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并探讨涎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S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4例涎腺分泌性癌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收集分析4例涎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4例肿瘤均发生在腮腺,患者年龄为30岁~55岁,中位年龄为40岁;肿瘤直径为0.5 cm~3.0 cm;肿瘤组织均界限清楚,2例大部分切面灰白实性,质地中等;1例切面实性,灰粉灰黄相杂,质软易碎;1例呈囊实性改变,实性区质软灰粉色。镜下观察,肿瘤细胞排列成多种结构,可呈微囊、大囊及腺管内乳头状排列。肿瘤细胞界限不清,胞浆丰富,呈嗜酸性或空泡状,具有圆形或卵圆形的细胞核,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及坏死少见。4例肿瘤细胞CK5/6、p63均为阴性表达,肿瘤细胞均弥漫强表达S100、Mammaglobin,弥漫表达CKAE1/AE3、CK7、CK8、Vimentin,大部分肿瘤区域DOG1表达缺失,仅在少数瘤巢周或腔缘弱阳性,而Ki67增殖指数约10%。结论:发生于涎腺的分泌性癌类似于乳腺的分泌性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由于其典型的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免疫组化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SC)的分子遗传学特点、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2例罕见的腮腺SC进行组织形态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性患者2例,年龄分别为37岁和45岁,均因发现左面部无痛渐大肿物数年入院,CT均提示左侧腮腺占位。镜下见肿瘤细胞小到中等大,胞核呈圆形及卵圆形,可见小核仁,胞浆丰富,呈嗜酸性颗粒状。这些瘤细胞排列成实性、腺管状、微囊/筛状、乳头状-囊性等结构,周围包绕纤维间隔,部分腔隙内含有胶状或黏液样分泌物,偶见病理性核分裂象,未见坏死。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弥漫且强烈地表达Mammaglobin、S-100和SOX10,弥漫表达CK7、CK18、CD117和Vimentin,不同程度地表达GATA3,DOG1大部分区域表达缺失,仅在少数瘤巢周或腔缘呈弱阳性,而CgA、Syn、p63、GCDFP-15、AR和HER-2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10%。结论:通常SC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凭借对组织形态特征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仔细分析,大多数情况下足以做出SC的病理学诊断而勿须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涎腺肌上皮癌(myoepithelial carcinoma,MC)是一种罕见的涎腺恶性肿瘤,其诊断及治疗存在争议。该研究旨在探讨涎腺MC的临床表现、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及治疗,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2010年1月—2016年6月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2例涎腺MC患者进行分析。平均年龄为(48.9±12.2)岁。采用H-E及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对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分析。11例行肿瘤扩大切除术,2例术后辅以放疗;1例未完整切除者,术后给予多西他赛120 mg(第1天)+顺铂40 mg(第1~3天)化疗4个周期。结果:7例发生于腮腺,5例发生于小涎腺。肿瘤直径为2.0~5.0 cm,肿瘤在切面上呈灰白色或灰红色,多无完整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内可有坏死及液化区。涎腺MC组织中透明细胞多见,亦可见上皮细胞、浆细胞样细胞及梭形细胞,细胞异型性明显;4例伴有出血坏死。12例表达CK,7例表达S-100,7例表达EMA,4例表达SMA,8例表达calponin,11例表达p63,5例表达vimentin,9例表达Ki-67。Ki-67增殖指数为2%~40%,平均为15%。随访2~78个月,10例术后患者未见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1例于术后5个月因肾脏透明细胞癌死亡。1例经化疗后3个月死亡。结论:涎腺MC细胞形态多样,病理检查结合CK、p63、Ki-67、S-100、Vim、Calponin、EMA及SMA等免疫指标可提高MC的确诊率。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应有足够的边界,临床无淋巴结转移者,颈淋巴结清扫术不作为手术必须部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总结2006年2月至2016年2月安阳市肿瘤医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18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结果大体标本切面呈实性,质地中等,灰白或灰黄色。肿瘤切片镜检下13例(72.22%)见呈管状、梁索状、筛状或实体性结构混合型;2例(11.11%)肿瘤以小管/梁索状结构为主(90%);1例(5.56%)肿瘤团巢呈筛状;2例(11.11%)肿瘤为具有基底样特征的实体型乳腺腺样囊性癌。18例免疫组化表型相似,腺上皮细胞CK5、CK7、Cam5.2、CK5/6、EMA和CD117均(+);肌上皮-基底样细胞CK5、CK14、CK5/6、CK34βE12及肌上皮标志物SM-MHC、p63、S-100和calponin均(+)。