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磊 《南京护理》2023,(3):12-21
【摘要】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的方法分析肺癌患者真实世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checkpoint inhibitor-related pneumonitis,CIP)的危险因素。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检索关于肺癌患者发生CIP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3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8项研究,共4 99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间质性肺疾病[OR=9.32,95%CI(4.66,18.67),P<0.01]、吸烟史[OR=2.39,95%CI(1.29,4.41),P<0.01]、COPD病史[OR=5.54,95%CI(2.96,10.36),P<0.01]、胸部放疗史[OR=2.74,95%CI(1.80,4.19),P<0.01]、肺纤维化病史[OR=7.46,95%CI(4.25,13.09),P<0.01]、高PD-L1表达[OR=2.97,95%CI(1.71,5.22),P<0.01]及Pembrolizumab药物[OR=2.89,95%CI(1.56,5.35),P<0.01]是肺癌患者发生CIP的危险因素。结论 间质性肺疾病、吸烟史、COPD病史、胸部放疗史、肺纤维化病史、高PD-L1表达及Pembrolizumab药物是肺癌患者发生CIP的危险因素,低白蛋白水平研究证据尚不足,仍需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清胆红素和尿酸与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相关性。 方法 将2007 年4月至2009 年5 月于我科就诊的疑似心肌缺血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和正常对照组,并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279 例患者,其中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组191 例,正常对照组88 例。两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入院时肱动脉收缩压、纤维蛋白原和肌酐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冠状动脉轻度狭窄与年龄[OR=1.084,95%CI(1.040,1.129),P〈0.001]、高血压病[OR=3.025,95%CI(1.462,6.261),P=0.003]、糖尿病[OR=2.519,95%CI(1.066,5.951),P=0.035]、吸烟史[OR=5.412,95%CI(2.186,13.401),P〈0.001]和纤维蛋白原[OR=1.748,95%CI(1.059,2.885),P=0.029]呈正相关,与直接胆红素[OR=0.599,95%CI(0.418,0.858),P=0.005]和高密度脂蛋白[OR=0.219,95%CI(0.049,0.985),P=0.048]呈负相关。两组血清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也未证实血清尿酸与冠状动脉轻度狭窄存在相关性。 结论 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史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等传统危险因素外,血浆纤维蛋白原升高和血清直接胆红素降低也是冠状动脉轻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尿酸水平与之相关性不显著,提示在临床工作中应注意结合传统危险因素、纤维蛋白原和胆红素的检查,有针对性地筛选早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加强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冠状动脉再血管化杂交技术(HCR)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数据库,中国知网,Corchrane图书馆及二次资源。检索词:杂交技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一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术、分站式冠状动脉杂交术。采用比值比(odd ratio, OR)和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作为评价HCR和CABG的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卒中发生率、心肌梗死发生率、目标血管再血管化率、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新发的心房颤动发生率以及红细胞输注率)有无差异的指标;用均数差(median difference,MD)和 95%CI作为评价机械通气时间、ICU时间、总住院时间有无差异的指标。统计学分析应用RevMan 5.2进行异质性检验及Meta分析。结果 在检索到的文献中共有17篇文献满足条件,总计8 608例患者。行HCR的患者和非体外循环CABG的患者比较,在死亡率[OR=0.77, 95%CI(0.42, 1.41), I2(0%),P=0.39]、心肌梗死发生率[OR=0.78, 95%CI(0.40,1.52), I2(0%),P=0.47]、卒中发生率[OR=0.67, 95%CI(0.34,1.33), I2(0%),P=0.26]、主要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OR=0.74, 95%CI(0.53,1.03), I2(0%),P=0.07]、目标血管再血管化率[OR=2.41, 95%CI(0.91,6.38), I2(0%),P=0.08]以及新发的心房颤动发生率[OR=0.92, 95%CI(0.70,1.22), I2(29%),P=0.5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红细胞输注率[OR=-0.16, 95%CI(-0.22,-0.09), I2(34%),P<0.01]方面有所降低;在机械通气时间[OR=-6.25,95%CI(-9.01,-5.32), I2(22%),P<0.01]、ICU时间[OR=-18.58, 95%CI(-23.65,-13.52), I2(45%),P<0.01]、总住院时间[OR=-0.3, 95%CI(-0.46,-0.15), I2(6%),P<0.01]方面,时间均有所缩短。