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营养历程:对未来临床营养与代谢的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营养支持开始于30年前,实践证明只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婴儿也能生长发育.30年来营养领域进展很快,包括脂肪乳剂的产生和改进、对维生素和微营养素的需求及其代谢的认识、对临床营养中生长因子的潜能及氨基酸代谢认识的提高.除了热量测定和双能源X线吸收测定法(DEXA)之外,还包括经外周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和经内镜胃造瘘术(PEG)在内的新的营养供应方式,不仅使营养支持和营养评估更加安全有效,也给我们临床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输注技术、营养代谢及疾病代谢研究的发展,营养支持的概念及技术不断的改进和更新,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重视,在临床应用中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营养支持(nutrition support)这一国际上应用40余年,国内应用30年左右的专业名词目前仍然在国内外广泛使用.营养支持的理念较为宽泛,包括(1)营养补充;(2)营养支持;(3)营养治疗.由于营养支持这一名词已经不能全面准确地显示营养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美国肠外与肠内营养学会在指南中采用“营养支持治疗”或“营养支持疗法”(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这一名词.营养支持疗法仍然包括营养的补充、支持、治疗3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通过15例胰腺炎患者采取外周静脉营养治疗所取得的显著疗效,无一例与外周静脉营养有关的并发症发生,阐明了外周静脉营养推广于临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外周静脉营养中应注意的问题:心理护理;严格无菌操作;血管的保护;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各项代谢指标的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食管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传统的完全胃肠外营养组,每组30例.肠内营养组为术中将鼻肠营养管置入患者的十二指肠降部,术后12h开始经鼻肠营养管通过输液泵滴注肠内营养剂(能全力),术后6d给予全肠内营养.肠外营养组为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待肠功能恢复后逐渐过度到肠内营养.观察两种方法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及实验室的生化指标.结果肠内营养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肠外营养组提前10~14h,输液量明显减少,缩短了住院日,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结论食道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维持机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而且安全、有效、经济.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与分析住院患者全营养混合液(TNA)临床应用情况.方法 前瞻性分析1208例患者的营养风险、科室分布、TNA使用时间、输液途径等.结果使用TNA的患者遍及临床各科室.欧洲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3分的患者1090例,占90.2%,<3分的患者118例,占9.8%.接受TNA治疗时间<5 d者495例,占41%.接受TNA治疗时间≤14d者908例,其中使用中心静脉插管占12%,使用外周静脉插管占88%;接受TNA治疗时间>14d者300例,其中使用中心静脉插管占95%,使用外周静脉插管占5%.结论 TNA应用广泛,但还需进一步规范与完善.应加强全面的临床营养培训,并进一步推广NRS 2002的应用,推荐采用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输液途径.  相似文献   

6.
精氨酸——免疫营养中的“双刃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营养(immunonutrition)是临床营养领域进展最迅速的分支之一.其核心是在普通营养配方基础上添加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营养素,利用其药理作用对疾病主动干预,在细胞和分子水平调节机体的代谢、应激和防御,以达到改善病人预后的目的[1].目前用于临床治疗的特殊营养素包括谷氨酰胺(Gin)、精氨酸(Arg)、鱼油、核苷酸、膳食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益生菌等.其疗效比较肯定,应用也比较安全,但Arg应用于重症病人的疗效和安全性存在较大争议.以下对此重点探讨,供同道讨论.  相似文献   

7.
肠内营养制剂(EN)具有方便、经济、使用安全、较易监护的优点,当消化道尚有部分功能可取得与肠外营养(PN)相同的效果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颅脑损伤的病人在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产生一系列临床和代谢改变,如机体能量代谢增高、蛋白质分解代谢加速、糖代谢紊乱等导致营养  相似文献   

8.
临床营养支持根据供给途径的不同分为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两种.随着对肠道是外科应激的中心器官及肠源性感染的深入认识[1],EN已成为外科营养支持的首选方法.EN是指经口摄食或经鼻胃(肠)管或胃肠造口管输注EN液,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临床上经鼻肠管行EN支持比较普遍,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基本掌握了EN输注的温度、速度和浓度要求,但王婷等[2]提出,在临床工作中,EN的安全问题仍需加强.为了减少鼻肠管EN不良并发症的发生,保证病人EN期间安全,现就鼻肠管EN期间的安全护理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9.
成人烧伤与临床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指南与规范编委会)背景烧伤是一种常见创伤,也是研究创伤应激和营养代谢的典型模型,因为随着烧伤面积和深度的增加,机体代谢反应和能耗也相应增加。同时,创面的修复往往需要更多的营养补充。因此,临床上营养(代谢)支持已成为烧伤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获得共识。烧伤是外科和创伤的一部分,一级数据主要来源于Medline有关烧伤和营养支持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有关烧伤营养支持的指南主要包括:(1)Specif-ic guidelines for disease-adults(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Professional Associ…  相似文献   

10.
腹部大手术后不同时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4例腹部大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术后分别接受普通静脉输液、早期肠内营养(术后第1天开始)及晚期肠内营养(肠功能恢复后开始).观察病人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营养指标(体重、氮平衡、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变化及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结果发现:早期和晚期肠内营养均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晚期肠内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具有更好的节氮效应,而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相同.结果表明腹部大手术后行肠内营养时,以早期应用为好.  相似文献   

