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重新评价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原发性肝癌(PH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PH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卡瑞利珠单抗200 mg q3w联合阿帕替尼250 mg qd×21 d治疗。应用卡方检验进行基线特征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从中估计中位总生存期(OS),然后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预测影响OS的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例PHC患者,一线治疗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23.3%(7/30),二线及以上治疗患者的ORR为15.4%(2/13)。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83.3%(25/30)和61.5%(8/13),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分别为5.0个月(95%CI 3.2,6.8)和4.0个月(95%CI 1.7,6.3)(P=0.514),中位OS分别为13.0个月(95%CI 11.2,14.8)和9.0个月(95%CI 2.8,15.2)(P=0.179)。在43例患者中,33例(76.7%)存在3级或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二线化疗失败的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研究共纳入20例患者,最终分析17例。入组患者口服阿帕替尼片,500 mg或250 mg 每日1次,连用28天为一个观察周期,治疗三个周期后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3个月后,PR占35.3%(6/17),SD占11.8%(2/17),ORR为35.3%,DCR为47.1%。起始剂量为500 mg组(ORR,30%;DCR,30%)及250 mg组(ORR,42.9%;DCR,71.4%)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患者的中位PFS为2.2个月,中位OS为6.3个月。患者出现的最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70.6%)、手足综合征(52.9%)、口腔黏膜损伤(35.3%)。结论:针对二线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卵巢癌患者,阿帕替尼口服治疗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性好,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治疗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7年2月病理组织学确诊为胃癌或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42例,其中18例初治患者,24例复发难治患者。阿帕替尼口服剂量为250~850 mg,同时根据患者体能状态及不良反应给予相应剂量调整;联合化疗方案包括单药替吉奥、XELOX、SOX方案和经导管肝动脉及胃动脉化疗栓塞(TACE),采用 RECIST 11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NCI CTCAE 4.0版标准评价不良反应,分析临床疗效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随访预后并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 结果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中位化疗周期数为4个(2~6个),中位TACE次数为3次(1~3次);其中PR 3例、SD 22例和PD 17例,有效率(RR)为7.14%,疾病控制率(DCR)为59.52%;中位生存期(OS)为7.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2.0个月。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是否行胃切除术、TACE、联合化疗和阿帕替尼不同初始剂量均与RR和DCR无关(P>0.05)。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PFS相关的独立预后因素,是否联合化疗是影响OS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阿帕替尼单药组较联合化疗组的OS差(HR=9.376,95%CI:2.178~40.361,P<0.05)。不良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手足综合征、高血压、乏力及腹泻,多为1~2级,发生率低,可耐受。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治疗胃癌和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伴肝转移患者临床疗效确切,可明显延长该部分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单药在标准治疗方案失败晚期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设计,用PASS15 软件计算研究所需的样本量,从2017 年7 月到2018 年8 月入组标准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CRC患者52 例,给予阿帕替尼起始剂量750 mg或500 mg单药治疗;评估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随访评价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研究终点为PFS,次要研究终点为ORR、DCR、OS和安全性。结果:纳入研究的52 例CRC患者中45 例可以评价疗效及安全性,其均为既往接受过至少2 次系统性化疗的晚期CRC患者。疗效:完全缓解0 例、部分缓解5 例、疾病稳定30 例、疾病进展10 例,ORR为11.11%、DCR为77.78%;预后:45 例患者的中位PFS 为3.95 个月(95% CI=3.16~4.74),中位OS为10.3 个月(95% CI=5.70~14.90);3 级以上不良反应:手足综合征6 例(13.33%),高血压5 例(11.11%),蛋白尿5 例(6.67%),转氨酶升高4 例(8.89%),腹泻3 例(6.67%),疲劳2 例(4.44%),出血1例(2.22%)。结论:阿帕替尼单药治疗标准方案失败的晚期CRC患者具有潜在的临床获益,安全性事件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安罗替尼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三线以上治疗中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二线或多线治疗后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75例(其中55例为二线治疗后,15例为三线治疗后,5例为4线治疗后)。所有患者均给予安罗替尼 12 mg,每天1次口服,连续服用14天,停用1周,每21天重复,直到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不良反应为止。不能耐受不良反应的患者,根据情况将剂量降至每天10 mg或每天8 mg。每6周复查CT评价疗效。结果:75例患者中,PR 6例,SD 45例,PD 24例,ORR 8.0%,DCR 60.0%,PD 32.0%,PFS和OS分别为5.2个月(95%CI:4.4~6.0)和8.0个月(95%CI:6.1~9.9)。分层结果,45例腺癌中,PR 4例,SD 27例,PD 14例,ORR 8.9%,DCR 68.9%,PD 31.1%。30例鳞状细胞癌中,PR 2例,SD 18例,PD 10例,ORR 6.7%,DCR 66.7%,PD 33.3%。腺癌组与鳞状细胞癌组的DCR比较,P=0.840,无统计学差异,腺癌组与鳞状细胞癌组的PFS分别为4.5个月(95%CI:3.9~5.1)和5.2个月(95%CI:4.2~6.2),Log-Rank P=0.033,有统计学差异,OS分别为6.7个月(95%CI:3.2~10.2)和8.0个月(95%CI:5.9~10.1),Log-Rank P=0.057,无统计学差异。不良反应主要是疲劳、食欲减退、手足综合征、头痛和高血压。结论:安罗替尼三线以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PFS显著高于腺癌患者,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01月至2018年01月在我院接受二线或以上的单纯化疗或甲磺酸阿帕替尼单独治疗的晚期胃癌患者,单纯化疗组56例作为对照组,甲磺酸阿帕替尼组34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和毒副反应。