显增高(P<0.05,P<0.01),而平均白昼舒张压无明显变化(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1,P<0.05):糖尿病的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组与非心血管自主神经病组相比,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而夜间舒张压下降百分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在Ⅱ型糖尿病患者中,动态血压的监测较偶测血压更易发现夜间血压异常: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是否合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压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自主神经病变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同步监测3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35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的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糖尿病肾病组24小时血压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下降(p<0.001);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虽然24小时平均血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却已存在夜间血压升高,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下降(p<0.05~0.001);糖尿病肾病组HRV指标较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显著减小(P<0.01~0.001);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HRV各项指标也较对照组减小(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服药方法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顿服组30例、分服组30例,顿服组每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和厄贝沙坦150mg;分服组每天7:00服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或厄贝沙坦150mg,晚7:00服用厄贝沙坦150mg或非洛地平缓释片5mg。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4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进行血压监测。结果:服药4周后分服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值、24h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和24h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大于顿服组(均P0.05);分服组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值、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和平均动脉压下降值显著大于顿服组(均P0.01);分服组24h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24h动脉压平滑指数显著高于顿服组(均P0.05);分服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平滑指数、平均舒张压平滑指数和平均动脉压平滑指数显著高于顿服组(均P0.01)。治疗后分服组有18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显著多于顿服组的4例(P0.01)。结论:长效降压制剂联合治疗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早晚分次给药与早晨顿服相比,降压效果更好、降压更加平稳,更有利于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正常的杓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高血压病患者血浆神经肽Y(N europeptide Y,NPY)、神经降压素(N eurotens in,NT)的含量并分析其与24 h动态血压的相关性。方法:对57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患者血浆NPY、NT浓度,同时检测28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NPY、NT浓度。结果:高血压患者血浆NP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N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患者血浆NPY水平与24 h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白昼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呈显著正相关(r=0.44~0.81,P<0.01)。血浆NT水平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夜间平均动脉压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34~-0.47,P<0.01),与24 h平均动脉压、白昼平均动脉压呈负相关关系(r=-0.31,-0.30,P<0.05)。高血压病患者血浆NPY水平与NT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5,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与血浆NPY、NT水平显著相关,NPY、NT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状况,为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1997年7月至1999年10月在我院诊断的、偶测血压不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43例和46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取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P)、24 h收缩压负荷值(24 h SPL)、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P)、24 h舒张压负荷值(24 h DPL)、白天平均收缩压(dMSP)、白天收缩压负荷值(dSPL)、白天平均舒张压(dMDP)、向天舒张压负荷值(dDPL)、夜间平均收缩压(nMSP)、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PL)、夜间平均舒张压(nMDP)和夜间舒张压负荷值(nDPL),对受检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及血压波动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糖尿病组的24 h MSP、dMSP、nMSP、24 h SPL、dSPL及nS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非杓型血压及血压波动检出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24 h MDP、dMDP、nMDP、24 h DPL、dDPL、nDP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出现高血压之前已经出现收缩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血压波动,故控制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应首先控制高血压,调整其异常的血压节律.动态血压监测能早期发现血压节律的异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其与动态血压参数特点相关性的研究.方法 将205例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3组:对照组为非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IMT<1.0 mm),硬化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1.0 mm<IMT<1.2 mm),斑块组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合并斑块(IMT≥1.2 mm),应用无创24 h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记录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 h脉压及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值,记录其中杓型高血压和非杓型高血压的比例和合并冠心病比例.用各组IMT均值与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夜间脉压及冠心病发生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斑块组和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非杓型高血压在对照组中占54.3%,在硬化组占62.9%,斑块组占7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冠心病发生率对照组为42.1%,硬化组为53.1%,斑块组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IMT均值与冠心病发生率及24 h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 h脉压、白天脉压和夜间脉压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r=0.878,r=0.487,r=0.514,r=0.469,=0.448,r=0.492,r=0.435,P<0.05).结论 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平均收缩压升高、平均脉压增大和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是造成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老老年与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血压水平及昼夜节律的差异,并探讨其临床意义及治疗.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1年8月在内科病房住院及门诊就诊的病人,按年龄分为老老年组(61例)与中青年组(42例),两组均作诊室血压测量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的血压水平和昼夜节律.结果 中青年组诊室舒张压明显高于老老年组[(98.7±11.0)mmHg比(78.1±11.9)mmHg,P<0.01],老老年组中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明显多于中青年组[80.3%比11.9%,P<0.01].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中青年组24 h、白昼、夜间平均舒张压均高于老老年组(P<0.05或P<0.01),而24 h、白昼、夜间平均脉压低于老老年组(P<0.01),老老年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非杓型血压形态明显高于中青年组(85.2%比40.5%,P<0.01).结论 老老年组高血压病病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者明显多于中青年组,舒张压低于中青年组,脉压高于中青年组,非杓型血压形态发生率高于中青年组.老老年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治疗,应选择长效药物,平稳降压,并根据动态血压形态调整服药时间.  相似文献   

10.
