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目的:旨在研究冲泡条件对‘修水化红’甜橙皮茶中总黄酮含量及挥发性风味成分的影响。方法:研究冲泡料水比、水质、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对‘修水化红’皮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连用技术(HS-SPME-GC-MS)测定‘修水化红’皮冲泡后茶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结果表明,随着冲泡温度、冲泡时间的增加,茶汤中总黄酮含量逐渐增加;但冲泡次数越多,每次冲泡后总黄酮含量降低,在冲泡2~3次后,皮中的大部分总黄酮浸出到茶汤中。在料水比1:125 g/mL,水质为矿泉水,100 ℃沸水下冲泡‘修水化红’皮茶8~10 min,茶汤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修水化红’皮茶中共鉴定出3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D-柠檬稀相对含量最高,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萜烯烃类、烷烃类、醇类、醛类、酯类及酮类等6类化合物,主要是萜烯烃类和醇类。结论:不同冲泡条件的‘修水化红’皮茶中总黄酮含量均有一定的差异,精确控制‘修水化红’皮茶的冲泡条件可获得高总黄酮含量的皮茶,同时皮茶中的多种挥发性成分为其整体风味和感官属性起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野松茶中含量丰富且对人体健康有益的黄酮浸出量尽可能地达到最大,以茶汤中总黄酮含量为测定指标,确定野松茶最佳冲泡工艺。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研究了冲泡温度、茶水比、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对黄酮浸出量的影响,在此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对冲泡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野松茶的最佳冲泡工艺为:冲泡温度90℃,茶水比1∶110(g.mL-1),冲泡时间10min,冲泡3次。此时的野松茶汤中功效成分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以金银花为试验原料,研究不同冲泡条件对其中绿原酸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金银花中绿原酸的溶出量影响最大的是冲泡次数,接着是温度,其次为固液比,最后为冲泡时间。对金银花中总黄酮溶出量影响最大的同样是冲泡次数,接着是温度,其次为固液比,最后为冲泡时间。在冲泡一次的前提下,冲泡温度为100℃、冲泡时间为30min、固液比为1:80时金银花水中绿原酸的含量最多,冲泡效果最好。在冲泡一次的前提下,冲泡温度为100℃、冲泡时间为25min、固液比为1:110时金银花水中总黄酮含量最多,冲泡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摘要: 目的 为确定祁门红茶最佳冲泡方式提供理论依据,指导人们科学饮茶。方法 本实验研究选取了冲泡温度(80、100 ℃)、冲泡时间(5、10、15 min)、冲泡水质(自来水、纯净水)这3个因素,对祁门红茶茶汤总黄酮、总酚、氨基酸等主要功能成分,抗氧化活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 不同的冲泡方法对祁门红茶抗氧化活性以及功能成分影响不同。随冲泡时间延长,祁门红茶茶汤中的功能成分的浸出率均会增加,15 min时达到最高,茶汤的抗氧化活性先增强再减弱,在10 min时最强;随冲泡温度升高,茶汤中的功能成分浸出率增加,100 ℃时达到最高,茶汤抗氧化活性,在80 ℃时最强;纯净水对茶汤中功能成分的浸出率和茶汤抗氧化活性影响效果优于自来水;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使用100 ℃纯净水冲泡10 min茶汤感官品质最佳。结论 使用100 ℃的纯净水冲泡10 min,祁门红茶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抗氧化作用,并且感官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冲泡条件对咸茶茶汤中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并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方法:以咸茶为原料,研究不同冲泡条件对咸茶多酚、总黄酮冲泡率的影响,并以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为指标,探究咸茶茶汤的抗氧化能力,分析其抗氧化能力与茶汤中多酚、总黄酮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料液比、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冲泡次数以及料液比、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分别与冲泡次数的交互作用对咸茶茶汤多酚、总黄酮冲泡率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冲泡次数对咸茶茶汤清除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能力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咸茶分别经料液比为1∶40 g/mL、冲泡温度95℃、冲泡时间7 min、第1次冲泡(多酚含量为0.009 7 mg/mL)和料液比为1∶100 g/mL、冲泡温度100℃、冲泡时间11 min、第1次冲泡(总黄酮含量为0.027 mg/mL)制备而成的茶汤对羟自由基、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均极显著高于0.25 mg/mL茶多酚(P<0.01);与茶多酚阳性对照相比较,咸茶茶汤具有良好的抗氧...  相似文献   

6.
