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应用阿舒瑞韦(ASV)联合达拉他韦(DCV)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或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初步疗效,并分析复发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耐药变异和准种变化特征。方法 27例CHC和13例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ASV联合DCV治疗24周,随访12周。纳入患者均为HCV 1b基因型感染。结果 在随访结束时,38例(95.0%)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2例治疗失败的患者基线均存在NS5A抑制剂相关的耐药变异;在治疗过程中有7例(17.5%)患者出现血清谷丙转氨酶或尿酸升高和血小板或血红蛋白下降;1例治疗失败的患者基线和复发时均存L31V+Y93H NS5A抑制剂相关的耐药变异,但复发时血清耐药株的比例显著高于基线时(100.0%+100.0%对 2.1%+56.2%),复发血清HCV各基因片段准种复杂度(Sn为0.91±0.02对0.40±0.07,t=19.127,P<0.001)和多样性(d为17.70±6.63对1.65±0.36,t=6.75,P<0.001;dN为3.55±2.18 对1.37±0.41,t=2.801,P=0.026;dS为48.11±10.06对2.06±0.90,t=13.598,P<0.001)均显著低于基线血清,Tajima中性检验提示复发时血清HCV各基因片段的D值显著低于基线血清(1.84±1.20对-2.30±0.18,t=10.352,P<0.001)。结论 ASV联合DCV治疗HCV 1b基因型感染的CHC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存在NS5A抑制剂相关耐药变异者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分型分布情况。方法 2015年6月~2018年5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第二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61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30例,肝细胞癌4例,采用测序法检测血清HBV基因型。结果 在295例HBV感染者中,有132例(44.7%)为B型感染,161例(54.6%)为C型感染,2例(0.7%)为D型感染;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肝硬化患者血清TBIL、ALT和AS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P<0.05)、血清HBV DNA载量(P<0.05)和血清HBeAg阳性率(x2=5.798,P<0.05)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肝细胞癌患者C型感染比例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HBV感染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为主,而肝硬化患者以C型感染居多,提示C型感染患者可能比B型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肝损伤,并产生严重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细胞小泛素样修饰物特异性蛋白酶3(SENP3)对脂滴水平的调节及其对HCV复制的影响。方法 以感染性HCV病毒颗粒感染人HepG2细胞,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感染前后SENP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法转染SENP3-siRNA至HepG2细胞,在感染HCV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CV核心蛋白表达量,采用qRT-PCR法检测HCV RNA水平,采用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脂滴水平。以软脂酸处理敲低SENP3后的HepG2细胞,采用qRT-PCR法检测感染HCV后HCV RNA水平。结果 在HCV感染HepG2细胞后1 d、3 d和6 d,HCV 核心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01±0.00、0.17±0.02和0.43±0.04,SENP3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3±0.04、0.42±0.03和0.46±0.04,差异显著(P<0.05);转染SENP3-siRNA可有效降低SENP3表达并降低HCV感染后细胞HCV核心蛋白表达水平;SENP3敲低细胞HCV RNA相对水平为54.2±11.4%,较转染非特异性siRNA细胞显著降低(P<0.01);敲低SENP3蛋白表达后细胞脂滴数量显著减少;敲低SENP3的HepG2细胞感染HCV后HCV RNA相对水平为58.2±5.2%,较转染非特异性siRNA细胞显著降低(P<0.01),而以软脂酸处理敲低SENP3的HepG2细胞,在感染HCV后HCV RNA相对水平为74.6±6.4%,较未经软脂酸处理细胞显著升高(P<0.01)。结论 在HCV感染肝细胞时SENP3可通过调节脂滴代谢促进HCV复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和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水平变化。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6月我院感染病科诊治的179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常规培养分离病原菌,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和sICAM-1水平。结果 在治疗3月内,本组患者发生感染115例(64.2%),未感染64例,其中单部位感染占67.8%,双部位感染占27.0%,三部位感染占5.2%。