结果:对照组和甲磺酸阿帕替尼组患者在性别、年龄、ECOG评分、肿瘤位置、分化程度和是否手术治疗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近期疗效:达到CR、PR和SD的患者分别为0例、5例和10例,甲磺酸阿帕替尼组患者近期疗效:达到CR、PR和SD的患者分别为1例、7例和9例。对照组ORR(8.9%)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ORR(23.5%)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对照组DCR(26.8%)显著低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DCR(50.0%)(P=0.026)。对照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低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P=0.020)。对照组出现乏力和骨髓抑制的比例显著高于甲磺酸阿帕替尼组(P=0.009,P=0.000)。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胃癌与对照组相比近期疗效较好,无进展生存期较长,毒副反应较少,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VCD/IE方案(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多柔比星与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交替)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进展期尤因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接受VCD/IE方案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化疗失败的进展期尤因肉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接受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的尤因肉瘤患者对比,评估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主要观察终点为疾病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次要观察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AE)。结果:共筛选出符合入排标准的联合治疗患者11例,阿帕替尼单药组10例。两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9.5个月和14.5个月。其中男性占比分别为72.7%(8/11)和70%(7/10),平均年龄分别为18.1±6.7岁和20.8±15.7岁。VCD/IE方案联合阿帕替尼的ORR、...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l arterial infusion chemotherapy,BAI)对比TACE/BAI治疗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肺转移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纳入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浙江省肿瘤医院四个中心收治的70例HCC肺转移患者,将患者按1∶1随机分配到阿帕替尼联合TACE/BAI(试验)组和TACE/BAI(对照)组。最终,6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试验组35例,对照组29例。比较两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QOL),以及治疗相关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AE)的差异。[结果] 阿帕替尼联合TACE/BAI试验组的DCR显著优于TACE/BAI组(57.14% vs 27.59%,χ2=4.493,P=0.034),且总AEs发生率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在患者生存预后方面,试验组的PFS、TTP和OS均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30、0.029、0.020)。[结论] 与TACE/BAI相比,TACE/BAI联合阿帕替尼用药组对肝细胞癌肺转移患者的疗效更佳,生存获益更大,且不增加AE的发生率,对患者的QOL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近期疗效及耐受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23例,病理均经肠镜或手术证实,术后按结直肠癌诊疗规范行化疗,一线或二线化疗进展后进入阿帕替尼单药或联合化疗。单药阿帕替尼组16例,口服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7例,前3个月剂量250~500 mg,每个月评价可测量病灶,3个月以后每3个月应用CT评价疗效,评估阿帕替尼治疗的有效性及不良反应。  结果  所有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9例,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7例,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7例,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39.13%,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为69.56%,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为1~19.0个月,中位PFS为5.0个月。单药阿帕替尼组无CR,PR 5例,SD 5例,PD 6例,ORR为31.25%,DCR为62.50%,中位PFS为4.5个月。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无CR,PR 4例,SD 2例,PD 1例,ORR为57.10%,DCR为85.70%,中位PFS为12.0个月。Log-Rank单因素分析显示,同步化疗、阿帕替尼剂量、LDH升高、低蛋白血症及疗效评价与PFS相关(均P < 0.05);同步化疗、阿帕替尼剂量、血红蛋白降低、CD4+淋巴细胞下降及疗效评价与OS相关(均P < 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LDH升高为PFS的独立影响因素,上述因素与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轻度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阿帕替尼联合化疗可改善化疗失败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PFS,可作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胆囊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晚期胆囊癌一线治疗失败的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0例及治疗组30例,对照组采用吉西他滨治疗,治疗组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以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mission rate,ORR)、中位无疾病进展生存期(median progressive free survival,mPFS)及中位总生存时间(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为主要研究终点,通过电话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DCR为46.7% vs 13.3%,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5);其ORR为30.0% vs 3.3%,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6)。治疗组与对照组的mPFS分别为2.5个月(95%CI:2.311~2.689) vs 1.6个月(95%CI:1.439~1.76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mOS分别为4.6个月(95%CI:4.406~4.794)和3.8个月(95%CI:3.438~4.1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9)。