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陈华 《中国妇幼保健》2020,(6):1095-1098
目的探讨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孕晚期需氧菌性阴道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阴道微环境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孕晚期需氧菌性阴道炎患者1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71。对照组给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乳杆菌活菌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阴道微环境变化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阴道乳酸杆菌正常率、菌群多样性正常率及阴道微生态正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乳酸杆菌正常率、菌群多样性正常率及阴道微生态正常率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治疗前,两组患者阴道p 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两组患者阴道p H值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研究组患者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阴道用乳杆菌活菌胶囊联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在有效治疗妊娠期阴道炎的同时能够改善阴道的微生态环境,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陈丽影 《智慧健康》2023,(18):83-86
目的 观察妇阴康洗剂改善阴道微生态失调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6月在本院进行阴道炎治疗后阴道微生态检查提示微生态失调状态的女性患者2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47例)和对照组(145例),对照组应用乳酸菌阴道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妇阴康洗剂阴道灌注治疗,两组均用药7d。治疗7d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阴道炎复发情况、乳酸杆菌和白细胞计数情况、菌群多样性和密集度情况,并考察治疗前后阴道pH酸碱度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有效率98.64%,阴道炎复发率2.0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阴道分泌物白细胞等炎症反应指标、pH值和乳杆菌功能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妇阴康洗剂在调节阴道微生态环境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可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阴道微生态与早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2年7月杭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妊娠期孕产妇280例为研究对象,研究妊娠期孕产妇阴道分泌物和阴道微生态检测状况,分析妊娠期孕产妇不同妊娠结局和阴道微环境检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念珠菌感染阳性组pH值> 4.5的患者占57.14%(12/21),高于阴性组6.56%(17/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524,P<0.05);念珠菌感染阳性组乳酸杆菌减少患者占80.95%(17/21),高于阴性组6.18%(16/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446,P<0.05);念珠菌感染阳性组阴道Ⅲ~Ⅳ清洁度患者占90.48%(19/21),高于阴性组5.02%(13/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14,P<0.05)。妊娠早期与妊娠晚期孕产妇阴道微环境pH值、乳酸杆菌及清洁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产孕产妇阴道念珠菌、滴虫及细菌性阴道病(BV)感染率(46...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阴道微生态相关指标与宫腔粘连(IUA)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8年6月-2020年12月本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者临床资料,其中IUA患者(IUA组)和宫腔正常(对照组),IUA分为轻度粘连组、中度粘连组、重度粘连组。各组妇女均宫腔镜检查前行阴道微生态检测。结果:IUA组阴道微生态菌群密集度Ⅰ、Ⅳ级,菌群多样性Ⅰ、Ⅳ级,优势菌为非乳杆菌、PH值4.5、滴虫、细菌性阴道病、过氧化氢(H_2O_2)阳性率、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阳性率、唾液酸苷酶(SNA)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真菌的检出率、白细胞酯酶(LE)阳性率、β-葡萄糖醛酸酶(GUS)阳性率两组无差异(P0.05);菌群多样性Ⅰ、Ⅳ级,细菌性阴道病、H_2O_2阳性、SNA阳性是IU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IUA中,重度粘连患者阴道微生态菌群多样性Ⅰ、Ⅳ级,优势菌为非乳杆菌、PH值4.5、细菌性阴道病、H_2O_2阳性率、SNA阳性率均高于轻度粘连及中度粘连患者(P0.05),轻度粘连与中度粘连上述指标无差异(P0.05),各粘连组阴道菌群密集度、滴虫检出率、NAG阳性率未见差异(P0.05);菌群多样性Ⅰ、Ⅳ级,细菌性阴道病、SNA阳性是重度IUA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失衡与IUA的发生有关,尤其是重度IUA,应引起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及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阴道菌群分布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以2019年3月—2020年7月104例胎膜早破孕妇设为胎膜早破组,107例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设为妊娠糖尿病组和109例正常妊娠孕妇设为正常妊娠组,均予阴道分泌物检查。比较3组在阴道菌群分布情况,观察3组在早产、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低体质量出生儿等妊娠结局情况。结果胎膜早破组优势菌群、革兰阳性杆菌、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比率分别为48.08%、18.27%、15.37%、13.46%,妊娠期糖尿病组分别为58.88%、14.02%、12.15%、11.21%,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菌分布上,胎膜早破组大肠埃希菌和阴道加德纳菌发生率28.85%、33.65%,而妊娠期糖尿病组白色假丝酵母菌发生率43.93%,均显著高于同期其他病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组和妊娠期糖尿病组阴道菌群密集度、多样性均以Ⅱ、Ⅲ级多见,均>47%,和正常妊娠组比较差异显著,微生态失调率分别为90.38%、83.18%,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的13.76%(P<0.01)。胎膜早破阴道微生态失调在早产、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低体质量出生儿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妊娠期糖尿病组阴道微生态失调在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膜早破和妊娠期糖尿病均会出现阴道菌群失调,胎膜早破以大肠埃希菌和阴道加德纳菌为主,而妊娠期糖尿病则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微生态失调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以新生儿感染、产褥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6.
