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PRECEDE-PROCEED模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健康行为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 方法 选择2018年2月至9月行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0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 = 51)和干预组(n = 52)。对照组进行常规围手术期指导,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PRECEDE-PROCEED模式,按照模式9个环节,以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为核心,围绕健康行为6个方面多维度制定干预措施。出院后随访6个月,分别在第1、3、6个月时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Ⅱ(HPLP II)和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评估。 结果 两组出院时HPLP II和SF-36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术后1、3和6个月,干预组HPLP II和SF-36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t > 2.307, P< 0.05)。 结论 PRECEDE-PROCEED模式可改变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不良的生活行为,提高健康行为水平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健康教育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7月于健康管理中心体检,体检报告提示有骨质疏松症的10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5例)和观察组(n=53)。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健康教育。比较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2组自我效能、健康素养、自我管理行为及骨密度值。结果 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自我效能、健康素养、自我管理行为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6.124,P<0.001;t=7.452,P<0.001;t=5.666,P<0.001),腰椎骨密度值高于对照组(t=2.014,P=0.047),2组股骨颈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1,P=0.273)。结论 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基于Peplau人际关系理论的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和健康素养,改善其自我管理行为,进而对腰椎的骨密度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镜像疗法基础上肌筋膜触发点电刺激对下肢截肢后幻肢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20年5月至11月,本院下肢截肢后幻肢痛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对照组采用镜像疗法,试验组于镜像疗法治疗前行肌筋膜触发点电刺激,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SF-MPQ)、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和6分钟步行测试(6MWT)进行评估。结果 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定成绩均有显著改善(|t| > 8.210, P < 0.001);除SF-MPQ中现有疼痛强度外,试验组各项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t| > 5.103, P < 0.001)。结论 单纯镜像疗法可以减轻下肢截肢后幻肢痛患者的疼痛,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焦虑,提高行走能力;加用肌筋膜触发点电刺激可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悬吊固定Flexi-bar振动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脑卒中恢复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3)和训练组(n = 22),两组均进行为期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训练组加用悬吊法固定Flexi-bar棒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运动和平衡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采集坐位偏瘫侧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竖脊肌表面肌电图振幅均方根值(RMS)。 结果 训练组2例脱落。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提高(|t| > 2.750, P < 0.05),训练组除FMA运动评分外,其他评分均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3.449,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肌表面肌电RMS均提高(| t| > 2.156, P < 0.05),训练组较对照组提高更多(| t| > 2.368, P < 0.05)。 结论 悬吊固定Flexi-bar训练可提高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躯干肌运动功能,提高姿势控制和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有效强度及其神经机制。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脑梗死后吞咽障碍住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低强度组(n = 20)、中强度组(n = 20)和高强度组(n = 20),分别给予1.0 mA、1.5 mA和2.0 mA tDCS,共30 d。治疗前后观察吞咽造影和脑电α波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高强度组口腔期评分升高(t = -2.196, P < 0.05),α波优势频率显著升高( t = -6.488, P < 0.001)。 结论 高强度tDCS可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脑兴奋性,改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膝骨关节炎(KOA)老年人下肢关节肌力和症状的影响。方法 2019年7月至10月,82例KOA老年人随机分成对照组(n = 20)、低频组(n = 20)、中频组(n = 21)和高频组(n = 21)。低频组、中频组和高频组进行振幅3 mm,频率分别为15 Hz、30 Hz和45 Hz的振动训练,每次15 min,每周3次,共16周。训练前后进行双侧下肢关节屈伸等速肌力测试,角速度为60°/s和180°/s;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进行评定。结果 训练后,中频组60°/s和180°/s下膝关节伸肌峰力矩均增加(|t| > 2.162, P < 0.05),高频组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均增加(| t| > 2.227, P < 0.05);高频组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均增加(| t| > 1.997, P < 0.05),WOMAC疼痛得分显著减少( t = 16.901, P < 0.001)。