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外科治疗方式与疗效。[方法]对接受手术治疗的15例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肿瘤主要位于椎体范围内,即4~9扇区内7例,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4扇区或9扇区4例,同时超过两侧4扇区和9扇区4例;肿瘤侵及A-D层13例,A—C层2例;单椎节骨质破坏9例,2个椎节骨质破坏5例,累及3个椎节1例。手术行椎体或矢状切除10例,全脊椎切除5例。后路重建4例(4例病灶均位于上颈椎),前路重建3例,前后联合重建8例。术中取大块自体骨(髂骨或肋骨)或钛网+植骨块融合9例,钛网+骨水泥填塞支撑6例。术后均辅以瘤灶局部放疗。[结果]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神经功能恢复满意,植骨融合率100%。随访14~123个月,平均56.2个月,局部复发7例,死亡4例,未见远处转移病例。[结论]脊柱活动节段脊索瘤临床发病较少,早期症状不典型。应注重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手术切除是治疗脊柱脊索瘤的主要手段,全脊椎切除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术后辅助以肿瘤病灶局部放疗对抑制肿瘤复发或进展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胸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初步应用及手术方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全脊椎整块切除术(total en-bloc sponclylectomy,TES)治疗脊椎肿瘤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伞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4例原发胸腰椎脊柱肿瘤,其中行单一后路全脊椎切除3例(包括:Tm单发浆细胞瘤1例,T8全脊椎血管瘤1例,和T12全脊椎血管瘤1例);行前后联合人路全脊椎切除1例(为L4神经母细胞瘤并椎旁肿块),并埘标准TTEs手术中的截骨器械和手术技巧进行改进.[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随访时间13~22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全脊椎整块切除术一改传统分块切除脊椎肿瘤的方式,将脊椎分为前后两部分予以完整切除,被认为是目前治疗脊椎肿瘤最为积极有效地手术方法之一,而其手术方法和技巧尚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对于脊柱肿瘤一期全脊椎切除及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 12例脊柱肿瘤行前、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Ⅰ期全脊椎切除、脊髓减压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术后 11例获得随访 ,按照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有 1级以上提高 ,所有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消失。术后复查平均植骨融合时间 3个月。1例脊索瘤术后 1年复发 ,1例巨细胞瘤术后 9个月复发。结论 :针对脊柱肿瘤的性质、部位 ,通过不同的手术入路行一期全脊椎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彻底切除肿瘤 ,重建脊柱稳定性并体现了个体化的治疗方向  相似文献   

