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四十年来,我国医学科学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建设医药卫生事业和提高学术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回顾医学科学事业发展的历史、方向、道路和成效,及其在防治疾病、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对深化医学科研管理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中国医学科学事业发展概况中国古老的医药学作为一门科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世界医学发展作出了贡献。我国许多伟大的医药学家在医学各个领域的科学实践,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  相似文献   

2.
试论新医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当今世界新医学模式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医学模式决定着人们对人的生命、生理、病理、预防、治疗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并用以指导医学实践活动。本文所论述的新医学模式,是依据并发展了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相似文献   

3.
郑宏 《中国卫生》2008,(3):88-8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疾病模式的转变,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需要,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医疗卫生事业不适应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医学科学发展至今,其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生转变。卫生部专科医师培养标准总则中明确指出:为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需要,完善我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医师队伍整体素质,应逐步建立专科医师培训制度。  相似文献   

5.
吴军 《现代医院》2004,4(9):98-99
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以肿瘤治疗为特色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接受多所大院校医疗、影像、放射、检验、全科及护理等专业学生实习。随着卫生事业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改革的深入及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如何联系实际,提高实习生的综合素质,适应21世纪医学科技发展的需要,是临床教学医院需要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适应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合理调整专业防治机构的规模和功能,集中卫生科技防病优势,由原来7个防治站所,改革重组为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笔者就其前身某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加以总结,供今后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深化教学改革 造就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 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弊端 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但从适应预防医学的快速发展和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来看,传统的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就显得越来越不完善,其中主要不足有:1.1课程体系不合理,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属于医学教育范畴,其课程体系是在临床医学教育基础上略加改造而形成的。尽管在课程设置上增添了卫生科学、卫生统计等内容,但仍然围于生物医学模式,远远适应不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即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2 课程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工作的需要 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由于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制约,大部分课程内容仍然停留在80年代初的认识上,适应不了现代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8.
上海发展全科医学的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科医学是一门研究对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持续的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的医学专科,全科医学有许特点,它与社区初级卫生保健紧密相关,上海发展全科医学有四方面的必要性:(1)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2)有利于均衡卫生资源的利用;(3)有利于适应老龄化城市的需要;(40有利于适应上海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文章还提出了上海发展全科医学的可能性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王均乐  王瑾 《山东卫生》2007,(12):46-46
“医学模式”这个词对于从事医学职业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医学模式的作用和价值不是所有从事医学或卫生的人都清楚。医学模式的意义在于,医学模式是在不同历史阶段和医学科学水平下,观察与处理医学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对人类健康与疾病总体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它的核心就是医学观。换句话讲,医学模式是对医学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观念概基础上,进一步摆正健康与疾病谁先谁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学模式与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转变,家庭医学已受到社会的关注,我院自1992年开展家庭医疗服务以来,至1994年12月,为社区7165人提供各方面医疗服务24194人次。我们的统计资料显示,社区人群对家庭医疗的需求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解决看病难、住院难为第一需要;接受家庭医疗者的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70.8%;疾病谱顺位中心脑血管病高居榜首;全院有758名各层次的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完成1721个工作日。家庭医学是当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医疗市场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适应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在家庭医学发展中,存在着全科医生缺乏、家庭医学意识不强及模式不统一等问题,需要我们去不断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论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当今医学模式变的观点出发,论述了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其中概括起来如下特点:(1)分化与综合相结合,向以交叉综合为主的方向发展;(2)研究方法上宏观与微观并重,推动预防医学全面发展;(3)研究器质疾病预防的同时,重视心理,精神和行为因素对健康的影响;(4)防病与保健相结合,增强身体素质,提高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5)医学预防必须向社会预防为主的方向发展,才能适应医学模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论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艳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1):253-255
高等医学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本身的需要,也是健康新概念和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更是正确处理医患关系的需要。高等医学院校可从改革课程、营造浓郁健康的人文环境、应用和建立STS社区卫生服务教育模式三方面入手,科学、高效地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之成长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中国现代急救医学的发展李宗浩作者单位:100031北京急救中心(一)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急救医学事业,纷纷建立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和开展急救医学的研究工作,急救医学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这种发展,从本质上讲是对传统的急救机构,急救工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与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康复医学与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有巨大的差距,其进一步发展遇到了亟待解决的瓶颈。面对国人对康复医疗的巨大需求,康复医学亟待解决健全机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技术设备等诸多问题。因此应适应时代需要,改革创新,大力建设中国特色康复医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医学模式的发展对以医疗技术为主的医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了致病因素绝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社会、心理综合因素的结果。本文通过对医学模式发展的论述,试图说明医院现代化必须是建立在符合并满足病人需求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化医院。  相似文献   

16.
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医学科研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的医学科研管理姚树印柏志医学科研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是如何理解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对于这个问题,同道们结合本职工作,提出了许多富有见解的论述,在医学科研管理的学术会议和杂志上进行了交流。现...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与完善,对预防医学事业人才的培养与需要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预防医学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机遇和挑战。如何及时调整预防医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适应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求,这是摆在预防医学教学部门的重大课题。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卫生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实施整体护理制度是我国护理工作适应医学新模式的重大变革。提高广大护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使之适应整体护理的需要,是保证整体护理工作顺利实施和巩固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努力探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适合整体护理模式需要的、培养和提高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的新途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USB在便携式医学仪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医学模式发展的需要,本文主要从便携式智能医学仪器的角度出发,对USB接口技术的发展、特点、现代医学仪器的发展现状及USB在便携式医学仪器的应用前景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疾病谱改变、人口老龄化,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重大举措。为了确保这一新的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医学检验的质量监控以及检验结果的信息管理,如何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当务之急。笔者就医学检验实验室分析前后的信息管理模式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各服务团队研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