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特征及其对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65例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按脉压指数水平分层:≤0.400(103例),0.401~0.500(124例),≥0.501(38例),分析高血压患者昼夜及不同脉压指数的动态血压特征及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结果高血压患者夜间脉压较昼间明显降低(P<0.01);脉压指数昼夜变化幅度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脉压指数增加,高血压患者平均收缩压(24 h、昼间、夜间)、平均脉压(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最高值、收缩压变异性(24 h、昼间)、夜间收缩压负荷值明显升高;而平均舒张压(24 h、昼间、夜间)、舒张压最低值、昼间舒张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均明显下降(P<0.01)。随脉压指数增加,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增高(P<0.01)。结论脉压指数较脉压更有利于对患者动脉硬化做出准确评估,且对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及老年医学科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5例,按年龄分为高龄老年组(年龄≥80岁)94例、老年组(60~79岁)90例和60岁组81例,行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其血压节律、3个时段(24h、昼间及夜间)血压均值及血压变异性的特点。结果高龄老年组和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舒张压、昼间舒张压、昼间平均压、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60岁组,反杓型血压发生率、24h脉压、昼间脉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脉压明显高于60岁组(P0.05,P0.01);高龄老年组杓型血压发生率及24h、昼间、夜间舒张压明显低于老年组[13.83%vs 26.66%,(66.17±7.39)mm Hg(1mm Hg=0.133kPa)vs (70.39±10.96)mm Hg,(66.90±7.55)mm Hg vs (70.88±11.68)mm Hg,(64.10±8.14)mm Hg vs (68.27±11.86)mm Hg,P0.05,P0.01],24h、夜间脉压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P0.01),昼间收缩压变异明显高于老年组和60岁组,24h收缩压变异高于6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老年组24h平均压明显低于60岁组(P0.05)。结论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出血压节律异常、脉压增大、血压变异性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2.
郑勇  严孙杰 《高血压杂志》2000,8(4):297-299
目的:探讨血压增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自主神经病变对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同步监测3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35例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患者和35例正常对照组的动态血压和动态心电图。结果:糖尿病肾病组24小时血压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明显增高,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下降(p〈0.001);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虽然24小时平均血压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但却已存在夜间血压升高,昼夜平均动脉压差值百分率下降(p〈0.05~0.001);糖尿病肾病组HRV指标较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对照组显著减小(P〈0.01~0.001);糖尿病正常白蛋白尿组HRV各项指标也较对照组减小(P〈0.01)。结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及及其动态血压特征分析。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414例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就诊单双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202例)与观察组(常规治疗 阿托伐他汀,212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4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脂(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变化及动态血压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IMT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TG、TC、LDL、ox-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DL水平则显著升高(P<0.05),动态血压各项参数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A、B、C组的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与颈动脉IMT、TG、TC、LDL、ox-LD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HDL水平显著升高(P<0.05);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降低(P<0.05);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与颈动脉IMT、TG、TC、LDL、ox-LDL水平、24h、昼间、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方面,观察组C较A明显降低,HDL明显升高,但A与B、B与C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抗高血压药物对于老年轻度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显著,低危因素情况可以考虑10mg/次,1次/d,高危因素可以考虑30mg/次,1次/d,有益于血压的控制,适于老年高血压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长期服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孕妇24 h动态血压的特点、心电图的异常改变以及两者的关系。方法收集子痫前期孕妇95例进行分析,根据病情分重度子痫前期组(A组)46例,轻度子痫前期组(B组)49例,并选取同期年龄、孕次、孕周、体重类似的正常妊娠孕妇45名作为对照组(C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常规心电图检查,分析及对比各组孕妇24 h血压及异常心电图改变的特点。结果(1)子痫前期孕妇ABPM各指标均较对照组孕妇明显升高,A组24 h平均收缩压(24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白天平均动脉压(d MAP)、夜间平均动脉压(n MAP)、收缩压负荷(SL)、白天平均心率(d HR)、夜间平均心率(n HR)、24 h平均心率(24h HR)明显高于B组(P0.05)。A及B组夜间血压下降率(MBP)10%,昼夜血压呈"非杓型"改变A组占89%,B组占68%。(2)A组异常心电图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子痫前期孕妇昼夜血压节律性多数呈"非杓型",血压水平越高,子痫前期孕妇越容易发生异常心电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动态血压和心电图的影响.方法76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给予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 mg/d,用药4周.治疗前后以动态心电图和动态血压监测平均心率、心肌缺血发作频率、心肌缺血总时间、ST段最大下移数值,记录24 h、日间及夜间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及舒张压负荷.结果用药后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均下降(P<0.05,P<0.01),用药后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明显下降(P<0.05,P<0.01),用药后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负荷和舒张压负荷也明显下降(P<0.05).