1例ER呈(+);10例PR(-),8例弱(+);5例Her-2(++)、4例(+);Ⅰ级乳腺腺样囊性癌Ki-67阳性率3%~10%;Ⅱ级乳腺腺样囊性癌筛状区及小管状区Ki-67阳性率为5%,实性区为25%~30%;Ⅲ级乳腺腺样囊性癌性及其他Ki-67阳性率均25%。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与乳腺良性及其他恶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3例肿瘤发生于耳垂下,2例发生于下颌下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角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肿瘤细胞呈片状、岛状、索条状,间质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pan)、EMA、EBV均为(+);而S-100、CgA、CD68、LCA、Vimentin、SMA均为(-);间质细胞CD3、CD20、CD43均为部分(+)。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癌非常少见,是一种分化差,但是预后尚可的肿瘤,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涎腺腺泡细胞癌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男1例,女4例。肿瘤位于口腔牙龈1例,腮腺4例。临床表现为生长缓慢无痛性肿块4例,另1例肿瘤近期生长迅速,偶有疼痛。镜下观察:组织学形态4例呈乳头囊状型,肿瘤细胞形态温和;1例实性伴微囊型肿瘤浸润性生长伴点灶状坏死,肿瘤细胞异形明显,呈高级别转化形态。免疫组化染色示CK阳性,P63、SMA阴性;Ki-67阳性指数4例<5%,1例高级别患者为30%。4例随访13~78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1例高级别患者术后10个月死亡。结论腺泡细胞癌好发于女性腮腺,通常为低度恶性,而高级别转化腺泡细胞癌预后差,其临床综合治疗尚须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NR4A3、Pan-TRK免疫组化染色在涎腺腺泡细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AciCC)、分泌性癌(secretory carcinoma of salivary gland,SCSG)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03月至2021年01月我院病理科存档的22例AciCC、13例SCSG及132例其它涎腺肿瘤,分别进行NR4A3、Pan-TRK免疫组化染色并分析表达情况。结果:NR4A3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ciCC(21/22)阳性,其中17例局灶/弥漫强阳,4例中等阳性,1例阴性。13例SCSG及其它132例涎腺肿瘤均(-)。Pan-TRK免疫组化显示13例SCSG均(+)、22例AciCC均(-)。NR4A3在AciCC中敏感性为95.5%,特异性为100%。结论:NR4A3是AciCC一种新标记物,特别与SCSG的鉴别诊断中,联合使用Pan-TRK,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观察,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4例肿瘤发生在腮腺,1例发生于左颌下腺.其中1例继发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涎腺组织中淋巴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淋巴样间质中见上皮样肿瘤细胞团呈片状、岛状、条索状和巢状浸润,淋巴细胞呈多少不一浸润肿瘤组织,肿瘤细胞核呈泡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瘤细胞AE1/AE3(+),EMA(+),p63(+),CK5/6(+),S-100(-),SMA(-),Vimentin(-),LCA(-),肿瘤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或CD20(+);原位杂交检测,瘤细胞EBER(+).结论:涎腺的淋巴上皮癌作为独立的肿瘤实体,有其特征,免疫表型呈AE1/AE3(+),EMA(+),p63(+),CK5/6(+),需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均为女性,年龄58~80岁。大体上均为境界相对较清楚的肿块。镜下肿瘤形成管状-梁索状、筛状、实体型结构。肿瘤主要由腺上皮、肌上皮、基底样细胞构成,其中腺上皮表达CK7、CK5/6、CD117,肌上皮表达SMA、p63,基底样细胞表达p63、CK5/6、CD117,但均不表达ER、PR、Her-2。3例乳腺腺样囊性癌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浸润性癌亚型,有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咽旁间隙肿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该部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经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肿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神经鞘瘤形态较规则(85.7%),涎腺肿瘤形态多不规则(63.2%),二者边界多清楚。涎腺肿瘤位于茎突前方18例(94.7%),神经鞘瘤位于颈鞘内26例(92.9%)。24例神经鞘瘤使咽旁间隙向两侧移位(85.7%),涎腺肿瘤多向前、内侧移位。涎腺肿瘤中12例(63.2%)小部分伸人腮腺深叶。神经鞘瘤多位于二腹肌后腹的深面(96.4%),涎腺肿瘤多位于二腹肌后腹的浅面(68.4%)。结论肿瘤与茎突、咽旁脂肪间隙、颈鞘、腮腺、二腹肌后腹的关系及肿瘤密度/信号及强化特点对咽旁间隙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 3例肿瘤发生于耳垂下,2例发生于下颌下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角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肿瘤细胞呈片状、岛状、索条状,间质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pan)、EMA、EBV均为(+);而S-100、CgA、CD68、LCA、Vimentin、SMA均为(-);间质细胞CD3、CD20、CD43均为部分 (+). 