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研究食品中克罗诺杆菌分离菌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性以及携带毒力基因情况。在成都市周边农贸市场和路边小摊采集食品样品129份,采用DFI 阪崎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分离克罗诺杆菌;通过16S rRNA序列比对分析鉴定分离菌株;采用试管法和微孔板法分析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同时研究温度对细菌成膜能力影响;采用纸片法检测分离菌株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采用PCR方法检测分离菌株携带cpa、hly、sip 和ompX毒力基因情况。结果发现从129份食品样本中共检出克罗诺杆菌43株,检出率为33.3%。43株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的成膜率为90.7%,并且温度对细菌成膜影响明显。四种毒力基因中,ompX检出率为100%;cpa检出率为13.9%;hly检出率为11.6%;sip基因未检出。耐药表型检测发现43株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对青霉素、克林霉素、万古霉素、苯唑西林和杆菌肽B的耐药率为100%,对利福平的耐药率达97.7%;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7%;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氯霉素、亚胺培南、磺胺甲恶挫、呋喃妥因、头孢西丁、链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等100%敏感。本研究表明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具有较好的形成生物被膜能力,对常见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并且分离菌株携带一定的毒力基因,对食品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2.
目的 克罗诺杆菌是重要的常见食源性致病菌,了解我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污染情况及致病性,为食品中该菌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本研究对黑龙江、北京、河北等八个省份的226份食品样品的克罗诺杆菌污染情况进行检测分离,对分离菌株基于重组和修复蛋白(recombination and repair protein gene, recN)基因序列进行种间鉴定,并针对阪崎克罗诺杆菌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进行分子分型以及对生物膜形成能力进行研究。结果 所有样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检出率为18.58%,其中146份粮食加工品中32份检出克罗诺杆菌(检出率21.2%),80份肉制品中有10份检出克罗诺杆菌(检出率12.5%)。种间鉴定显示,94株为阪崎克罗诺杆菌,6株为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3株为都柏林克罗诺杆菌,3株为尤尼沃斯克罗诺杆菌,9株为苏黎世克罗诺杆菌。PFGE分型结果表明,94株阪崎克罗诺杆菌可被分为49个型别。结晶紫染色实验结果表明所有阪崎克罗诺杆菌均在36 h~60 h时间范围内达到最大菌膜生产量。结论 上述八个省份粮食加工品和肉制品中存在克罗诺杆菌的污染,其中阪崎克罗诺杆菌有多种PFGE带型,且均具有生物膜形成能力,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标准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对公众卫生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阪崎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从23株阪崎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中筛选5株菌株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试管法和96孔微板法检测不同培养条件下阪崎克罗诺杆菌的菌膜形成情况。结果 5株菌株在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riptych soy broth,TSB)中均具有较强的成膜能力;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营养因子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影响不同,葡萄糖对5株阪崎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的成膜能力有明显促进作用,乳糖的添加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被膜形成有一定影响,但蔗糖的添加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被膜形成影响不明显;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氯化钠可以有效抑制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被膜形成;p H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成膜能力也有一定影响,中性环境有利于阪崎克罗诺杆菌的被膜形成。结论阪崎克罗诺杆菌食品分离菌株具有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的能力,并且不同培养条件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