结论 HCR安全可行,且较CABG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Meta分析方法探讨左心瓣膜术(左心瓣膜置换或成形术,未同期行三尖瓣手术)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TR)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CBM、CNKI、VIP等,纳入1995~2012年间有关左心瓣膜术后继发性三尖瓣反流危险因素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文献,合计病例组437例,对照组2 1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以下因素与左心瓣膜术后三尖瓣反流进行性加重相关:术前房颤[OR=3.90,95%CI(3.00,5.07)]、校正后术前房颤[OR=3.04,95%CI(2.21,4.16)]、年龄[MD=5.36,95%CI(3.49,7.23)]、大左房[OR=5.17,95%CI(3.12,8.57)]或左房内径[MD=4.85,95%CI(3.18,6.53)]、校正后大左房[OR=1.91,95%CI(1.49,2.44)]、左心功能减低[OR=2.97,95%CI(1.73,5.08)]、风湿性病变[OR=3.06,95%CI(1.66,4.68)]、术前中度及以上TR[OR=3.52,95%CI(1.26,9.89)]和二尖瓣置换术(MVR)[OR= 2.35,95%CI(1.68,3.30)]。而性别[OR=1.54,95%CI(0.94,2.52)],术前肺动脉高压[OR=1.28,95%CI(0.77,2.12)]与左心瓣膜术后TR进行性加重不相关。结论 影响左心瓣膜术后TR的危险因素包括术前房颤、年龄、大左房或左房内径、左心功能减低、风湿性病变、术前中度及以上TR、二尖瓣置换术。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对防治左心瓣膜术后TR的远期疗效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衰弱与术后谵妄发生风险的关系。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ENTRAL、Webof Science、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关于衰弱与术后谵妄发生关系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7年3月。由两名评价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后,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8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共84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 与非衰弱组患者相比, 衰弱组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增加[OR=3.63,95%CI(2.06,6.40),P<0.001]。亚组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衰弱评估工具:用衰弱表型与多维度衰弱标准评估为衰弱的患者术后发生谵妄的风险增加[OR=5.81,95%CI(3.54,9.77),P<0.001]、[OR=1.76,95%CI(1.06,2.92),P=0.03];②年龄:衰弱会增加60~74岁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风险[OR=5.05,95%CI(3.14,8.12),P<0.001],衰弱与年龄≥75岁患者术后谵妄发生风险无关[OR=1.73,95%CI(0.99,3.00),P=0.05];③手术类型:衰弱增加心血管手术与非心血管手术患者术后谵妄发生风险[OR=3.40,95%CI(1.64,7.05),P<0.001]、[OR=4.95,95%CI(2.41,10.16),P<0.001]。 结论 衰弱可增加术后谵妄发生风险,但受纳入研究数量限制,研究结论尚需开展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将心肺运动试验(CPET)与临床指标结合以个体化预测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切除(VATS)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列线图模型,使预测结果更加直观、可视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胸外科行VATS的肺癌患者相关数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分析法找出PPC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内部验证后绘制校准曲线,作该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95%置信区间(CI)。 结果:共纳入患者168例,其中并发症组45例(26.8%),非并发症组123例(73.2%)。单因素分析显示:PPCs的发生与年龄、肿瘤分期、吸烟史、术中出血量、冠心病、VO2peak、VE/VCO2 slope、AT、PetCO2显著相关(P<0.05),与其余因素无关(P>0.05),且并发症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超过非并发症组(P<0.05)。多因素分析示:年龄(OR=6.51,95%CI:1.89—22.45,P<0.05)、术中出血量(OR=5.16,95%CI:0.93—1.00,P<0.05)和VE/VCO2 slope(OR=0.96,95%CI:1.64—16.25,P<0.05)是PPCs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预测PPCs发生的列线图模型后,再利用ROC曲线进行分析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区分度,结果示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0.71—0.87),对PPCs预测的灵敏度为76.4%,特异度为77.8%,区分能力较好。Hosmer-Lemeshow χ2=11.595,P=0.170,提示模型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能力。 结论:CPET与临床指标相结合,绘制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准度,可以更加直观、客观和个体化评估肺癌患者PPCs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连续收集并前瞻性登记2016年11 月至2018年1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肺叶切除术的肺癌患者708例,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在随 访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收集2组的临床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脑梗死组12例(1.7%),对照组696例(98.3%)。