结论: 涎腺淋巴上皮癌非常少见,是一种分化差,但是预后尚可的肿瘤,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127例涎腺混合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涎腺混合瘤组织学形态的多形性及手术后复发率高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复习了术后随访五年以上的涎腺混合瘤127例临床病理资料,其中良性113例,恶性14例。着重比较分析了原发肿瘤的发生特征、肿瘤的包膜特征以及肿瘤细胞成分和间质成分的构成特征等,并将其各自与肿瘤术后复发率之间的可能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发现原发肿瘤为多结节者术后复发率明显高于单结节者,而肿瘤的包膜不完整或局部受侵、组织学形态以细胞成分构成优势或以粘液软骨样间质成分构成优势等均与肿瘤复发率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涎腺原发性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涎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32~71岁,肿块位于单侧腮腺/颌下腺。肿瘤细胞主要由多种形态的肿瘤性边缘区B细胞构成,弥漫或结节状浸润生长,见“滤泡植入”、“淋巴上皮病变”伴导管内聚集生长、伴导管上皮周围基底膜样嗜酸性物质增多,见脉管、神经侵犯。肿瘤细胞B细胞相关抗原弥漫阳性,CD5、CD23、Cyclin D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30%。随访8~97个月,5例均未行放化疗,3例无复发,1例继发右上腭MALT淋巴瘤,1例死亡。结论 涎腺MALT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呈B细胞免疫表型且无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的表型特征。本病呈惰性进程,预后一般较好,可累及周围淋巴结及其他涎腺腺体,有复发和远处播散的风险,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18例乳腺腺样囊性癌患者,分析其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结果:巨检:标本切面呈实性,质地中等,灰白或灰黄色。界限清楚呈结节样8例,边界不清、无包膜6例,4例经超声检查显示为边界清楚的实性肿块。镜检:13例(72.22%)患者标本呈管状、梁索状、筛状和实体性结构混合型结构模式,部分区域以某一种结构为主。2例(11.11%)肿瘤以小管/梁索状结构为主(>90%),1例(5.56%)肿瘤团巢均呈筛状结构,2例(11.11%)肿瘤为具有基底样特征的实体型乳腺腺样囊性癌。肿瘤可见腺上皮和肌上皮-基底样细胞形成真腺腔和假腺腔结构。乳腺腺样囊性癌肿瘤细胞成分包括基底样细胞、肌上皮和腺上皮。基底样细胞呈多角形,中等大小,胞质稀少,核卵圆形或圆形,深染,可见泡状核。肌上皮细胞位于肿瘤团巢的周边和围绕假腺腔分布,呈短梭形或多角形,胞质透明或略嗜酸性。腺上皮相对均匀的分布于筛状结构中或位于梁索/小管状结构内层,形成真性腺腔或潜在腔隙,可见红染的分泌物。本组18例患者Ⅰ级9例,Ⅱ级5例,Ⅲ级4例。免疫组化:18例乳腺腺样囊性癌免疫表型相似,腺上皮细胞CK5、CK7、Cam5.2、CK5/6、EMA和CD117均(+)。肌上皮-基底样细胞CK5、CK14、CK5/6、CK34βE12,以及肌上皮标记SM-MHC、p63、S-100和calponin均(+)。ER染色1例呈(+);10例PR(-),8例弱(+);5例Her-2(2+)、4例(1+);Ⅰ级乳腺腺样囊性癌Ki-67阳性率为3%~10%;Ⅱ级乳腺腺样囊性癌的筛状区及小管状区Ki-67为5%,实性区为25%~30%;Ⅲ级乳腺腺样囊性癌的Ki-67阳性率均>25%。结论:乳腺腺样囊性癌具有独特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需与乳腺良恶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EZH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2)和Ki-67的表达及其相关性。  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石蜡包埋的4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及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多梳组蛋白EZH2和细胞周期蛋白Ki-67的表达水平,分析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EZH2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EZH2表达阳性率66.67%(28/42),EZH2表达与肿瘤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相关,而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不相关,而在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不表达。在Ki-67阳性的33例腺样囊性癌患者中,25例EZH2表达阳性,表达率75.76%(25/33),Ki-67阴性表达的9例中,3例EZH2表达阳性,表达率33.33%(3/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EZH2在腺样囊性癌中表达增加且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提示腺样囊性癌中EZH2通过其在细胞周期管理中的作用,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与诊断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3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1例IM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13~66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等检测相关免疫标记物,分析和总结其主要的临床病理特点。  