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邹丽芳 《全科护理》2013,11(13):1176-1177
[目的]总结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后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对67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行TURP治疗,评估病人基础疾病、凝血功能、止血药物的应用、手术时间、卧床时间、年龄等,针对可能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实施护理干预。[结果]无一例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结论]针对TURP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1月某院收治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78例为研究对象,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均对病人的下肢实施彩超检查,分析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部位和结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为年龄、三酰甘油(TG)水平、麻醉方式、是否饮酒、是否有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家族史(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分级、全身麻醉、TG水平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年龄分级、全身麻醉、TG水平是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影响因素,护理人员应引起重视,根据影响因素制订相应的护理措施,预防病人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并分析胃癌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将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血栓形成分为血栓组38例和非血栓组82例。对比分析可能影响胃癌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通过Logistic法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年龄、体质指数、高血压、吸烟、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术后使用止血药、职业、术后活动、手术方式等危险因素是造成胃癌围手术期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经Logistic分析示,年龄≥60岁、BMI≥25 kg/m~2、术后并发症、高血压、手术时间3.5 h、术后使用止血药为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胃癌围手术期患者容易出现静脉血栓症状,主要临床特征为无显著症状小腿肌间型血栓,年龄≥60岁、高血压、术后并发症、术后使用止血药、体质指数≥25 kg/m~2、手术时间等因素是引起胃癌围手术期出现静脉血栓的相关独立危险因素,应对引起该疾病的可控因素进行综合治疗控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根本原因上分析骨关节外科术后血栓发生的原因。[方法]建立根本原因分析表及根本原因分析统计表,同时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谈话,深入了解病人围术期的饮食、饮水、康复锻炼等情况,对术后新发静脉血栓病例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结果]在新发静脉血栓的36例病人中,术中使用止血带21例,使用全身麻醉33例,手术时间60 min 32例,术中使用止血药19例;麻醉时间≥90 min 33例;麻醉复苏时间60 min 24例;手术当日饮水量2 000 mL 15例;手术当日及术后1 d踝泵锻炼300次36例,年龄60岁20例。此外,季节不同发生率不同,春季发生2例,夏季发生6例,秋季发生11例,冬季发生17例;动脉血氧分压低于80 mmHg4例。[结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可能与年龄、止血带使用、手术时间、麻醉方式、麻醉时间、复苏时间、季节、术后自主锻炼及病人饮水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5.
周小珍 《全科护理》2022,20(1):119-121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2021年3月医院收治的98例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下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为33.67%(33/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日站立时间、术后放化疗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与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OR=3.765,95%CI(1.509,9.390),P=0.004]、每日站立时间≥6 h[OR=3.196,95%CI(1.335,7.648),P=0.009]、术后放化疗时间≥1.5个月[OR=2.628,95%CI(1.111,6.217),P=0.028]、淋巴结清扫数目≥20个[OR=3.254,95%CI(1.281,8.267),P=0.013]是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宫颈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病人发生下肢淋巴水肿与年龄、每日站立时间、术后放化疗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密切相关,针对各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或减少下肢淋巴水肿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前BMI及术后体重波动对淋巴水肿发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观察了472例诊断为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和BMI的关系。统计患者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方式、淋巴清扫、化疗方式等资料,利用单变量及多变量COX模型分析术前BMI,体重变化及其他人口学特征及治疗因素对淋巴水肿发生的影响。结果:淋巴水肿组与无淋巴水肿两组患者在手术时年龄相近(55.57±13.14 vs. 54.83±11.10, P=0.759),但术前BMI≥30的比例高于无淋巴水肿组(57%vs 27%, P=0.021),术后淋巴水肿的患者具有更高比例的进行乳腺根治术、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新辅助化疗、联合化疗、放射治疗(胸部/乳房+局部淋巴结)。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BMI≥30(相对于术前BMI25组:HR:3.58, P=0.001;相对于术前BMI25—30组:HR:2.48, P=0.013),局部淋巴放疗(HR:2.48, P=0.014)和腋窝淋巴结清扫(HR:4.25, P=0.0003);体重累积变化绝对值(每累计增加或减少1000g/月,HR:1.08, P0.001)。结论:术前BMI≥30是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体重累积变化大与术后淋巴水肿发生相关。因而,对于术前BMI≥30及体重有大幅度波动的患者会有更高的发生淋巴水肿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INS)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择本院接受治疗的326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0岁、3年以上静脉曲张或免疫系统疾病、肢体活动受限、外科手术、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心血管疾病、行肾穿刺活检术、静脉留置管道、近3年血栓史、长期或大量应用激素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3年以上静脉曲张或免疫系统疾病、肢体活动受限、外科手术、骨折或软组织损伤、心血管疾病、行肾穿刺活检术、静脉留置管道、近3年血栓史、长期或大量应用激素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时间≥2 h、术后未主被动锻炼为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治疗,极易引发深静脉血栓,造成肢体坏死,为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明确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防护对策,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折后病人发生深静脉血栓多项危险因素。方法对2015年6月~2017年6月新入院患者行(静脉血栓栓塞症)筛查,通过(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度)评分筛查出高风险患者1144例,进行D-2聚体化验及下肢彩色超声检查,统计得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好发部位。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纳入血栓预防的高危患者中,发生血栓例数29例,总发生率为2.53%。其中脊柱骨折血栓发生率为1.2%(3/258),下肢骨折血栓发生率为1.9%(10/540),骨盆及髋部骨折发生率为4.8%(16/332)。其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例以腘静脉、股静脉、肌间静脉最常见。结论骨折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与年龄、基础疾病、骨折部位、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卧床时间长短有关。医务人员应熟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根据不同的患者选择合适的预防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级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于上海市浦东医院骨一病区进行下肢手术患者366例,将其分为观察组186例及对照组1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分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观察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发生3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对照组发生15例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干预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分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了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溢血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和相应护理对策。方法:总结我科近5年脑溢血手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脑溢血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机率与患者偏瘫程度、年龄和性别有关,偏瘫重、年龄大、男性发生率高。结论:加强对脑溢血术后患者的护理,并重视高危患者下肢血栓观察,加强有效预防,可有效减少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冯果兰  宋春娥 《护理研究》2005,19(8):711-712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盆腔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国外报道发生率高达 3 0 %~ 5 0 % ,国内报道为 2 6%。由于静脉血栓的形成可以引起栓塞并影响下肢的功能 ,严重者可以形成肺栓塞而危及生命 ,故术后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1 临床资料   2 0 0 1年— 2 0 0 4年我院妇科多发性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术病人中有 5例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栓塞 ,术后出现栓塞的静脉均为左下肢 ,栓塞时间为术后 3d~ 6d。术中情况 :5例左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手术时间≥ 4h 4例 ,<4h 1例 ;术中输血 4例 ;4例术中静脉穿刺使用 12号针头 ,1例使…  相似文献   

13.
