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2 毫秒
1.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一种较为少见、高度侵袭性的原发肝脏恶性肿瘤。ICC的治疗手段较为有限,手术治疗是惟一的根治性手段,局部治疗近年技术有较多大的进展,主要包括消融治疗、介入治疗和放射治疗。局部治疗可贯穿于ICC治疗的整个过程之中。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早期ICC病人,局部治疗有达到治愈的可能;对于中晚期ICC病人,局部治疗可以降低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生存,甚至有机会通过局部治疗获得手术机会;而辅助介入治疗或者放射治疗也可以降低根治性术后病人复发的风险。由此可见,局部治疗是ICC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使病人获益。  相似文献   

2.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肝细胞肝癌的治疗已经进入多学科、多模式共存阶段。针对肝癌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包括手术切除、肝移植、动脉化疗栓塞、消融、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放疗、化疗、免疫治疗等。应根据不同个体制定相应治疗方案,利用多学科优势,提高肝癌病人的整体疗效。目前,手术仍然是肝癌最好的根治性治疗手段,可手术切除病人应尽量争取手术治疗。综合治疗可作为手术治疗的重要补充,增加外科手术切除机会,减少术后复发转移,为晚期肝细胞肝癌病人提供良好的治疗机会,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肝内胆管癌(ICC)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起病隐匿,多数病人诊断时已经处于晚期,因此预后较差。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首选方案,但仅有30%~40%的ICC病人有机会接受手术治疗,切除后的5年存活率仅22%~44%。根据病人的病情特点及个体化差异,选择不同的介入治疗策略或者联合治疗方法,可以优化肿瘤治疗效果,为不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带来更好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
肝内胆管癌(ICC)是起源于肝内小叶间胆管至二级胆管以上的胆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约占胆管源性恶性肿瘤的10%。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惟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清扫范围及意义,国际上对此尚有不少争议。多数研究认为对于可手术切除的ICC病人,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外科治疗的标准部分,有助于术后准确分期及选择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都应接受术后系统性治疗。但也有研究表明单纯化疗相对于手术切除能为已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提供更好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起源于二级及以上胆管上皮细胞,是一种具有高度侵袭性的恶性肿瘤,其早期常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时常处于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随着ICC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提出和广泛应用,其疾病控制效果和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提升,但是其预后仍差。在目前以外科手术为核心的多学科诊疗模式中,应该关注患者的中长期获益,并将其作为最终目标贯穿治疗全过程。鉴于ICC治疗选择的多样性及疾病复杂性,任何治疗策略均建议通过多学科讨论得出个体化的诊疗方案,并建议在高度专业化的肝胆胰中心进行诊疗或者由其指导进行诊疗。此文中,笔者重点阐述ICC的多学科诊疗的发展现状及策略。  相似文献   

6.
肝内胆管癌(ICC)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由于缺乏有效的筛查,确诊时多处于进展期,大多失去手术切除机会。目前,根治性手术仍是惟一可以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治疗方式,但存在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等难题。新辅助治疗能缩小原有病灶及转移的淋巴结,提高R0切除率,对于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ICC,新辅助治疗可使局部进展的ICC降期为可切除,也可改善肝移植病人的预后。但目前对ICC行新辅助治疗的潜在效用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7.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年来,ICC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可能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仍是外科医生和ICC病人共同面临的巨大阻碍。然而由于ICC发病隐匿和恶性程度高的特性使很多病人初诊时便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早期筛查、准确临床诊断、充分术前评估及完备精准的手术方案是手术赖以顺利实施的保障。癌胚抗原(CEA)和CA19-9对ICC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CC的最重要手段。腹部超声是临床第一线的早期筛查手段;CT和MRI是临床上用于ICC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三维重建技术为术前残肝体积预估,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直接更精准的信息。建立能准确预测ICC预后的分期系统非常重要。术前减黄是否需要尚存争议。残肝体积和肿瘤是否转移是判断手术可切除性的两个要点。腹腔镜探查、腹腔镜超声检查及术中快速冷冻活检是判断是否可实施根治性切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近年来IC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该病发病隐匿,初始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依赖于血清学、影像学和或病理学,且中央型或伴肝硬化者还须同肝门部胆管癌、混合型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等鉴别。肝切除术目前仍是ICC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治疗方式,但仅有少部分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机会。ICC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术前准确诊断及评估是精准外科治疗的基础,但术中是否常规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尚无定论。肝移植在ICC中的治疗价值亦存在争议。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ICC的远期效果尚缺乏强有力的临床证据。由于ICC术后的高复发率,对于高危复发病人的辅助性治疗也备受关注。全身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为不可手术的中晚期ICC提供了治疗选择,但疗效仍需更多确切性证据。近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为ICC的系统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肝癌的肝脏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由于缺乏针对性的筛查手段和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大多数ICC明确诊断时已经是晚期,给ICC的治疗带来巨大困难。目前,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治疗ICC的最有效手段。但是,对于一些不可手术切除或只能行R1切除、淋巴结转移阳性的ICC,经动脉化疗栓塞、局部消融、全身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这一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根治性切除是延长胰腺癌病人生存时间的有效手段,但约40%的病人在初诊时即为局部进展期胰腺癌而失去手术机会。