心肌缺血发作频率、缺血总时间以及最大ST段下移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60 mg/d,能改善心肌缺血又能降低血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压昼夜节律与血浆内皮素(ET)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9例高血压患者(EH)和30名正常血压者行24 h动态血压检测,根据夜间平均动脉压下降10%以上或者以下的标准,将高血压患者分为勺型组(43例)和非勺型组(46例),采静脉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内皮素。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测定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Dd),根据Devereux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用以作左心室肥厚(LVH)诊断的根据。结果高血压1级、2级、3级内皮素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内皮素含量随病程严重程度逐渐升高(P<0.01),且高血压的严重程度与内皮素呈正相关(r=0.765 8)。高血压患者非勺型组与勺型组比较,ET、IVST、IVPWT、LVDd、LVMI均显著升高。在勺型组血浆ET与动态血压值无显著相关性。在非勺型组,血浆ET与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有相关性(r分别为0.66、0.64、0.76,P<0.01),尤其与夜间平均舒张压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结论血浆内皮素参与EH发生、发展,以及血压昼夜节律的调节,并加重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风患者血压节律改变对左室肥厚的影响.方法 中风患者64例,根据24 h动态血压结果,按照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10%为非杓型组与≥10%为杓型组.测量左心室质量指教(LVMI),男性>134 g/m2,女性>110 g/m2诊断为左室肥厚.结果 在非杓型组中夜间平均血压、LVMI及左室肥厚的发生率均高于杓型组(P<0.05或P<0.01),非杓型组的夜间血压下降率低于杓型组(P<0.01);LVMI与夜间收缩和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相关系教分别为-0.41、-0.38,P<0.05).结论 血压节律异常的中风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①研究高血压病人24 h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的规律;②观察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的治疗影响.方法①对132例高血压病人(EHⅠ-Ⅱ组90例,EHⅢ组 42例)和60例健康对照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②对45例EHⅠ-Ⅱ组高血压病人用依那普利随机单盲法治疗前后分析血压变异性和心率变异性指标做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结果①EHⅠ-Ⅱ组和EHⅢ组的24 h、白天、夜间各时段的收缩压和平均血压变异性指标均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EHⅠ-Ⅱ组各时段的舒张压变异性和夜煎平均血压变异性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EHⅢ组高血压病人的舒张压变异性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②EHⅢ组与EHⅠ-Ⅱ组比较各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变异性均明显增大(P<0.05或P<0.01);③依那普利治疗前后各时段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血压变异性和24 h心率变异性、夜间心率变异性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治疗后白天时段的心率变异性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5).结论高血压病人在血压平均值升高的同时,血压变异性(尤其是SBPV)也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靶器官损害越重的Ⅲ组高血压病人血压变异性增高尤其显著;Ⅰ-Ⅱ组高血压病人经依那普利治疗4周降压有效以后对血压变异性无显著性影响,但是白天时段的心率变异性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盐敏感性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候间血压特点及差异,并对心率变异性进行研究,以明确自主神经张力对不同中医证候盐敏感性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131例盐敏感性高血压病人,运用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对不同中医证候组间血压及心率变异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24 h平均收缩压(24 h A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ASBP),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阴虚阳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平均收缩压(NASBP),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平均舒张压(24 h ADBP),痰湿壅盛及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明显高于阴虚阳亢组(P0.05);日间平均舒张压(DA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ADBP)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明显高于阴虚阳亢组(P0.05);24 h平均动脉压(24 h APP)、日间平均动脉压(DAPP),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明显高于阴虚阳亢组(P0.05);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V)、日间收缩压变异系数(DSBPV)、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V)、日间舒张压变异系数(DDBP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BPV),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明显高于阴虚阳亢组(P0.05);24 h舒张压负荷(24 h DBPL)、日间舒张压负荷(DDBPL)、夜间舒张压负荷(NDBPL),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明显高于阴虚阳亢组(P0.05)。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RR)、夜间舒张压下降率(NDBPRR),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明显低于痰湿壅盛组(P0.05)。心率变异性比较结果: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24 h总心搏数及平均心率均明显高于阴虚阳亢组和痰湿壅盛组(P0.05);脾肾阳虚、水饮内停组窦性R-R间期(NN间期)(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相邻NN间期差的标准差(SDSD)、三角指数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而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之差50 ms占总心搏百分比(PNN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敏感性高血压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血压程度最高,血压负荷最重,血压节律紊乱且夜间血压下降不足,相应的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最明显,提示脾肾阳虚、水饮内停证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可能是其血压高于其他证候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无创性血压监测仪对84例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对比血压节律正常(勺型组)和异常(非勺型组)患者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程度。结果 非勺型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及舒张压负荷值较勺型组升高(P<0.01);左心室重量和重量指数显著增加(P<0.05,0.01),24小时平均动脉压与左心室重量指数呈显著相关性r=0.55,P<0.01;尿微量白蛋白阳性率明显增高(P<0.05);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组间在偶测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较节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有更显著的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