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0 毫秒
1.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体会。方法:选取的6例CHF患者均为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且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史,体表心电图QRS波0.12s,术前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均提示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药物治疗无效。置入CRT-D。随访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结果:CRT-D置入术中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电极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要求,右心室除颤电极的感知、起搏及除颤阈值良好。起搏前QRS时限平均189ms,起搏后平均142ms。随访6~36个月,心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LVEF术前平均0.33,术后6个月平均0.47。6例患者随访期间共发生室性心动过速2次,CRT-D均以31~34J的能量1次除颤成功。结论:CRT-D不仅可有效改善CHF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同时可有效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患者女性,69岁,患"冠心病缺血性心肌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多年,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我院。入院查心脏彩超示:左室舒张末内径为5.8cm,左室射血分数(LVEF)32%,心电图呈右末支传导阻滞(RBBB),QRS波时限168 ms(图1),随后给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及埋藏式心脏自动除颤器(CRT-D)治疗,行CRT-D达到左右心室同步收缩,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CRT-D)后不同应答率对室性心律失常(VA)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我们纳入2014—2017年间住院的51例接受CRT治疗并随访的患者,根据对CRT的反应分为3组,超反应组、正常反应组和无反应组,随访1年分析CRT应答率与VA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0.3±9.6)岁,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32.3%。各组间的基线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均为P0.05)。随访6个月时,较其他两组,超反应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显著降低(均为P0.05)。随访1年时,较治疗前,超反应组和正常反应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和左房内径显著降低,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显著降低(均为P0.05)。结论具有超反应的CRT患者的VA发生最少,且有更好的左室逆向重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ICD/CRT-D)术后患者发生电风暴(ES)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5例ICD/CRT-D植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发生ES及未发生ES的基础临床特征。结果:CRT-D组33例(27.5%)出现ES,其中16例(48.5%)以室速、10例(30.3%)以室颤为首发心律失常事件。ICD组21例(16.8%)出现ES,其中10例(47.6%)以室速为首发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同CRT-D不同,该组室速、室颤多在术后12个月后出现。左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的患者发生ES的几率更高,为发生ES的独立危险因素(OR 3.26,P0.001)。结论:ES在ICD/CRT-D术后患者中并不罕见,LVEF减低的患者更易发生ES。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影响。方法选择29例植入CRT/CRT-D患者,根据其术前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分为二组:正常组(FT33.50 pmol/L),低FT3组(FT33.50 pmol/L),观察二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肺动脉收缩压(PASP)等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变化;并观察二组术后FT3的变化。结果CRT术后6个月,二组患者心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LVEF升高,其中低FT3组术后LVEF升高更明显(P0.05);二组患者术后QRS波时限、LVEDd及PASP有下降的趋势。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低FT3组患者FT3水平显著增高(P0.01);正常组患者术后FT3水平与术前无差异。结论低FT3心衰患者对CRT反应不逊于FT3正常患者,其机制可能为CRT提高FT3水平,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病因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超反应的预测因子及预后。方法:纳入2012-01至2016-01期间接受CRT的181例患者,无反应组63例、有反应组62例及超反应组56例,在CRT后第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CRT超反应发生率为30.9%(56/181)。与其他两组比较,超反应组患者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Ⅱ~Ⅲ级比例更高,Ⅳ级比例更低,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更小,植入心脏再同步化除颤仪(CRT-D)患者人数更少。CRT后6个月,三组患者的心功能较基线状态都有明显改善。基线LVEDD、LVESD、CRT-D植入、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以及NYHA心功能Ⅳ级是CRT超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另外,相较于缺血性心肌病(ICM)患者,NICM患者超反应率高(37.6%vs 7.5%,P0.001)。生存分析提示,NICM患者的全因死亡(HR=0.31,95%CI:0.14~0.80)、心原性死亡(HR=0.27,95%CI:0.09~0.48)、联合终点(HR=0.36,95%CI:0.27~0.78)事件发生风险均低于ICM患者。结论:基线状态下左心重构程度轻、CRT-D植入、NICM以及NYHA心功能Ⅳ级患者CRT植入后更易发生超反应,NICM患者植入CRT后反应性及预后更佳。  相似文献   

7.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但同时已经陆续出现CRT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报道。CRT致心律失常的可能作用机理一方面是手术操作加重心力衰竭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心室肌复极顺序、跨室壁复极离散、QT间期等电生理参数的影响。加强术前评估、术前准备,轻柔术中操作,优化术后药物治疗可减少CRT所致室性心律失常。对大部分患者置入CRT-D是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31例难治性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及临床经验.方法 31例难治性慢性心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28例)或结合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3例)改善心功能后接受CRT治疗.左心室电极置入过程中采用了中空造影导管直接显影(11例)、带球囊的造影导管进行充气造影(20例)来显示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合并心房颤动患者(3例)仅置入左、右心室电极.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4例),置入双心室再同步自动复律除颤器(CRT-D).全部患者术前1周接受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临床心功能评价,并在术后6、12、18、24个月时随访上述检查.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起搏器置入术,1例置入CRT-D的患者术后3 d因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置入CRT的患者在术后5个月时发生猝死,2例患者分别于3、6个月时失访;余27例患者随访结果显示,术后QRS平均时限较术前缩短,临床评价及超声测定的心功能情况明显改善,3例置入CRT-D的患者再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全部经电除颤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结论 CRT能改善难治性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CRT-D可以有效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发生.  相似文献   

