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3 毫秒
1.
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引流选择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引流与否的差异.方法 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100例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未引流组和引流组(对照组),每组5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Gross方程推算,对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输血量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引流组患者总失血量为(535±295)ml,隐性失血量为(513±290)ml;对照组患者总失血量为(853±331)ml,隐性失血量(689±324)ml;未引流组总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5.4611,P<0.05).未引流组患者术后输血量为(112±226)ml,对照组(316±283)ml,未引流组明显少于对照组(t=3.9852,P<0.05).术后输血人次未引流组为11例,对照组为32例,未引流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校正χ~2=18,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全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不放引流组无论总失血量,还是术后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且输血率低.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两次使用氨甲环酸联合术后患肢屈髋屈膝位对减少其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选择因膝骨关节炎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90例,男33例,女57例;年龄61~85(72.3±6.9)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男11例,女19例;年龄61~84(71.60±6.04)岁;BMI(26.04±1.95) kg/m~2;血红蛋白(128.57±5.98) g/L;上止血带前静脉滴注7.5 mg/kg氨甲环酸,关闭切口后松止血带前再次静脉滴注7.5 mg/kg氨甲环酸,同时配合术后患肢屈髋30°~45°,屈膝60°~70°。B组,男10例,女20例;年龄61~85(72.03±7.47)岁;BMI(25.92±1.70) kg/m~2;血红蛋白(127.58±4.37) g/L;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15 mg/kg氨甲环酸。C组,男12例,女18例;年龄62~85(73.23±7.36)岁;BMI(26.07±1.49) kg/m2;血红蛋白(128.31±5.61) g/L;松止血带前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记录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例数、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PT-INR)及D-二聚体(D-D)等指标,并观察术后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结果:90例患者均无切口感染发生,全部患者获得随访,时间4~8个月,平均6个月,均无肺栓塞情况发生。3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引流量、隐性出血量、总失血量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组术后输血例数分别为2、8和1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1,P0.001)。术后3组患者APTT、PT、PT-INR及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组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上止血带前及关闭切口后松止血带前2次使用氨甲环酸联合术后患肢屈髋屈膝体位的方法,可有效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减少患者术后输血,且未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76-1580
[目的]探讨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应用骨蜡止血的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资料。与同期未使用骨蜡治疗的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1∶1配对,配对条件为诊断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近(±3岁)、BMI相近(±2)、膝关节影像学相似;手术及术后处理相同。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比例、临床效果(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年龄、性别、BMI、术前Hb、PLT、HSS评分、术中止血带时间、术中失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蜡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 d Hb分别为(109.88±10.71)g/L和(103.98±10.88)g/L、第3 d Hb分别为(94.67±8.64)g/L和(89.83±6.86)g/L,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85.71±173.04)ml和(453.93±163.39)ml、总失血量分别为(884.07±206.31)ml和(995.48±209.33)ml,其中术后24 h引流量分别为(138.10±110.74)ml和(206.31±107.64)ml。上述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切口愈合、感染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蜡封闭假体未覆盖截骨面及定位骨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而且未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28膝)的资料。采用HSS评分对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与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测量术后膝关节力线,分析手术的适应症证及术后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32个月。28膝术后关节负重内侧间室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膝屈曲度为122°~135°(128.39°±4.69°),术后力线内翻角度为1.2°~4.0°(2.51°±0.10°)。术后HSS评分:优24膝,良2膝,可2膝。结论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症状改善明显、延缓全膝置换时间等特点,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江敞  张维康  蒋垚  陈黎虬 《中国骨伤》2012,25(5):377-379