结果  11例IMT患者肿瘤发生于肺脏、纵隔、肝脏、腹腔、膀胱等部位。镜下见肿瘤由梭形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肿瘤细胞增生构成,伴有数量不等的慢性炎细胞,个别病例见脓肿形成。间质有不同程度的黏液背景或胶原化。预后不良病例肿瘤细胞有异型性,见圆形或上皮样细胞形态及核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肿瘤细胞vimentin、ALK、SMA、S-100、CD117、CD34的阳性率依次为:91%(10/11)、55%(6/11)、100%(11/11)、27%(3/11)、18%(2/11)、9%(1/11),Ki-67阳性率为3%~40%,CK、H-caldesmon、DOG1均为阴性。随访11例患者4~22个月,7例无瘤生存,4例带瘤生存,其中3例表现出侵袭性生物学行为。  结论  IMT是一种少见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潜在或低度恶性肿瘤,预后不良患者肿瘤细胞有异形性,可见圆形或上皮样细胞及核仁,增殖指数增高,免疫组织化学ALK,SMA,H-caldesmon可以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17.
16例涎腺肌上皮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柯  李君  应李雄 《肿瘤学杂志》2004,10(2):101-103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以及鉴别诊断.[方法]16例涎腺肌上皮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良性肌上皮瘤12例,恶性肌上皮瘤4例,组织形态均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及透明细胞型.良、恶性肌上皮瘤的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1.7%(11/12),100%(4/4);SMA阳性率为66.7%(8/12),50%(2/4);Calponin阳性率91.7%(11/12),75%(3/4).[结论]涎腺肌上皮肿瘤的瘤细胞形态多样;S-100蛋白、SMA及Calponin等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涎腺基底细胞腺瘤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及免疫表型。结果 (1)涎腺基底细胞腺瘤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主要见于腮腺,生长缓慢,有完整包膜。(2)肿瘤由两种形态不同的基底样细胞混合而成,排列呈巢状、小梁状、腺管状,外周瘤细胞呈典型的栅栏状排列,并见明显的基底膜。(3)免疫组织化学:实体团块、小梁中央及管状结构的腔面细胞CK-pan(+),实体团块、小梁和小管的外周细胞p63(+),SMA(+),GFAP(-),Ki-67增值指数较低。结论涎腺基底细胞腺瘤是一种少见肿瘤,但其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有利于诊断。诊断时需与基底细胞腺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基底样鳞状细胞癌鉴别,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鼻腔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PLGA)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4例鼻部PLGA的临床病理和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文献。结果:4例PLGA患者均为中老年,男女各半。受累部位单侧鼻腔2例,双侧鼻腔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鼻塞和鼻出血,或伴流涕和嗅觉减退。光镜下肿瘤呈现细胞形态单一,组织结构多样的特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细胞CK(AE1/AE3)、S-100、SMA、Vim阳性,部分病例EMA和CEA阳性,而p63和GFAP阴性。结论:鼻腔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非常罕见,具有和小涎腺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相似的组织形态学特点,与腺样囊性癌的鉴别非常重要,免疫组化Vim检测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乳腺腺肌上皮瘤恶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诊断标准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恶变的乳腺腺肌上皮瘤伴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由结节状增生的腺上皮细胞及多层的肌上皮细胞共同组成。腺上皮细胞呈扁平或立方形排列在中心腔缘。肌上皮细胞胞质透明呈梭形或多角形位于外层。恶变区域腺上皮及肌上皮细胞均异型性明显,可见坏死,高核分裂计数,并可见浸润性生长边界。免疫组化特征具有双向性,腺上皮细胞表达CK、EMA、CEA,肌上皮细胞表达p63、SMA、Caldesmon。肿瘤细胞ER、PR、C-erb B-2均为阴性表达,CK5/6为阳性表达。结论:乳腺腺肌上皮瘤的腺上皮和肌上皮可分别发生恶变,同时发生恶变并且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病例非常罕见。根据组织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组化检测是确诊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