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影响Ⅰ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了解微转移的规律.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91例Ⅰ期NSCLC清扫的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进行混合性细胞角蛋白(MCK)检测,检测其微转移的表达.另收集45例肺部良性病变手术切除的肺门淋巴结45枚和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进行MCK(AE1/AE3)检测,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结果 45例肺部良性病变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阴性.Ⅱ、Ⅲ期NSCLC常规病理检查阳性的肺门淋巴结45枚MCK(AE1/AE3)表达均为阳性.91例Ⅰ期NSCLC取其肺门和隆突下淋巴结各91枚进行MCK(AE1/AE3)检测,45例阳性,总的微转移率为49%(45/91).其中,肺门淋巴结39枚阳性,隆突下淋巴结11枚阳性,二者均为阳性5例.Logistic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分期和分化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8.444、6.946和14.566.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其相对危险度OR值分别为14.509和7.028.结论 Ⅰ期NSCLC淋巴结中存在微转移;ⅠB期NSCLC微转移率明显高于ⅠA期;有必要对ⅠB期NSCLC进行术后化疗;肿瘤分期和分化程度是影响淋巴结微转移的主要因素;淋巴结微转移遵循肺门到纵隔的途径;腺癌存在跳跃式微转移现象.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nm23、VEGF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根治术后Ⅰ期NSCLC 原发灶nm23、VEGF蛋白表达,以细胞角蛋白为淋巴结微转移指标检测86枚肺门淋巴结,分析nm23、VEGF蛋白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关系,以Kaplan-Meier 和Log rank 检验进行5 年生存资料分析。结果:Ⅰ期NSCLC 肺门淋巴结微转移病例阳性率为12.5% 。淋巴结微转移与患者性别、年龄、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肺原发肿瘤大小、VEGF蛋白表达等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而与原发灶癌组织nm23基因表达负相关(P<0.05)。 组织学呈高分化、nm23表达阳性、淋巴细微转移阴性者5 年生存率明显好于组织学中-低分化、nm23蛋白表达阴性、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P<0.05)。 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微转移及原发灶nm23蛋白表达是Ⅰ期NSCLC 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Ⅰ期NSCLC nm23蛋白表达与肺门淋巴结微转移关系密切,二者是Ⅰ期NSCLC 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nm23蛋白表达缺失、淋巴结微转移阳性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3.
刘宏  叶玉坤  李桂梅 《中国肿瘤》2012,21(4):303-305
[目的]探讨检测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对肺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4例术后常规HE诊断为N0期,且肿瘤原发灶TTF-1表达阳性的肺腺癌病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TTF-1在54例患者共893枚淋巴结中的表达。选取同期明确淋巴结转移且原发灶TTF-1表达阳性的肺腺癌病例作为阳性对照,5例肺良性病变术中所取5枚肺内或纵隔淋巴结作为阴性对照。[结果]54例患者893枚淋巴结中检测出9例共21枚淋巴结阳性,阳性淋巴结检出率2.4%(21/893),微转移病例检出率16.7%(9/54)。TTF-1在阳性对照组淋巴结中均表达,在阴性对照组中无表达。[结论]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淋巴结中TTF-1表达,可以发现并诊断肺腺癌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4.
