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动变速器中的电子及液压元件代替了传统手动挡车辆中驾驶员将变速箱从一档切换到另外一档的工作。此文描述了为达到自动变速器的最佳表现所需要的匹配工作,其中主要包括换挡过程控制以及换挡策略的标定。  相似文献   

2.
《机械传动》2016,(11):144-150
针对传统拖拉机轻载荷作业形式下(如播种、除草、移栽、收获等)发动机功率利用率较低、油耗较高等问题,通过分析拖拉机最佳经济性指标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一种以拖拉机燃油消耗率最低为目标的经济性换挡规律。这不仅需要发动机工作点在最低油耗经济区,还要求拖拉机具有较高的牵引效率,为此引入驱动轮滑转率,制定了以拖拉机速度、驱动轮转速、发动机转速、油门开度以及变速器传动比为控制参数的经济性换挡规律及其控制策略。采用模糊控制对驾驶意图进行识别,将驾驶员对换挡过程的干预引入到变速器控制中,以真实反映拖拉机实际作业环境。并以装备动力换挡自动变速器的东方红LA2004拖拉机为研究对象,对其轻载工况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经济性换挡规律,能够使变速器挡位和发动机油门开度随着牵引负荷变化,保证发动机工作点处于在油耗较低的经济区域内,降低了拖拉机的燃油消耗率,实现拖拉机实际速度的稳定。该研究为拖拉机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市场对商用车的驾驶舒适性需求不断提高,换挡性能作为变速器品质好坏的评价标准之一,引起了越来越大的关注。换挡性能需重点关注其操纵舒适性,换挡力的大小和一致性,换挡的平顺性,以及挡位的清晰灵活,这也是衡量变速器换挡性能优劣的主要评价指标。传统变速器换挡性能提升主要从同步器设计和换挡操纵机构设计等方面进行改善,对变速操纵杆、顶盖选挡、换挡机构、变速叉轴和换挡叉、自锁和互锁  相似文献   

4.
电控自动变速器换挡过程自适应控制策略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研究自动变速器换挡过渡过程,改善换挡品质,通过分析自动变速器换挡系统,建立行星自动变速器动力学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换挡过程进行详细分析,得到换挡过渡过程的变化规律,同时对离合器充放油规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分阶段不同的控制策略可改善换挡过渡过程的品质,即得出采取分阶段自适应控制策略的必要性.分阶段控制过程即在换挡过程中先后采取:初始充放油自适应控制、开环自适应控制和闭环自适应控制.通过与理想参考模型进行比较,对控制参数进行实时在线修改,并将参数保存到电可擦除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2PROM),在下次换挡开始前提取修正后的参数,逐步改善换挡品质.通过试验,分别对离合器充放油过程、开环控制过程以及闭环自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此控制策略可改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5.
于燕玲  宗望远 《机械设计与制造》2021,368(10):284-287,294
为了降低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提高传动系统效率提高整车节能效果,建立了工程车辆传动系统动态模型,进行了动态换挡规律的仿真,得到了发动机与变矩器的匹配万有特性,分析了油泵压力的影响,发现最优的动态换挡策略能够提高车辆的加速度和动态性能,可以大大提高车辆的换挡质量.试验结果表明:换挡前后的变速箱的速度变化较为平缓,说明新的动态换挡策略能够减少变速箱的换挡时间,变速箱的动态响应得到了有效的提高.采用的智能控制方法能使传动系统高效自动换挡.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工程车辆的动力学,经济性和智能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建民  于英  何绍华  周平 《机电工程》2016,(8):1007-1011
针对变速器电液控制系统及动力换挡问题,对变速器换挡控制(离合器调压系统)与换挡品质进行了研究,分别对车辆起步挂挡与换挡过程建立了动力学模型,对两个过程中影响换挡冲击的因素(离合器充油)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一种新的旨在提高换挡品质的变速器换挡控制策略,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基于换挡品质的换挡控制仿真模型,通过与理论曲线的对比,验证了基于换挡品质的换挡控制策略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达到了预期的设计要求,能够有效地降低换挡过程中产生的冲击,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7.
利用专家给出的 2参数换挡规律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 ,得出装载机传动系统的BP神经网络模型。用此模型进行仿真控制试验 ,所得挡位与给定的换挡规律基本保持一致 ,说明利用神经网络控制装载机自动变速器换挡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换挡摇臂是换挡执行机构的关键零件之一,其变形与疲劳寿命对于换挡执行机构的正常工作具有重要影响。文中以某型电控电动式换挡机构的换挡摇臂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多体动力学仿真计算获取载荷谱,基于有限元仿真计算换挡摇臂的应力分布,从而计算出换挡摇臂的变形与疲劳寿命;然后基于变形和疲劳寿命分析结果,选取换挡摇臂关键几何参数为设计变量,以换挡摇臂质量和换挡摇臂变形为目标,以换挡摇臂疲劳寿命为约束条件,通过响应面法对换挡摇臂结构进行多目标设计优化。结果显示,在换挡摇臂质量减轻的同时,变形不增反减。这充分说明文中建立的模型和优化方法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为换挡摇臂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吴亮 《机械管理开发》2015,(2):30-31,33
挡位决策就是根据车辆运行情况、道路情况和驾驶员的意图,按照某些目标(如动力性、经济性)最优的原则确定当前车辆的挡位,并通过选换挡执行机构控制变速箱换挡。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某AT轿车常规模式下换挡规律制定的基本方法;在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整车的数学模型,根据发动机万有特性曲线与设计目标得到基本的动力性和经济性换挡规律,结合经验修改,最后通过实车试验依据驾驶感觉完善之。换挡规律研究不仅为AT轿车提供了换挡规律制定的理论依据,对自动变速车辆的匹配研究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换挡平顺、高低挡到位及时且轻便灵活,这是重型车九挡变速器一直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评价一台变速器换挡性能的重要指标。但高低挡换挡故障又是九挡变速器最常见的故障之一,涉及的零件多,  相似文献   