目的:探讨多个变量因素与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的相关性,实现对患者进行综合有效的预后判断。方法:回顾2008年3月至2010年8月应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72例HoldenⅣ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组,男30例,女42例;年龄60~86岁,平均(71.9±6.2)岁。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的22例HoldenⅣ级膝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0例,女12例;平均年龄(70.5±5.9)岁。观测术前及术后1、2周关节活动度和HSS评分,分析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肌力等影响因素。评估方法主要采用HSS评分方法。结果:研究组HSS评分、ROM均提高。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周HSS评分与术前膝关节活动度、术前HSS评分、术前膝关节疼痛、术后早期CPM应用呈正相关。全膝关节置换术后2周HSS评分与患者年龄、身高、体重、BMI、肌力等因素无显著相关。结论:患者术前膝关节活动度、HSS评分、术前疼痛、围手术期并发症以及术后CPM应用初始角度均可影响膝关节置换术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62例,治疗医师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平分为两组,单髁组31例,行单髁置换术(UKA)治疗,全膝组31例,伴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TKA)。观察单髁组与全膝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主动屈膝超过90°所需时间;术后半年、术后1年患者屈膝最大角度、股胫骨角度(FTA)及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评分(HSS)。结果单髁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小于全膝组,并且患者术后主动屈膝超过90°所需时间短于全膝组(P0.05);术后1年,全膝组患者屈膝的最大角度小于单髁组患者(P0.05)。全膝组患者于术后3个月、半年、1年的股、胫骨角度均略小于单髁组(P0.05);单髁组患者术后3个月、半年、1年的膝关节HSS评分与全膝组无明显差异(P0.05)。全膝组术后出现1例深静脉血栓,对症治疗后无异常,单髁组术后无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单髁组与全膝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对患肢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创伤小,更少的截骨量及更小程度破坏正常间室均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早期恢复,但是此术式对于治疗医师操作技术要求更高,且适应症不如全膝关节置换术广泛,对下肢力线矫正能力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僵硬膝与正常膝关节的临床疗效,探讨僵硬膝与正常膝关节置换术相比术中操作和术后康复的要点.[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22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其中僵硬膝组11例16膝,非僵硬组11例16膝.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后HSS评分和关节活动范围等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术前HSS评分、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僵硬组术前平均膝关节活动度(6±5)°、术后活动度(78±16)°及HSS评分(66±18)分、平均手术时间(143±21) min、总失血量(740±130) ml,非僵硬组术前平均膝关节活动度(72±18)°、术后活动度(109±16)°及HSS评分(84±19)分、平均手术时间(88±15) min、总失血量(576±107) ml,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膝关节活动度相比存在显著差异(73±19)°vs (36 ±22)°(P<0.05).[结论]术中注意关节暴露、软组织松解、术后积极康复锻炼,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僵硬膝的患者虽然不能达到正常膝关节置换的评分和活动度,但仍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61例,分为单髁置换组(n=26)与全膝关节置换组(n=35),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HS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但单髁置换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屈曲度和疼痛缓解率显著高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0.05);单髁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3 d血红蛋白下降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全膝关节置换组(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单纯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近期疗效相似,但单髁置换术治疗的术中出血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别接受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和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内侧骨关节炎患者术后主观感受上的差别,并通过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scores,FJS)评分系统分析二者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同期行单侧膝关节UKA与TKA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患者共60例,分为UKA组和TKA组,每组30例患者,其中UKA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5~76岁,平均(63.9±6.7)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平均为(22.4±1.5)kg/m~2。TK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55~75岁,平均(62.6±5.6)岁;BMI平均为(22.0±1.1)kg/m~2。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的FJS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the hospital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平均(18.3±3.9)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UKA组FJS评分分别为(70.6±3.3)分、(71.8±3.2)分;TKA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FJS评分分别为(59.3±3.1)分、(59.8±2.4)分;两组患者在同一随访时间段内组间FJ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同组间FJS评分在同一随访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时UKA组的HSS评分明显优于TKA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P0.05)。结论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方面,接受UKA的患者比接受TKA的患者假体的自我化程度更高,初期疗效也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全膝关节置换术前、术后影像学测量及患者膝关节功能评估,初步总结中老年膝骨关节炎(KOA)人群股骨前髁厚度(ACO)的影像学参数,并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ACO对术后膝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KOA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9例(82膝),男16例(20膝),女53例(62膝);年龄45~78岁,平均63岁。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2周侧位X线片上股骨前髁的厚度、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患者ACO平均值为(7.3±1.7)mm,女性为(7.3±1.4)mm,不同性别之间AC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ACO为(7.3±1.5)mm,术后为(6.4±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术前与术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老年KOA人群ACO无性别差异;膝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前髁较术前变小,与股骨假体的设计及术中股骨截骨有关;膝关节股骨假体截骨时,可以适当前移截骨模块或增大股骨假体型号,在4 mm范围内不会引起髌股关节的填塞。  相似文献   

11.
