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前路一期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21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前路一期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术前正规抗结核化疗2~4周,术中彻底切除病灶包括脓液、结核肉芽肿组织、死骨、病变椎间盘。椎间大块髂骨和肋骨或装满自体骨屑的钛网植入,术后继续抗结核化疗1~1.5年。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24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1~3个月血沉逐渐恢复正常,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植骨愈合,无内固定钛网松动及移位;术后Cobb角(3.5±1.0)°,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基本纠正。结论前路一期病灶切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脊柱结核可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胸椎结核经前入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常用的修复方案,已沿用数十年,但存在创伤大、切除肋骨、减压不彻底、胸腹腔干扰大、术后疼痛、气胸、胸腔及肺部感染等不足。目的:观察钛网自体骨植骨融合与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重建脊柱生理曲度及稳定性的随访结果。方法:对32例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椎体切除病灶清除,充分解除脊髓压迫,植入钛网自体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取后正中切口,应至少包括病变部位头、尾侧各2节脊椎,暴露双侧椎板至小关节外侧及肋骨近端1.0-2.0 cm,并与病椎头、尾侧脊椎双侧分别置入椎弓根螺钉,头、尾侧各2对,一侧固定。在另一侧病椎及下一椎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肋骨头,肋骨切除约1 cm,游离神经根,椎管减压,注意保护脊髓及神经根,吸出椎旁脓肿中脓液。切除椎弓根,受累椎间盘,椎体病灶,直至椎体病灶边缘组织外观正常,无死骨,无结核物质及肉芽组织,椎体破坏严重,两侧椎旁脓肿流注节段较多,经一侧病灶不能清除干净的部分患者,减压侧连接钉棒,以保持病变椎体切除时椎体的暂时稳定。同法从另一侧彻底清除同侧病灶,完全游离硬脊膜,反复冲洗。观察患者的植骨融合时间、骨折愈合、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结果与结论:随访12-38个月,全部患者于治疗后11-19个月(平均16.3个月)植骨融合,脊柱后凸畸形获得70%-100%(平均86%)矫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正常,未出现复发及内固定失效病例。提示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钛网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修复胸椎结核,具有病灶清除彻底,创伤小,畸形矫正,植骨融合满意等优点,是修复胸椎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3.
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胸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全组36例,病变部位胸5~6椎体4例,胸6~7椎体8例,胸7~8椎体14例,胸5~7椎体7例,胸5~6、8~9椎体3例,术前后凸畸形13~45°,平均29°,均有不同程度的脊髓受压症状。手术采用经胸腔病灶清除、自体肋骨或骼骨植入,Z-plate钛钢板内固定。结果:随访1~4年,平均2.5年,植骨融合率97.22%,术后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7.34°。结论:胸椎结核行经胸腔病灶清除植骨并内固定术,手术方式简捷,恢复脊椎的稳定性,提高骨融合率,纠正脊柱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不连的效果。方法选R2013年5月到2014年5月项城汾南骨伤病专科医院收治的20例肱骨干骨不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术后随访1年,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时间为(86.4±5.3)min;术中出血量为(485.0±25.8)ml。愈合时间为3个月-1年,平均(4.3±0.2)个月,治愈率为100%。患者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临床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肱骨干骨不连能有效促进患者骨骼愈合,可作为临床治疗肱骨干骨不连的有效手段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背景:多节椎体破坏的腰骶椎结核在治疗上比较复杂,除了考虑病灶清除,解除脊髓压迫外,恢复脊柱椎体的高度及脊柱的稳定性也是必要的。目的:探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修复多节段腰骶部结核的效果。方法:选择2005年3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骶椎脊柱结核患者25例,病变节段位于L2-S2,经正规抗结核治疗2-4周后,行一期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治疗。修复后定期复查X射线片与CT扫描,评估骨块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并记录不良事件及材料宿主反应。结果与结论:修复后进行了平均16个月的随访,23例切口全部愈合,2例切口二期愈合,无窦道形成,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痛均消失;随访期间植骨块无滑脱移位,无断钉断棒,6个月内均出现骨性融合,术后1年结核病灶无复发,血沉正常,X射线片显示病变椎体已骨性愈合。术后腰骶角为16°-36°,平均26°;末次随访时为15°-30°,平均20°。提示:一期病灶清除多节段腰骶骨结核,并同期行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完成后凸畸形矫正,可重建稳定的腰骶段,恢复躯体矢面平衡,取自体髂骨植骨能提高融合率,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中应用胸腔镜的可行性。方法对5例胸椎结核病例行后路椎弓根器械内固定,同期行胸腔镜前路病灶清除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术,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9个月~1.5年。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48个月随访。全部患者植骨融合,腰背痛症状缓解,神经功能明显恢复,Frankel分级E级,复查血沉及CRP均正常。结论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的胸椎结核患者,采用后路矫形内固定、胸腔镜前路病灶清除植骨的一期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椎结核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术式选择。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3年12月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胸椎结核34例,采用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1)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同期钢板内固定;(2)经肋横突切除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同期椎弓根系统内固定;(3)后方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和椎弓根系统内固定;(4)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后路椎弓根系统内固定。