通过制定个体化的新辅助治疗方案,有望使局部进展期胰腺癌降期,从而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机会。目前,新辅助化疗后序贯放化疗是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最常见用的新辅助治疗方案,但具体的化疗药物并不统一,吉西他滨联合纳米紫杉醇以及FOLFIRINOX有望成为最佳化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根治性切除是肝癌病人得以长期生存的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我国肝癌诊断时大部分为中晚期,可行根治性切除者<30%。众多学者尝试利用多种方式对初始不可切除肝癌进行转化治疗,力争缩小肿瘤或使肝癌降期,以创造更多手术切除机会。近年来,奥沙利铂/亚叶酸钙/5-氟尿嘧啶(FOLFOX)方案肝动脉灌注化疗在不可切除肝癌病人中呈现出明显优于传统方案的有效率及安全性,大大提高了中晚期肝癌病人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以其为核心的综合治疗在肝癌病人转化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内胆管癌(ICC)是原发性肝癌中的第二大类,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治性手术是唯一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的方式。由于ICC具有侵袭性强、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等特征,确诊时肿瘤常具有体积大、多发、侵犯肝内重要管道、合并淋巴结转移等高危复发因素,导致术后复发率高,长期疗效不佳。新辅助治疗的目标主要是减少ICC的高危复发因素,增加ICC病人获得根治性切除的概率。目前尚无标准化的ICC新辅助治疗方案,新辅助治疗的时机及方式选择仍是外科医生面临的一大挑战,但近年来系统性和局部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在ICC的新辅助治疗中表现出一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手术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9年因肝门部胆管癌行手术切除的83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83例手术切除病人中行根治性切除(R0)31例,非根治切除52例(R1,R2),术后出现并发症29例,死亡5例.根治性切除组中位生存期21.5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9.6%,43.3%和25.9%,明显优于非根治性切除组(P<0.05),近5年本院根治性切除率达44.8%,中位生存期18.7个月,疗效明显提高(P<0.05),结论 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术中行切缘冰冻病理检查、联合肝切除等可提高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率、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根治性切除可更好延长病人生存期,使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恶性程度高,大多数肝细胞癌病人确诊时已丧失了手术切除机会。根治性手术切除仍是肝癌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的主要手段。依托多维度、系统化以及个体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模式,中晚期肝癌的治疗已进入精准转化医学时代,既包括外科可切除性的转化,又涉及到向肿瘤学获益的转化,以期进行安全的R0根治性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肝癌转化治疗后病人手术选择中仍占重要位置。转化医学时代腹腔镜治疗肝癌转化治疗后病人术前需精细评估(肿瘤缓解情况以及能否R0切除),综合考虑肝脏损伤情况(炎症、粘连、再生潜力等)来确定病人选择及最佳手术时机。要将病人的安全放在首位,同时做到标准、规范、确保疗效及微创,从而最大程度使病人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15.
肝细胞癌(HC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治疗仍然是肝癌的首要治疗手段。但我国70%~80%的HCC病人初诊时已为中晚期,失去了手术机会。近年来,随着HCC系统治疗ORR的显著提升,越来越多的初始不可手术病人获得了手术机会,实现了成功的转化治疗,病人近期肿瘤学疗效得以明显改善。该病例通过采取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HAIC)联合仑伐替尼靶向治疗和特瑞普利单克隆抗体免疫治疗对不可切除的肝癌病人进行转化治疗,进一步综合评估后发现病人剩余肝体积不足,采用蔡氏ALPPS治疗,病人术后第5天顺利出院。2个月后复查,肿瘤无复发转移征象。该病例转化治疗充分利用局部与系统治疗的联合,手术治疗灵活运用团队的改良创新技术,获得了满意的近期疗效,目前仍在持续随访中,病人有望继续获得更长的生存获益,以真实世界临床初探为HCC转化治疗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外科手术治疗仍然是胃癌肝转移(GCLM)病人的合理治疗方式之一,手术治疗后部分病人可获得长期存活。新辅助治疗包括全身化疗和经血管介入技术可以为GCLM手术治疗创造条件,从而扩大根治性手术治疗的应用范围。GCLM手术的新辅助治疗指征和疗效仍存在争议,需要经过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17.
肝内胆管癌(ICC)可切除率低,进展期ICC的治疗有效率不高,预后很差。转化治疗在多种晚期肿瘤中有一定的疗效,是目前晚期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随着对ICC基因组的深入了解和新的治疗药物的开发及组合,基于系统化疗的联合治疗策略,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使得部分进展期ICC病人能降期转化手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因素,探讨提高ICC疗效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3例ICC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成功随访到的132例病人用Cox回归模型,选择15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2例外科手术治疗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21.6%和11.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预后与手术方式、病理分型、是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显著相关,而与是否输血、放疗、化疗、肿瘤大小、肝硬化、AFP、TBIL、A/G(白球蛋白比)、性别、年龄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对于术后肝内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积极预防和治疗是提高ICC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肝脏恶性肿瘤,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化疗、介入和手术。巨块型ICC因早期诊断困难、手术风险大,故目前的手术切除率较低。作者对1995.1~2005.12的107例巨块型ICC病例进行了分析,重点对67例手术治疗病例展开研究并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患者术后生存率及肿瘤复发的影响。67例剖腹探查病例中45例进行了根治性切除,其余22例因发生远处转移或肿瘤体积过大无法切除。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32个月,术前最显著的临床症状分别为体重下降、右上腹痛及黄疸。45例根治性切除病例中36例达到R0切除,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其发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预后差。外科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治疗ICC的唯一有效手段。淋巴结转移(LNM)作为影响ICC患者手术预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已有多数指南建议在ICC根治性切除术中常规行淋巴结清扫(LND)。然而,关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的范围及其对患者预后的价值,目前仍存在较大争议。故笔者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对ICC根治性切除术中LND所存在的争议及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I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