治疗组主要的毒副反应为手足综合征8例(26.7%)、蛋白尿6例(20.0%)及高血压12例(40.0%);对照组主要的毒副反应为恶心呕吐14例(46.7%)、腹泻7例(23.3%)及中性粒细胞减少17例(56.7%)。治疗过程中,两组尚未出现Ⅳ级毒副反应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结论:该研究表明,甲磺酸阿帕替尼在二线治疗晚期胆囊癌患者中优于吉西他滨单药治疗,其毒副反应可控。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研究,探索更为有效的二线治疗方案,以期改善此类人群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阿帕替尼在甲胎蛋白(AFP)阳性晚期胃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本院2009年9月至2017年1月的AFP阳性胃癌患者7例,均接受阿帕替尼,联合或不联合全身化疗,阿帕替尼具体剂量为250~850 mg/d。分别采用RECIST 1.1版与NCI CTC 4.0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7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获PR 1例、SD 3例和PD 3例,有效率为 14.3%,疾病控制率为 57.1%。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 4个月(95%CI:0~9.1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7个月(95%CI:5.7~8.3个月)。7例患者中AFP下降5例。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高血压、蛋白尿、血小板减少及粒细胞减少等,主要为1~3级。除1例出现3级高血压停止用药外,其他患者的不良反应可控,耐受性良好。结论 阿帕替尼治疗AFP阳性晚期胃癌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控、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安罗替尼联合PD-1单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不同剂量安罗替尼(8、10和12 mg,1次/d,服2周,停1周)联合PD-1单抗作为二线或以上治疗69例晚期NSCLC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指标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安全性。[结果] 较低剂量安罗替尼组(8或10 mg)具有比常规剂量组(12 mg)更优的PFS(NR vs10.3个月,HR=0.43,95%CI:0.202~0.929,P=0.024)和OS(NR vs 19.0个月,HR=0.33,95%CI:0.108~0.980,P=0.045)。较低剂量安罗替尼联合PD-1单抗的ORR、DCR和疾病进展率(progressive disease rate,PDR)分别为...  相似文献   

13.
鲍明亮  毕清  田青 《中国肿瘤》2014,23(3):249-252
[目的]探讨埃克替尼二、三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NSCLC患者的资料。治疗方法:埃克替尼片,口服.每次125mg.每133次。分析患者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个月后客观有效率(ORR)35.4%,疾病控制率(DCR)70.8%;治疗3个月后0RR60.4%,DCR79.2%;治疗6个月后0RR45.8%.DCR70.8%:治疗1年后ORR27.1%,DCR58.3%。对治疗3个月后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疗效分析显示,腺癌、无吸烟史及ECOG2分是埃克替尼治疗获益的优势因素。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47.9%)和腹泻(22.9%)。[结论]埃克替尼二、三线治疗晚期NSCLC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代EGFR-TKI治疗后缓慢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继续原药联合阿帕替尼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内科就诊的29例经一代EGFR-TKI单药治疗后缓慢进展(疾病控制≥6个月,与以往评估相比,肿瘤负荷较前轻度增加 2分,症状评分 1分),继续原药维持联合阿帕替尼(250 mg/日1次)的晚期NSCLC患者的病例资料,观察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29例患者中,ORR为13.8%,DCR为86.2%,mPFS为5.470个月(95%CI 4.367~6.573个月);常见的药物相关毒性反应是高血压、乏力和蛋白尿,经治疗后症状改善;其中4例经联合治疗一段时间后,临床症状稳定,出现病灶增大,但未达到疾病进展的患者,未换其他治疗方案,而是将阿帕替尼的用量加至500 mg/日1次,病灶再次稳定或缩小;L858R突变患者的mPFS比19号外显子缺失者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结论:一代EGFR-TKI治疗后缓慢进展的晚期NSCLC患者原药维持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有效,且具有可接受可控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后线治疗晚期ES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56例后线接受阿帕替尼单药治疗的晚期ESCC患者.阿帕替尼治疗的起始剂量为每天500 mg或250 mg.分析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不良反应及预后.研究主要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FS),次要终点为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总生存期(O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为主的方案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接受阿帕替尼为主的方案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患者13例,分别采用 RECIST 1.1版与NCI-CTC 4.0版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1例患者可评价疗效,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3例,稳定(SD)6例和进展(PD)2例,总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27.3%和 81.8%。中位无进展生存率(PFS) 6.0个月(95%CI:2.837~9.163个月),中位总生存率(OS)12.0个月(95%CI:5.674~18.326个月)。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出血。结论:阿帕替尼为主的方案对于多线治疗晚期妇科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疗效,且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9例,随机进入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接受多西他赛60 mg/m2,d1,甲磺酸阿帕替尼500 mg/d,d1~21,21 d为1个周期。对照组接受多西他赛单药化疗,直到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分析两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不良事件发生率、无进展生存时间(progression-freesurvival,PFS)。   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研究组和对照组的DCR率分别为63.2%和30.0%,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9);研究组最常见的3~4级不良事件为血液学毒性(47.3%),与对照组(1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研究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5.6个月(95%CI:4.8~6.3)和3.0个月(95%CI:1.8~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χ2=4.17,P=0.04)。   结论   多西他赛联合阿帕替尼二线治疗晚期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不良反应可控,可显著提高DCR及PFS。   相似文献   

18.