12.
对DCT换挡品质的换挡时间,冲击度,滑磨功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基于AMESim软件的DCT系统、发动机、滑磨功模型,得到了发动机特性图.给出了具体数据实例,得到了双离合器换挡时间的变化对冲击度、滑磨功的关系图.  相似文献   

13.
根据电驱动换挡机构疲劳寿命试验要求,设计开发了基于电驱动换挡机构疲劳寿命为评价指标的试验系统;并就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测控软件等进行了详细介绍.经试验验证,该系统稳定可靠,操作方便,很好地满足了电驱动换挡机构疲劳寿命试验的要求.目前,该系统已在多款电驱动换挡机构研发阶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新型的纯电动汽车两挡无离合机械式变速器,设计了1种适用于两挡无离合变速器的换挡策略。以同步器为中心,对两挡变速器换挡过程中各阶段进行了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设计出变速器换挡过程控制策略。为使车速平顺变化,将驾驶员的换挡经验,设计为3参数的模糊换挡策略。通过变速器动态模拟实验台,测试了变速器换挡过程控制策略和3参数的模糊换挡规律性能。通过模拟纯电动汽车起步加速、爬坡、超车加速和停车减速测试换挡策略,且通过测试数据对换挡过程进行分析,综合车辆的纵向冲击度和换挡时间评价换挡性能。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重卡市场变速器换挡情况,分析了换挡力大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方案,通过系列验证,表明该改进方案有效提升了换挡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汽车变速箱自动换挡试验系统的结构、原理、功能。  相似文献   

17.
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换挡品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分段式液压机械无级变速器换挡策略进行仿真分析,通过台架试验验证仿真结果的正确性。基于物理参数的换挡策略是:采取较低的发动机转速,较小的负载转矩及主油路油压,较大的调速阀流量。基于换挡时序的换挡策略是:先切换换挡机构离合器,再切换行星排待分离离合器,最后切换行星排待接合离合器。工程换挡控制策略是:根据物理参数,设置相对应的换挡时序。PWM调制根据控制程序,通过查表法,控制离合器的切换。结果表明:通过优化物理参数和换挡时序,可大大提高变速器的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18.
在只有发动机最大功率、最大扭矩及其对应转速等四大参数的情况下,引入限定车速系数,以可能的最短总加速时间为原则确定换挡车速点;以基于发动机四参数的外特性模型为基础建立轮式越野车加速度模型,进而确定等加速度车速;由加速度模型建立不含积分运算的各档加速时间计算公式;考虑每次换挡所耗时间,推导换挡加速时间计算模型。利用Matlab对某轮式越野车等加速度车速、换挡车速、加速度和换挡加速时间进行设计计算,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易于在Matlab中用程序实现,计算精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分析研究了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wet DCT)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一挡升二挡为例对wet DCT换挡过程进行描述。综合分析换挡品质评价指标,提出了改善换挡品质的控制方法,并以大众DQ250型变速器为目标变速器进行换挡过程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客车轻便换挡(Electronic Pneumatics Shift,简称EPS)系统的基本原理,并针对轻便换挡系统的适应性问题,提出了一种寻求最佳换挡力的在线、实时自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