115例并发感染患者共有感染部位158个,其中腹部感染占61.7%,呼吸系统感染占32.2%,胆道感染占25.2%,败血症占3.5%;在115例感染患者中,培养分离出病原菌20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19株(58.0%),以大肠埃希菌为主(41.5%),革兰阳性菌55株(26.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2.7%),真菌31株(15.1%),以白色念珠菌为主(8.8%);感染患者腹水发生率为73.9%,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9.7%,P<0.05),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7.4%,显著高于未感染组(18.8%,P<0.05),低钠血症发生率为59.1%,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6.6%,P<0.05),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3.9%,显著高于未感染组(3.1%,P<0.05);感染组血清肌酐水平为(93.7±31.7)μmol/L,显著高于未感染组【(81.0±26.6)μmol/L,P<0.05】,HMGB1水平为(13.1±2.6)ng/ml,显著高于未感染组【(10.2±2.0)ng/ml,P<0.05】,MELD评分为(28.2±5.0)分,显著高于未感染组【(20.3±3.8)分,P<0.05】,而血清sICAM-1水平为(804.3±134.7)ng/ml,显著低于未感染组【(1152.7±263.5)ng/ml,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部位以腹部最多,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并发感染的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血清HMGB1水平升高,sICAM-1水平降低,了解这些指标的变化规律可能有助于临床判断感染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 使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广州地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混合感染者和HCV感染者HCV基因型,了解本地区HCV基因型的流行特点。方法 在233例HCV感染者中,包括95例HIV/HCV混合感染者和138例HCV感染者,使用Illumina Miseq平台PE300模式对HCV Core和NS5B片段进行测序,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HCV基因型,对测序结果提示混合基因型感染的样本,使用NS5A基因型特异引物进行验证。结果 HIV/HCV混合感染者静脉吸毒感染构成比显著高于HCV感染者(77.7%对19.6% P<0.001),HCV感染者输血感染的构成比显著高于HIV/HCV混合感染者(48.6%对3.2% P<0.001);HIV/HCV混合感染者HCV Core基因片段平均数据量为(15456±6689) reads,HCV感染者为(14323±5321) reads,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HIV/HCV混合感染者HCV NS5B基因片段平均数据量为(16432±3467) reads,HCV感染者为(17611±5632) reads,也无显著差异(P>0.05);本组228例(97.9%)HCV感染者为单一HCV基因型感染,HIV/HCV混合感染者HCV 6a型和3b型感染率显著高于HCV感染者(分别为47.4%对26.8%,P=0.001和13.7%对3.6%,P=0.005),HCV 1b型感染率显著低于HCV感染者(20.0%对59.4%,P<0.001);在233例入组的HCV感染者中,发现5例(2.1%)为混合基因型感染,其中4例为HIV/HCV混合感染者,1例为HCV感染者。结论 广州地区HIV/HCV混合感染者与HCV感染者感染HCV基因型构成比存在差异,其临床意义还需要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替诺福韦治疗不同HBV基因型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血清金属硫蛋白(MT)、白细胞介素29(IL-29)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的变化。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1月我院诊治的CHB患者119例,均接受替诺福韦治疗。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MT和IL-29水平,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 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结果 在本组119例CHB患者中,检出HBV B基因型31例(26.1%),C基因型77例(64.7%),B/C 混合基因型11例(9.2%);基线资料比较,B基因型CHB患者血清ALT和AST水平分别为(154.1±46.7)U/L和(83.3±26.8)U/L,显著高于C基因型患者【分别为(135.8±40.3)U/L和(68.5±20.6)U/L,P<0.05】或B/C混合基因型患者【分别为(138.9±50.2)U/L和(71.6±23.9)U/L,P<0.05】,而血清HBV DNA水平为(6.7±1.1)lg copies/ml,显著低于C基因型感染患者【(7.8±1.4)lg copies/ml,P<0.05】或B/C混合型感染者【(7.4±1.0)lg copies/ml,P<0.05】;在治疗24 w和48 w末,三组血清ALT复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基因型和C基因型感染患者血清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96.8%和96.8%,和88.3%和93.5%,均显著高于B/C混合型感染患者(分别为63.6%和81.8%,P<0.05);在治疗48 w,B基因型CHB患者血清MT水平显著高于C基因型或B/C基因型(P<0.05),血清IL-29水平显著高于C基因型(P<0.05),而外周血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C基因型或B/C混合基因型患者(P<0.05)。