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评价导管消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外科消融术后复发的电生理特征和疗效。方法8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后复发患者,平均年龄(49.1±4.5)岁(男性3例),二尖瓣置换术后5例,二尖瓣、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后3例。房性心律失常复发时间距外科手术(1.2±0.9)个月。根据复发的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类型,消融方法主要包括消融线径补点消融、肺静脉补点隔离、消融局部折返和碎裂电位消融。消融术后随访心电图和24h动态心电图,评价疗效。结果8例患者中5例复发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三尖瓣峡部依赖2例,二尖瓣峡部依赖1例,左肺静脉缝隙依赖1例,左心房前壁局部折返1例,导管消融均终止,并实现消融线阻滞(必要时)。3例复发房颤(2例阵发性,1例持续性)均存在至少1根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关闭缝隙达到肺静脉隔离,持续性房颤加碎裂电位消融,同时关闭原消融线缝隙。无明显并发症发生。平均随访(6.7±2.9)个月,共6例(75%)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5例房扑/房速中4例无复发,1例复发阵发性房颤。2例阵发性房颤无复发,1例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阵发性房颤。结论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外科消融术后主要复发房扑/房速,后者主要与原消融线或肺静脉消融环的缝隙有关,或为与初次消融无关的局部折返。少数复发为房颤,可能与肺静脉传导恢复、消融线缝隙有关。导管消融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心脏病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同时进行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评价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在心内直视手术中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4-05开始,采用Medtronic公司的射频消融系统对115例合并房颤的心脏病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同时进行冲洗射频改良迷宫Ⅲ手术,其中包括双瓣置换术48例、二尖瓣置换术4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同时行瓣膜置换术11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例、三尖瓣置换术1例、其他手术3例。术后应用胺碘酮6个月。结果:115例患者手术当日109例房颤消除,其中95例为窦性心律,14例为结性心律;6例仍为房颤心律,房颤消除率为94.8%。术后随访3个月,82例维持窦性心律,10例为房性心律,房颤消除率为80%;14例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或结性心律,但仍偶有房颤、房扑间断发作;9例仍为房颤心律。随访12~24个月,全组115例患者中80例维持窦性心律,11例为房性心律,房颤消除率为79.1%;9例基础心律为窦性心律或结性心律,但仍偶有房颤、房扑间断发作;15例为房颤。结论:冲洗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手术在治疗合并有房颤的心脏疾病的心内直视手术中安全、简便、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3.
探讨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选择风湿性心瓣膜病伴房颤患者 1 6例 ,阵发性房颤 1例、持续性房颤 1 5例 ,房颤时间 1~ 1 0年 ,在瓣膜置换术中行直视下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 ,即运用射频探针做围绕 4个肺静脉口的环形线性消融及连接消融环最低点与二尖瓣环的直线消融 ,输出功率 30~ 40W ,每次放电时间 45~ 60s ;同时应用胺碘酮辅助治疗 ;随访 6~ 1 2个月。结果显示 :1例手术失败 ,术后早期房颤复发 ;2例出院后房颤复发 ;1 5例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有 1 2例能够维持窦性心律 ,成功率 80 %。结论 :微创迷宫术射频消融左房后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有较高的疗效 ,且方法简单 ,并发症少 ;同时应用胺碘酮能逆转心房电重构 ,减少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心房颤动(房颤)病例换瓣同期行心内微波消融术的近、中期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换瓣同期行心内微波消融术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病例,患者平均年龄(49±12)岁;临床均确诊为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合并房颤,房颤病史平均(4.2±2.9)年。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术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结果:58例心脏手术复跳后均为窦性心律(100%),微波消融时间平均(15±5.2)min。围手术期因重度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和呼吸衰竭死亡各1例。出院时51例患者为窦性心律,近期转复率为91.1%。术后6个月,2例复发转为房颤,49例为窦性心律(87.5%),术后12个月49例仍为窦性心率,总有效率87.5%。术后无血栓形成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伴房颤的病例换瓣同期行心内微波消融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且操作较“迷宫手术”和射频消融简单,手术时间短,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樊学东 《山东医药》2011,51(6):88-89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对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疗效。方法选择80例有瓣膜置换手术指征并伴有慢性心房纤颤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在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对照组则未给予射频消融治疗。结果随访(8.6±3.1)个月,治疗组中34例术后恢复窦性心律,转复率为85%;对照组术后11例恢复了窦性心律,转复率为27.5%;两组房颤转复率相比,P〈0.05。两组均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治疗风湿性瓣膜性心脏病伴慢性房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AF)患者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近期手术效果.方法 选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8例(消融组),同期行瓣膜替换术及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治疗心房颤动.18例配对仅行心脏瓣膜替换术而未行双极射频消融迷宫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36~65岁,平均53.5岁,房颤持续时间1~10年,平均5年,左心房内径为44~67 mm.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结果.结果 消融组18例患者术后窦性心律16例,房颤心律1例,结性心律1例;随访8个月,15例维持窦性心律,3例阵发性房颤心律.对照组13例术中心脏复跳后即为房颤心律,5例心脏复跳后为窦性心律,术后24 h内均转为房颤心律,应用胺碘酮不能持续恢复窦性心律.两组术后左房内径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消融组术后左房内径小于对照组[(33.06±2.88)mm比(36.16±2.43)mm,P<0.05].结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合并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在行瓣膜替换术的同时行附加的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疗效良好,安全简便.  相似文献   

7.