为了比较阪崎克罗诺杆菌在玻璃、聚丙烯及不锈钢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将培养48 h的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经荧光染料SYTO 9/PI标记后,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联合COMSTAT软件定性定量地分析生物膜结构。结果表明:阪崎克罗诺杆菌在3种材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的总生物量、平均厚度及平均扩散距离依次是不锈钢聚丙烯玻璃,粗糙系数及表面积与生物量比值则为不锈钢聚丙烯玻璃,生物膜的菌体活死比例是玻璃高于聚丙烯、不锈钢。另外,标准菌株ATCC 29544生物膜的总生物量、菌体活死比例、平均厚度及平均扩散距离均高于分离株Ⅰ、Ⅱ,粗糙系数及表面积与生物量比值均低于分离株。可见,阪崎克罗诺杆菌在不锈钢表面的成膜性强于玻璃与聚丙烯,标准菌株ATCC 29544的成膜能力高于2株食品分离菌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温州市市售婴幼儿食品和配方奶粉中克罗诺杆菌污染情况及分子分型特征,分析不同菌株间亲缘相关性。方法参照GB 4789.40—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在食品中分离鉴定克罗诺杆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克罗诺杆菌进行分型研究。结果 2013—2017年共采集737份婴幼儿食品和配方奶粉,克罗诺杆菌总检出率为6.1%(45/737)。其中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检出率最高(23.4%,37/158)。45株克罗诺杆菌属于阪崎克罗诺杆菌(C.sakazakii)、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C.malonaticus)和莫金斯克罗诺杆菌(C.muytjensii)。其中阪崎克罗诺杆菌最多(73.3%,33/45),其次为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24.4%,11/45)。MLST共分为25个ST型,其中ST64、ST1、ST40、ST4和ST7为优势型别。45株克罗诺杆菌PFGE分型得到38个带型,未发现有明显的优势分型和聚集现象。PFGE型和MLST型结果分析表明,绝大数具有相同PFGE型的菌株也有相同的MLST型,而相同MLST型却不一定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结论温州市市售婴幼儿食品和配方奶粉中克罗诺杆菌的污染状况较轻,其中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检出率最高。食品来源的克罗诺杆菌图谱具有高多态性和离散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理生化鉴定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从湖南、湖北、江苏和上海等地的8个地区采集的64份干制食品香辛料和调味品样品进行了克罗诺杆菌分离与鉴定,结果从19份样品中检出了克罗诺杆菌,污染率为29.7%,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样品为白胡椒粉、花椒粉和红辣椒粉,污染率分别为62.5%、50.0%和33.3%。本研究从采样的7个地区的样品中检出了克罗诺杆菌,其中检出率最高的地区为湖南永州,其次为上海市和湖北赤壁,检出率分别为50.0%、37.5%和33.3%。利用基于fus 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克罗诺杆菌分离株进行了种的水平的鉴定,结果将本研究分离得到的克罗诺杆菌鉴定为5个种,其中9株(47.4%)被鉴定为阪崎克罗诺杆菌(C.sakazakii),4株(21.0%)为苏黎世克罗诺杆菌(C.turicensis),3株(15.8%)为都柏林克罗诺杆菌(C.dublinensis),2株(10.5%)为丙二酸盐阳性克罗诺杆菌(C.malonaticus),1株(5.3%)为尤尼沃斯克罗诺杆菌(C.universalis)。研究结果表明市售干制食品香辛料和调味品中存在克罗诺杆菌的污染,应该加强对该类食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徐州市某学校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中克罗诺杆菌污染状况、分子分型及耐药特征,为预警食源性克罗诺杆菌病暴发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徐州市某学校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样品156份,分离并鉴定克罗诺杆菌,并利用基于O-抗原的血清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技术对分离株进行分子分型,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株的药敏性。结果 从11份环境样品中检出克罗诺杆菌,总检出率为7.1%(11/156),其中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样品中克罗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6.6%(8/121)和8.6%(3/35)。fusA基因序列分析将8株分离株鉴定为阪崎克罗诺杆菌(C.sakazakii),3株为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C.malonaticus)。MLST法将11株分离株分为5个序列型,其中ST500型为优势型别(54.5%,6/11)。11株分离株被鉴定为5种血清型,其中阪崎克罗诺杆菌血清型Csak O7为优势血清型(54.5%,6/11)。药敏性试验显示,11株分离株对头孢克肟、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呋喃妥因、氯霉素和替卡西林/克拉维酸敏感,但部分菌株对头孢噻吩(63.6%,7/11)和美罗培南(27.3%,3/11)耐药。