王叶平  黄引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2):1825-1829
目的:了解不同孕期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评价血清E2与阴道酸碱度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与妊娠不良结局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常规进行产前检查的健康无症状单胎妊娠妇女101例分早孕期组(≤13周)36例、中孕期组(13~28周)35例及晚孕期组(≥28周)3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pH值、H2O2含量检测及细菌培养,并经革兰染色后在油镜下观察,进行阴道微生态(阴道菌群的密集度、多样性、优势菌、炎症反应状况等)状况评价。同时检测其血清E2水平,观察妊娠结局:胎膜早破、早产、产褥感染、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结果:①随着孕周的增加,血清E2升高,但没有发现随着E2升高阴道pH值下降;妊娠期不同孕期阴道pH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妊娠各期均有无症状细菌性阴道病(BV)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发生,且发生率较高。③阴道菌群状况: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有不同比例的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阴道常规镜检妊娠各期总的假丝酵母菌阳性率为6.93%(7/101),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阳性率为14.85%(15/101),其中白假丝酵母菌、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阳性率分别为60.00%(9/15)、26.67%(4/15)、6.67%(1/15),阴道菌群中可检出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链球菌等。④妊娠结局:101例孕妇中阴道微生态正常者72例,阴道微生态失调者29例,阴道微生态正常组胎膜早破发生率明显低于阴道微生态失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 Apgar评分、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率及产褥感染率因例数太少无法比较。结论:健康无症状妊娠期妇女在不同孕期阴道微生态改变明显,微生态失调发生率高,其中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感染在妊娠期阴道炎中居首位,培养显示以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为主,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和克柔假丝酵母菌。对妊娠期阴道微生态状况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阴道微生物菌落的变化及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7年2月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180例GDM孕妇为研究组,另选同期在该院产检并分娩的120例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两组孕妇产检时进行阴道微生态检查,统计阴道微生态异常及孕期细菌性阴道病(BV)累计发生率,分娩后,统计并比较两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研究组阴道微生态异常发生率(37.7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00%(P<0.05),其中研究组菌群密集度、菌群多样性较差,p H值较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间研究组中阴道微生态异常孕妇BV发生率显著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P<0.05),而对照组中阴道微生态异常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BV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阴道微生态异常孕妇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窒息、新生儿鹅口疮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P<0.05),流产、产褥感染、低体质量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阴道微生态异常孕妇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明显高于阴道微生态正常孕妇(P>0.05),其他不良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M可增加阴道微生态异常及BV发生风险,从而影响母体及胎儿健康,增加不良妊娠及新生儿结局,临床应积极控制GDM孕妇血糖水平,防止阴道微生物菌落变化影响母婴健康。  相似文献   

8.
<正>女性阴道是一个复杂的微生态体系,由阴道的解剖结构、微生态菌群、局部免疫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共同组成。正常健康妇女阴道内容纳多种微生物群落,以乳杆菌占主导地位,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处于动态平衡。妊娠期由于雌孕激素等明显增  相似文献   

9.