余华晨  张宇  Paul Wong 《中国骨伤》2016,29(6):513-516
目的 :比较个性化截骨工具与传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的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将40例单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一组接受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个性化组),其中男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3±6.5)岁;左侧8例,右侧12例。另一组接受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传统组),其中男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6.8±7.3)岁;左侧9例,右侧1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6个月HSS评分,以及手术前后下肢力线的变化。结果:个性化组和传统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79.3±4.7)min和(83.5±3.2)min;出血量分别为(287.1±24.9)ml和(363.4±47.2)ml。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分别为84.8±3.2和84.2±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性化组和传统组术后下肢力线分别为(2.8±0.6)°和(2.8±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的TKA较传统TKA手术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但是术后膝关节功能、下肢力线改善与传统TKA手术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Oxford第3代混合型单髁置换(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与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行膝关节置换术的156例患者,男44例,女112例,年龄50~75(58.76±4.97)岁。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单侧TKA组和单侧Oxford第3代混合型UKA组。单侧TKA 81例(81膝),男23例,女58例,年龄51~75(58.60±5.01)岁;单侧Oxford第3代混合型UKA 75例(75膝),男21例,女54例,年龄50~72(58.92±4.95)岁。比较两组临床评估指标,包括手术一般情况、相关并发症、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American Knee Society score,AKSS)临床评分和功能评分;影像评估指标包括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股骨假体内外翻角(femoral component valgus/varus angle,FCVA)、股骨假体后倾角(femoral component posterior slope angle,FCPSA)、胫骨假体内外翻角(tibial component valgus/varus angle,TCVA)、胫骨假体后倾角(tibial component posterior slope angle,TCPSA),是否发生膝关节外侧间室进展、衬垫脱位、假体下沉、松动。结果:UKA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优于TKA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两组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4~54(38.01±8.90)个月。末次随访两组A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HKA均优于术前(P<0.05)。末次随访UKA组AKSS临床评分、功能评分均优于TKA组(P<0.05),TKA组HKA优于UKA组(P<0.05)。末次随访两组TCVA、F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A组TCPSA、FCPSA大于TKA组(P<0.05),UKA组未出现外侧室进展。结论:Oxford第3代混合型UKA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较TKA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短、术后快速康复、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赵琦  吕晓琴  孙利红  庄伟 《中国骨伤》2022,35(12):1159-1165
目的:探讨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干预策略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replacement,TKA)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预防效果。方法:自2017年5月至2021年12月收治257例TKA患者,以2019年5月是否引进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为界分为传统常规干预策略(对照组121例)和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干预策略(观察组136例)。对照组男79例,女42例;年龄50~78(63.10±11.86)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9~32(25.21±4.95) kg/m2;左侧55例,右侧66例。观察组男81例,女55例;年龄50~78(64.35±10.54)岁;BMI 19~32(24.43±5.18) kg/m2;左侧87例,右侧4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TE发生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患肢肿胀情况,血流平均速度(mean velocity,Vm),峰值速度(peak velocity,PV),D-二聚体(D-dimer,D-D)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TE发生率为1.47%(2/136),对照组VTE发生率为9.09%(11/1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6.976,P=0.008)。术后7 d,观察组VAS、HSS评分及患肢周径差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两组血流Vm和PV水平均明显升高(P<0.001),且观察组血流Vm、P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01)。术后7 d,观察组血清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χ2=4.488,P=0.034)。结论:基于Caprini血栓风险评估模型的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TKA患者VTE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肢肿胀、血流动力学及凝血功能状态,有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胫骨内侧疼痛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比较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采用骨膜剥离器和电刀松解内侧副韧带及鹅足后发生膝前痛的差异.方法:2009年9月至2012年9月,选取解放军总医院行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220例,分为骨膜剥离器组和电刀组.骨膜剥离器组110例,男47例,女63例,平均年龄(58.8±17.2)岁,膝内翻(14.0±3.5)°,体重(65.6±12.8) kg,体重指数(body massindex,BMI) (26.6±3.6) kg/m2;电刀组110例,男49例,女61例;平均年龄(59.6±16.7)岁,膝内翻(15.0±4.7)°,体重(66.4±13.4) kg,BMI(27.4±4.1) kg/m2.平均随访时间24.6个月,术后评定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KS膝评分、VAS疼痛评分和HS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发生.术后3例发生感染(电刀组2例,骨膜剥离器组1例),行Ⅱ期翻修手术,使用TC3假体及抗生素骨水泥固定,随访期间未再发生感染.20例出现膝前区疼痛,其中电刀组4例,骨膜剥离器组16例,电刀组膝前区疼痛发生率低于骨膜剥离器组.末次随访时AKS膝评分和HSS评分电刀组高于骨膜剥离器组,VAS电刀组低于骨膜剥离器组.结论:与使用骨膜剥离器松解内侧副韧带及鹅足相比,使用电刀术后膝前痛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固定平台假体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固定平台单髁置换术治疗62例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19例,女43例;年龄47~83(65.3±8.2)岁;病程5~72(19.4±14.3)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并采用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HSS膝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4~40(19.9±10.