结论 不同HBV基因型感染的CHB患者可能对替诺福韦治疗的疗效存在差异,深入了解这些差异可能对研究不同基因型病毒感染患者临床转归有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诊断失代偿期肝硬化(DC)并发细菌感染及预测短期预后的价值。方法 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住院的DC患者229例,采用新型夹心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血清pro-ADM水平。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感染的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下面积(AUC)分析指标的预测能力。结果 在229例DC患者中,发生感染60例(26.2%),28 d死亡14例(6.1%),90 d死亡28例(12.2%);感染组血清pro-ADM为13.0(12.3,13.7) nmol/L,显著高于无感染组(8.8(7.5,11.0)nmol/L,P<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ro-ADM、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和MELD评分是预测D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血清pro-ADM、白细胞计数和MELD评分是DC患者28 d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应用血清pro-ADM预测感染的AUC为0.674(95%可信区间为0.609~0.734),联合白细胞计数和C反应蛋白构建模型的AUC为0.787(95%可信区间为0.729~0.839)。结论 检测血清pro-ADM对诊断肝硬化患者发生感染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血清pro-ADM水平显著升高可能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颅内出血(ICH)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1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ICH患者146例,使用超声检查诊断脂肪性肝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合并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 在本组146例ICH患者中,经超声检查发现NAFLD者52例(35.6%);合并NAFLD组2型糖尿病(T2DM)发生率为32.7%,显著高于非NAFLD组的12.8%(P<0.05),NAFLD组BMI为(25.4±2.4)kg/m2,显著高于非NAFLD组【(23.1±2.7)kg/m2,P<0.05】,NAFLD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HDL)为(1.4±0.5)mmol/L,甘油三酯(TG)为(4.2±1.6)mmol/L,与非NAFLD组【分别为(1.8±0.5)mmol/L和(2.2±1.1)mmol/L】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血肿量>30ml的比率为75.0%,显著高于未合并NAFLD组的39.4%(P<0.05),NAFLD组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10分的比率为67.3%,显著高于非NAFLD组的37.2%(P<0.05),而两组合并高血压、吸烟、心血管疾病、血管畸形、血清FPG、ALT、AST和感染的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合并T2DM、血肿量大和GCS评分低是ICH患者伴有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HDL则是ICH患者不伴有NAFLD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NAFLD人群可能更容易发生ICH,可能与合并存在的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血管病变有关。因此,应该加强对NAFLD人群的筛查和监测,以防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在万方数据库和NCBI数据库检索有关中国HBV基因型分布的研究论文,将中国分为不同HBV感染流行区,分析不同地区、民族和肝脏疾病类型人群HBV基因A、B、C、B/C、D型和其他基因型(非A~D基因型和非B/C混合型)分布。采用Meta分析基因型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在我国,HBV基因型主要以B基因型和C基因型为主,区域1(北部地区)HBV 基因A、B、C、B/C、D型和其他型分别为0.1%、22.2%、69.1%、3.8%、0.5%和1.5%,其中C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区域(P<0.05);区域2(中部地区)HBV 基因A、B、C、B/C、D型和其他型分别为0.2%、62.6%、27.4%、3.8%、0.5%和2.4%,其中B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其它区域(P<0.05);区域3(南部地区)HBV 基因A、B、C、B/C、D型和其他型分别为0.6%、36.3%、49.4%、2.8%、2.6%和3.4%,其中C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区域2的27.4%(P<0.05);区域4(青藏高原)感染HBV B基因型、C基因型、D基因型和其他基因型分别为6.0%、22.5%、11.7%和59.3%,其中C/D混合型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藏族人群C/D混合型比例(49.3%)显著高于其他民族(P<0.05),哈萨克族D基因型比例(58.1%)显著高于其他民族(P<0.05); C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HBV相关性肝硬化和肝癌显著相关(OR=1.979、OR=3.888、OR=4.399,P<0.001)。