训练后,高频组60°/s下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值大于低频组和中频组( P< 0.05);高频组180°/s下髋、膝和踝关节伸肌峰力矩大于低频组(P< 0.05);高频组WOMAC疼痛得分小于其他三组(P< 0.05)。结论 45 Hz振动训练能提高KOA老年人膝和踝关节伸肌绝对力和爆发力,髋和膝关节伸肌耐力,减轻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运动、情绪和学习记忆能力的远期变化。方法 10日龄C57BL/6小鼠50只分为对照组(n = 20)和HIBD组(n = 30)。HIBD组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后缺氧45 min。2个月后,采用悬吊试验、明暗箱试验、高架十字迷宫试验、物体识别试验和Y迷宫试验进行评定。结果 最终19只小鼠造模成功。与对照组相比,HIBD组悬吊试验评分降低(t = 2.785, P < 0.05);明暗箱试验潜伏期显著延长(t = -4.320, P < 0.001),进入明箱的时间和次数减少(t > 2.603, P < 0.05);高架十字迷宫试验开臂停留时间显著缩短(t = 4.576, P < 0.001),闭臂停留时间明显延长(t = -3.287, P < 0.01);物体识别试验旧物体停留时间延长(t = -2.116, P < 0.05),物体识别指数下降(t = 2.823, P < 0.05);Y迷宫试验起始臂和新异臂停留时间缩短(t > 2.191, P < 0.05)。结论 新生鼠HIBD后远期行为变化表现为运动功能、学习记忆功能下降,出现焦虑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初发脑卒中患者50例,病程< 6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5)和试验组(n = 25),两组均接受上肢常规康复治疗和上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共2周。治疗前后采用ReConn上肢康复机器人评价体系、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Carroll手功能评定法(UE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t| < 2.954, P > 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均显著改善(|t| > 7.551, P < 0.001),试验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t| > 2.639, P < 0.05)。结论 经颅直流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功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神经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将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 = 4)和刺激组(n = 4)。刺激组接受5 Hz rTMS,刺激强度为100%运动阈值,持续14 d,对照组未接受rTMS。在大鼠工作记忆实验过程中同步采集前额叶皮质(PFC)16通道的局部场电位信号(LFPs)和锋电位信号(spike)。对LFPs信号进行时频功率谱分析,对spike信号分析其发放速率,并利用Multitaper频谱相干方法分析LFPs-spike信号的同步化程度。结果 工作记忆实验中,刺激组达到正确率标准所需时间少于对照组(t = 2.51, P = 0.046);刺激组LFPs的θ频段和γ频段能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 12.49,P < 0.001),两组spike平均发放率无显著性差异( t = 1.73, P= 0.067),θ频段和γ频段LFPs-spike的同步化程度更高(t > 8.82, P < 0.001)。 结论 高频rTMS能够提升工作记忆实验中PFC脑区的LFPs信号能量,增强LFPs信号和spike信号的协同编码过程,并提高大鼠的工作记忆实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Cameron适时理论应用于宫颈癌根治术患者的出院准备服务计划制订中,以期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质量。方法 将2020年4月-9月收治的52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年10月-2021年3月收治的54例行宫颈癌根治术的患者设为干预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常规出院准备,干预组采用基于适时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计划。比较2组出院准备度评分、出院指导质量评分、尿潴留发生率、首次残余尿量及恢复自主排尿时间。结果 干预组出院准备度得分、出院指导质量得分均高于对照组(t=-15.696,P<0.001;t=-10.663,P<0.001),术后4周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327,P=0.038),首次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t=7.061,P<0.001),恢复自主排尿时间早于对照组(t=7.501,P<0.001)。结论 基于适时理论的出院准备服务计划可提高宫颈癌手术患者出院准备度,提高护理人员出院准备指导质量,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并促进患者加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体表感觉训练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后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 2021年1月至11月,北京康复医院ACLR后住院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8例。对照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45 min,试验组每天常规康复训练30 min、体表感觉训练15 min,共8周。干预前后检测患者足偏角和患侧足底七区冲量百分比。 结果 干预后,两组健、患侧足偏角均显著减少(t > 4.615, P < 0.001),试验组患侧足偏角更小(t = 2.263, P < 0.05)。干预后,两组足跟内侧区和足跟外侧区冲量百分比显著增加(t > 4.221, P < 0.001),试验组更高(t > 3.651, P < 0.01);两组中足区、前足中部区和前足外部区冲量百分比明显减少(t > 3.174, P < 0.01),试验组前足中部区和前足外部区冲量百分比更少(t > 2.366, P < 0.05);试验组前足内侧区和足趾区冲量百分比明显减少(t > 3.508, P < 0.01),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 < 1.608, P > 0.05)。 结论 体表感觉训练可进一步改善ACLR后患者步行中的足偏角和患侧冲量分布,优化足底各区域负荷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以新产程标准为基础的计划性饮食能量管理对阴道分娩产妇产程进展的作用效果。 方法 将210例足月无痛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采取自由饮食,干预组实施计划性饮食能量管理。比较2组分娩时间、血液生化指标及新生儿结局情况。 结果 干预组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3.703,P<0.001;t=4.313,P<0.001),2组第二产程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后,干预组产妇血糖、血钠,较对照组呈现更高的水平(t=3.880,P=0.023;t=2.759,P=0.038);2组分娩的新生儿脐静脉血气分析中的pH、乳酸、碱剩余值及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计划性饮食能量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产妇分娩第一产程进展,保障产妇能量需求,提高产妇体能,且不影响新生儿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运动前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观察组(n = 30)。两组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观察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5 Hz rTMS,共3周。