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治疗后胃壁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10月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行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EFR治疗后胃壁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结果共计14例患者.中位年龄49(32-63)岁。病变位于胃体5例,胃底8例,胃窦与胃体交界l例。病变大小为0.6~3.0cm。应用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成功率100%(14/14),内镜下修补中位用时12(8-201min,无中转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病例。4例于治疗后1d出现腹部胀痛或隐痛.体温升高.其中2例经B超提示腹腔有少量积液,给予穿刺引流;4例均继续半卧位,持续胃肠减压和抗感染治疗1~3d后好转出院。术后14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1~8)个月,2例创面金属夹和尼龙绳残留.给予内镜下异物钳取出,创面愈合好。结论金属夹联合尼龙绳间断缝合术修补EFR治疗后胃壁缺损安全而有效,可以成为临床上消化道缺损内镜下修复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角质细胞生长因子2(rhKGF-2)涂膜剂对家兔损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用预热至100℃的100 g砝码在家兔背部脱毛部位压烫8 s,造成背部4个直径为2.5 cm 的深Ⅱ度烫伤创面;手术切除家兔背部部分皮肤,制作2个5.5 cm×4.0 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伤后第2天将家兔分成对照组、基质组、rhKGF-2溶液组和不同剂量rhKGF-2涂膜剂组,共12个组 (两种创面各6组),每天分别在创面涂抹等渗盐水、涂膜剂基质、rhKGF-2溶液及3种剂量的rhKGF-2 涂膜剂,连续给药15 d。每4天测量1次伤口面积并计算愈合率,第16天切取各组家兔伤口及其周围正常皮肤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利用Masson三色法染色和MOTIC Advanced 3.2形态分析软件统计创面新生上皮面积、厚度和上皮细胞迁移距离。结果 30.0 μg rhKGF-2涂膜剂给药4、12 d时, 家兔的烫伤创面愈合率[(20±4)%、(65±6)%]明显高于对照组[(10±4)%、(56±9)%]和基质组 [(20±5)%、(59±7)%];160.0 μg rhKGF-2涂膜剂给药4、12 d时,家兔的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率 [(33±6)%、(71±20)%]明显高于对照组[(23±4)%、(53±6)%]和基质组[(27±11)%、(58± 9)%]。组织形态学定量检测结果显示,rhKGF-2涂膜剂尤其是大剂量组能明显增加两种创面新生上皮面积、平均厚度和上皮细胞移行距离。结论 rhKGF-2涂膜剂能明显加快家兔皮肤烫伤和皮肤全层切除创面周围上皮细胞的增生与迁移,缩短其愈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选择性痔切除完全缝合术的效果,随机将120例1~2个痔核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痔切除创面用4-0肠线完全缝合,术后不换药,第8~10天拆线;对照组内痔创面用4-0肠线缝合,外痔创面开放,术后换药至创面痊愈。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术后肛门疼痛轻微,住院时间平均(11.2±2.2)d,创面愈合时间平均(12.3±3.1)d;对照组患者术后肛门为中度或重度疼痛,住院时间平均(15.1±2.3)d,创面愈合时间平均(27.1±3.3)d,术后外痔创面出血3例。结果表明,选择性痔切除完全缝合术效果好,能明显减轻术后肛门疼痛,加快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有效防止术后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全层缝合与分层缝合技术应用的切口愈合能力差异。方法回顾性比较1998-2000年和2007-2008年间两组各65例患者,分析丝线分层缝合关腹和可吸收双股缝线全层关腹组的数据源,比较两种材料和方法条件下切口愈合率和并发症。结果全层缝合组手术耗时明显比分层缝合少(6.31±0.58min vs9.58±0.95min)。切口一期愈合和甲级愈合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脂肪液化(3.07%vs15.38%)、切口感染(3.07%vs9.24%)和切口裂开(1.54%vs13.85%)等近期并发症和慢性窦道(1.54%vs7.69%)等远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显著(P〈0.05)。全层缝合组无切口疝发生,分层缝合组2例切口疝,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层连续缝合技术较之分层缝合对预防结直肠手术下腹正中切口感染和裂开等效果显著,“宽对合”是防止术后切口急性和后期并发症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海藻酸钙敷料对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4只。制作大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在创面局部以海藻酸钙敷料(实验组)或干棉纱布(对照组)包扎,观察伤后3、7、14 d创面愈合率的变化;于伤后3、7、14 d取创面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行HE和Masson染色,计算血管横断面面积与肉芽组织面积的比值、肉芽组织厚度和胶原蛋白含量(胶原面积与创面面积比值)。