结论 不同地区和民族HBV基因型分布显著不同,B基因型可能是中国HBV起源基因,而感染C基因型更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肝脏疾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2016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87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和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接受超声检查,收集临床资料,计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比较两种肝硬化患者临床特点的异同。结果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男性占比为86.2%,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70.8%,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乏力和纳差、蜘蛛痣、面部毛细血管扩张发生率分别为79.3%、43.7%和28.7%,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为56.3%、25.0%和3.1%,P<0.05】,而肝功能分级也显著好于乙型肝炎肝硬化(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6.2±1.6)×109/L,NLR为(3.5±2.8),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为(4.9±1.3)×109/L和(2.6±1.9),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和ALT水平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而血清GGT和ALP水平分别为(296.5±22.7)U/L和(249.6±48.2)U/L,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分别为(124.4±25.8)U/L和(116.7±30.2)U/L,P<0.0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肝脏体积增大和肝实质回声增强发生率分别为36.8%和86.2%,显著高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分别为12.5%和52.1%,P<0.05),而锯齿状肝被膜和肝实质不均匀回声发生率分别为26.4%和19.5%,显著低于乙型肝炎肝硬化(分别为75.0%和55.2%,P<0.05)。结论 与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相比,酒精性肝硬化有独特的临床特征,这些有助于临床医生给予针对性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探讨应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的疗效。方法 2017年3月~2018年3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CHC患者82例,被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分别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和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4周。采用RT- PCR法检测血清 HCV RNA,采用全基因序列测定法行病毒基因分型。比较两组早期病毒学应答(EVR)、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ETVR)和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结果 在治疗结束时,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为(47.9±19.7)U/L,显著低于对照组【(63.5±21.2)U/L,P<0.05】,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为(55.5±22.3)U/L,显著低于对照组【(81.3±25.8)U/L,P<0.05】;观察组EVR、ETVR和SVR分别为48.8%、63.4%和70.7%,与对照组的41.5%、53.7%和65.8%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8例观察组非HCV Ⅰ型感染者EVR、ETVR和SVR分别为88.9%、94.4%和88.9%,显著高于同组23例HCV Ⅰ型感染者(分别为52.2%、60.9%和52.2%, P<0.05),而与对照组15例非HCV Ⅰ型感染者比,无统计学差异(分别为86.7%、93.3%和73.3%, P>0.05);观察组SVR12为87.8%(36/4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2%(30/41,P<0.05)。结论 应用直接抗病毒(DAA)药物艾尔巴韦/格拉瑞韦治疗CHC患者近期疗效达到,但远期疗效似优于标准治疗方案, 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存在LR-3类肝内结节的肝硬化患者恶性转变的危险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恶性转变预测模型。方法 2014年3月~2016年3月我院诊治的124例存在肝内LR-3类结节的肝硬化患者,规律随访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可疑病灶进行穿刺活检。