9.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重要方法,可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降低病死率[1]。但伴随着患者生存时间的延长,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现总结分析1例6年前因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 DCM)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置入的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示,合并心力衰竭的CRT除颤器(CRT-D)置入患者,仍需重视心力衰竭的全程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或加除颤器(CRT/CRT-D)的患者肺动脉压力(SPAP)的变化情况。方法入选136例接受CRT/CRT-D植入的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在3、6、12个月分别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舒张期末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SPAP,术后3个月根据LVEDD和LVEF数值判断有无反应性,并按有无反应性分成2组,比较两组对应时段SPAP变化情况。结果入选病例中有反应者101例,占74.3%;无反应者35例,占25.7%,其中4例在一年内死亡。样本SPAP呈非正态分布,样本均数采用中位数、4分位间距表示,即:M(P25,P75)。有反应病例中术前平均SPAP与无反应病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6、12个月SPAP较无反应组分别降低5mm Hg、17 mm Hg和25 mm Hg,两组SPAP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01。结论心脏再同步治疗有反应病例术后SPAP减低,且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降低幅度会进一步增加;而无反应病例术后SPAP上升,且随着病程的延长,上升幅度会进一步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以及CRT-D诊断和治疗情况,分析CRT-D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明确CRT-D放电对死亡率的影响,探讨CRT-D恰当放电的管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对2009-01至2015-04期间我科成功植入CRT-D的42例患者进行随访,缺血性心肌病组12例,其中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一级预防8例,ICD二级预防4例;非缺血性心肌病组30例,其中ICD一级预防19例,ICD二级预防11例。对恰当放电的患者采用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血运重建及射频消融的序贯治疗。结果:缺血性心肌病组平均随访(38.1±24.0)个月,7例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5例患者CRT-D恰当放电。非缺血性心肌病组平均随访(27.5±17.8)个月,11例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0例患者CRT-D恰当放电。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心肌病组患者的数阵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成功率高于非缺血性心肌病组(69%vs 55%,P0.05)。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ICD二级预防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影响因子(P=0.001)。随访期间,CRT-D放电患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CRT-D无放电患者(43%vs 0%,P0.05)。经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血运重建及射频消融的四步序贯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组中80%的恰当放电患者未再放电。经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及射频消融的三步序贯治疗,非缺血性心肌病组中90%的恰当放电患者未再放电、10%的患者放电减少。结论:ICD二级预防是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影响因子;植入CRT-D的患者,如果出现放电事件,死亡风险会增加;药物调整、器械参数调整以及血运重建、射频消融的序贯治疗对减少CRT-D恰当放电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左心室四极导线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心房高频事件(AHRE)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入选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窦性心律的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的患者118例。根据左心室导线类型分为四极导线组(n=39)和双极导线组(n=79)。术后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价疗效,以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缩小≥15%为CRT有反应。主要终点AHRE定义为CRT-D检测到的心房率≥190次/min、持续时间≥6 min的房性心律失常。结果:植入CRT-D后6个月,CRT有反应患者共计71例(60.2%),四极导线组与双极导线组的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8%vs 54.4%,P=0.070)。与双极导线组相比,四极导线组的左心房容积[15.0(-2.2,27.2) ml vs 8(-3.0,14.0) ml]、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28.0(21.0,45.0) ml vs15.0(3.0,30.0) ml]、LVESV [34.0(21.0,48.6) ml vs 22.0(12.0,32.0) ml]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7.8%(-11.0%,-3.9%)vs-5.5%(-9.1%,-2.3%)]改善更为显著(P均0.05)。中位随访25个月,有31例(26.3%)患者出现AHRE。生存分析提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四极导线(HR=0.351,95%CI:0.134~0.919,P=0.033)和左心房容积(HR=1.023,95%CI:1.008~1.039,P=0.003)是AHRE的影响因素。结论:四极导线较双极导线可降低CRT-D植入后AHRE的风险,其机制可能与进一步逆转左心房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超声心动图对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评价。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于我院接受CRT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18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后行AV与VV间期优化,总结患者术前术后的心功能指标与心脏同步化指标变化。结果术后1周,患者各项心功能与心脏同步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的LVDD、LVDS、LVEDV以及LVESV与术前相比明显更低,而6MHW与LVEF则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术后各项心脏同步化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更优(p0.05)。