结论 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中存在克罗诺杆菌污染风险,今后应加强对学校学生宿舍和食堂环境中克罗诺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食品中分离克罗诺杆菌属种的鉴定方法,旨在建立稳定、可靠的种的鉴定方法。方法本研究选择三种鉴定方法,包括生化鉴定(VITEK 2 Compact)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全基因组测序,通过比较分析三种方法对19株克罗诺杆菌属的鉴定结果,阐述三种鉴定方法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结果本研究中19株克罗诺杆菌属的鉴定结果显示,VITEK 2 Compact对阪崎克罗诺杆菌和丙二酸盐克罗诺杆菌的鉴定准确率只有67%和66%,而MALDI-TOF MS和全基因组测序的鉴定结果一致,因此可以判定MALDI-TOF MS能够快速、准确、高通量对克罗诺杆菌属进行种的鉴定。但是MALDI-TOF MS受限于数据库,不能鉴定到亚种的水平。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VITEK 2 Compact法不适用于克罗诺杆菌属种的鉴定;全基因组测序鉴定结果准确可靠;MALDI-TOF MS可以实现快速、高通量、准确的鉴定,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克罗诺杆菌属3个亚种的蛋白指纹图谱特点,丰富蛋白指纹图谱数据库,使其能够准确鉴定克罗诺杆菌属的7个种和3个亚种。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2018年江西省婴幼儿食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污染情况、分子分型及耐药特征,为市售婴幼儿食品致病菌的溯源积累数据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共采集市售婴幼儿食品337份,按照GB 4789.4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克罗诺杆菌属(阪崎肠杆菌)检验》方法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法对分离株进行验证,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进行药敏试验和分子分型试验。结果 168份婴幼儿配方奶粉中未检出克罗诺杆菌;169份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有24份检出克罗诺杆菌(24株),阳性率为14.2%。药敏试验显示,24株分离株共对8种抗生素耐药,头孢唑啉(62.5%,15/24)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29.2%,7/24)耐药率较高,全部菌株均对环丙沙星和亚胺培南敏感,其中1株分离株最高耐7种抗生素。PFGE结果显示分离株共有22种分子型别,相似度为46.6%~100.0%。结论 2018年江西省婴幼儿食品中克罗诺杆菌的污染情况与国内部分地区相似,克罗诺杆菌在婴幼儿谷类辅食中普遍存在,分离菌株对一、二代头孢菌素呈现不敏感趋势,PFGE型别高度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阪崎克罗诺杆菌是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它能够在食品生产环境以及设备表面形成生物膜,从而成为食品的潜在污染源。本研究探讨了盐酸小檗碱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旨在从中药来源中寻找可以控制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抗菌物质。采用XTT法评价了盐酸小檗碱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粘附能力及其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盐酸小檗碱对阪崎克罗诺杆菌的抑制效果表现出了剂量依赖性,MIC_(90)值为512μg/m L。浓度为1 024μg/m L的盐酸小檗碱能够通过降低阪崎克罗诺杆菌的粘附能力从而显著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并且可以部分清除阪崎克罗诺杆菌成熟的生物膜。因此,盐酸小檗碱对于预防控制阪崎克罗诺杆菌生物膜的形成以及由生物膜导致的临床感染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埔  孔文涛  孙芝兰  徐毅  孔健 《食品科学》2014,35(19):169-173
从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分离得到36 株乳酸菌,对其进行常见抗生素如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抗药性分析,结果表明,26 株菌具有抗药性,其中4 株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并且菌株Enterococcus faecium KN9所携带的四环素抗性基因tet(M)和tet(L)能通过接合作用,转移到受体菌Lactococcus lactis MG1614中。对这些乳酸菌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分析结果表明,部分菌株可以产生生物胺,所有的菌株都不产生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所以,本实验分离到的大部分乳酸菌是安全的,只有携带有抗四环素基因的E. faecium KN9具有潜在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在食用前对乳酸菌进行安全性评价,以减少可能的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2.