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癌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 经随访60~78个月(平均74个月),120例患者完成随访,发现癌变24例(20.0%),另96例无癌变;癌变组有饮酒、吸烟、合并糖尿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酒精性肝炎者分别为91.7%、87.5%、75.0%、100.0%和41.7%,显著高于未癌变组(分别为45.8%、52.1%、41.7%、58.3%和20.8%,P<0.05);Cox风险回归分析显示,饮酒(HR=2.264,95%CI=1.597~3.210,P<0.001)、糖尿病(HR=1.294,95%CI=1.107~1.513,P=0.001)、乙型肝炎(HR=1.795,95%CI=1.329~2.561,P<0.001)和酒精性肝炎(HR=0.658,95%CI=0.552~0.784,P<0.001)是存在LR-3类病变结节的肝硬化患者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癌变预测模型,即Y=0.817X1+0.258X2+0.585X3-0.419X4(X1=饮酒,X2=糖尿病,X3=乙型肝炎,X4=酒精性肝炎)。经ROC分析显示,该模型判断LR-3类病变结节患者癌变风险的AUC为0.812(SE=0.064,95%CI=0.687~0.936,P<0.001),其敏感度为0.833,特异度为0.673。结论 了解危险因素可能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内结节的性质有帮助,加强随访,必要时穿刺才是明确诊断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子系统《结核病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8—2018年广州市登记治疗的125201例结核病患者的信息,包括户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患者来源、患者分类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的影响因素。 结果 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从出现症状至就诊的天数中位数(四分位数)为13(2,38)d,就诊延迟率为49.25%(61656/1252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年龄≥65岁、少数民族、职业为儿童、患者来源为追踪、患者分类为肺外结核、存在并发症者的就诊延迟率分别为49.98%(19951/39919)、53.60%(8323/15528)、52.05%(1128/2167)、64.66%(161/249)、53.06%(5347/10078)、56.27%(3465/6158)、63.80%(1202/1884),明显高于男性(48.90%,41705/85282)、年龄<25岁(43.99%,11493/26129)、汉族(49.20%,60528/123034)、教师/医务人员/干部(46.49%,1848/3975)、患者来源为健康检查(23.94%,643/2686)、患者分类为肺结核(48.88%,58191/119043)、无并发症者(49.02%,60454/1233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2.60、664.34、6.96、878.51、940.21、127.79、162.12,P值分别为<0.001、<0.001、0.008、<0.001、<0.001、<0.001、<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下特征的结核病患者更容易出现就诊延迟:女性[以男性为参照,OR(95%CI)=1.11(1.08~1.13)],年龄组为25~、45~、≥65岁[以<25岁年龄组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1.13(1.09~1.16)、1.37(1.32~1.42)、1.40(1.33~1.47)],少数民族[以汉族为参照,OR(95%CI)=1.22(1.12~1.33)];职业为儿童、工人/民工、农民、其他[以教师/医务人员/干部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2.38(1.80~3.15)、1.17(1.10~1.26)、1.38(1.28~1.48)、1.17(1.10~1.25)],患者来源为因症就诊、因症推荐、转诊、追踪[以健康检查来源为参照,OR(95%CI)值分别为3.06(2.79~3.35)、3.27(2.83~3.77)、2.78(2.54~3.05)、3.35(3.04~3.70)],肺外结核[以肺结核为参照,OR(95%CI)=1.41(1.33~1.49)],有并发症[以无并发症为参照,OR(95%CI)=1.62(1.47~1.78)]。 结论 2008—2018年广州市结核病患者就诊延迟现象较为普遍,对上述各类就诊延迟的高危因素,需要重点加强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艾滋病(AIDS)并发肝脓肿患者临床特点并观察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2013年6月~2019年12月我院诊治的74例肝脓肿患者,其中39例有AIDS基础病,均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抽脓法(PA)和置管引流法(PCD)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AIDS患者出现腹痛或腹部不适症状者占56.4%,显著高于非AIDS组的31.4%(P<0.05);AIDS组和非AIDS组白细胞(WBC)计数分别为7.2×109/L和10.6×109/L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为73.7%和78.8%(P<0.05);血清C反应蛋白(CRP)分别为62.8 mg/L和120.9 mg/L(P<0.05),降钙素原(PCT)分别为0.3 ng/ml和0.4 ng/ml(P>0.05);AIDS组合并肝外感染者占71.8%,显著高于非AIDS组的48.6%(P<0.05);AIDS组脓液培养病原菌难度大,种类多,而非AIDS组则以肺炎克雷伯菌为主;AIDS组和非AIDS组脓肿大小分别为9.4±3.6 cm和9.0±3.1 cm(P>0.05);,AIDS组和非AIDS组治愈率分别为87.2%和94.3%(P>0.05),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AIDS并发肝脓肿患者有其特殊的临床特点,采用超声引导下介入治疗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患者血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基因多态性变化。