结果:术后第3天时实验组大鼠较对照组创面愈合率明显增加(P〈0.05)。术后第3天实验组与对照组肉芽组织厚度[分别为(1 540.0±118.5)μm和(1 504.6±131.8)μm,P〉0.05]和新生肉芽组织血管面积与肉芽组织面积之比[分别为0.118±0.007和0.113±0.007,P〉0.05)差异均无显著性,但术后3 d实验组胶原蛋白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分别为(45.7±5.3)%和(11.6±2.5)%,P〈0.05];术后第7天实验组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第14天时这种趋势依然存在(P〈0.05)。结论:海藻酸钙能提高伤口皮肤组织内的胶原蛋白含量,加速创面肉芽组织形成,促进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关腹方式与传统关腹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99例,采用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缝合方式;对照组201例,采用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效果。结果观察组发生脂肪液化1例(0.5%)、切口红肿3例(1.5%)、切口硬结1例(0.5%)、切口裂开0例及皮下血肿2例(1.0%),对照组上述并发症的发生数量分别为18例(9.0%)、16例(8.0%)、15例(7.5%)、9例(4.5%)及0例,除皮下血肿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其余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切口全部一期愈合(100%),对照组愈合186例(92.5%),观察组的-期愈合率较高泸〈0.01)。观察组的关腹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13.0±1.6)min和(7.7±1.3)d,均短于对照组[(18.0±2.2)min,(9.6±1.9)d,P〈0.01]。结论不缝合皮下脂肪层的切口缝合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全层连续缝合法和分层缝合法在急诊腹部手术中的切口愈合效果。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急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层缝合组和分层缝合组,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效果。结果全层缝合组的关腹时间短于分层缝合组(P=0.000),但在切口液化发生率、切口感染发生率、总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方面,2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6例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全层缝合组10例,分层缝合组16例)的患者中,致病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11例)和铜绿假单胞菌(7例)。结论相较于分层缝合法,急诊腹部手术中采用全层缝合法既不增加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又节省手术时间,对于危重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京万红软膏促进糖尿病小鼠慢性创面愈合的效果及机制.方法:清洁级、同周龄雄性C57小鼠54只,随机分为京万红软膏组、对照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8只.采用连续3 d腹腔注射1%链脲佐菌素60 mg/kg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然后在小鼠背部制作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创面形成第2日开始,京万红软膏组创面涂抹京万红软膏,厚度0.5 cm; 对照药物组创面涂抹相同厚度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剂;空白对照组不给药.3组创面均以凡士林纱布覆盖,每日换药1次.于给药后第3、7、10、17、21天,用塑料透明膜描记创面大小,计算创面愈合率.于给药后第7、17天各组分别随机选取3只小鼠处死,观察创面及创缘2 mm范围内全层皮肤及肉芽组织的大体形态变化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给药后7 d,两药物治疗组创面愈合率均有所升高,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给药后10、17和21 d,对照药物组创面愈合率[(81.00±0.85)%,(95.00±0.29)%,(97.00±0.37)% ]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77.00±1.35)%,(87.00±1.17)%,(90.00±0.96)%,P〈0.05],而京万红软膏组愈合率[(85.00±1.93)%,(100.00±0)%,(100.00±0)% ]明显高于对照药物组(P〈0.05).治疗17 d京万红软膏组创面全部愈合,而对照药物组和空白对照组在治疗后21 d仍未全部愈合.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京万红软膏较对照药物复方磺胺嘧啶锌凝胶剂能更早使炎症减轻、创面上皮化,而且表皮细胞复层分化良好,新生胶原排列整齐,创面组织结构恢复正常化明显,显示具有更好的愈合质量.结论:京万红软膏对于糖尿病慢性创面有良好的促进愈合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盐酸戊乙奎醚(penehyelidine hydrochloride,PHC)对急性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所致大鼠肺间质纤维化(pulmonary interstitial fibrosis,PIF)的影响。