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孙文宇  毕研文 《山东医药》2009,(18):111-111
主动脉内膜及中层破裂,血流进入主动脉壁,将主动脉壁剥离成为内、外两层,称为主动脉夹层,其原因主要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动脉中层囊性坏死、主动脉缩窄、大动脉炎、外伤及梅毒等。国内病例青壮年多为先天性中层发育不良等,但近年来发病者动脉硬化、高血压的比例逐渐增高。其病理基础都是主动脉中层和平滑肌存在病变,导致动脉内膜撕裂、动脉管壁剥离及血肿在动脉壁中间蔓延扩大至全层。  相似文献   

2.
<正>动脉粥样硬化(AS)是众多致死性和致残性血管事件发生的前期病理基础。AS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全身大中型肌弹力型动脉,受累动脉病变始于内膜,渐累及动脉中层,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使动脉壁增厚变硬,以致管壁失去弹性、管腔缩小,进而使受阻动脉远端缺血而导致局部组织坏死、纤维化。临床表现为冠状动脉、颅脑动脉、四肢动脉、肾动脉及其他内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冠脉循环微血管病理改变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方法 从我院 195 4~1996年间连续尸检 3195例的心脏标本中选取≥ 6 0岁 ,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高血压患者共 15 8例 (高血压 71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6 2例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 2 5例 )进行下列测定 :(1)左室肥厚 (LVH)分级 ;(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CAS)狭窄分级 ;(3)主动脉粥样硬化 (AAS)分级 ;(4)心肌微动脉密度 :直径 10~ 6 0 μm有内弹力板的心肌微动脉数 ;(5 )心肌微动脉壁腔比值 ;(6 )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其内皮细胞面积。结果 本组病理资料Logistic分析证实 ,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脏事件的影响因素 ,按相关程度高低依次为心肌微动脉壁腔比值 (r =0 .1783,P=0 .0 0 5 5 ,OR=12 .72 0 4) ,CAS (r=0 .1738,P =0 .0 0 6 4,OR=2 .340 9) 及心肌微动脉密度 (r=- 0 .12 2 3,P=0 .0 30 4,OR =0 .6 10 1)。结论 冠脉循环微动脉病变程度及CAS程度是影响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的主要因素 ,应引起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冠状循环微血管病理改变特点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冠状循环微血管病变的特点,并在LVH分级相同的条件下,观察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心肌微血管病变的区别。方法 从我院1954-1996年的3195例连续尸检标本中选取年龄≥60岁的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糖尿病206例和对照组30例的心脏标本进行HE、弹力+Van Gieson和CD3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心肌间质10-60μm动脉和心肌毛细血管,通过光镜和电脑图像分析,定量检测微动脉密度与其壁腔比值、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及其内皮细胞面积4项指标;根据左室游离壁厚度将LVH分为0级-Ⅲ级;高血压组LVH0-Ⅲ级,冠心病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糖尿病组LVH均为I组。各组间比较采用SAS系统处理。结果 各组冠状循环微血管定量测定结果显示:高血压组随LVH加重,微动脉密度和壁腔比值逐渐增大,而毛细血管密度与内皮细胞面积逐渐减小;高血压合并冠心病LVH组有类似改变但程度更重;冠心病LVH组微动脉密度增加而其他指标变化不明显;糖尿病组壁腔比值无明显改变,而微动脉密度增高,毛细血管密度及内皮细胞面积明显减少。结论 高血压LVH时冠状循环微血管段的改变表现为微动脉密度增高,壁腔比值增大和毛细血管减少,其中壁腔比值增大是高血压LVH特征性的改变。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时上述变化更严重。微血管病变是老年高血压LVH时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和心肌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引起进一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高血压是狼疮性肾炎(LN)常见并发症,而且是加速LN患者向终末期肾病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总结LN合并高血压患者临床及病理特征,探讨高血压发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伴或不伴高血压的LN病例,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肾脏病理的差别. 结果 本组81例病人,LN正常血压51例,LN合并高血压30例(37.0%),两组患者24 h尿蛋白排泄量、肾功能、血尿酸、血红蛋白、活动性和慢性化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年龄(≥45岁)、病程(≥1年)、有高血压家族史、血肌酐(≥133μmol/L)、尿蛋白排泄量(≥2 g/24 h)、小管间质指数(≥5)、肾小球硬化指数(≥1)以及合并小动脉壁增厚者高血压发生率更高. 结论 高血压是LN患者常见并发症,伴高血压的LN患者临床表现和肾脏病变较重,高血压是LN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DM)大血管病变是指因高血糖及其伴存的高血压和/或脂代谢紊乱等综合因素引起或加重的多级大、中、小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由此引致供血脏器或组织缺血性病变,甚至功能衰竭.心、脑血管和下肢动脉受损最为常见,病理基础是动脉壁的粥样硬化.由于大血管病变是导致DM患者死亡率增加的主要原因(占DM死亡原因的65%~75%[1]),也是增加DM治疗经费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对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病状况、危险因素及综合防治研究报道较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彩超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彩超对80例糖尿病和70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动脉病变检查.结果 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机会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机会高于5年以下者,单纯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机会低于合并高血压者.结论 彩超在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方面具有简便、无痛苦等优势,可作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于振海  王坤 《山东医药》2007,47(6):75-76
腹主动脉瘤(AAA)是指动脉壁病变或损伤导致腹主动脉局限或弥漫性膨出,以搏动性肿块为主要症状.以肾动脉平面以下的AAA多见,可累及一侧或双侧髂动脉.病理学分为真性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夹层动脉瘤.一旦发生动脉瘤破裂、动脉瘤内附壁血栓形成脱落致动脉栓塞,即需紧急处理.  相似文献   