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组 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病灶切除部位、手术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吸烟 史、高血压、房颤、冠心病、术后抗凝治疗、手术持续时间和住院时长后,左上肺叶切除术(OR=10.670,95% CI 2.021~56.325,P=0.005)、左全肺切除术(OR=13.726,95%CI 1.398~134.746,P=0.025),糖尿病(OR= 6.021,95%CI 1.483~24.436,P=0.012)和高脂血症(OR=6.786,95% CI 1.337~34.455,P=0.021)与肺癌患者 术后发生脑梗死独立相关。结论:左上肺叶切除术、左全肺切除术、糖尿病病史和高脂血症病史可能是肺 癌患者肺叶切除术后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病程,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dimension, 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1995-2018)、CBM(1995-2018)、中国知网(1958-2018)、万方数据库(1995-2018)、VIP(1989-2018)等数据库,对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影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的队列研究进行检索,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评价质量并提取资料后,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7个RCT,28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复发组房颤病程[MD=2.83,95%CI(2.48,3.19),P<0.05]、BMI[MD=0.84,95%CI(0.49,1.18),P<0.05]、左心房前后径[MD=2.63,95%CI(2.14,3.12),P<0.05]均大于未复发组;复发组LVEF低于未复发组[MD=-2.14,95%CI(-3.04,-1.25),P<0.05];患者术前是否患有冠心病[OR=0.75,95%CI(0.55,1.03),P>0.05]、糖尿病[OR=1.15,95%CI(0.86,1.53),P>0.05]、高血压病[OR=1.07,95%CI(0.75,1.54),P>0.05]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无关系。结论 现有证据显示,房颤病程长、BMI数值大、左心房前后径长和LVEF低是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而患者术前是否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病与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无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防治尿路感染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首次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既往2型糖尿病患者459例。根据是否发生尿路感染,分为感染组(149例)和非感染组(31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包括年龄、性别、缺血性脑卒中类型、身体质量指数(BMI)、冠心病史、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白蛋白(ALB)、血清葡萄糖(GLU)等;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有149例患者(32.5%)发生尿路感染。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饮酒、缺血性脑卒中类型、合并冠心病、BMI、HbA1c含量、ALB含量可能与发生尿路感染有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13.917,95%CI(7.061,27.431),P<0.001]、HbA1c≥6.5%[OR=2.425,95%CI(1.397,4.209),P=0.002]、ALB<40g/L[OR=2.071,95%CI(1.207,30552),P=0.008]、肥胖(BMI≥28.0 kg/m2)[OR=2.240,95%CI(1.183,4.241),P=0.013]、非腔隙性脑梗死[OR=2.649,95%CI(1.639,4.280),P<0.001]是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后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女性、肥胖、高HbA1c水平、低ALB水平、非腔隙性脑梗死是其并发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未来可针对以上危险因素进一步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拔除留置导尿管对妇产科手术患者尿管拔除后排尿和尿路感染的影响。 方法 检索Pubmed 、 EMbase 、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 CENTRAL )、 Ovid-BIOSIS Previews 、 Ovid Medline In-process 、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 CNKI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 CBM )、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 VIP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不同时间拔除导尿管的随机对照研究,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 5 篇。与术后立即拔管相比,术后 6 h 拔管对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没有影响[ OR=0.29 , 95%CI ( 0.07 , 1.20 ), P=0.090 ],但显著降低了排尿困难的发生率[ OR=5.58 , 95%CI ( 1.87 , 16.69 ), P=0.002 ];与术后 24 h 拔管相比,术后 6 h 拔管降低了有症状的尿路感染发生率[ RR=0.27 , 95%CI ( 0.13 , 0.58 ), P<0.001 ]和排尿困难发生率[ RR=0.30 , 95%CI ( 0.11 , 0.80 ),P=0.020 ]。 结论 术后 6 h 是妇产科手术患者尿管拔除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青海省部分医院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患病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构建危险因素模型。 