兰星  李媛  李莎 《中国妇幼保健》2023,(14):2550-255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阴道微生态状况与绒毛膜羊膜炎和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22年10月绍兴市中心医院医共体总院收治的60例GDM患者作为GDM组,另选取同期健康孕妇60例作为对照(NC组),比较两组阴道微生态状况。根据GDM患者是否发生阴道微生态失衡分为微生态失衡组和微生态正常组,比较两组绒毛膜羊膜炎和妊娠结局,并分析其与绒毛膜羊膜炎和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GDM组H2O2<2μmol/L、乳杆菌阴性、pH值>4.5、阴道菌群密度Ⅰ或Ⅳ级、菌群多样性Ⅰ或Ⅳ级的发生率高于NC组(χ^(2)=4.183、5.551、5.175、8.640、9.090,均P<0.05);微生态失衡组绒毛膜羊膜炎、产褥感染、胎儿窒息及总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高于微生态正常组(χ^(2)=5.841、5.455、4.411,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阴道微生态状况与绒毛膜羊膜炎和不良妊娠结局均呈正相关(r=3.892;r=5.106,均P<0.05)。结论GDM患者有较高的阴道微生态失衡发生率,且其与绒毛膜羊膜炎和不良妊娠结局相关,临床应密切监控阴道微生态,以期改善GDM患者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
<正>阴道微生态是人体内重要的微生态体系之一,由阴道的解剖结构、微生物菌群、局部免疫系统及机体的内分泌调节功能组成~([1]),人类对阴道微生态理解的进步基于16s rRNA阴道菌群的基因测序。早期的阴道微生物分子研究始于10多年前,当时的研究者使用克隆扩增和凝胶电泳等技术来测序。这些研究发现了一些之前认为不属于阴道微生态的生物体,包括乳杆菌、奇异菌、纤毛菌、球菌等。近6年来,大通  相似文献   

11.
妊娠妇女阴道微生态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佳聪  任慕兰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9):4535-4538
目的:探讨不同妊娠期妇女的阴道微生态状况及影响阴道微生态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健康妊娠期妇女91例,进行问卷调查,采集阴道分泌物和脱落细胞,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价。结果:不同孕期妊娠妇女之间阴道pH值、乳酸杆菌优势率、致密核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妊娠期健康妇女阴道pH值与阴道上皮细胞致密核指数(KI)负相关,与乳酸杆菌优势率负相关;与阴道pH值相关的因素有年龄、产次、既往阴道炎病史及性伴侣文化程度;与阴道乳酸杆菌优势率有关的因素有年龄、产次及性伴侣文化程度;16例无阴道自觉症状、阴道清洁度正常的"健康"妊娠期妇女,微生态评价处于失调状态。结论:不同妊娠期健康妇女脱落细胞致密核指数、乳酸杆菌优势率、阴道pH值无明显差异;妊娠期妇女阴道微生态的影响因素有年龄、产次、既往阴道炎病史及性伴侣文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阴道微生态可能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易感性中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阴道微生态与HPV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妇女保健科进行体检的1000名30~65岁女性。受检者均常规进行阴道微生态评估和HPV分型检测。根据HPV分型检测结果将受检者分为以下两组:1.HPV感染阳性组(HPV+组, n=235); 2.HPV感染阴性组(HPV-组, n=765)。利用卡方检验比较分析HPV+组和HPV-组间的阴道微生态差异。 结果 HPV+组女性阴道pH值>4.5的发生率更高(57.87% vs 35.16%; OR=2.05, 95%CI=1.22~2.87),细菌性阴道病患病率更高 (15.74% vs 9.41%; OR=2.23, 95%CI:1.34~3.15),且异常菌群密集度(63.40% vs 33.07%; OR=1.94, 95%CI:1.32~2.56)和异常菌群多样性65.53% vs 31.37%; OR=1.89, 95%CI 1.12~2.63)的发生率也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滴虫性阴道炎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患病率无差异。 结论 阴道微生态和HPV感染有显著相关性。较高的阴道pH值、细菌性阴道病以及异常的阴道菌群密集度和多样性增加了HPV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菌性阴道病联合检测技术在阴道合并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52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分别进行过氧化氢浓度、唾液酸酶和白细胞酯酶三项联合测定,同时用生理盐水湿片显微镜镜检。