方法 2015年9月~2020年12月我院诊治的PBC患者30例和同期健康体检者35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血浆CTLA-4基因rs231775、 rs4675369和rs7599230位点多态性。Logistic回归分析疾病风险关联。结果 PBC患者CTLA-4基因rs7599230位点基因型为CC型、CT型和TT型比率分别为16.7%、46.7%和36.6%,与健康人的20.0%、45.7%和34.3%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等位基因C和T比率分别为40.0%和60.0%,与健康人群的42.9%和57.1%比,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PBC患者CTLA-4基因rs231775位点基因型为GG型和等位基因G比率分别为40.0%和61.7%,显著高于健康人的14.2%和35.7%(P<0.05),A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A比率分别为16.7%和38.3%,显著低于健康人的42.9%和64.3%(P<0.05);PBC患者CTLA-4基因rs4675369位点基因型为GG型和等位基因G比率分别为43.3%和65.0%,显著高于健康人的17.1%和41.4%(P<0.05),AA基因型和等位基因A比率分别为13.4%和35.0%,显著低于健康人的34.3%和58.6%(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校正性别和年龄,结果显示rs4675369位点GG基因型是影响PBC发生的危险基因型,其OR值为1.523((95%CI:1.113~2.085),rs231775位点GG基因型也是影响PBC发生的危险基因型,其OR值为1.636((95%CI:1.161~2.305) 。结论 CTLA-4基因rs231775和rs4675369位点GG基因型可能是PBC发生的易感基因型,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的应用效果,为结核病防治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方法 通过描述性研究,比较应用《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前2年(2015、2016年)和后2年(2017、2018年)佛山市5个县区转诊追踪、患者发现和治疗管理等指标情况并进行数据对比。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应用《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前后2年,佛山市非结核病防治机构(简称“结防机构”)实际报告的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数分别为16914例和15124例,转诊患者例数分别为16588例和15121例,转诊率由应用前2年的98.07%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9.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86,P<0.001);结防机构追踪率由应用前2年的99.11%(7421/7488)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9.63%(7459/7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P<0.001);追踪到位率从应用前2年的83.87%(6280/7488)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86.82%(6500/74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04,P<0.001);总体到位率从应用前2年的91.02%(15395/16914)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3.98%(14214/151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0,P<0.001);患者丢失率由应用前2年的3.92%(300/7654)下降至应用后2年的3.10%(210/6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8, P=0.007);规则服药率由应用前2年的93.01%(7119/7654)上升至应用后2年的94.22%(6393/6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8.80, P=0.003);总体漏服率从应用前2年的4.08%(56210/1377720)下降至应用后2年的3.10%(37860/122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82.19,P<0.001)。结论 《佛山市结核病监测管理平台》的应用提高了佛山市结核病患者管理的效率及质量,为结核病防治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贵州地区丙型肝炎患者HCV基因型分布特征,为HCV感染的防控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9月-2018年10月贵阳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1211例HCV 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采用PCR直接测序法,与GenBank中已知的HCV序列进行对比,获得HCV基因型及亚型,并分析其分布与性别、年龄、民族、地区、感染途径等因素的关系。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1211例HCV感染者共检出4种基因型和11种基因亚型,其中以1b型(26.84%)、3b型(27.17%)和6a型(24.28%)为主。不同HCV基因型在男女感染者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28,P=0.009),其中男性以3b型为主(29.34%),女性以1b型为主(32.21%)。不同HCV基因型分布在各年龄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439,P<0.001),≤18岁组与≥60岁组以1b型为主(分别为66.67%、58.93%),而19~39岁组以3b型(28.93%)、6型(29.29%)为主,40~59岁组以1b型(29.54%)、3b型(27.33%)和6型(24.28%)为主。