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通过调查孕产妇慢性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特征,分析与HBV母婴传播相关的病毒因素。方法:收集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待产的518份孕产妇血清。ELISA法筛查HBV感染者,抽提血清中HBV DNA,采用PCR扩增HBV S基因并测序,利用Genotyping软件对PCR产物序列进行HBV分型。应用Clustal X和Bioedit软件将不同感染者的HBV S基因核苷酸与参考序列进行多重比对,分析HBV S基因的突变和HBV亚型。结果:518例孕产妇中17例HBV阳性感染,13例标本PCR反应阳性,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均为HBV S基因,10例感染B基因型HBV,属于adw亚型;3例感染C基因型HBV,属于adr亚型;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显示,5例标本在"a"抗原决定簇序列上出现三种形式变异,2例为A530G→T126A,1例为A541C→Q129H,2例为G587A→G145;1例Pres2区出现密码子缺失突变。结论:江西地区孕产妇主要感染B和C基因型HBV;在表面抗原"a"抗原决定簇上有点突变出现,可能是母婴传播,逃避疫苗免疫保护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妊娠期携带乙肝病毒(HBV)者B、C、D基因型的宫内感染率,分析探讨HBV宫内感染中有无优势基因型。方法:用PCR荧光定量检测母血及新生儿外周血的HBV DNA,采用PCR限制性内切酶(RFLP)及基因测序检测母血HBV基因型。结果:169例孕妇发生宫内感染35例(20.7%),各基因型发生宫内感染率依次为C型22例(33.3%),B型12例(12.6%),D型1例(12.5%),各基因型宫内感染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5)。B、C基因型均随着病毒含量的增高宫内感染增加(P<0.05)。B、C基因型在病毒定量低于103copies/m l或高于107copies/m l,宫内感染无统计学差异(P>0.2)。病毒定量103~7copies/m l C型宫内感染的发生率高于B型,有统计学差异(χ2=4.397,P=0.036)。结论:HBV基因型不是决定宫内感染的重要指标,HBV基因型能否成为宫内感染评价指标还需要多地域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孕妇血清及乳汁中输血传播病毒DNA及其基因型检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阐明孕妇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母婴传播方式和相关因素,并确定其基因型。方法 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分别检测160例孕妇血清和乳汁中的TIV DNA及其基因型。同时对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阳性与阴性者,进行血清和乳汁中的TTV DNA检测。结果 (1)160例孕妇的血清和乳汁中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40.0%(64/160)和37.5%(60/160)。(2)其中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阳性116份,血清和乳汁中的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50.0%(58/116)和43.1%(50/116);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阴性44份,血清和乳汁中TTV DNA的阳性率分别为13.6%(6/44)和22.7%(10/44)。HBV血清抗原/抗体标志物阳性者与阴性者TTV感染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3)检测124例TTV DNA阳性孕妇血清或乳汁标本TTV DNA基因型均为Ⅰ型。结论 (1)孕妇中存在TTV感染,而HBV感染孕妇是TTV感染的高危人群,TTV感染途径与HBV传播具有相关性;(2)TTV可能通过母乳喂养传播;(3)孕妇中TTV DNA基因型以Ⅰ型为主。  相似文献   

4.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母婴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效果。 方法 将 2 1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孕妇分组 ,母婴联合组 12 6例 ,孕妇自孕 2 8周起注射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 (HBIG)2 0 0IU ,新生儿于 0、15d各注射HBIG 2 0 0IU ,然后于 1、2、7月龄各接种基因乙肝疫苗 (HBVac )2 0 μg。对照组 90例 ,只对新生儿进行免疫。母儿血清检测采用美国Abbott酶联免疫试剂测定 ,随访1年。 结果 联合免疫组婴儿宫内感染率低于对照 ( 19.5 1%与 35 .5 6 % ) ,慢性HBV感染率由13.33%降为 3.97% ,P均 <0 .0 5 ;联合免疫组及对照组新生儿出生时抗HBs检出率 ( 80 .95 %与 0 )及 1岁时保护性抗体产生率 ( 96 .0 3%与 86 .6 7%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5。 结论 孕妇及婴儿联合免疫可有效预防宫内感染且明显提高宫内感染阻断效果 ,减少慢性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作用及在早期诊断宫内感染的价值。方法 120例经ELISA法确定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为研究组,其中60例为HBsAg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双阳性,定为双阳组;60例仅为HBsAg阳性,定为单阳组。30例非HBV携带的孕妇为对照组。应用PCR法检测母婴血清及PBMC中HBV-DNA。