检测CK19 mRNA和MUC1 mRNA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分析CK19mRNA、MUC1mRNA作为肺癌微转移检测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对31例NSCLC的119枚淋巴结中的粘蛋白1(MUC1)mRNA、角蛋白19(CK19)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照组为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35枚淋巴结。结果 31例NSCLC患者的119枚淋巴结中,66枚(55.5%)淋巴结存在CK19mRNA阳性表达,65枚(54.5%)存在MUC1mRNA阳性表达;肺良性病变患者35枚淋巴结中CK19mRNA和MUC1mRNA表达均为阴性,与肺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UC1、CK19基因均可作为RT-PcR法检测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两者联合检测可能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病灶中nm23的表达及淋巴结微转移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接诊的经根治性切除治疗的Ⅰ期NSCLC患者30例进行研究,检测原发癌灶石蜡标本中的nm23基因表达水平,并对常规病理检查为阴性的淋巴结以CK为标志物实施微转移检测。两种测定方式均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测定结果。结果 30例患者nm23阳性表达率为56.67%,阴性表达率为43.33%;常规病理检出阴性淋巴结132枚中有7例(20枚)检出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分别为23.33%、15.15%;nm23阳性组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Ⅰ期NSCLC病灶中nm23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有相关性,联合检测对病理分期、预后评估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Lunx mRNA表达对于诊断肿瘤微转移的临床价值。  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分别对98例NSCLC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Lunx 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分析。  结果  NSCLC组患者外周血Lunx mRNA的阳性率为74.5%,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χ2=25.642, P < 0.05);Ⅲ期NSCLC患者的阳性率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患者的阳性率(χ2=21.014, P < 0.05);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外周血中CK19mRNA阳性率分别为93.2%和46.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72, P < 0.05);不同细胞分化程度与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阳性率有密切关系(χ2=30.004, P < 0.05);NSCLC患者外周血微转移与年龄、性别、吸烟史、原发肿瘤部位无密切关系(P>0.05)。  结论  Lunx mRNA的高表达可能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微转移有关, 可作为检测NSCLC患者微转移的分子标志物, 其有助于早期诊断肺癌转移, 指导临床分期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碳酸酐酶Ⅸ(carbonic anhydrases Ⅸ,CAⅨ)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NSCLC和20例正常肺组织中CAⅨ和VEGF的表达。结果:NSCLC组织中CAⅨ和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60/84)和66.7%(56/84),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0),χ2=9.33,χ2=7.29,P<0.01。CAⅨ的表达与病理组织类型、肿瘤大小、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相关。鳞癌患者的CAⅨ阳性率明显高于腺癌患者,χ2=8.36,P<0.05;且随临床分期Ⅰ~Ⅳ期的顺序明显上升,P<0.05。有淋巴结转移组CAⅨ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VEGF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阳性表达率[80.8%(42/52)]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43.8%(14/32)],χ2=10.75,P<0.01;Ⅰ~Ⅱ期VEGF阳性表达率[55.8%(24/43)]明显低于Ⅲ~Ⅳ期[78.0%(32/41)],χ2=9.00,P<0.05。CAⅨ和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405,P<0.01。结论:CAⅨ和VEGF高表达均与NSCLC的发生、发展和浸润转移有关,两者可能起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可手术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的微转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以LUNX-mRNA为标志物,RT-PCR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的可行性,从基因水平探讨肺癌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对20例NSCLC患者术中取纵隔淋巴结,用RT-PCR法检测肺癌特异性基因LUNX在纵隔淋巴结的表达情况,并与1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的纵隔淋巴结LUNX基因的表达进行对比。结果20例肺癌患者共送检71枚纵隔淋巴结。常规病理学检查阳性的淋巴结占11.3%;而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32.4%,P〈0.001;纵隔淋巴结微转移率为25.4%;在ⅠA~ⅡB期患者的55枚纵隔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23.6%,而在Ⅲ期患者的16枚淋巴结中,LUNX-mRNA阳性的淋巴结占62.5%(P=0.003)。结论可手术NSCLC患者的纵隔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约为25.4%;系统性胸内淋巴结清扫应为NSCLC患者的标准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9.