41例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房颤29例,窦性心律12例)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用V—G染色法和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其心房组织胶原容积分数(CVF)。结果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P〈0.05)。房颤患者均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2个月后,维持窦性心律20例,转为房颤9例;房颤复发患者的心房组织CVF、房颤持续时间和左房内径均明显大于维持窦性心律患者(P〈0.05)。提示心房纤维化程度可能是影响风心病房颤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丹阳市人民医院及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连续58例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其中非风湿性瓣膜病16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42例。术中房颤消融路线均一致,常规结扎切除左心耳。同期行体外循环下二尖瓣置换56例,行主动脉瓣置换25例,行三尖瓣成形38例,行血栓清除术10例。术后常规口服胺碘酮3~6个月,所有患者均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术后房颤转复情况。结果:术后恢复为窦性心律44例(75.8%),发生心房扑动8例(10.3%),消融后仍为房颤9例(15.5%),出院前恢复为窦性心律47例(81.0%)。结论:在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临床效果满意,并具有安全性高、容易操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的年轻心房颤动(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治疗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收集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年龄〈45岁,诊断为房颤并接受导管消融治疗的132例患者的临床、电生理及随访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初次消融和重复消融后复发的预测因子。结果患者年龄(38.0±5.6)岁,男101例,女31例,既往房颤病程2.05年;阵发性房颤91例,非阵发性房颤包括持续性房颤15例和持久的持续性房颤26例。初次消融后随访24.2个月,阵发性、持续性、持久的持续性房颤成功率分别为86.8%(79例)、66.7%(10例)、57.7%(15例),总体成功率78.8%。复发的患者有20例(71.4%)再次消融,随访14.3月,12例(75%)维持窦性心律。阵发性、持续性、持久的持续性房颤经过重复消融后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93.4%(85例)、86.7%(13例)、73.1%(19例),总体成功率88.6%。COX回归分析提示,初次消融后复发的预测因子分别是非阵发性房颤(HR=3.393,P=0.004)、左心房扩大(HR=1.066,P=0.004)、高血压病史(HR=4.203,P=0.006)和甲状腺疾病史(HR=5.280,P=0.001);重复消融后复发的预测因子则为右心房扩大(HR=1.133,P〈0.001)和甲状腺疾病(HR=6.942,P=0.003)。无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年轻的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安全性好,成功率高。早期对年轻房颤患者进行消融治疗是合理的,但应注意心房扩大及甲状腺疾病对成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二尖瓣球囊成形术(PBMV)后心房颤动的复律疗效及维持窦性心律的影响因素,对3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简称二狭房颤)的患者在PBMV后1~2周进行复律治疗。结果显示:PBMV后近期复律治疗房颤均能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9~46(31.6±7.1)月,22例患者仍维持窦性心律(73.3%)。房颤复发与患者的年龄、二狭程度无明显关系。房颤病程超过12个月,PBMV后左房残留压较高和术后左房回缩程度小是房颤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肺静脉隔离术后诱发房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特征和长期随访结果。方法连续纳入2010年2月至2010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行单纯双侧肺静脉电隔离术并行诱发试验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98例。消融后用冠状窦远端快速起搏(周长以250 ms起始直至心房不应期或180 ms)及静点异丙肾上腺素2~4μg/min,诱发房性心律失常持续大于1 min为诱发阳性。诱发出的心动过速以CARTO引导下的激动标测和拖带标测判定机制并进行针对性消融。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结果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39例(19.7%)诱发出共49种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包括35种规则房速和14种房颤。诱发组左心房内径显著大于未诱发组[(39.5±6.6)mm比(36.7±5.2)mm,P=0.004],而年龄、性别、房颤病史、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种类、胺碘酮服用史、结构性心脏病比例和左心室射血分数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诱发出的规则房速中以大折返最为多见,占28例(80.0%)。按诱发心动过速的起源或消融关键部位发生率依次为二尖瓣环峡部(MI)20种(40.8%),三尖瓣环峡部(CTI)12种(24.5%),肺静脉(PV)6种(12.2%,其中右肺静脉2种、左肺静脉4种)、左心房间隔面4种(8.2%)、上腔静脉3种(6.1%)、左心房顶部1种(2.0%)和其他3种(6.1%)通常用线性消融可终止。随访36个月,诱发组和未诱发组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9%比60.7%,P=0.592)。结论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术后以异丙肾上腺素静点+心房快速起搏诱发的心律失常以MI和CTI依赖最为多见,可被针对性线性消融有效终止,且并不增加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左房折叠术治疗心房纤颤(房颤)的有效性。