摘 要:[目的] 评价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软组织肉瘤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晚期难治性软组织肉瘤28例患者口服阿帕替尼500mg,每日1次,28d为1个疗程,直至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的毒副反应。采用RECISIT1.1评价疗效,CTCAE4.03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中,PR 6例(21.4%),SD 17例(60.7%),PD 5例(17.9%),ORR为24.1%,DCR为82.1%。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3.7个月(95%CI:2.9~4.4),中位总生存期为9.1个月(95%CI:7.3~11.0)。3~4级不良反应较多的血液学毒性为白细胞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10.7%,非血液学毒性为手足综合征(14.2%)、高血压(7.1%)和蛋白尿(7.1%)。[结论]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软组织肉瘤体现出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用于一线及以上化疗失败后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及生存分析。方法:按照制定的患者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自2016 年3 月至2017 年4 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72 例胃癌晚期患者,随机分为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单药组、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单纯化疗组、阿帕替尼单药组、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组的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48.3%、61.1%和72.0%(P>0.05),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13.8%、16.7%和28.0%(P>0.05)。3~4 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1%、16.8%和24.0%(P>0.05)。以单纯化疗组为对照,其他两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分别为93、117(P>0.05)、160 d(P=0.001)。经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发现,有无腹水(P=0.041)、TNM分期(P=0.036)及治疗方案(P=0.001)是m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化疗用于一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的缓解率较高,不良反应可控,安全性较好,有可观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miR 21表达与胃癌细胞对阿帕替尼敏感性的关系以及可能作用机制。 方法体外培养人胃癌AGS细胞和耐药AGSAR细胞,分别转染miR 21 inhibitor或miR 21 mimics。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AGS和AGSAR细胞miR 21表达水平;QPCR检测不同浓度(0、2、5、10 μmol/L)阿帕替尼对AGS和AGSAR细胞p VEGFR2和p Akt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以及不同miR 21表达对AGS和AGSAR细胞p VEGFR2、p Akt、PTEN 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MTT法和划痕实验检测阿帕替尼对AGS、AGSAR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结果AGS细胞中miR 21、p VEGFR2和p Akt表达量分别为082±009、073±009和068±008,均高于AGSAR的035±010、033±007和025±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阿帕替尼处理后,AGSAR细胞的增殖和迁移活性明显高于AGS细胞(P<005)。10 μmol/L阿帕替尼处理24 h后,阴性对照组AGS细胞的存活率和迁移距离分别为(3948±745)%和(7044±1157)μm,明显低于miR 21 inhibitor转染AGS细胞的(8063±827)%和(10846±1039)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性对照组AGSAR细胞存活率和迁移距离(7882±814)%和(9315±986)μm,明显高于miR 21 mimics转染AGSAR细胞的(2995±674)%和(6143±985)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 21 inhibitor后,AGS细胞中p VEGFR2和p Akt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12±013和082±010,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073±011和064±011,而PTEN mRNA表达水平则下调(018±004 vs. 051±0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miR 21 mimics后,AGSAR细胞p VEGFR2和p Akt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17±004和012±003,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的030±004和025±002,而PTEN mRNA表达水平则上调(053±006 vs. 044±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上调miR 21表达可增加VEGFR 2和Akt磷酸化水平,从而提高胃癌细胞对阿帕替尼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