分析牦牛奶酪中乳酸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性。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分离自牦牛奶酪的39 株乳酸菌对8 种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性。结果表明:39 株乳酸菌都有耐药性,主要对万古霉素、新霉素、链霉素和萘啶酮酸有抗性,抗性菌株分别达到了36 株(92.3%)、32 株(82.1%)、38 株(97.4%)和39 株(100%),菌株的耐药性有一定的种间差异,部分菌株有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对203 株源于2006—2011年四川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进行10 种常用抗生素药敏性检测,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M-PCR)法对其耐甲氧西林基因(mecA)和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blaZ)进行分析,了解Sa耐药性变迁。结果表明:牛乳源Sa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一直居高不下;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率有增强趋势;对林可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呈降低趋势;对环丙沙星耐药率不定;对苯唑西林和头孢噻呋敏感;Sa分离株多重耐药率介于72.1%~100.0%,显示出不尽相同的耐药谱,却呈现出不断增宽的趋势。M-PCR检测显示,2006—2011年分离Sa菌株未从基因水平扩增出mecA基因;不同年度分离株均不同程度携带blaZ基因,不同年度分离株blaZ+检出率介于49.1%~87.5%。药敏实验结果与相关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存在对应关系,部分菌株的耐药性与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不一致,推测还存在其他耐药机制。结论:四川地区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食源性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耐药状况以及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的关系,从基因水平上探究Salmonella的耐药机制。本研究对215 株分离自1 093 份市售新鲜肉类中的Salmonella进行了耐药状况检测,设计了16 种引物对耐药基因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显示,分离株对磺胺异恶唑耐药率最高(71.7%),其次为四环素(69.8%)、甲氧嘧啶(67.9%)和复方新诺明(52.8%),分离株对环丙沙星、呋喃妥因和头孢类比较敏感。三重及以上耐药的菌株占60.5%,最多可以耐受13 种抗生素;PCR共扩增到10 种耐药基因,测序结果表明扩增到的序列与GenBank上相应参考序列的相似性均在99%以上;β-酰胺类以及四环素类的耐药基因检出情况与耐药表型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符合率均在90%以上,其次为磺胺类(81.6%)。说明本研究中的食源性Salmonella分离株的耐药率高,多重耐药情况较为严重,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某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不同环节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耐药性和耐药谱,为食品安全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沙门氏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筛选疑似沙门氏菌,并针对沙门氏菌invA和hut基因的二重PCR方法对疑似沙门氏菌鉴定,再用纸片扩散法对其分离株进行10 种抗菌药物(组合)的药敏实验,参考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标准(2010)判定药敏结果。结果:从1 350 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56 株沙门氏菌;肉鸡屠宰前沙门氏菌的污染率为13.53%;烫毛脱毛、开肛、净膛、冲淋4 个环节鸡胴体和分割鸡肉、冷冻鸡肉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分别为0、7.23%、9.80%、11.54%、14.50%、9.33%。沙门氏菌分离株对萘啶酸(100.00%)和氨苄西林(85.90%)的耐药率最高,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44.23%)、庆大霉素(39.10%)、四环素(35.26%)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曲松敏感,多重耐药率为53.85%,共有39 种耐药谱,从肉鸡屠宰前到分割鸡肉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谱型先下降再上升。结论:四川某肉鸡屠宰生产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及其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且可能存在从上游向下游生产链传播的情况,需要加强卫生和抗菌药物使用监督。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酸奶中乳酸菌所携带耐药基因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对市售酸奶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通过药物敏感性实验确定菌株的耐药谱,同时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技术调查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类和四环素等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25 份市售酸奶样品中共分离得到56 株乳酸菌,包括26 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3 株植物乳杆菌、2 株嗜酸乳杆菌以及25 株嗜热链球菌。药敏结果显示,31 株乳杆菌对链霉素(87.1%)、庆大霉素(80.6%)、环丙沙星(74.2%)和四环素(61.3%)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菌素类则较为敏感;而25 株嗜热链球菌同样对链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76.0%;其次分别为万古霉素(32.0%)、环丙沙星(32.0%)和四环素(20.0%)。56 株乳酸菌中共检出5 种不同的耐药基因,分别为链霉素耐药基因ant(6)(检出率1.8%)、庆大霉素耐药基因aac(6')-aph(2')(检出率7.1%)、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检出率5.4%)以及磺胺类耐药基因sulⅠ(检出率14.3%)和sulⅡ(检出率1.8%)。受试的乳酸菌中共有13 株检出耐药基因,其中有4 株携带两种不同的耐药基因。长期以来被认为安全并广泛应用于发酵食品领域的乳酸菌可能成为潜在的耐药基因贮存库。  相似文献   

17.