结果:随访1~3年(平均1.5年),无结核复发、螺钉松动、钢板断裂,17例有明显神经损害的患者术后均获得明显改善。四种术式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后凸畸形矫正度和矫正丢失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脊柱稳定性在脊柱结核外科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胸椎稳定性改变选择合适的外科治疗术式,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腹腔入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移植、后路椎弓根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效果。方法对2004年8月-2007年6月收治12例L4~S1椎体结核,采用经腹腔入路显露腰骶椎,彻底清除病灶后用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后常规支持和抗结核治疗,术后1、3、6、9、12个月,以后每6个月一次定期随访,观察血沉变化,摄X线片、CT三维重建评估结核活动、骨块融合和畸形矫正情况。结果术中无大血管、神经、输尿管损伤,随访11~23个月,平均17个月,结核病变局部无复发,无结核性腹膜炎、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腹腔前方入路暴露腰骶椎结核病灶充分、安全,病灶清除后行自体髂骨块椎间植骨、腰骶椎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可有效重建腰骶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三维固定治疗脊柱多节段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 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8月对24例脊柱多节段结核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均采用一期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植骨(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融合,前路结核病灶清除,取自体髂骨植骨(3例累及三个椎体采用钛网植骨),单钉棒内固定.术后佩戴支具3~6 个月,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 个月.定期门诊随访,进行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掌握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纠正及远期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很好缓解,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严重手术并发症,无窦道形成,无结核复发,平均2个月融合率50%,6个月融合率75%,9个月融合率为90%.后凸畸形平均矫正23.1°±3.5°,术后随访1~3年,数据均无丢失.结论 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加三维固定法治疗脊柱多节段结核患者,可彻底清除病灶、矫正后凸畸形与重建脊柱稳定性;而有效的抗结核化疗是脊柱结核治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Ⅰ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椎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4月胸椎结核患者1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移植,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结果该组病例平均随访13.2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Cobb’s角12°~26°,平均16.3°;Frankel分级平均提高1.5级。结论Ⅰ期经后路病灶清除,自体骨移植,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椎多节段结核能够充分清除结核病灶,促进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已被广泛用于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现在亦被用于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目的:评估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病例共24例38椎,分为椎体压缩≥1/4组9例11椎和椎体压缩〈1/4组15例27椎。在C臂机透视定位下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采用分次灌注、温度梯度灌注方法注射骨水泥。以目测类比评分及O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前后疼痛缓解情况,日常功能恢复情况,治疗椎的高度变化。随访时间为12-56个月。结果与结论:2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平均单个胸椎内注射骨水泥(4±1) mL,单个腰椎内注射骨水泥(5±1) mL。治疗±后复查X射线片见骨水泥分布良好,无神经根损伤或脊髓压迫症状。两组患者治疗后椎体高度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1 d、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相同时间点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的改变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表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分次和温度梯度灌注骨水泥治疗胸腰椎转移性肿瘤,可减少骨水泥渗漏的发生,不论肿瘤转移椎体有无明显压缩,均能迅速缓解疼痛,是治疗椎体转移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背景: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标准术式,但取自体髂骨存在较多供骨区并发症,寻找合适的骨修复替代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目的:分析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骨修复材料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试验组21例将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载体为药用明胶、注射用大豆卵磷脂、羟基磷灰石等)及自体骨赘植入PEEK cage融合器,对照组19例将自体骼骨植入PEEK cage融合器。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椎间高度、并发症、融合率、JOA评分和目测类比评分等指标。 结果与结论:经过治疗后,两组均获得了即刻的颈椎稳定,颈椎前凸、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椎间高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随访12个月时,试验组Cobb角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融合节段椎间隙前缘高度与融合节段椎间高度、椎间融合率、颈部与上肢目测类比评分、JOA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获得骨性愈合。表明含骨形态发生蛋白2的骨修复材料结合自体骨赘植骨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可有效恢复并维持颈椎前凸、融合节段的高度,在改善临床症状方面与自体髂骨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3.