11.
肠内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中阐述了肠内、肠外营养的并发症。胃肠道外营养的并发症主要有:(1)导管并发症;(2)感染并发症;(3)代谢并发症。肠道内营养的主要并发症是腹泻、恶心呕吐、倾倒综合征及代谢并发症。依靠健全的营养支持来管理肠外、肠内营养是减少各类并发症的中心环节。特别对长期需要肠外营养的家庭TPN病人营养支持组的管理和指导更属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营养混合液配制柜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全营养混合液配制柜,可于临床上进行静脉输液的配制,提供了一个新颖、多功能、体积小、可移动的无菌输液配制柜。临床应用表明其操作空间可保持良好的无菌环境,在500例次的配制液体输用中,无输液反应等不良后果发生,减轻了护士工作量,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操作简单、安全、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3.
柳郁  周群 《中国保健》2006,14(2):40-41
目的探讨COPD患者骨质疏松和不同营养状态间关系.方法通过对COPD患者进行%IBW,TST,AMS,CHL,AIb,Trf,PALb营养参数及外周血总淋巴细胞计数(TLG)的测定,以及骨质代谢参数骨密度(BMC)、骨钙素(BGP)、降钙素(CT)、血清钙(Sca)的测定,经统计学处理,进行P值计算及相关分析.结果与结论COPD患者确实存在着骨质疏松,COPD患者的营养状态与骨质疏松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腹部手术病人应用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腹部外科围手术期病人胃肠外营养与普通输液的代谢效应。 方法:37例腹部外科病人分成两组,胃肠外营养组接受肠外营养,普通输液组接受以葡萄糖供能为主的治疗。术前和术后1周观察血红蛋白、总淋巴细胞计数、血生化、血浆蛋白、氮平衡和体重等的变化。 结果:胃肠外营养组血浆白蛋白、氮平衡比术前增加而普通输液组的体重、血浆白蛋白水平下降,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适当的肠外  相似文献   

15.
重危病人的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0 引言 危重病人机体的高代谢反应,可迅速导致营养不良的发生,使免疫功能下降及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及早给予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近2年来,我科应用肠外营养(PN)和肠内营养(EN)支持治疗41例危重病人,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重症病人营养治疗个体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1968年Dudrick与 Wilmore 倡用静脉内营养(intravenous hyperalimentation)至今已历时40年.临床营养代谢、营养制剂和输注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它在治疗学中所起的作用已远远超过营养供给的范畴,对危重症与营养不良病人的治疗,起着补充、治疗以及药物性的作用.它不再是为病人提供能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以保持体质与氮平衡,而是朝着维护细胞、组织器官功能、促进病人康复的方向发展.20世纪 80年代后,对肠道功能有了再认识,重视了肠道屏障功能,发现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后,将出现细菌易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由此而引起代谢紊乱,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脓毒症(sepsis),是很多危重病人出现继发性MODS、脓毒症等肠源性感染的源头.而肠黏膜的修复、增长需有食糜与肠黏膜直接接触,对肠内营养的需要性有了进一步提高.概括起来,营养支持除供给营养外,还具有免疫调控、减轻氧化应激、维护胃肠功能与结构、降低炎症反应和改善病人生存率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2012年9月进行的第一届〈美国营养学会(ASN)/美国临床营养杂志(AJCN)-中华临床营养杂志(CJCN)作者培训工作坊(Workshop)〉上,56位来自美国营养学会的临床营养专家、编辑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编辑专家以及临床营养研究有关专家们,就"如何选题"、"如何进行临床研究设计"、"如何选择目标期刊"、"提高文章可读性"、"科研不端与出版伦理"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与研讨,发言专家学者和作者们面对面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凸显了工作坊这种会议形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自制复合全营养膳对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总结自制复合全营养膳对411例重症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应用情况. 方法:观察复合全营养膳对胸科术后和脑卒中病人的肠内营养支持效果和管饲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并发症的影响,并对长期应用该制剂病人的血清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Cr)进行测定. 结果: ①复合全营养膳与常规肠外营养支持和常用商品肠内营养制剂相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间的体重、血清总蛋白(TP)、血清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肱三头肌皮皱厚度(TSF)、臂肌围 (AMC)均无显著差异,都维持在较好水平.实验组营养治疗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 ②18例长期管饲肠内营养支持病人血清TG、CH、TP、Alb、K 、Na 以及有关肝、肾功能生化指标测定均无明显异常改变; ③246例管饲营养支持病人中,胃肠并发症发生率与腹泻发生率分别为21.1%和6.9%. 结论:自制复合全营养膳对重症病人肠内营养支持具有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长期应用对机体物质代谢、肝肾功能无明显影响以及营养治疗费用低等特点,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9.
肠外肠内营养在中国北京地区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肠外肠内营养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肠外肠内营养在外科治疗中的意义在于:(1)外科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功能障碍不能正常摄取营养;(2)创伤手术后发生肠瘘或大部小肠切除后短肠综合征致营养吸收障碍;(3)严重感染,进食不足.以上情况均需给予营养支持.除此之外,创伤和感染可引起体内一系列炎症反应以及内分泌和代谢反应,表现为高分解代谢,负氮平衡,体内蛋白质、主要是肌肉蛋白耗损,严重者使伤口愈合迟缓,甚至切口裂开,免疫功能障碍,术后并发感染,甚至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  相似文献   

20.
目的:筛查克罗恩病(CD)住院病人的营养风险的发生情况. 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方法,对118例CD住院病人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CD活动指数(CDAI)将其分为临床缓解期、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和重度活动期,对比各组间营养风险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CD住院病人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75.4%.其中临床缓解期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8.7%,轻度活动期病人为85.7%,中度活动期病人为88.2%,重度活动期为100%.临床缓解期与各活动期营养风险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CD住院病人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发生率,活动期CD病人较缓解期病人营养风险发生率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