4.
脊索瘤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残余脊索组织,由星形细胞和液滴细胞组成,呈小叶状分布,小叶间有纤维间隔。1894年被Ribbert命名,几乎均发生在脊柱。脊索瘤占恶性骨肿瘤的4%,约50%的脊柱脊索瘤发生于骶骨,多数在40~70岁之间发病,偶见于儿童和青年[1~3]。由于骶骨脊索瘤早期症状隐匿,骶骨部位解剖关系复杂,临床发现时肿瘤常较大或已侵犯骶神经,给治疗带来很大困难[4、5]。笔者对最近几年的文献进行检索,综述如下。1发病特点骶骨脊索瘤生长较为缓慢,局部侵犯性强,较少发生远处转移[6、7]。Bergh[8]对39例骶骨脊索瘤病人行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椎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与疗效。方法 对1989年至2006年接受手术治疗的8例颈椎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例,女3例;年龄34-72岁,平均53.8岁。依据肿瘤的WBB分期,实施次全或全椎体切除术3例,矢状切除术2例,次全或全脊椎切除术2例,颈椎管内脊索瘤囊外摘除术1例。脊柱稳定性重建术中,取自体髂骨植骨5例,钛网内骨水泥填塞前路椎体支撑2例。术后行辅助放疗。结果 患者术后神经根性刺激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或消失,颈髓压迫症状多有1-2个级别以上的改善。术后病理检查均可见典型“Physaliphorous细胞”。随访3~120个月,平均43.5个月。内固定物融合良好,植骨融合率100%。肿瘤局部复发4例,1例死于肿瘤复发后的高位截瘫并发症,全脊椎切除者未见复发迹象。7例未见远处转移,1例颈椎管内脊索瘤者既往有骶骨脊索瘤手术史,故考虑为原发骶骨脊索瘤继发硬膜下转移。结论 颈椎脊索瘤临床相对少见,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应重视CT和MR检查。全脊椎切除术结合术后局部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脊椎后柱结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的可行性。[方法]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等后柱结构的手术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及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结果]经2~5年的临床随访,临床效果满意,未发现有继发性腰椎滑脱。[结论]保留脊椎后柱结构,有限椎板切除,腰椎管扩大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及中央型椎间盘突出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临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腰椎脊索瘤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胸、腰椎脊索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根据WBB分期,实施椎体或全脊椎切除,其中囊内切除3例、扩大切除4例。结果:术后5例患者症状完全消失。1例T7、T8脊索瘤患者出现切口下缘顽固性疼痛,封闭后疼痛减轻。1例L1~L3脊索瘤全瘫患者,双下肢肌力恢复至2级。病理检查镜下均可见“印章样细胞环”和“合胞体”。术后平均随访5.2年,局部复发1例,无远处转移。结论:胸腰椎脊索瘤相对少见,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印章样细胞环”和“合胞体”是胸、腰椎脊索瘤的典型病理表现。全脊椎切除肿瘤能降低局部复发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一种整体切除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并使肿瘤治愈成为可能的新手术技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背景资料:传统切除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方法,是从肿瘤病灶内分块进行逐步切除。而经组织病理学证实,手术切缘较宽或较窄的病灶外整块切除的报告却鲜为有之。[方法]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是在前路椎间支撑器植入,后路脊柱器械固定的情况下进行整块椎板切除和整块椎体切除的新手术技术。有5例息有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患者及2侧患有巨细胞瘤的患者施行了这种手术。除l例患者在术后7个月时因肿瘤转移到纵隔而死亡外,其余所有患者的观察期为2~6.5a。[结果]除1例病人之外的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后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并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经组织学研究证实,除椎弓根外,均获得了较宽或较窄的手术边缘,但在病变影响到椎管和脊柱的后方时,则需采用病灶内切除的传统方式。1例死于肿瘤转移的患者,其死亡原因与手术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且肿瘤切除的部位也没有局部复发的迹象。[结论]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优势在于,它是将整个椎体分两次予以完全切除,也就是一次切除椎体的一半,这种技术远胜于分块逐步切除的模式,并且是一次性完成整个手术的全过程。“全脊椎整块切除术”为脊柱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更具有挑战性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脊柱肿瘤的全脊椎切除术及脊柱稳定性重建   总被引:48,自引:0,他引:48  
目的探讨对脊柱肿瘤行全脊椎切除术的可行性与临床价值,以及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可靠方法。方法对27例椎体和附件结构均遭破坏的脊柱肿瘤采用全脊椎切除及内固定重建技术进行治疗,其中包括上颈椎至下腰椎的良、恶性及转移性肿瘤,手术切除1~3节脊椎。结果23例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7~96个月(平均25个月)。1例L5恶性神经纤维瘤及1例C6,7巨细胞瘤于术后10个月及12个月复发,患者放弃治疗;1例C2~4脊索瘤术后1年复发,再次手术效果良好;其余20例未见复发。25例术前伴神经功能损害者,术后有23例获显著改善。结论全脊椎切除术为治疗全脊椎受累脊柱肿瘤的有效方法;切除1~3节脊椎的脊柱可由相应内固定系统进行可靠的稳定性重建。  相似文献   

10.
正脊索瘤起源于胚胎脊索的残迹组织,是脊柱最常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较低,占原发恶性骨肿瘤的1%~4%~([1])。目前,彻底手术切除结合放疗的综合治疗是脊索瘤的最佳方案[2]。本文报道1例采用3D打印技术量身定做超长人工椎体植入治疗脊柱脊索瘤,手术跨越5个椎体,达19 cm,手术涉及的节段多,术后引流多,住院时间长,且手术方式与以往有很大区别,现总结相关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目的 探讨主动脉窦瘤破裂局部病理改变及其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手术方法。方法  3 6例主动脉窦瘤破裂 (RASV)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AI) 15例、室间隔缺损 (VSD) 2 6例。补片修补 3 5例 ,其中合并VSD的均以一片法修补 ,合并AI的主动脉瓣置换 (AVR) 6例 ,主动脉瓣成形 4例。手术取材作病理检查 5例。结果 本组 3 6例中手术死亡 2例 ( 5 .6% )。存活的 3 4例病人均经门诊复查或通信随访 0 .3~ 18年 ,其中 2例死亡。病理检查见RASV合并VSD的瘤壁为纤维素样坏死或玻璃样变性。结论 主动脉窦壁纤维素样或玻璃样变性可能是其形成的病理基础。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应探查其病变程度 ,酌情一期矫正 ,瓣膜损伤明显时宜行主动脉瓣置换 ,对主动脉瓣环细小的病例 ,可借修补VSD和RASV的补片扩大主动脉瓣环。  相似文献   

20.
��ͷ��������֮�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术一直是治疗胰头导管腺癌的主要方法。但其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高,且远期疗效又甚差。因此,多年来世界各国胰腺外科的同道们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手术方法,以求提高胰头癌治疗的效果。因此,胰头癌的手术方法很多,名称亦多达十余种,如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extended pancreatoduodenectomy)、改良的或合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性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