方法SD雄性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对照组(Con组)、模型组(Mod组)、PHC治疗组(PHC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治疗组(Dex组);每组再分为第7天和第22天两个亚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质量分数20%PQ溶液(18me/ks,生理盐水稀释至1ml)的方法制备大鼠PQ中毒模型;Con组腹腔注射Iml生理盐水。染毒后30min,PHC组和Dex组大鼠分别向其腹腔注射PHC(0.1mg/kg)和Dex(3mg/kg),药物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ml,每24h重复1次;Con组和Mon组在对应时间点腹腔注射1ml生理盐水。于染毒后第7天和第22天处死实验动物,检测动脉血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 in artery, 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inartery,PaCO2),测定肺组织汹干重比(wet/dryratio,W/D),检测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苏木精伊红(hematoxvlin-eosin,HE)、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与Con组比较,Mod组、PHC组和Dex组大鼠第7天/第22天Pa02显著降低[(79±6)mmHg/(78±8)mmHg vs(39±6)mmHg(44±5)mmHg、(46±4)mmng/(52±5)mmHg、(54±6)mmHg/(60±6)mmHg(1mmng=0.133kPa)],PaC02显著增加[(44土7)mmHg/(45±7)mmHg vs(92±5)mmHg/(82±4)mmHg、(84±8)mnlH±(73±8)mmHg、(75±7)mmH±(65±7)mmHg],肺组织W/D显著升高[(2.60±0.25)/(2.58±0.22)VS(5.67±0.61)/(4.57±0.39)、(4.25±0.44)/(3.85±0.34)、(3.69±0.40)/(3.40±0.28)],TGF-β1表达显著增加[(136±7)/(140±7)VS(215±23)/(322±29)、(193±11)/(246±16)、(186±11)1(214±14)];与Mon组比较,PHC组和Dex组大鼠PaO2升高、PaC02降低,肺W/D和TGF—β1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PaO2、PaCO2和肺W/D在第7天变化更明显,TGF-β1表达增加在第22天更明显;第7天组织形态学以急性肺炎性改变为主、第22天以PIF为主,PHC组和Dex组大鼠肺组织炎性侵润和PIF程度较Mon组轻。结论PHC能抑制肺组织TGF—β1的表达,减轻急性PQ中毒大鼠肺组织的炎性侵润和PIF。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信号素蛋白Semaphorin 4D(Sema 4D)在小鼠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机 制。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24只Sema 4D基因敲除小鼠分成实验组(Sema 4D给药组)和对照组(PBS 组),同时将12只同窝杂合子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小鼠制备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实验组每个创面 局部皮下隔天注射250 ng(50 μl)Sema 4D蛋白/PBS溶液,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小鼠创面以相同体积 的PBS溶液进行注射,直至创面完全愈合为止。拍照记录创面愈合情况,术后第3、7、13天取创面组织行 HE、MASSON染色及CD34、VEGF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实验组第5、7、9、11天创面面积小于对照组和 正常对照组(P<0.05);对照组第7、9、11天创面面积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实验组创面完全愈合 时间短于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 <0.05);实验组第7天表皮和真皮新生评分、肉芽组织厚度均优于对照 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实验组第13天胶原染色较其他两组排列紧密有序;在血管生成评价方面,实 验组第7、13天CD34表达均高于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P <0.05)。结论 Sema 4D基因敲除小鼠创面愈合 速度滞后,外源性给予Sema 4D补充后,可通过促进皮肤创面血管化,发挥促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腹壁切口缝合方式的切口愈合效果.方法 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腹部正中切口及旁正中切口病人16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5例,采用全层缝合方式缝合腹壁;对照组83例,采用传统的分层缝合方式缝合腹壁.结果 观察组切口一期愈合率96.5%,对照组为77.1%;观察组切口脂肪液化率为2.4%...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钉合术(PPH)与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DGHAL)治疗Ⅲ度混合痔术后肛管直肠压力。方法前瞻性入组2010年问在武汉市第八医院肛肠外科住院治疗的114例Ⅲ度混合痔患者,根据患者选择分别予以PPH术(63例)或DGHAL术(51例)。