由于长时间制动卧床及大手术后 ,致使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升高 ,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静脉血栓形成可威胁病人生命 ,其后遗症则严重影响病人的工作能力 ,甚至致残。取栓手术适用于急性期的病人 ,手术越早 ,效果越好 ,一般发病 72小时内取栓最好。我院自 1992年以来 ,对 1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人进行取栓术治疗 ,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取栓术病人共 12例 ,其中男 10例 ,女 2例 ,年龄 48~ 72岁 ,平均 5 2岁。 12例均发生于左下肢。其中术后发生 2例 ,骨折后发生 2例 ,分娩后发生 1例 ,余 7例发生于长期卧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7月至2020年3月新汶矿业集团莱芜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情况分为未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A组(n=60)与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B组(n=30).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高血压病史、绝经状态、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情况、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促凝血酶原激酶时间、D-二聚体、放疗情况、新辅助化疗、术后化疗、内分泌治疗、病理类型、术式、转移位置、临床分期等临床资料并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患者比例、行PICC置管患者比例、术后化疗患者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后化疗、血小板计数为乳腺癌患者发生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术后化疗、血小板计数为乳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冯美娟  黄玲  罗东梅 《全科护理》2020,18(16):1936-1941
[目的]通过Meta分析明确髋部骨折病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EBSCO、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VIP)关于髋部骨折病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研究,检索时间限定建库至2019年4月,语种为中英文。由2名研究者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质量评价标准评价文献质量,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提取影响髋部骨折病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累积病例9 778例,其中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病人983例(10.05%)。Meta分析结果显示合并OR值:既往缺血性脑血管病、骨折前长期卧床、静脉血栓栓塞史、性别、合并其他系统疾病、高脂血症、体质指数(BMI)、骨折至入院时间≥24 h、合并其他创伤、合并高凝状态、D-二聚体、年龄≥45岁、股骨粗隆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是髋部骨折病人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医护人员应针对主要危险因素,加强围术期管理,以预防髋部骨折病人术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徐成康  梅卓贤 《新医学》2002,33(4):217-218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手术及介入化学治疗(化疗)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妇科肿瘤术后及介入化疗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本组病例发病中位年龄为50岁;②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③介入化疗后血栓发生率占介入化疗病例的2.3%;④血栓发生者血小板计数较正常值高,中位数为343×109/L。本组20例,除1例未及时发现而死亡外,余19例病人经抗凝、溶栓治疗治愈。结论:年龄偏大、血小板计数偏高的恶性肿瘤术后患者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介入化疗也易导致血栓发生,故术前应预防性应用抗凝药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通过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止和减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2011年6月本院785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高危因素、护理干预效果。结果通过护理干预,785例妇科盆腔手术病人在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发病率为0.51%,均早期发现和处理,最终康复出院。结论在围手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可降低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676-677
分析妇科肿瘤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因素。选取行手术治疗的妇科肿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分析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因素。年龄、体重指数(BMI)、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肿瘤性质、术后止血药的使用均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有关(P0.05);年龄、BMI、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肿瘤性质、术后止血药的使用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妇科肿瘤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的年龄、BMI、心血管疾病史、血栓史、血小板计数、手术时间、肿瘤性质、术后止血药的使用均与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术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7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发生组,49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为未发生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BMI、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合并内科疾病、ISS评分、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大量输血、下肢功能锻炼,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以上)、合并其他部位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2周以上)、下肢功能锻炼为影响骨盆髋臼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危险因素,且经观察多为近端血栓。结论对于骨盆髋臼骨折患者年龄超过60岁以上、合并其他部位损伤,且受伤至手术时间临近2周就诊者,术后应尽早指导患者进行下肢功能锻炼,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影响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骨科手术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查阅两组病例资料,统计患者性别、年龄、麻醉方式、入侵式操作、下肢静脉曲张、原发性高凝状态、术后卧床时间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结果 110例骨科患者围术期共有1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2. 73%。单因素分析显示,骨科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性别、侵袭性操作、下肢静脉曲张无关(P 0. 05);与年龄、制动、原发性高凝状态、术后卧床时间及麻醉方式有关;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骨科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与患者年龄、术后卧床时间及麻醉方式有关。结论骨科患者围术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根据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措施干预能巩固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