结果:应用BV三项联合技术结合湿片镜检测定352例患者的阴道分泌物,BV阳性61例,阳性率17.3%。在61例BV患者中合并霉菌性阴道炎14例,占BV患者23.0%,合并感染滴虫性阴道炎4例,占BV患者6.6%。结论:三项联合检测操作简单、快速、准确,从功能上反映了阴道正常菌和致病菌的指标,可作为阴道分泌物常规检查项目,通过对阴道微生态的评价,可对阴道合并感染进行常规筛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妊娠晚期孕妇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不同微生态状况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全南县200例妊娠晚期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产前检查,取阴道分泌物做假丝酵母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检查,观察阴道菌群密集度、优势菌、多样性、炎症反应。根据阴道微生态状况和症状分为正常、异常无症状和异常有症状孕妇,分别纳入正常组(146例),无症状组(21例)和有症状组(33例),比较3组孕妇阴道菌群特征及妊娠结局。结果 54例阴道菌群异常孕妇共检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19例,支原体感染17例,细菌性阴道病(bacterial vaginosis,BV)8例,滴虫性阴道炎(trichomonas vaginitis,TV)5例,衣原体感染4例,淋菌1例。症状组孕妇以VVC感染最多见,占42.4%;无症状组孕妇以支原体感染最多见,占42.9%;两组孕妇菌群异常检出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产褥感染发生率症状组高于无症状组和对照组(P0.05),无症状组高于正常组(P0.05);症状组新生儿感染、新生儿黄疸发生率高于无症状组和正常组(P0.05)。结论妊娠晚期阴道微生态环境可影响妊娠结局,有自觉症状孕妇应积极治疗,无症状孕妇应定期检查并恢复阴道微生态平衡,从而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黄新颜  陈敏枝  蒋敏  刘丹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588-2591
目的:探讨产后6周妇女阴道菌群分布情况,研究微生物制剂(阴道乳杆菌胶囊)对恢复产后妇女阴道内环境,预防生殖道感染发生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1 453例产后6周妇女阴道分泌物,采用革兰氏染色法检查,进行Nugent评分,了解产后6周妇女阴道内环境状态及乳酸杆菌和条件致病菌分布情况。结果:11 453例产后6周妇女Nugent评分正常5 216例,临界5 342例,细菌性阴道病535例,阴道假丝酵母菌339例和滴虫21例。11 453例产后6周妇女有6 237例发生阴道炎症,疾病构成比以非特异性阴道炎为主5 342例,特异性阴道炎较为少见。所有产后6周妇女阴道pH值均为5.0以上。在所有涂片中,被认为在维持正常阴道微生态平衡中起关键作用的乳杆菌数量和比例明显不足。300例产后6周阴道分泌物正常妇女阴道内放置乳酸杆菌活菌胶囊,观察1年,结果显示研究组阴道pH明显降低,接近正常女性阴道pH水平(P<0.05);且阴道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增多(P<0.05);同时产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阴道炎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6周妇女阴道炎症以非特异性阴道炎为主,细菌性阴道病、真菌性阴道炎和滴虫性阴道炎较少见。乳杆菌胶囊作为生态治疗的活菌制剂,既能预防阴道感染,又无不良反应,还可以减少产后妇女阴道炎的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妇和育龄妇女阴道微生态的状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控制妇女阴道菌群失衡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医院门诊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育龄妇女1500例,为育龄组,妊娠妇女1200例为妊娠组,对阴道分泌物微生态及相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妊娠组菌群正常为62.50%(750/1200),高于育龄组的55.93%(839/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细菌性阴道病检出率8.50%(348/1200),低于育龄组的11.93%(179/1500)(P〈0.05);妊娠组pH为4.22±0.77,低于育龄组的4.62±0.84(P〈0.05);妊娠组H,0,和白细胞酯酶阳性率分别为(2.51±0.49)μmol/L和8.42%(101/1200),育龄组为(2.28±0.41)μmol/L和11.20%(165/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FSH和E2分别为(13.58±3.63)U/L和(421.09±42.47)pmol/L,均高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检出率为39.58%(475/1200),高于育龄组的34.87%(523/1500)(P〈0.05);妊娠组大肠埃希菌和支原体分别为11.33%(136/1200)和10.08%(121/1200),均低于育龄组(P〈0.05);妊娠组乳酸杆菌强度大于育龄组(P〈0.01)。