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MUC1表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MUC1表达用于分子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1例肺癌患者119枚和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35枚淋巴结MUC1 mRNA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巢式RT-PCR技术的敏感性达10-6.RT-PCR检测的119枚肺癌患者淋巴结中65枚存在MUC1 mRNA表达,阳性率为54.6%(65/119);病理学方法检测出41枚淋巴结存在癌转移,阳性率为34.5%(41/119).肺良性病变患者35枚淋巴结中MUC1 mRNA表达均为阴性.淋巴结微转移与肺癌组织学类型、细胞分化程度及pTNM分期均存在密切关系(P<0.05).结论:RT-PCR是一种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的肿瘤微转移检测方法,MUC1 mRNA可能是检测肺癌微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杨红  覃胜  王影 《中国肿瘤》2013,22(6):493-496
[目的]探讨AQP5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原发灶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94例NSCLC原发灶及51例淋巴结转移灶中AQP5的表达情况.[结果]AQP5在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鳞癌(P=0.002);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原发灶中AQP5的表达明显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原发灶(P=-0.024),而转移灶的表达率与原发灶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7);AQP5表达还与NSCLC的TNM分期有关(P=-0.027),在Ⅲ期和Ⅳ期中的表达明显高于Ⅰ期和Ⅱ期.AQP5表达与NSCLC患者的生存率无关(P=0.051).[结论] AQP5表达与NSCLC的发生发展有关,有望成为研究肺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N0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45例行根治术的N0期大肠癌患者的453枚淋巴结中细胞角蛋白20(cytokeratin,CK20)mRNA的表达以检出微转移。结果45例N0期大肠癌病人的453枚淋巴结中,有20例(44.4%)共46枚(10.2%)淋巴结检出微转移。微转移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无关,但与肿瘤浸润深度相关(χ2=5.445,P<0.05)。20例微转移患者与25例无微转移患者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19.6和21.4月。20例微转移患者中7例发生复发转移,5例死亡;而无微转移25例中仅1例因复发转移而死亡(χ2=7.305,P<0.05)。有微转移组和无微转移组的生存率分别是75.0%(15/20)和96.0%(24/25),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40,P<0.05)。结论CK20mRNA的FQ-PCR是检测N0期大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灵敏而特异的方法,可对精确临床分期、判断患者预后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肺癌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及预后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Wang Z  Yin H  Zhang L  Lan X  Li H 《中华肿瘤杂志》2002,24(3):247-24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的基因诊断方法,并评价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对37例pN0 NSCLC(Ⅰa-Ⅱb期)的168枚纵隔淋巴结标本中的黏蛋白1(MUC1)基因mRNA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对照组为同期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阴性对照淋巴结30枚(取自14例肺良性病变),阳性对照标本30个(15例NSCLC的肿瘤标本和病理诊断为转移癌的NSCLC纵隔淋巴结15枚)。通过x^2检验,比较预后差别。结果 阴性对照组均无MUC1 mRNA表达,特异度1005;阳性对照组30个标本中,26个有MUC1 mRNA表达,灵敏度86.7%。实验组中12例患者的16个标本有MUC1 mRNA表达,占9.5%,其TNM分期上调为Ⅲa。MUC1 mRNA表达阴性组3年生存率(88.0%)高于MUC1 mRNA阳性组(58.3%,P<0.05)。结论 应用RT-PCR法检测MUC1 mRNA的表达可诊断肺癌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纵隔淋巴结隐匿性转移可能与pN0肺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淋巴结清扫相关指标与完全切除的Ⅱ期(T1~2N1)非小细胞肺癌(NSCIC)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完全切除的Ⅱ期NSCLC患者,分析清扫的淋巴结数、N1阳性数、N2淋巴结的总数、N1淋巴结的转移度等淋巴结的临床指标对总生存率(OS)和无病生存率(DFS)的影响.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清扫的淋巴结数、N1淋巴结阳性数、N1淋巴结转移度和清扫N2淋巴结的总数与OS相关;多因素分析显示,清扫的淋巴结数、N1淋巴结阳性数为影响OS的独立因素.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肿瘤直径、清扫淋巴结总数、N1淋巴结阳性数为DFS的独立因素.结论 对于可完全切除的Ⅱ期NSCLC患者,术中至少应清扫10枚以上淋巴结.清扫淋巴结的总数≥10枚是预后的良好因素,而N1阳性淋巴结数≥3枚是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p53表达与病理特征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将88例NSCLC及10例正常肺组织标本制作成组织芯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OX-2和p53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长期生存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COX-2胞质和p53胞核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6%(63/88)和35.2%(31/88),而正常肺组织均为阴性。NSCLC患者的COX-2(χ2=20.045,P=0.000)和p53表达(χ2=5.153,P=0.028)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COX-2和p53表达无相关性,P=0.694。COX-2在女性(χ2=8.213,P=0.005)、不吸烟(χ2=5.086,P=0.027)、腺癌(χ2=12.137,P=0.001)、淋巴结转移阳性(χ2=9.475,P=0.003)和Ⅲ期(χ2=6.761,P=0.017)患者中表达升高,与年龄、分化程度和肿瘤大小无关。