方法 采用前瞻性、横断面调查方式,从青海省3家医院选取急性期脑卒中患者854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饮食和休闲活动)。在脑卒中发作后14 d内,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将MMSE评分≤27分的患者纳入认知障碍组(569例),其余患者纳入认知正常组(285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各因素与结局事件的关系,依据回归方程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验证预测模型的效果。 结果 本研究中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认知障碍发病率为66.60%。单因素分析显示:①人口学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民族、教育程度、职业、居住海拔高度、社会支持、与配偶同住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临床资料方面,两组患者在卒中类型、偏瘫、高血压史、甘油三酯、D-二聚体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日常活动情况,两组患者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闲暇活动评分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一周饮食情况,两组患者在摄入食盐、坚果、水果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32,95%CI(1.015,1.050),P=0.000]、女性[OR=1.743,95%CI(1.120,2.711),P=0.014]、出血性脑卒中[OR=2.420,95%CI(1.335,4.385),P=0.004]、高血压[OR=1.496,95%CI(1.006,2.226),P=0.047]、高度海拔[OR=3.003,95%CI(1.379,6.539),P=0.006]是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教育程度、职业、闲暇活动得分、甘油三酯、食用坚果是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的影响因素模型显示,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2,灵敏度为0.698,特异度为0.814。 结论 所纳入的青海省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较高,年龄、女性、出血性脑卒中、高血压、高度海拔是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教育程度、职业、闲暇活动得分、甘油三酯、食用坚果是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保护性因素。构建的危险因素模型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制订相关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及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8年12月31日。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7项研究,130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治疗总有效率[相对危险度(RR)=1.29,95%置信区间(CI)为(1.20,1.38),P<0.00001]、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均数差(MD)=0.81,95%CI(0.39,1.24),P=0.0002]、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MD=-5.83,95%CI(-8.48,-3.17),P<0.0001]、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MD=18.80,95%CI(15.74,21.86),P<0.00001]、吸入性肺炎[RR=0.46,95%CI(0.26,0.82),P=0.008]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降低肺炎发生率并提高摄食水平,但尚需进一步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RevMan5.0软件评价运动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探讨不同运动对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为今后有关运动干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研究提供循证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8月28日,收集有关运动干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睡眠质量的随机对照实验,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应用Cochrane偏倚风险工具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并应用ReMan5.0软件进行合并效应量分析。 结果 最终纳入9篇随机对照研究,共92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运动能够改善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总体睡眠质量,合并效应量分析为:睡眠总分[均数差(MD)=-2.41,95%CI(-3.05,-1.76),P<0.001];主观睡眠质量[MD=-0.13,95%CI(-0.45,-0.16),P<0.001];睡眠潜伏期[MD=-0.50,95%CI(-0.66,-0.43),P<0.01];睡眠时间[MD=-0.4,95%CI(-0.58,-0.21),P<0.01];睡眠效率[MD=-0.40,95%CI(-0.62,-0.18),P<0.01];睡眠干扰[MD=-0.18,95%CI(-0.28,-0.08),P<0.01];睡眠药物使用[MD=-0.29,95%CI(-0.48,-0.10),P<0.01];日间功能[MD=-0.29,95%CI(-0.44,-0.13),P<0.01]。 结论 运动能够提高睡眠障碍患者的总体睡眠质量、缩短睡眠潜伏期、提高睡眠效率、减少睡眠药物的使用、改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并能改善老年人的日间功能,但对其主观睡眠质量及睡眠干扰的影响效果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康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卒中相关性肺炎(SAP)发生的影响因素。 