9.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肾微动脉的病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LVH)患者心、肾微动脉改变的病理特点,以发现两个靶器官微动脉结构变化的异同和相互联系.方法 从解放军总医院1954-2004年连续尸检的病例中,选取年龄≥60岁经临床和尸检证实为原发性高血压LVH患者25例和对照组8例的心、肾标本为研究对象,其中原发性高血压组再按LVH程度(Ⅰ~Ⅲ级)分为三组,予HE、Masson染色后,用光镜配合电脑图像分析,定量检测心、肾微动脉几何形态学参数,并用半定量的方法 评估微动脉的损伤指数和血浆蛋白浸润指数.结果 高血压组心、肾微动脉血管几何形态学参数随LVH程度的增加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化趋势,表现为血管内径(ID)、管腔横截面积(LCSA)减小,而血管壁厚度(WT)、血管壁横截面积(WCSA)、壁腔横截面积比值(WCSA/LCSA)和壁厚内径比值(WT/ID)增大;不同外径(OD)范围的心肌、肾脏微动脉WCSA/LCSA和WT/ID比较均发现,随OD的增加,血管的WCSA/LCSA和WT/ID比值减小;相同OD范围的心、肾微动脉各项血管几何形态学参数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组心、肾微动脉血浆蛋白浸润指数、血管损伤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各组肾脏微动脉血管损伤指数、血浆蛋白浸润指数均高于心肌微动脉(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肾微动脉均出现向心性重构,在血管OD范围为10~50 μm的微动脉表现最明显,OD<50μm的微动脉最易出现闭塞;心、肾微动脉血管重构随高血压LVH程度的增加而加重;高血压肾脏微动脉损伤比心肌微动脉重.微动脉病变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重要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以揭示体表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节段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5 6例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占 79.5 % ,左回旋支占 2 0 .5 %。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变节段多发生在第一右心室支开口以远 (77.6 % ) ,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病变节段多发生在第一右心室支开口前 (87% )。STⅢ 抬高 /STⅡ 抬高 >1,STⅠ、aVL下移≥ 1mm ,提示右冠状动脉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分别为 87.9%、89.5 % ,特异性分别为 84 .4 %、81.2 % ,阳性预告值分别为 95 .6 %、94 .8% ,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ST段V1、V2 下移≥ 1mm ,提示左回旋支为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阳性预告值分别为 84 .4 %、91.9%、73.0 %。结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及病变节段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升主动脉附壁血栓通常继发于动脉血管管壁粥样硬化病变、高血压、血液高凝状态,结缔组织病等1-4,其破裂碎片常为动脉栓塞潜在来源,导致脏器及四肢动脉栓塞,最严重为脑动脉及冠状动脉栓塞。通过经食道超声和CT 可提高升主动脉血栓检出率5,6。升主动脉附壁血栓临床发生率极低,目前治疗方法有抗凝治疗和管腔内血栓清除术7, 8。  相似文献   