背景:研究认为单纯椎管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难以获得长期疗效,因为单纯减压被视为一种医源性的腰椎失稳,从而加重腰椎畸形。 目的:分析腰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半年随访矫正角度评价。 方法:退行性腰椎侧凸并椎管狭窄患者23例均采用腰后路减压、矫形固定、融合治疗。采用症状目测类比评估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表、SF-36调查问卷、腰椎冠状位Cobb角对患者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及矫正角度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患者随访均超过6个月。Cobb 角治疗前平均(23.94±177;11.4)°;,治疗后平均(10.28±177;6.93)°;治疗后末次随访患者平均目测类比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5);治疗后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改善优良率为83.33%;治疗后SF-36调查问卷中的8个维度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半年随访期间矫正角度无明显丢失,融合器无移位,内固定无断裂,植骨融合率100%。  相似文献   

14.
背景: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Kümmel 病患者,如何能够有效控制背部疼痛,尽快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避免失用性骨质疏松的恶性循环是一个重要的治疗目标。椎体后凸成形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脊柱微创外科新技术,椎体后凸成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Kümmel 病尚未见文献报道。目的:评价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Kümmel 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6月至2013年7月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11例类风湿关节炎合并Kümmel 病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65.4±5.1)岁,均有剧烈腰背疼痛。对比观察术前及随访时后腰背疼痛情况及影像学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包括手术前、后骨折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前后缘高度比值及局部后凸角度(Cobb法)。结果与结论:11例患者无失访,随访6-12个月。随访时与术前目测类比评分、骨折椎前缘高度、骨折椎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局部后凸角度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无肺栓塞、神经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Kümmel 病患者,可有效缓解腰背疼痛,部分恢复骨折椎体高度,重建脊柱稳定性,减少局部后凸,是安全有效的修复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背景: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柄设计符合股骨生物力学特性,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Ribbed解剖型生物固定股骨柄假体(Ribbed柄)的设计特征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br〉 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因髋关节疾病采用Ribbed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获完整资料者52例(52髋),男20例,女32例;置换时年龄22-78岁,平均59岁。随访时间2-4年。评估置换前后Harris评分、置换后大腿疼痛率、术中骨折发生率、切口愈合情况、脱位及翻修等。影像学重点评估股骨柄髓腔充填率、股骨柄假体下沉、假体周围放射学透亮线、骨长入、应力遮挡及骨溶解等。 结果与结论:术中股骨骨折发生率为6%;所有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髋关节脱位及翻修病例;大腿疼痛率为6%,均于置换后1年消失;末次随访时,平均Harris评分由置换前4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6分。置换后X射线片示所有患者股骨髓腔充填满意,平均充填率:正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91%,88%和86%,侧位片上干骺端、中段和远端分别为88%,85%和81%;末次随访时,49髋(92%)为稳定性骨长入固定,3髋为稳定性纤维长入固定,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周围均未见骨溶解;5髋(10%)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但均小于2 mm;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应力遮挡现象,其中1度31髋、2度19髋、3度2髋,无4度应力遮挡发生。提示Ribbed柄设计符合生物学固定要求,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快及应力遮挡低等优点,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背景:颈椎骨折诊断后多需手术治疗,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技术仍是目前治疗颈椎退行性或创伤性不稳的主要方法。作者设计的椭圆形同种异体骨垫,可以适应不同高度及宽度椎间隙的需要,符合椎间隙的生理形状。目的:通过与自体髂骨比较,评价自制同种异体骨垫在颈椎前路椎间植骨融合中的疗效。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对58例颈椎椎间盘突出患者行前路一期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根据植骨材料不同,分为同种异体骨垫组和自体髂骨组,病程12-24个月。治疗后评价指标包括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间隙融合率、融合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排斥反应。结果与结论:治疗后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同种异体骨垫组、自体髂骨组治疗后有效融合率分别为84%和8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同种异体骨垫组植骨融合时间较自体髂骨组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内固定物均牢靠无松动,随访期间均无植骨排斥。提示与自体髂骨相比,同种异体骨垫在颈椎前路植骨融合中疗效满意,可有效融合病变椎间隙,且异体骨垫不会产生因取骨引起的取骨区疼痛等不适。  相似文献   

17.