方法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8例,根据患者住院4周内是否发生SAP分为SAP组(34例)和非SAP组(13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糖尿病及房颤病史)、临床表现(意识水平、进食方式、构音障碍、肺炎)、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卒中分型及实验室检查(外周淋巴细胞计数)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SAP组平均年龄[(73.5±10.0)岁]大于非SAP组[(67.8±10.4)岁](P=0.006,P<0.05)。其中,年龄≥75岁、鼻胃管进食、合并心房纤维性颤动或构音障碍、改良Barthel指数(MBI)<40分、洼田饮水试验Ⅲ级和Ⅳ~Ⅴ级、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低的患者SAP发生率较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与SAP的联系最为密切,是SAP的保护因素[OR=0.161,95%CI(0.059~0.438),P=0.000],吞咽障碍[OR=5.471, 95% CI(2.773~10.794),P=0.000]和房颤[OR=5.373, 95% CI(1.470~19.639),P=0.011]是SAP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房颤病史、吞咽障碍及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是脑卒中患者康复期发生SAP的危险因素,加强对这些危险因素的重视与监控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康复医学科住院脑出血(ICH)患者并发肺部感染(LI)的危险因素。 方法 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ICH患者118例,结合临床表现和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确诊LI63例,随后将118例患者分为LI组(63例)和非LI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瘫痪侧别、ICH部位及类型、并发症情况(有无气管切开、尿路感染等)、认知及意识障碍情况、吞咽障碍情况、瘫痪上下肢运动功能等临床资料,并在入院第2日清晨完善血白蛋白、钠、钾、钙、镁等检查。先采用单因素分析,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CH并发LI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病程、瘫痪侧别、出血部位及类型、气管切开、尿路感染、认知障碍、吞咽障碍、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血白蛋白、钠、钙、镁可能与ICH患者LI发生有关(P<0.05);回归分析显示右侧瘫痪[OR(95%CI)=10.013(1.757,57.052), P=0.009]、双侧瘫痪[OR(95%CI)=17.170(1.092,269.844),P=0.043]、蛛网膜下腔出血[OR(95%CI)=41.817(1.208,1447.233), P=0.039]、尿路感染[OR(95%CI)=35.274(3.606,345.048), P=0.002]、血镁[OR(95%CI)= 0.000(0.000,0.143), P=0.018]与ICH并发LI有关。 结论 右侧瘫痪和双侧瘫痪、蛛网膜下腔出血、尿路感染是ICH患者并发LI的独立危险因素,血镁水平正常范围内偏高则可减少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评价踝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术(MWM)对脑卒中患者步态和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计算机全面检索AMED、ProQuest、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Scopus、OpenGrey、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搜索关于踝关节MWM治疗脑卒中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的时间范围是从建库至2020年4月。根据Cochrane手册对纳入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价,并在数据提取后使用RevMan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9项RCT纳入Meta分析,总计21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踝关节MWM组在提高脑卒中患者踝关节被动背屈活动度(DF-PROM)[WMD=1.47,95%CI(1.07,1.87),P<0.01]、步速[WMD=8.04,95%CI(4.80,11.29), P<0.01]、步频[WMD=10.90,95%CI(6.31,15.50), P<0.01]、患侧步幅[WMD=8.63,95%CI(5.06,12.20), P<0.01]以及Berg平衡量表评分(BBS)[WMD=4.12,95%CI(2.64,5.59),P<0.01]方面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当前证据,踝关节动态关节松动术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态和平衡功能。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上述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RCT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系统评价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治疗中国人群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其不良反应。 方法 全面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图书馆(2009 年第3 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关于在中国人群应用rhBNP 治疗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文献资料,由两名评价员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选择试验和提取资料,并按照Cochrane 系统评价员手册的4 条质量评价标准评价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RevMan 4.2.8 软件进行Meta 分析。 结果 共纳入19 个随机对照试验,其中rhBNP组561 例,对照病例551 例,研究地点均在国内,研究质量均较高,各试验间具有基线可比性。