12.
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定义是指:二周以上连续三次测得双上肢收缩压均≥21Kpa,舒张压<12Kpa 的患者.ISH 多为60岁以上的老人,其原因不详.体征除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壁增厚外,在 x 光片上还可见主动脉根部,腹主动脉、肠、臂动脉钙化.ISH的发生表明大动脉广泛病变,小动脉也可受累.临床上应仔细询问病员有无心绞痛、晕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下肢间歇性跛行发生.还应观察颈动脉上  相似文献   

13.
<正>高血压所引起的颈动脉病变既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又是高血压的靶器官损害表现〔1〕,它对心、脑、肾等主要靶器官的损害是通过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而实现的〔24〕。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各大动脉主干拐弯、分叉处,特别是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高血压患者血管狭窄、引发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及早发现其病变性质是治疗该病的关键。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加之超声技术的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  相似文献   

14.
PathogenesisofSmallArteryThickeninginHypertensionDaiShengming;MiaoChaoyu;SuDingfeng(DepartmentofPharmacology,Secon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Shanghai)人们早就注意到高血压伴有小动脉壁肥厚,即血管中层厚度(m)与管腔内径(r)之比值(以下简称m/r值)升高。而且近年来研究认为小动脉壁肥厚既可以是高血压的病因又可以是高血压的结果[1-3]。因此主张抗高血压治疗在控制血压的同时最好能逆转小动脉壁肥厚。为此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方面对小动脉壁肥厚的发生机制作了许多研究,目前认为高血压时小动脉壁肥厚是由…  相似文献   

15.
大动脉炎是继发性高血压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非特异性炎变,可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少数病人因炎症破坏动脉壁的中层而致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因病变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异,主要表现为受累部位的缺血症状。当大动脉炎累及胸腹主动脉和肾动脉时,可导致高血压。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高血压的基础血管病损是以侵犯主动脉及/或支干动脉为主的一组导致血压升高为共同病理生理表现的疾病综合病征,占继发性高血压的10~16%。它的主要病理解剖学类型有以下几种: ①肾动脉狭窄;②腹主动脉缩窄;③腹主动脉瘤波及肾动脉:④主动脉壁广泛硬  相似文献   

17.
动脉壁动力学的无创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弹性动脉壁的动力学研究是动脉功能评价的重要方面.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均可引起动脉壁动力学的改变.文中将对上述相关研究以及应用血管超声评价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的方法学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彩超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对80例糖尿病和70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下肢动脉病变检查。结果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机会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机会高于5年以下者,单纯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动脉病变的机会低于合并高血压者。结论彩超在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方面具有简便、无痛苦等优势,可作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高危人群的常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高血压患者在临床发生明显的心脑并发症之前,外周动脉已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内皮功能受损、动脉缓冲功能降低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高血压患者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在冠心病、脑卒中、猝死等严重血管事件发生前均伴有血管结构和功能早期改变,因此认识和识别亚临床血管病变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20.
动脉硬化是一类以动脉壁增厚、变硬、弹性丧失为特征的疾病。因血管通道发生扭曲变形,狭窄,导致心脏负荷增加,表现出全身性血液和氧供应不足症状。从病理变化特征上包括三种疾病:(1)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主要累及大、中型动脉;(2)门克伯格中膜钙化性硬化(Me‘nckeberg medial calcificsclerosis),主要病理特征为中等肌性动脉钙化;(3)微(小)动脉硬化(arteriolosclerosis),主要病变为小动脉和微动脉透明样变和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