术后第2、6、12及18月对所有病例进行肛门直肠测压,测压指标包括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和肛管高压带长度。结果术后各随访时间点,DGHAL组患者肛管静息压均明显高于PPH组[术后2月:(56.2±2.6)mmHg比(43.2±3.1)mmHg;术后6月:(55.2±2.1)mmHg比(45.1±2.5)mmHg;术后12月:(53.2±3.0)mmHg比(40.2±3.2)mmHg;术后18月:(55.3±2.6)mmHg比(43.2±2.5)mmHg;均P〈0.01];肛管高压带长度亦明显长于PPH组[术后2月:(3.45±0.14)cm比(2.95±0.22)cm;术后6月:(3.46±0.12)cm比(2.94±0.26)cm;术后12月:(3.45±0.12)cm比(3.01±0.21)cm;术后18月:(3.56±0.12)cm比(3.02±0.23)cm;均P〈0.01]。但两组患者肛管最大收缩压和直肠静息压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GHAL和PPH术均为治疗Ⅲ度混合痔的有效术式,但DGHAL术在缩短肛门功能恢复时间和维护肛门功能方面更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采用经典Mo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1年7月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2例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传统Morrow组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49±15)岁;改良Morrow组26例,男14例、女12例,年龄(40±18)岁。改良Morrow术是在经典Morrow手术的基础上,扩大室间隔的切除范围,切除范围由经典的2~3cm扩大达到5~6cm,向下切除范围由经典的单纯室间隔基底部扩大到心尖部;同时根据二尖瓣的结构情况,进行二尖瓣乳头肌松解、二尖瓣前叶横向折叠成形、“缘对缘”二尖瓣成形或瓣膜置换。术前术后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两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的差异。结果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通过经典Morrow术与改良Morrow术治疗后,室间隔厚度、左心室流出道流速及左心室流出道压差均较术前显著降低。经典Morrow术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3.10±3.64)mm vs.(17.38±4.39)mm]、左心室流出道流速[(433.08±101.68)mm/s vs.(248.46±101.88)mm/s]、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8.57±40.16)mmHg vs.(4.29±21.52)mmHg]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orrow术患者的室间隔厚度[(25.04±7.05)mm vs.(18.38±6.55)mm,P〈0.05]、左心室流出道流速[(414.83±83.33)mm/s vs.(159.72±60.84)mm/s,P〈0.05]、左心室流出道压差[(77.94±29.16)mmHg vs.(17.56±9.39)mmHg,P〈0.05]术前和术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Morrow手术患者手术前后左心室流出道压差的变化程度较经典Morrow患者更明显[(74.25±27.91)mmHg vs.(34.63±30.66)mmHg,P〈0.05]。结论改良Morrow术可明显减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流出道压差,效果优于经典Morrow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腹腔镜技术经胆囊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与经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对比分析两种术式在胆漏发生等方面的优劣,探讨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可行性。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0月,应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118例,其中适合行一期缝合的患者按手术顺序的奇偶分为经胆囊管切开胆总管取石、胆道一期缝合组(实验组)与经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组(对照组),每组59例。比较2组胆总管切开长度、胆道镜探查情况及残石率、一期缝合时间、胆漏发生率等。结果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实验组胆总管切开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8.2±2.2)mmvs.(13.8±2.9)mm,t=-11.772,P=0.000]。实验组胆道镜向肝总管探查失败率22%(13/59),1例发生胆总管末端残留结石;对照组胆道镜探查顺利,胆总管及肝总管内无残留结石。一期缝合时间实验组长于对照组[(25.5±7.2)min vs.(10.3±4.1)min,t=14.074,P=0.000],但在总手术时间上2组差异无显著性[(85.5±20.9)minvs.(81.8±18.6)min,t=1.009,P=0.232)。实验组术后胆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4%(2/59)vs .15.3%(9/59),x^2=4.912,P=0.027];实验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0.7±5.4)ml vs.