结果 双阳组中,血清HBV-DNA检出率为25.0%(15/60),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为50.0%(30/60)。母婴PBMC的HBV-DNA阳性显著相关(P<0.05);脐血血清HBV-DNA检出率与脐血PBMC中HBV-DNA检出率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母婴血清HBV-DNA阳性无相关性(P>0.05)。结论 被HBV感染的PBMC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可能是HBV宫内传播的一种机制,脐血PBMC 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脐血清,对早期诊断HBV宫内感染有一定价值;母亲传染性强是宫内感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及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状况。方法 选择HBsAg与HBeAg阴性,其他HBV血清标志物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24例作为病例组,同期HBV血清标志物全部阴性孕妇及其新生儿1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套式PCR方法检测两组孕妇及其新生儿的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结果(1)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HBV-DNA阳性8例,阳性率为33%;PBMC中HBV-DNA阳性10例,阳性率为42%r。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3例,总阳性率为63%r(15/24)。(2)病例组24个新生儿中,血清HBV-DNA阳性3例,阳性率为13%,PBMC中HBV-DNA阳性6例,阳性率为25%。其中血清与PBMC均阳性1例,宫内感染率为33%(8/24)。(3)病例组24例孕妇中,血清阴性而PBMC阳性共7例,其新生儿4例发生宫内感染,感染率为4/7。(4)对照组16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全部阴性。结论 HBsAg及HBeAg阴性孕妇也可发生HBV宫内感染,采用灵敏度高的套式PCR方法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及PBMC中HBV-DNA,对诊断HBV宫内感染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新生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胎盘HB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HBV标志物及其新生儿血清HBsAg;PCR检测孕妇及其新生儿血清和PBMC中的HBV DNA;免疫组化ABC法检测孕妇胎盘组织中HBsAg。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对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等73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51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分娩的151例新生儿中,血清HBsAg阳性5例,血清HBV DNA阳性29例,PBMC HBV DNA阳性36例,HBV标志物任一项阳性57例,宫内感染率为37.8%(57/151)。(2)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孕妇PBMC HBV DNA阳性、胎盘HBV感染比值比(OR)分别为2.25(1.08~4.72)、2.69(1.26~5.73)、4.63(1.70~12.62)。(3)胎盘HBV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孕妇血清HBV DNA阳性,OR为4.24(1.22—14.69)。(4)新生儿PBMC HBV DNA阳性的危险因素为孕妇PBMC HBV DNA阳性,OR为24.53(7.92~76.01)。结论孕妇PBMC和血清HBV DNA阳性及胎盘HBV感染为HBV官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妇PBMC HBV DNA阳性可能是形成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260例TCT正常的宫颈糜烂患者HPV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超薄液基细胞学检测(TCT)结果正常的宫颈糜烂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的感染状况.方法选择TCT检查结果为正常的宫颈糜烂患者260例,采用HybriMax方法进行HPV基因型分型检测,分析该人群中HPV的感染率及病毒亚型的分布状况.结果受检患者中HPV感染者86例(感染率为33.08%),感染者平均年龄30.76±5.79岁,以单一病毒亚型感染为主.重度比轻度感染率高(P<0.05),乳突型感染率显著高于单纯型及颗粒型(P<0.01).在单一病毒亚型感染者中,感染率最高的为58亚型.多重感染中,最高者为16亚型.结论TCT正常的宫颈糜烂患者中,依然有较高的HPV感染,对宫颈糜烂患者实施HPV检测与追踪,将有利于对宫颈癌高危人群的监控.  相似文献   