方法:210例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因个人原因未选择瓣膜置换术中行射频消融术,各组患者术前年龄、左房内径(LA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行瓣膜置换(单瓣115例,双瓣95例)的同时随机分为3组:改良组(71例,即瓣膜置换的同时行改良左房折叠术)、常规A组(对照组1,68例)和常规B组(对照组2,71例)行常规左房折叠术,术后测量患者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值,观察改良左房折叠术治疗房颤的有效性。结果:术前、术后相同心脏超声平面显示改良组术后LAD显著减小,且改良组房颤转复率1月高达31%,明显高于常规A组(12%)和B组(7%)。术后12个月随访发现,改良组房颤转复率为18%,与常规A组(6%)和常规B组(4%)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瓣膜置换术的同时,改良左房折叠术作为附加术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助于转复患者房颤心律为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合并代谢综合征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消融复发的机制,以及代谢综合征对再次消融成功率的影响。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07年9月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因阵发性房颤初次导管消融的患者共522例,175例复发,复发患者中98例行再次消融(3例失访),资料完整的95例入选本研究。将患者分为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根据三维激动标测,以及隔离肺静脉后房颤是否终止和诱发将复发机制分为肺静脉机制和肺静脉外机制。结果95例患者中代谢综合征53例(55.8%)。代谢综合征组复发心律失常包括房颤24例(45.3%),心房扑动(房扑)或房性心动过速(房速)14例(26.4%),房颤合并房扑或房速15例(28.3%);非代谢综合征组复发心律失常包括房颤18例(42.9%),房扑或房速17例(40.5%),房颤合并房扑/房速7例(16.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4)。肺静脉-左心房传导恢复在代谢综合征组为83.3%,在非代谢综合征组为88.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发机制考虑存在肺静脉外因素代谢综合征组25例(47.2%),非代谢综合征组为20例(47.6%)(P=0.965)。平均随访3-73(29.6±20.5)个月,共有33例(34.7%)复发。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对35.7%, P=0.955)。结论代谢综合征对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后复发机制和再次消融成功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射频消融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接受首次房颤射频消融术治疗的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5例,按年龄大小分为老年人房颤组(≥60岁,45例)和非老年人房颤组(〈60岁,40例),所有患者接受环肺静脉隔离术治疗。观察患者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通过(37.2±3.2)月的随访,85例患者中,共23例(27.1%)出现房颤复发,其中≥60岁与〈60岁年龄组在复发率上无显著性差异(12/45 vs 11/40,P=0.931)。85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消融相关严重并发症。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是治疗老年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手段,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与非老年人群并无临床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围术期不同抗凝策略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心脏压塞并发症处理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4487例导管消融术中发生心脏压塞并发症的患者27例,发生率0.6%。按围术期抗凝策略分组:第1组患者术前停用华法林3~5 d,以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桥接过渡;第2组患者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抗凝,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在1.8~2.5。对比两组患者心脏压塞并发症的临床处理及转归。结果共27例急性心脏压塞的患者入选,其中第1组18例,第2组9例。除术前INR(0.9±0.1比2.3±0.5,P<0.001)之外,两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左心房前后径、血小板计数、术中肝素用量、术中活化凝血时间(ACT)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在剑突下穿刺心包成功并置入6 F猪尾管引流,两组心包积液引流量分别为(365±222)ml和(506±300)ml,P=0.137;分别有10例(55.6%)和7例(77.8%)应用了自体血回输技术,P=0.406;分别有2例(11.1%)和1例(11.1%)心包引流无效进行急诊外科开胸,P>0.999;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6±3.3)d和(12.1±4.5)d, P=0.167。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不中断华法林抗凝对急性心脏压塞并发症的处理及预后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房颤)术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758例瓣膜病合并房颤病例,其中行瓣膜手术+房颤射频消融374例(射频消融组),仅行瓣膜手术384例(对照组)。术后随访6~54个月,平均(32±6.23)个月,对比分析2组病例术后脑血管事件随访数据。结果:术后随访证实消融组在术后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等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房颤的远期疗效确切,可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并提高远期生存率、窦性心律转复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三维电磁导管定位系统(CARTO)指导下3种常见房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临床的疗效及电生理特征。