各种感染途径的HCV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916,P<0.001),感染方式以静脉药瘾为主(57.97%),其次是性接触和有创美容(均为8.42%);经静脉药瘾、有创美容感染HCV者均以3b型为主(分别为31.48%、32.35%),性接触感染者多为HCV 6型(36.27%)。不同民族、贵州地区间HCV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贵州地区HCV基因型分布呈多样性,3b、1b、6a型为主要流行株,存在HCV 6型中的多种少见基因亚型,且在不同的年龄、性别、感染途径方面HCV基因型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不同病因和不同Child-Pugh分级的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和血脂异常类型。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住院的448例肝硬化患者,其中乙型肝炎194例,丙型肝炎20例,酒精性46例,病毒与酒精性41例,隐源性85例,自身免疫性肝炎33例,NAFLD相关10例和血吸虫病19例。回顾性分析血脂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结果 在448例肝硬化患者中,221例(49.3%)存在血脂异常,其中低HDL血症207例(93.7%),混合型高脂血症1例(0.5%);186例Child A级患者血TC水平为(3.8±0.9)mmol/L,显著高于183例B级【(3.4±1.3)mmol/L,P<0.01】,或79例C级【(3.1±1.3)mmol/L,P<0.01】;A级TG为(1.1±0.6)mmol/L,显著高于B级【(0.9±0.5)mmol/L,P<0.01】,或C级【(0.9±0.5)mmol/L,P <0.01】;A组HDL为(1.3±0.4)mmol/L,显著高于B级【(1.1±0.4)mmol/L,P <0.01】,或C级【(0.8±0.4)mmol/L,P <0.01】;A级LDL为(2.1±0.6)mmol/L,显著高于B级【(1.8±0.9)mmol/L,P <0.01】,或C级【(1.7±0.8)mmol/L,P <0.01】;A级APOA为(1.1±0.3)mmol/L,显著高于B级【(0.9±0.3)mmol/L,P <0.01】,或C级【(0.8±1.3)mmol/L,P <0.01】;A级APOB为(0.7±0.2)mmol/L,显著高于B级【(0.6±0.3)mmol/L,P <0.01】;随着Child-Pugh分级变差,血脂异常率显著升高,三组分别为32.3%、52.5%和82.3%(P <0.01); NAFLD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脂异常率最高,均为60%,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脂异常率相对较低,为43.8%。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脂异常以低HDL血症最常见,且随着Child-Pugh分级变差而显著升高。NAFLD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最容易出现血脂异常,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atatin样磷脂酶域蛋白3(PNPLA3)和腺苷活化蛋白激酶α1亚基(PRKAA1)基因多态性与感染HBV后肝硬化发生的关系。方法 2016年1月~2021年7月我院诊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01例和同期慢性无症状HBV携带者90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检测血浆PNPLA3基因rs738409、rs139047、rs2294919和PRKAA1基因rs3792822、rs10036575、rs154268位点多态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疾病风险关联。结果 肝硬化组PNPLA3基因rs139047位点AA、GA、GA基因型比率分别为18.8%、51.5%和29.7%,与HBV携带者的16.7%、51.1%和32.2%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s2294919位点CC、TC、TT基因型比率分别为41.6%、45.5%和12.9%,与HBV携带者的38.9%、50.0%和11.1%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PRKAA1基因rs3792822位点GG、GA、AA基因型比率分别为54.5%、38.6%和6.9%,与HBV携带者的55.6%、37.8%和6.7%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rs154268位点CC、CT、TT基因型比率分别为5.0%、35.6%和59.4%,与HBV携带者的4.4%、34.4%和61.1%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硬化组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GG基因型和等位基因G比率分别为19.8%和44.6%,显著高于HBV携带者的8.9%和29.4%(P<0.05);肝硬化组PRKAA1基因rs10036575位点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比率分别为38.6%和63.9%,显著高于HBV携带者的23.3%和45.5%(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PNPLA3基因rs738409位点GG基因型【OR为1.605(95%CI:1.150~2.239)】和PRKAA1基因rs10036575位点CC基因型【OR值为1.507((95%CI:1.097~2.070)】是影响感染HBV后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基因型。结论 感染HBV后发生肝硬化可能与某些特殊基因有关,研究PNPLA3基因和PRKAA1基因可能有助于阐明其中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