结论妊娠组雌激素水平较育龄组高,阴道乳酸杆菌数量多于育龄组,pH值升高,阴道微生态好于育龄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和阴道微生态状况对妇女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SIL)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在浙江萧山医院接受治疗的SIL患者共计113例,根据患者病变程度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患者32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患者81例。分析患者HPV分型情况,并评估阴道微生态与SIL的关系。结果 113例SIL患者共检出HPV阳性患者80例,占70.80%;HPV阳性患者中占比最高的4种亚型分别为HPV16(31例,占38.75%)、HPV52(14例,占17.50%)、HPV58(8例,占10.0%)、HPV18(8例,占10.0%);HSIL患者HPV阳性率(83.95%)显著高于LSIL患者(37.5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628,P=0.004);HSIL组患者阴道分泌物pH值高于LSIL组患者(t=2.743,P=0.017);HSIL组患者过氧化氢浓度阳性率及乳酸杆菌阳性率显著低于LSIL组(P<0.05),白细胞酯酶阳性率显著高于LSIL组患者(P<0.05);高危HPV(HR-HPV)患者菌群密集度分级、菌群多样性、乳酸菌分级、需氧菌性阴道病(AV)、细菌性阴道病(BV)、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检出率与低危HPV(LR-HPV)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微生态与HR-HPV感染关系密切,阴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宫颈HR-HPV的感染,HR-HPV可能会导致SIL进一步发展为HSIL甚至宫颈癌,提示临床对HSIL应该及时纠正阴道微生态平衡,提高患者的宫颈局部免疫,对宫颈癌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杆菌对细菌性阴道病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建立小鼠混合感染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阴道病模型,除妇炎康凝胶治疗组外,其余治疗组分别应用不同浓度的乳杆菌冲洗液进行治疗,以阴道分泌物的菌群分析和阴道粘膜炎症的治愈程度为指标,评价乳杆菌洗液的疗效。结果:乳杆菌治疗组均可以达到调整阴道内菌群失调,减少阴道病症的疗效,中高浓度乳杆菌治疗组的疗效优于低浓度组(P<0.05),且乳杆菌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妇炎康组(P<0.05)。结论:乳杆菌对细菌性阴道病模型小鼠的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旨在通过对山西省564例确诊的宫颈上皮内瘤变(LSIL)妇女基线及随访的阴道微环境相关数据的整理,分析阴道微环境对LSIL进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山西省阳曲、介休两地489例LSIL患者人口学特征和阴道微环境对LSIL结局的影响,其中LSIL消退者400例设为对照组,未消退组89例设为观察组。结果队列患者年龄为(51. 00±9. 18)岁,46~55岁之间的人数最多(43. 0%),43. 1%的患者家庭年收入在1万~3万元之间。患者本人吸烟率为1. 8%,而有306例(62. 6%)患者被动吸烟。大部分LSIL患者的怀孕次数都在3次左右,71. 6%女性的阴道p H值不正常(p H>4. 5),28. 4%女性p H正常(p H≤4. 5)。患有阴道炎的女性占比56. 6%。年龄、接受教育年限、家庭收入、是否吸烟、是否被动吸烟、怀孕次数、流产次数以及是否患有阴道炎对LSIL是否进展无影响(P>0. 05);产次和阴道p H对LSIL在2年内能否消退有一定提示作用(P<0. 05)。结论在宫颈癌防治工作中,对产次较多、阴道p H值异常的LSIL患者提高随访率,可以及早发现病情的进展,从而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治疗,保证女性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