方法:2008年7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CARTO指导下导管消融治疗的166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应用和电生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166例房性心律失常患者,其中32例为房性心动过速,26例心房扑动,108例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78例、持续性房颤30例);②消融及随访结果:共计162例即刻消融成功,4例失败(房速3例、房扑1例),总成功率为97.6%;随访6—60个月,复发30例,其中房速、房扑各2例,均再次消融成功;心房颤动复发2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14例、持续性心房颤动10例),再次消融后8例成功,二次房颤消融成功率为85%;均未出现心包填塞、心房食管瘘等严重并发症。结论:CARTO三维标测下导管消融治疗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房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 (简称风心病 )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患者心房组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ERK)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 33例风心病二尖瓣病变患者行心脏外科手术时取右心耳组织。通过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测量ERK2 mRNA和激活的ERK2 蛋白相对表达量 ,测定心房组织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含量和胶原纤维容积分数 (CVF)。结果 :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CVF、AngⅡ均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10 .4 4 %±1.83% ,15 .0 1%± 2 .30 %vs 7.4 8%± 1.2 6 % ;10 .17± 1.73,12 .13± 1.95vs 6 .6 9± 1.18ng/mg,P均 <0 .0 1) ,而慢性房颤患者的CVF、AngⅡ又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 (P <0 .0 1,P <0 .0 5 ) ;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组织ERK2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1.2 0 9± 0 .2 85 ,1.30 5± 0 .2 6 3vs 0 .92 3± 0 .2 71;P <0 .0 5 ,P <0 .0 1) ,而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间质细胞激活的ERK2 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窦性心律患者 (0 .2 5 2± 0 .0 75 ,0 .2 88± 0 .0 6 3vs 0 .175± 0 .0 74 ;P均 <0 .0 1) ,而阵发性和慢性房颤患者之间无明显差别 (P >0 .0 5 )。结论 :心房间质ERK途径的激活是风心病房颤患者心房纤维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术对阵发性和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不同时期的影响。方法:临床诊断房颤的79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阵发性房颤组65例、持续性房颤组14例),随访1年,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监测左心房最大面积(左心房左右径×上下径)、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左心房P容积(LAVp)等左心房结构指标,并通过左心房被动射血分数(LAPEF),左心房主动射血分数(LAAEF),左心房排空容积等指标探讨左心房功能的变化。体检非房颤人群22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消融术前检测显示:房颤组左心房最大面积、LAVmax、LAVmin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增大更显著(P0.05)。房颤组LAAEF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持续性房颤组下降更明显(P0.05)。LAPEF及左心房排空容积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房颤患者术后左心房最大面积、LAVmax较术前均有变小(P0.05),但两者出现变化的时间点不同,阵发性房颤组在术后1年明显变小(P0.05),持续房颤组在术后近期就出现明显变小(P0.05)。两组LAAEF、LAPEF、排空容积等较术前均无显著性变化。③持续性房颤组左心房最大面积术后近期、中期变化率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但至术后1年变化率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导管射频消融术能缩小房颤患者增大的左房结构,近、中期在持续性房颤患者更加显著;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左心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冷冻球囊消融(CBA)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单中心长期随访效果,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接受CBA治疗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资料、手术记录和门诊随访资料。术前经胸超声测量左心房内径(LAD)。术后3个月后出现的房颤、心房扑动(房扑)、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发作判定为CBA治疗失败。结果199例房颤接受CBA治疗,术中并发膈神经麻痹3例(1.5%),术后发生心包积液1例(0.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0.5%),均自行缓解。在平均(23±14)个月随访中152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65例(42.8%)治疗成功,失败患者中75例(86.2%)为术后12个月内复发。失败患者年龄较大[(62±7)比(52±10),P=0.0379]、LAD较大[(47±7)mm比(43±6)mm,P<0.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治疗成功率(29.5%)明显低于阵发性房颤患者(48.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7(1.000,1.076),P=0.0488]和LAD[OR=0.896(0.842,0.953),P=0.005]能独立预测初次CBA治疗效果。结论 CBA治疗房颤安全有效,长期随访效果较好。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主要发生在术后12个月内。年龄和LAD是预测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