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愈合良好,无须术后输血,住院时间2~10(3.5±1.6) d。术后未发生脱位、感染、松动或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个月并发胫后静脉血栓。HSS评分由术前的69.9±7.2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0.1±7.4;其中优51例,良9例,可2例;VAS评分由术前的3.8±0.9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1±0.9。结论:固定平台单髁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术后住院时间短,并发症低,可以获得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僵硬膝关节的临床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0例(25膝)僵硬膝关节患者,其中男2例(3膝),女18例(22膝);年龄55~78岁,平均(64.5±4.9)岁;病程5~21年,平均8.3年。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HSS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关节活动范围(ROM)。结果:2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69个月,平均35.3个月。术后1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HSS评分由术前的32.36±12.31提高至术后的80.70±18.5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优7膝,良15膝,可3膝。膝关节ROM由术前的(39.4±5.3)°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2.5±11.2)°。结论:僵硬膝关节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是可行的,术后可获得满意的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使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内翻畸形中,应用螺丝钉骨水泥技术重建胫骨平台骨缺损的临床经验,探讨使用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4月至2015年5月,34例(40膝)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应用螺丝钉骨水泥技术重建胫骨平台内侧骨缺损。其中男8例(8膝),女26例(32膝);年龄55~82岁,平均(65.00±7.25)岁。每例膝关节使用的螺丝钉数为1~6枚,其中2例结合使用了延长杆(分别使用4、5枚螺丝钉)。分别测量计算每例患者胫骨平台骨缺损面积百分比、骨缺损的深度并记录使用螺丝钉数量,经过统计学分析,探讨胫骨平台不同缺损百分比与使用螺丝钉数量的关系,同时分析骨缺损深度对使用螺丝钉数量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72个月,平均24个月。HSS评分术前(43.33±6.11)分(32~51分),术后改善为(92.15±4.64)分(83~96分),各单项评分包括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及稳定性均较术前提高。所有患者获得稳定且力线正常的膝关节,胫股角由术前(167.00±6.39)°改善为术后(175.00±2.69)°;胫骨角由术前(78.09±4.51)°改善为术后(88.75±1.24)°。螺钉骨水泥技术使用螺丝钉数量与骨缺损的面积和深度存在相关性,可据此构建相关性直角坐标图。结论:螺钉加强骨水泥技术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处理胫骨内侧平台骨缺损的方法,中短期效果可靠。临床实践中可利用缺损严重程度与使用螺丝钉数量的相关性直角坐标图,根据术中的缺损面积百分比和深度,得到推荐使用的螺丝钉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微创经皮钢板固定技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e osteosynthesis,MIPPO)技术联合锁定钢板固定与髓内钉固定治疗胫骨干骨折的隐性失血量。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治疗的191例胫骨干骨折患者,患者均采用闭合复位,分为A、B两组,A组110例,B组81例。A组采用MIPPO技术联合锁定钢板治疗,男78例,女32例;年龄19~74(45.32±11.79)岁;骨折按照AO分型:42-A型42例,42-B型45例,42-C型23例。B组采用髓内钉治疗,男65例,女16例,年龄19~84(45.44±14.32)岁。骨折按照AO分型:42-A型39例,42-B型29例,42-C型13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结果:第1天隐性失血量:A组(155.27±47.89) ml,B组(160.43±131.42)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3天隐性失血量:A组(102.70±94.79) ml,B组(338.23±85.24)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骨折类型及术前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 value,Hct)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存在明显的隐性失血,远高于预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椎间融合器(cage)治疗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142例行单纯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的LDH患者,均采用通道下联合固定并椎间融合术治疗,根据植入cage类型及数目不同分为单枚解剖组、2枚解剖组和单枚香蕉组。单枚解剖组51例,男29例,女22例;年龄39~65 (53.74±5.68)岁;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18.62-28.13 (22.08±2.15) 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4.0(2.7±0.8)年;L3,45例,L4,535例,L5S1 11例;植入单枚解剖型cage。2枚解剖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37~66(54.15±6.02)岁;BMI为18.25~28.44(21.74±1.83) kg·m-2;手术与复发间隔时间0.5~5.0(2.7±0.9)年...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固定平台与活动平台单髁置换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关节骨病专科门诊就诊并收治住院手术的86例(92膝)膝关节单间室(内侧)骨性关节炎病例,分成两组:一组为固定平台(Link)组,共42例,其中男18例,女24例,选用固定平台假体行单髁置换手术;另一组为活动平台(Oxford)组,共44例,其中男20例,女24例,选用活动平台假体行单髁置换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手术,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与末次随访的膝关节活动度,进行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并完成临床随访。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8~26(18.20±4.23)个月。临床随访过程发现在固定平台组术后1年出现1例假体周围骨折,活动平台组发现1例垫片脱位。所有患者未出现伤口愈合不良及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固定平台组手术耗时(90.05±6.59) min,失血量(53.76±6.04) ml;活动平台组手术耗时(90.73±6.74) min,失血量(54.34±6.27) ml。固定平台组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94.52±4.54)°提高至术后(104.64±4.42)°,活动平台组膝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95.05±4.87)°提高至术后(105.07±4.33)°。固定平台组KSS评分由术前(48.69±5.68)分提高至术后(83.55±5.37)分,活动平台组KSS评分由术前(49.39±5.68)分提高至术后(84.11±6.14)分;固定平台组HSS评分由术前(45.45±3.62)分提高至术后(84.55±6.08)分,活动平台组HSS评分由术前(45.93±4.01)分提高至术后(85.16±6.30)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固定平台和活动平台单髁假体在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的中远期并发症和翻修率还有待进一步的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