9.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告,全世界有二十多亿人有过去的或现在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其中三亿五千万是慢性HBV携带者。越早感染,越有可能成为慢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我国慢性HBV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通过母婴传播。包括垂直传播(宫内传播、产时传播及母乳喂养)和日常接触传播。由于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的使用,母婴传播率已由90%降低到10%。尽管接受免疫预防,仍有10%~15%的婴儿通过母婴传播发展为慢性HBV感染者。因此母婴阻断显得尤为重要,拉米夫定一直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药物。其在妊娠期使用,目前被列为妊娠C类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在孕晚期开始抗病毒治疗降低母婴传播是有效的且不影响胎儿发育。综述拉米夫定在慢性HBV感染孕妇中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既往有学者报道,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HBIG)可降低HBV母婴传播率[1,2],但亦有学者提出异议[3],认为妊娠期使用HBIG不能降低孕妇病毒载量,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无效[4,5].本研究分析了538例妊娠晚期使用HBIG和817例妊娠期未使用HBIG的HBV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资料,旨在探讨妊娠期使用HBIG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福建闽东地区畲族妇女宫颈HPV感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福建闽东地区畲族妇女进行宫颈人乳头状瘤病毒(HPV)亚型感染的筛查,以探讨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核酸分子杂交分型技术,对闽东地区19~73岁有性生活的畲族妇女进行宫颈HPV基因分型检测。结果165例样本中,HPV感染者41例,整体感染率24.85%。检出10种高危型HPV(HPV-16,18,31,33,45,52,56,58,59,68)34例,感染率为20.61%(34/165例);检出4种低危型HPV(HPV-6,53,44,CP8304)7例,感染率为4.24%(7/165例)。单一亚型占78.05%(32/41例),双重或多重亚型占21.95%(9/41例),以二重感染多见。感染率居前3位的是:HPV-52(8.48%)、HPV-58(5.45%)、HPV-16(4.85%)。结论闽东地区畲族妇女HPV感染率和多重感染比例均较高,以高危型HPV52型感染最多,HPV感染亚型分布有一定的区域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孕妇的羊水中HCV RNA,探讨HCV母婴传播的途径及HCV基因型。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和逆转录巢式PCR(RT-nPCR)技术,检测孕妇血清和羊水中的HCV RNA。对34例(研究组)血清HCV RNA阳性标本采用酶切分型法检测,依据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RFLP)图谱判断HCV基因型。另选40例正常孕妇(对照组)的血清和羊水作为对照。结果 在研究组孕妇羊水中仅有2例(5.95)检测出HCV RNA,病毒滴度分别为10^5、10^6拷贝/ml;对照组孕妇血清和羊水标本中均未检测出HCV RNA。研究组孕妇血清中HCV RNA阳性标本HCV基因分型为:Ⅱ型27例(79.4%),Ⅲ型5例(14.7%),Ⅱ/Ⅲ型混合型2例(5.9%)。结论 HCV感染孕妇的羊水中HCV RNA阳性率极低,提示羊水不是HC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HCV感染孕妇的HCV RNA基因型以Ⅱ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胎盘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通过对乙肝病毒 (HBV)母婴垂直传播者胎盘超微结构的观察 ,探讨 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细胞学机制。 方法 用 EL ISA双抗夹心法对孕妇静脉血及其胎儿脐血、新生儿静脉血进行 HBV检测。对 5例发生 HBV母婴垂直传播者胎盘用 JEM- 12 0 0 EM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  HBV双抗原阳性孕妇 6 0 %发生 HBV母婴垂直传播。HBV母婴垂直传播胎盘的超微结构改变有 :胎盘合体细胞内核糖体增多 ,微绒毛增多、变形 ,合体细胞变性坏死 ;胎盘屏障中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纤维蛋白样物沉积 ,合体细胞间隙、胞浆、细胞核内见多种病毒样颗粒。 结论  HBV可感染胎盘合体细胞并且在其中复制 ,从而使胎儿在宫内被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HBV阳性孕妇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预防HBV宫内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 78例乙肝表面抗原 (HBsAg)阳性孕妇分为两组 :预防组 30例 ,于孕 2 8、32、36周肌肉注射HBIG 3次 ,每次 2 0 0IU ;对照组 4 8例 ,只随访查体不用药。检测母儿血清乙肝标志物 (HBVM)和细胞因子IFN γ ,IL 12 ,IL 6水平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DAS ELISA) ,测定HBVDNA含量用荧光定量PCR(FQ PCR)技术。结果 :78例HB sAg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宫内感染 10例 ,宫内感染率为 12 .82 % .HBIG预防组孕妇的胎儿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预防组新生儿脐血清抗 HB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预防组孕妇血清中IFN γ ,IL 1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IL 6水平、HBVDNA含量则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结论 :孕妇HBIG被动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5.