结论运用超声心动图对心力衰竭患者术后AV和VV间期实施优化可提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效果,对患者的双心室同步性与心脏功能进行有效改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术后相关心律失常风险的问题也一直备受关注。CRT后,心脏发生心肌机械及电学的逆重构,可减少心脏瓣膜反流、缩小心腔、降低交感神经活性等,与降低CRT后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有关。左心室射血分数、碎裂QRS波、复极离散度、心力衰竭的病因及并发症等诸多因素被认为与CRT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但目前仍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来评价或量化此类器械植入后相关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本文就CRT后相关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正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导致心功能不全的终末阶段。近年来优化的药物治疗联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除颤器(CRT-D)已经成为收缩功能不良的心衰患者一线的治疗方法~([1])。现报道1例经CRT-D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反复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的患者。1病例资料男,50岁。于2016-01-13饮酒后出现心前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根据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不同的反应性,对其心律失常的性质与数最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随机选取近年来9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心脏再同步治疗起博器(CRT-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纳入分析,根据其反应性分为超反应组、有反应组及无反应组.并在CRT术后第6个月及1年随访时,进行临床评估、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评价.结果 各组患者在基线状态除QRS时限、心力衰竭症状出现时间有明显差别外,其余参数在基线状态无明显区别.6个月及1年随访时超反应组的室性心律失常及房性心律失常均明显改善,无反应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CRT能改善患者室性及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特别是对于超反应者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疗效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CRT反应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至2016年3月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患者45例,依据CRT术后是否有反应分为两组:有反应组(n=27)和无反应组(n=18)。对比分析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RT反应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CRT治疗后有反应者27例,有反应率为60%。CRT术后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有反应组患者CRT术后的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N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QRS波群时限(QRSd)、6 min步行距离(6MWD)和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问卷(MLHFQ)均得到显著改善,而无反应组患者CRT术后只有LVEF、LVEDV和QRSd得到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CRT术后有反应组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和LVEF与无反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心功能分级、QRS≥150 ms、△QRSd、RDW水平和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是CRT后反应性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结论评估心功能分级、QRS波群和RDW水平是CRT前的重要内容,这对CRT术后的反应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室再同步心脏转复除颤器(CRT-D)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9例均为男性,心功能(NYHA分级)Ⅲ~Ⅳ级,ORS波时限>130m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0mm,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伴二尖瓣返流,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病史。观察患者CRT-D置入前,置入后1,3,6,12,24及36个月的心功能各项参数变化、生活质量(QOL)评分以及并发症、心血管事件。结果随访22.6±6.7(13~35)个月,发生术中心力衰竭加重和术后电极脱位并发症各1例;CRT-D治疗期间无死亡,LVEF、心功能NY-HA分级等心功能评价指标术后持续改善,QOL评分较术前明显提高,3例发生12次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均被CRT-D成功纠治。结论CRT-D能明显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导致的病死率;同时还可防治心脏性猝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因无法行冠状静脉窦植入CRT/CRT-D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衰患者6例,通过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完成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并比较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术后1周随访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窄[(140.83±10.52)ms vs(166.83±13.60)ms,P<0.05],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增加[(0.37±0.05)vs(0.27±0.04),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升高1~2级,患者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发生左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心外膜电极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指导下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12例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衰患者行CRT治疗,其中2例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同时行房室结消融术。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对AV和VV间期进行优化,观察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QRS波时限、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二尖瓣返流量(MRA)及心脏同步化指标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6个月心功能均得到改善,6min步行距离增加,LVEF增加,LVEDD缩小,MRA减少,心脏同步化指标得到改善。结论在超声指导下对AV、VV间期进行优化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改善双心室的同步性和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