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及对β-内酰胺类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我国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分布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情况。采用玻片凝集法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710株分离自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进行了血清型鉴定和10种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表明:710株沙门氏菌有15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为鸡白痢沙门氏菌(S.pullorum)、德尔卑沙门氏菌(S.derby)、吉韦沙门氏菌(S.give)和菲利斯河沙门氏菌(S.fyris);菌株对10种β-内酰胺类药物呈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率13.66%~58.03%),66.19%菌株对3种及以上药物同时耐药,耐药谱型复杂;菌株分离年代与耐药率无明显相关性,但整体上菌株对该类药物耐药率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耐药现象广泛存在于各种血清型,其中鸡白痢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沙拉姆沙门氏菌和默尔斯沙门氏菌耐药菌株所占比例高达100%。以上结果说明,我国食品动物源沙门氏菌血清型呈多样性,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现象严重,临床应谨慎使用该类药物,各动物中非致病性血清型菌株耐药现象严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肉鸡屠宰场多重耐药沙门氏菌Ⅰ类整合子及磺胺类耐药基因携带情况。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肉鸡屠宰场84 株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10 种抗生素敏感性实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检测多重耐药沙门氏菌sul1、sul2、sul3和int1基因。结果:84 株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和萘啶酸耐药率高达100%,对环丙沙星、四环素、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大观霉素、氟苯尼考、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39.29%、35.71%、35.71%、35.71%、22.62%、14.29%。38 株沙门氏菌对3 种及以上抗生素耐药,属于多重耐药菌株。38 株多重耐药菌株中,有20 株携带Ⅰ类整合子。30 株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耐药的菌株中,均能检测到sul1或sul2或sul3基因,与表型耐药100%符合,其检出率分别为40%、100%、63.3%。结论:肉鸡屠宰场中沙门氏菌耐药现象已不容乐观,沙门氏菌多重耐药性与Ⅰ类整合子的携带之间关系密切,且Ⅰ类整合子在磺胺类耐药菌株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析北京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及其分子分型特征,预防和控制由该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2年北京地区食源性致病菌监测网分离到的金黄色葡萄球菌187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8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11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现出对抗生素耐药,耐药率为62.03%,对抗生素的耐药率为红霉素(ERY)45.45%、苯唑西林(OXA)27.81%、克林霉素(CLI)20.86%、四环素(TET)13.90%、氯霉素(CHL)11.76%、环丙沙星(CIP)6.42%、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TPM/SMZ)5.8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52株、对甲氧西林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SSA)135株。分离到的MRSA中34株菌表现出多重耐药。全部菌株共分为129种PFGE带型,优势带型不明显。结论 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和多重耐药普遍存在,PFGE带型分布分散与耐药谱的关联性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离鉴定鲜牛奶中耐药性细菌的分布。方法:利用含有四环素(16μg/mL)、环丙沙星(4μg/mL)或庆大霉素(16μg/mL)的Luria-Bertani平板,分离样品中的耐药性细菌;采用K-B纸片法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进行确认;利用血平板测定分离菌株的溶血性;利用16S rRNA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对30份采自河北张家口地区新鲜无菌牛奶样品的平板筛选结果显示,具有耐受1种以上抗菌素细菌的样品为23份(76.67%),具有耐受2种以上抗菌素细菌的样品为7份(23.33%),具有耐受3种以上抗菌素细菌的样品为1份(3.33%);共分离得到耐受四环素菌株37株、耐受环丙沙星8株、耐受庆大霉素菌株7株;随机挑选6株(每种抗菌素耐受细菌选取2株)进行16S rRNA鉴定,结果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1株、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2株、琼氏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junii)1株、阪崎肠杆菌(Cronobacter sakazakii)1株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1株;6株细菌中α溶血3株,β溶血1株,γ溶血2株;纸片法验证结果显示,只有1株分离细菌对庆大霉素敏感。结论:鲜牛奶样品中普遍存在多种耐药性细菌,抗菌素平板可以用于初步分析牛奶样品的耐药性细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