对照组给予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Brunnstrom分期、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进行评价。结果 对照组脱落2例。治疗后,两组FMA-UE、MBI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均明显改善(|t| > 3.686, P< 0.01),观察组治疗前后FMA-UE评分和Wolf手功能量表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t| > 2.119, P< 0.05)。结论 患侧大脑半球运动前区高频rTMS能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和手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对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初发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n = 30)和实验组(n = 3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四肢联动康复踏车训练,实验组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踏车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测量峰值摄氧量(VO2peak)。 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评分、MBI评分和VO2peak均显著升高(|t| > 7.889, P < 0.001),实验组FMA评分和VO 2peak明显高于对照组(|t| > 3.332, P< 0.01)。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下踏车训练更有利于脑卒中亚急性期患者运动功能、心肺适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腹肌厚度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 2021年3月至10月,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0)、悬吊组(n = 20)和水中平板组(n = 20)。在综合康复训练基础上,对照组行平板步行训练,悬吊组行天轨悬吊步行训练,水中平板组行水中平板步行训练,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肌骨超声测量双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厚度,采用脑卒中姿势控制量表(PASS)和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后,三组健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PASS评分和TUGT时间均改善(|t| > 2.135, P < 0.05);水中平板组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厚度显著增加(|t| > 5.567, P < 0.001)。水中平板组PASS评分,TUGT时间,患侧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厚度较对照组和悬吊组改善(P < 0.05)。结论 水中平板步行训练能有效强化患侧腹肌,从而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综合疗法对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60例ASD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n = 30)和治疗组(n = 30)。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根据辨证,给予针刺、推拿、中药治疗,共12周。治疗前后比较两组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ABC)和孤独症治疗评价量表(ATEC)评分。结果 治疗前,两组ABC和ATEC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 < 1.426, P> 0.05)。治疗后,两组ABC和ATEC评分均显著降低(t > 5.46, P< 0.001),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t| > 3.304, P< 0.01)。结论 综合疗法可改善ASD患儿的治疗效果,优于康复训练和特殊教育。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fNIRS)研究针康法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重建的脑皮质激活模式的变化。方法2020年12月至2021年7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4例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n=12)和针康组(n=12),分别进行4周的常规康复训练和针康法干预。对照组纳入10例年龄等基线信息与脑卒中患者无显著性差异的健康受试者。干预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E)评估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并对受试者进行fNIRS检查。基于氧合血红蛋白(HbO2)计算脑皮质辅助运动区(SMA)、运动前皮质(PMC)及初级感觉运动皮质(SMC)的功能强度变化及偏侧化指数(LI)。结果干预前,康复组和针康组FMA-LE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4周后,两组FMA-LE评分均显著提高(t>3.770,P<0.001),针康组高于康复组(t=2.252,P<0.05)。干预前,对照组平均功能连接强度高于康复组和针康组(P<0.05),后两组皮质运动相关区域功能连接强度无显著性差异(t=0.458,P>0.05);干预后,康复组和针康组平均功能连接强度均提高(t>2.178,P<0.05),其中针康组患侧PMC功能连接强度增强(P<0.05),针康组SMC区LI提高(P<0.05);针康组FMA-LE评分变化量与患侧PMC功能连接强度的变化量呈正相关(r=0.579,P<0.05)。结论针康法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与SMC的非对称性激活。下肢运动功能恢复可能与患侧PMC的激活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构建中医延续性护理方案并评价其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某三级甲等医院脑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n=51)和对照组(n=51)。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延续性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两组于出院时,出院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脑卒中专门化生活质量表(Stroke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 scale,SS-QOL)进行评估。结果 出院时,试验组FMA评分、SS-QO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1个月,试验组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QOL评分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2个月和3个月,试验组FMA评分、SS-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组间、时间、组间与时间的交互作用对FMA评分、SS-QOL评分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该研究构建的中医延续性护理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有效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