(50.2±20.6)ml,t=-10.640,P=0.000]。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切开取石一期缝合较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一期缝合更为安全、微创、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切口结扎式单肺减容过度气肿肺组织治疗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疗效。方法1999年4月-2006年5月,小切口结扎式切割36例重度COPD过度气肿肺组织。结果术后6例肺漏气,经治疗后漏气消失,时间180min~5d,平均1.6d;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1年复查,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显著高于术前[(839.9±76.0)ml vs(589.0±80.5)ml,t=18.451,P=0.000];肺总量(TLC)显著低于术前[(5167.6±639.9)mlvs(6725.8±976.6)ml,t=8.116,P=0.000];残气量(RV)显著低于术前[(3062.4±722.0)ml vs(4329.6±669.9)ml,t=7.720,P=0.000];动脉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术前[(72±10)mmHgvs(62±8)mmHg,t=4.686,P=0.000];6分钟最长步行距离(6MWT)显著长于术前[(306.0±24.8)mvs(223.8±36.7)m,t=11.135,P=0.000]。结论小切口结扎式切割过度气肿肺组织术后可以明显改善具有手术适应证COPD患者的症状和生理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前房穿刺术(ACP)联合激光周边虹膜成形术(LPI)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急性发作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8例53只眼确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首次急性发作患者非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24例26只眼和药物组24例27只眼,观察治疗后眼压下降情况及眼压下降至21 mm Hg(1 mm Hg=0.133 kPa)所用时间和用药种数、房角开放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0.5、1、2、4、8、12 h眼压分别为:治疗组(10.4±3.8)mm Hg、(11.3±4.1)mm Hg、(11.9±3.6)mm Hg、(16.5±4.6)mm Hg、(17.2±3.3)mm Hg、(16.9±4.4)mm Hg。药物组(40.7±4.4)mm Hg、(36.3±4.8)mm Hg、(25.4±4.8)mm Hg、(18.7±6.6)mm Hg、(20.2±2.9)mm Hg、(17.3±4.1)mm Hg。治疗后0.5、1、2 h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392,17.539,8.573。P<0.01)。眼压下降至21 mm Hg所用时间:治疗组30 min内全部降至21 mm Hg以下,药物组为1~12 h,平均6.73 h,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35,P<0.05)。眼压下降至21 mm Hg用药种数:治疗组平均(1.15±0.50)种,药物组(3.87±0.33)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781,P<0.05)。房角开放范围>180°治疗组为88.46%,药物组74.07%,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7.513,P<0.05)。主要并发症有前房内炎症反应和睫状体脉络膜脱离,无眼内感染和脉络膜上腔驱逐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药物降低AACG急性发作时眼压所用时间长。ACP联合LPI治疗迅速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可作为首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0PD)GOLDⅡ、Ⅲ级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呼吸困难等改变,评估GOLD分级判定COPD病情程度的有效性。方法选择稳定期COPD患者30例,病情程度分别处于GOLDII级(GOLDⅡ级组)和GOLDⅢ级(GOLDⅢ级组)各15例。观察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肱三头肌皮褶(鸭F)、血浆白蛋白(Alb)、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呼吸困难分级(勃氏分级)。运动负荷试验采用递增负荷的运动方案。结果GOLDⅢ级组和GOLDⅡ级组的BMI分别为(19±5)、(23±3)kg/m^2,TSF分别为(8±3)、(13±5)min,Alb分别为(32±7)、(36±6)g/L,PaO2分别为(72±9)、(78±8)mmHg(1mmHg=0.133kPa),勃氏分级分别为(5.0±2.0)、(3.0±1.0)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GOLDⅡ级组12例进行了运动负荷试验,8例测定出无氧阈;GOLDⅢ级组5例进行了运动负荷试验,均未测定出无氧阈。结论COPDGOLDⅢ级患者较GOLDⅡ级病情程度更为严重。在临床工作中,GOLD分级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的COPD病情程度和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