COX-2表达者生存时间短,χ2=5.986,P=0.014。p53表达与年龄等临床参数和生存期均无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OX-2和p53不是影响NSCL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COX-2阳性表达者预后差,可能在预后判定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淋巴结、外周血、骨髓微转移的MUC1基因诊断的临床意义 ,以及三者微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 ,联合检测 31例肺癌患者和 10例肺良性病变患者的淋巴结、外周血和骨髓中MUC1基因mRNA表达。结果 :本实验建立的巢式RT PCR技术的敏感性达 10 -6。术前 10例患者外周血、7例患者骨髓检测到肺癌微转移。手术取 119枚淋巴结中 6 5枚检测到肺癌微转移。肺癌患者淋巴结、外周血、骨髓微转移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5 4 .6 %、32 .3%、2 2 .6 % ,三者之间存在正相关(P <0 .0 5 )。结论 :RT PCR法是一种特异性、敏感性均较高的肿瘤微转移检测方法 ;MUC1基因mRNA可能是检测肺癌微转移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 ,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评估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环氧化酶-2(COX-2)、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及p63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NSCLC病理类型、临床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56例NSCLC患者术后病理组织中COX-2、TTF-1、p6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COX-2、TTF-1及p63蛋白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5%(137/145)、61.0%(72/118)、53.5%(54/101)。在肺腺癌和鳞癌中,COX-2阳性表达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TTF-1和p63蛋白阳性表达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COX-2和p63蛋白阳性表达率与NSCLC患者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Ⅲ-Ⅳ期或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病人中,TTF-1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Ⅰ-Ⅱ期或无淋巴结转移的病人(P<0.01)。结论:在NSCLC病人中,TTF-1和p63蛋白的表达可能分别是腺癌和鳞癌的有效生物标志物,TTF-1的阳性表达可能与肺癌的浸润、侵袭和转移相关。  相似文献   

17.
lunx mRNA RT-PCR检测肺癌的微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目前,尚无检测技术可准确判断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微转移.本研究探讨CK19和MAGE A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 SLN微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胸外科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Ⅰ~ⅡA期NSCLC患者,术中联合应用染色法(异舒泛蓝溶液)和放射同位素法(99 Tc硫胶体检测)找寻SLN,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LN及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owSLN)中CK19和MAGE-A3抗体的表达.结果 32例患者均检测出SLN,共清除淋巴结598枚,其中SLN 103枚,non-SLN 495枚.平均每例患者清除淋巴结(18.69±8.13)枚,清除SLN(3.22±1.74)枚.免疫组化法检测到20例患者44枚SLN中CK19表达阳性,19例患者31枚SLN中MAGE-A3抗体表达阳性.SLN免疫组化检查阳性率为42.72%,明显高于常规HE染色的阳性率(25.24%),P=0.01.SLN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和肿瘤类型无关,P>0.05.结论 CK19和MAGMA3是判断淋巴结微转移较好的分子标志物,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SLN中CK19和MAGE-A3表达有助于评估区域淋巴结微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Ⅰa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手术后早期转移与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RT PCR技术 ,检测 5 0例Ⅰa期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中MUC1基因mRNA的表达 ,诊断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手术后 12个月内对患者至少复查一次 ,包括胸、脑CT扫描 ,肝、肾上腺B超和骨ECT检查 ,监测早期转移。根据有否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将患者分为两组。χ2 检验比较两组早期转移率的差别 ,计算两组早期转移概率的优势比 (OR值 )。结果 :16例诊断为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 ,占全部患者的 32 .0 %。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者的早期转移率 (31.2 5 % )高于淋巴结微转移阴性者 (5 .88% ) ,差别具有显著性 (P <0 .0 5 )。有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者早期转移的概率是后者的 7倍 (OR =7.2 7)。结论 :Ⅰa期NSCLC患者手术后早期转移与纵隔淋巴结隐匿性微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肝素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背景与目的已有的研究表明,肝素酶的表达与肿瘤的发生有关。本研究通过肝素酶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肝素酶与NSCLC临床病理及其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66例NSCLC和15例相应癌旁正常肺组织中肝素酶的表达。结果66例NSCLC组织中肝素酶表达阳性率为74.2%,而正常支气管和肺泡上皮中无阳性表达;肝素酶表达与肺癌的临床分期(P=0.042)、淋巴结转移(P=0.005)有密切关系;肝素酶阳性表达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25)。结论肝素酶在人肺癌组织中的表达较正常肺组织明显上调,并与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患者的预后相关,但不能作为患者预后评估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