背景:自从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技术成功用于脊柱骨折的治疗后,一直在尝试用于椎体血管瘤的治疗。 目的:评价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例胸椎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患者,男2例,女7例,均有背部疼痛等症状,其中2例有神经根刺激症状。采用经皮穿刺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治疗后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与结论:操作成功率100%,均未出现肺栓塞、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治疗后影像学检查示均无椎管内或椎间孔渗漏。治疗后24 h症状均有缓解,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显示原有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血管瘤无复发。结果可见经皮穿刺注射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安全有效,它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预防压缩性骨折、防止复发。  相似文献   

18.
背景:椎体内植骨重建椎体前中柱结构及恢复椎体形态被重新认识,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可以促进骨愈合,有利于重新建立长期脊柱的稳定性。目的:探讨3种不同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植入重建椎体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纳入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10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治疗,分别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植骨前后采用X射线观察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及Cobb角,CT观察伤椎椎体内植骨愈合,选择终末随访CT用Mimics软件计算伤椎骨缺损面积。结果与结论:102例患者均获得24-36个月随访。3组植骨后不同时间点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均较植骨前恢复(P〈0.05);植骨后不同时间点3组间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同种异体骨组植骨后9,12,24个月的Cobb角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同种异体骨组植骨不同时间点骨愈合率低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骨缺损面积高于自体骨组、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组(P〈0.05)。表明3种植骨材料经单侧椎弓根重建椎体形态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能够减少椎体高度、Cobb角丢失和骨缺损面积,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在骨愈合及减少骨缺损方面与自体骨疗效相似,均优于同种异体骨。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对 SandersⅢ型、Ⅳ型骨折手术治疗恢复破坏的跟骨距下关节面和跟骨形态,以减少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已达成共识,而对于跟骨骨折术中是否植骨一直是个有争议性的问题。目的:观察Genex人工合成骨填充材料及锁定钢板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SandersⅢ型、Ⅳ型跟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5例,年龄22-55岁,采用外侧“L”形入路,跟骨骨折复位后将调好成面团样的 Genex 人工骨粉填塞缺损区,再将外侧壁骨块复位,将预弯好的锁定钢板置入。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Bolher角及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与结论: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8-16个月,骨折均愈合,无移位、塌陷及排斥反应,人工骨粉约6个月被降解,1年后完全被吸收,并为新骨所取代;按Maryland足部评分优良率达86%,Bolher角从治疗前的(5.30±3.35)°恢复至末次随访后的(24.30±1.06)°。结果表明 Genex 人工骨粉是一种完全吸收、可塑性好、支撑力强的生物材料,能够充分填充骨缺损,便于骨折复位、诱导成骨、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0.
背景: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内固定已成为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主流治疗方法,但目前还缺乏长期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及钉棒置入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 方法: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内固定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患者32例,治疗后行颈椎正侧位数字化DR及颈椎MRI影像学检查了解神经压迫解除情况和骨性融合情况;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JOA评分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29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2个月。①所有患者均获得良好的寰枢关节复位和骨性融合,实现了复位与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双重目的。②所有患者治疗后脊髓受压明显减轻,神经功能均获得不同程度改善,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JO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③所有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脊髓、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无感染、破溃等并发症发生。④影像学检查显示,经口前路松解后路融合内固定是治疗难复性寰枢关节脱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