沙眼衣原体及支原体的母婴传播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 CT)是引起女性生殖道感染的常见病原体,美国每年大约有400万新感染者[1]. CT分为15个亚型,亚型D-K可引起生殖道和眼部感染.支原体是寄居在生殖道和呼吸道黏膜的条件致病体,常见的两种生殖道支原体是人型支原体(mycoplasma hominis,Mh)和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 ).孕妇是沙眼衣原体和支原体的易感人群,孕妇下生殖道UU的感染率可高达80%,Mh的感染率为15%~70%.孕妇子宫颈CT感染率为3%~25%,平均约5%~7%[2].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实际应用中免疫预防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孕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能否减少HBV母婴感染。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镇江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224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以及250例儿童,结合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记录母亲孕期HBIG使用情况、子女出生后HBIG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资料,并采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及谷丙转氨酶(ALT)。其中69例儿童出生后免疫预防前采外周血检测HBV血清标志物。结果:250例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随访时年龄(3.3±1.6)岁,出生时检测HBV标志物的69例中,4例HB-sAg阳性,其中2例随访时HBsAg仍阳性,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也阳性,说明慢性感染,另外2例HBsAg转阴;1例出生时HBsAg阴性,但随访时转为阳性。另1例出生时未检测,随访时HBsAg阳性。因此共4例(1.6%)慢性感染HBV,其母亲均为HBeAg阳性。4例感染儿童中,2例出生时未注射HBIG,且未正规接种疫苗。随访的224例母亲中,215例明确孕期使用HBIG的情况;76例子女的母亲孕期注射了HBIG,1例(1.3%)HBsAg阳性,142例子女的139例母亲孕期未使用HBIG,3例(2.1%)HBsAg阳性(P>0.05)。结论:HBsAg阳性孕妇的子女经正规免疫预防后,HBV母婴阻断效果良好,部分预防失败是由于未实施正规预防。新生儿出生时HBV血清标志物不能作为诊断是否感染HBV的指标。孕晚期使用HBIG对阻断母婴感染无效。  相似文献   

17.
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胎儿窘迫发病原因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Yang H  Chen R  Li Z  Zhou G  Zhao Y  Cui D  Li S  Han C  Yang L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2,37(4):211-213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孕妇胎儿窘迫的病因、预后及治疗方法。方法:对81例妊娠期HBV表面抗原(HBsAg)、HBVe抗原(HBeAg)、HBV核心抗体(HBcAb)和HBV DNA均阳性,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其新生儿(研究组),85例无肝炎病毒感染,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及新生儿(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血清学检查结果、胎盘病理检查结果和胎儿预后进行分析,并对研究组中76例婴儿在出生后0、1、6月龄时分别注射酵母菌重组乙型肝炎疫苗10μg,24月龄时检测婴儿HBV表面抗体(HBsAb),以评价母婴HBV阻断效果。结果:(1)研究组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为38.3%,对照组为1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HBV感染胎盘可导致绒毛膜血管病。(3胎儿窘迫者,24月龄时母婴阻断率为78.6%,无胎儿窘迫者母婴HBV阻断率为91.7%,两 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妊娠合并HBV感染,可引起胎盘绒毛膜血管病,致使胎盘功能下降,临床表现为胎儿窘迫、进而导致HBV母婴阻断失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贵阳市高致癌性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亚型及感染特点。方法对907例高级别及以上病变(HSIL+)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进行HPV分型检测,分析HPV基因亚型的分布状况及感染状态。结果①HSIL组感染率最高的7种HPV亚型为HPV16、52、58、33、51、18及31型,ICC组感染率最高的7种HPV亚型为HPV16、58、18、33、39、52、53型;ICC组与HSIL组比较,HPV16型、18型感染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73,P 0.001;χ~2=7.817,P=0.005);②HSIL+患者以HPV单一型别感染为主,ICC组较HSIL组HPV多重型别感染率下降。结论 HPV16、18型是贵阳市宫颈癌高致癌性基因亚型,58、52、33型亦属常见高危亚型;HSIL+患者以HPV单一型别感染为主,HPV多重感染不增加宫颈癌的发病概率。  相似文献   

19.
大量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研究表明,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1].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宫颈正常的妇女中HPV感染率也较高,而这些HPV感染者大部分并未发展为宫颈癌,仅有小部分最终发生宫颈浸润癌,提示宿主自身的遗传因素对疾病的进展可能起决定性的影响.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位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Ⅲ类(MHCⅢ)基因区,并具有多态性.研究发现,TNFα基因的多态性影响TNFα基因的转录,从而影响TNFα基因的产生和活性,可能与宫颈癌的易感性有关[2].本研究对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子宫颈癌患者进行了HPV亚型感染及TNFα基因-30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早期妊娠(孕40~90d)HBsAg阳性孕妇绒毛细胞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复查血清HBsAg阳性的25例早期妊娠妇女血清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对其绒毛细胞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SABC)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HBVDNA,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绒毛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25例HBsAg阳性孕妇中,HBV感染率为32%(8/25);蜕膜细胞、滋养细胞和绒毛间质细胞均出现HBsAg或HBcAg的阳性染色,出现HBsAg或HBcAg阳性蜕膜细胞、滋养细胞和绒毛问质细胞的标本百分率分别为28%(7/25)、32%(8/25)和16%(4/25);滋养细胞间桥粒连接完整,并在滋养细胞的粗面内质网内可见HBsAg蛋白丝样结构和HBV样结构。结论HBV可感染早期妊娠绒毛细胞;HBV直接穿透滋养细胞问桥粒连接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