Meta 分析结果显示:左室射血分数rhBNP 治疗组优于空白对照组[WMD=7.22,95%CI(3.15,11.291),P=0.000 5]、心功能等级的改善rhBNP 治疗组优于空白对照组[OR=5.48,95%CI(1.61,18.65),P=0.007]、硝酸甘油组[OR=3.60,95%CI(2.02,6.41),P〈0.000 1]及硝普钠组[OR=4.89,95%CI(2.59,9.24),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rhBNP 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3.21,95%CI(0.12,85.20),P=0.49],但明显少于硝酸甘油组[OR=0.23,95%CI(0.11,0.47),P〈0.000 1]及硝普钠组[OR=0.30,95%CI(0.11,0.82),P=0.02]。敏感性分析显示结果稳定性较好。 结论 rhBNP 能有效改善中国人群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等级,治疗量安全性好,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并探讨与其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我院神经内科的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病患者156例,选择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青中年145例作为对照组,同时完成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学检查指标,分析两组入选者颈动脉超声特点.按超声检测结果将156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进行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脑卒中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率、血管壁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斑块Crouse积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1).在各相关危险因素中,年龄、男性、吸烟史、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同型半脘氨酸血症(Hcy)、高尿酸血症在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项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1.846,95% CI =1.293~2.636,P<0.01)、吸烟史(OR=1.277,95% CI=1.221~1.675,P<0.05)、高同型半耽氨酸血症(OR =1.845,95% CI =1.040~3.273,P<0.05)、高尿酸血症(OR=1.033,95%CI=1.010~1.057,P<0.01)是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密切相关,IMT增加、斑决检出、颈动脉狭窄及不稳定斑块等颈动脉超声特征性改变对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有提示意义.年龄、吸烟、高尿酸血症是青中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不同预后急性会厌炎患者的特异性症状及检查结果,以确定可能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门急诊系统中1995年至2014年的698例经间接喉镜或纤维喉镜确诊的急性会厌炎患者,将患者按预后分为两组:最终进行急诊气道干预者为重症组(n =115),未进行气道干预为轻症组(n =583)。采用χ2检验及成组 t 检验对比两组患者既往史、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运用 Spearman 相关系数分析呼吸困难分级与会厌水肿程度的关系;并用 Logistic 回归确定可能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男女比例为1.366∶1,重症患者易发生于冬春季节及夜间。重症组中有吸烟史者较轻症组多(χ2=41.957,P <0.01)。患者呼吸困难严重程度与不良预后呈正相关(r =0.573,P <0.01),但入院时会厌水肿程度分级与不良预后无关(r =-0.024,P =0.525)。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 =1.84,95%CI:1.41~3.22,P =0.001)、夜间发病(OR =2.61,95%CI:1.98~3.16,P =0.07)、有吸烟史(OR =1.63,95%CI:1.05~3.39,P =0.04)及 PaO2降低(OR =2.97,95%CI:1.58~4.49,P =0.02)为急性会厌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男性、夜间发病、吸烟史及 PaO2降低是急性会厌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入院时会厌水肿不重,而有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亦应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20.
李晓旭  马丽春 《临床荟萃》2012,27(5):398-401
目的 了解唐山市部分农村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流行病学特点及患病的相关因素,为唐山地区COPD的人群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横断面调查.分别对平原地区和山区40岁以上常驻人口进行抽样,并进行肺功能检测等.结果 唐山部分地区COPD的总体患病率9.8%(136/1 384).多因素分析显示,COPD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年龄因素(x2=54.241,P<0.01,OR=0.654,95%CI=0.536~0.798)、生活燃料(x2=14.711,P<0.01,OR=1.336,95% CI =1.006~1.775)、是否吸烟(x2=40.991,P<0.01,OR=1.360,95%CI =1.225~1.577)、被动吸烟(x2=5.501,P<0.05,OR=1.806,95%CI =1.158~2.818)、居室内通风情况(x2=25.411,P<0.01,OR=0.677,95%CI =0.507~0.904)、文化程度(x2=13.541,P<0.01,OR =1.820,95%CI =1.146~2.892)、呼吸道疾病个人史(x2=45.601,P<0.01,OR =1.202,95%CI=1.107~1.379)和呼吸道疾病家族史(x2=18.191,P<0.01,OR=1.602,95%CI =1.389~1.932)是COPD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唐山市部分地区COPD的患病率较高,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重视其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