随机选取市售几种典型绿茶(碧螺春、高山绿茶)、乌龙茶(铁观音、肉桂、水仙)及红茶(正山小种、坦洋工夫)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各茶种茶粉的水浸提液与沸水冲泡茶叶而得的茶汤中的茶多酚含量;并测定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人工合成自由基DPPH·与ABTS~+·的清除活性)和体外还原活性(FRAP法测定其对三价铁的还原力)。试验结果表明,绿茶的茶粉浸提液与冲泡茶汤的茶多酚含量最高,茶汤的自由基清除活性与体外还原活性最强,乌龙茶次之,红茶最弱;这与其多酚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几种冲泡茶汤中,铁观音茶汤的茶多酚含量最少且体外抗氧化活力最弱,这应是源于茶叶包揉工艺的不同。另外,沸水冲泡茶汤较茶粉浸提液的茶多酚含量少,但仍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以日常沸水短时间冲泡的方式获得的茶汤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消费者进一步认识饮茶的健康功效具有更直接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金荞叶茶的冲泡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荞叶茶是由金荞麦(Fagopyrum cymosum complex)健康叶制作的一种特殊的保健茶。本研究对金荞叶茶的冲泡温度、冲泡时间、茶水比、冲泡次数、茶汤温度等冲泡条件对茶汤中黄酮类物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样茶汤中黄酮浸出物随冲泡温度的升高、冲泡时间的延长、茶水比的增大而增加,逐渐达到饱和。茶水比对黄酮浸提量影响最大,其次是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对其影响较小。最佳冲泡条件为茶水比8 g∶150 mL、水温100℃、冲泡时间10 min。同一份金荞叶茶按最佳冲泡条件冲泡,进行冲泡次数试验,结果发现第一泡茶黄酮含量最高为1.63%,第二泡茶黄酮含量为0.95%、第三泡茶黄酮含量为0.65%,直到第十泡茶黄酮含量仍能达到0.103%,说明饮用金荞叶茶时,多次重复冲泡仍有饮用的价值,至少可冲泡3次以上。茶汤温度对茶水黄酮含量有一定影响,茶汤温度的降低可导致茶水黄酮含量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六安瓜片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为绿茶特种茶类。通过分析不同冲泡条件下的六安瓜片茶汤涩味值和茶多酚含量的相关性,进一步掌握其茶多酚含量与涩味值间的变化规律,为科学泡制六安瓜片茶汤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电子舌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茶汤涩味值和茶多酚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显著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冲泡条件对涩味值的影响为:冲泡水质冲泡水温冲泡时间,其中冲泡水质和冲泡水温对涩味值的影响是极显著的,冲泡时间对涩味值的影响是显著的;不同冲泡条件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为:冲泡水温冲泡水质冲泡时间,其中冲泡水温对茶多酚含量的影响是显著的;茶多酚含量与涩味值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细胞计数法,以薄壁细胞为显微特征,测定杜仲叶微粉细胞的破壁率,并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杜仲叶细粉和微粉中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表明,杜仲叶经超细粉碎后细胞破壁率为87.76%。经同一方法处理后,杜仲叶微粉的绿原酸含量为4.21%,显著高于细粉中绿原酸的含量2.16%;微粉中的总黄酮含量为0.91%,略高于细粉中的总黄酮含量0.71%。因此,以细胞计数法测定杜仲叶微粉细胞破壁率简便、可行,且破壁可促进绿原酸及黄酮类物质的有效溶出。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玫瑰茄活性成分的有效利用率,以玫瑰茄干花萼为原料,研究不同冲泡条件对其茶汤中花青素及总黄酮溶出的影响。分别以花青素和总黄酮溶出量为指标,结合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玫瑰茄花茶冲泡的工艺条件。结果显示,在冲泡时间30 min、冲泡温度70℃、茶水比1∶50(g/mL)时,玫瑰茄花茶中花青素的溶出量最高,可达7.94 mg/g;在冲泡时间为40 min、冲泡温度为80℃、茶水比为1∶50(g/mL)时玫瑰茄花茶中总黄酮溶出效果最佳,溶出量可达58.77 mg/g。  相似文献   

11.
探讨菊花有效成分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与其栽培类型、花朵开放程度的关系,并对菊花内在质量进行评价。以总黄酮、绿原酸含量为检测指标,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对苏北中药材种植基地小黄菊、湖白菊、红心白菊和长瓣白菊4种栽培类型不同开放程度下(花蕾期、40%开、70%开和全展)菊花进行比较分析。4种栽培类型及4种花朵开放程度的菊花总黄酮含量分布在40~90mg.g-1之间;绿原酸的含量,除花蕾期和40%花朵开放期的湖白菊花中较低(接近2mg.g-1)外,其余3种栽培类型在4种开放程度下以及湖白菊在70%开放程度和全展花时的绿原酸含量均达到《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规定的含量标准(≥2mg.g-1)。经综合评价分析,苏北菊花种植基地可推荐长瓣白菊和红心白菊为主种栽培类型,湖白菊和小黄菊作为备选栽培类型;长瓣白菊和红心白菊可选择40%花朵开放程度时采摘,湖白菊和小黄菊则可选择70%开放程度时开始采摘。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了解新疆主要栽培品种梨生长发育期果实酚类物质和抗氧化能力的变化规律,选取‘库尔勒香梨’‘早酥梨’及其杂交后代‘新梨7号’果实为试材,对其总酚、总黄酮、酚类物质含量以及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 种梨果实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总体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花后50 d‘早酥梨’果实中总酚和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分别达23.10、32.25 mg/g和29.12 μmol/g;花后80 d,‘早酥梨’果实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达80.74 μmol/g。不同生长发育期同品种梨果实的酚类物质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果实中的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表儿茶素、槲皮葡萄糖苷、山柰酚-3-O-葡萄糖苷含量总体逐渐降低,其中熊果苷含量最高,平均值为5 797.82 μg/g,其次是绿原酸含量,平均值为1 781.02 μg/g。梨果实中总黄酮、总酚、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表儿茶素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 种梨幼果期(花后50 d)酚类物质及抗氧化能力较高,‘早酥梨’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比‘库尔勒香梨’和‘新梨7号’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采用不同提取方式制备的富硒杭白菊提取物组分差异以及筛选菊花抗氧化活性功效物质,采用高通量液相质谱代谢组学技术对四种杭白菊提取物样本(水煎法BWE、热回流水提法RWE、超声波辅助水提法UWE、超声波辅助醇提法UEE)代谢物组定性解析,共检出776种代谢物,主要包括醇类、氨基酸类、糖类、黄酮苷类等;分光光度法精确定量分析不同提取物的总酚、总黄酮含量,结合对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评价不同提取物抗氧化活性,并以差异代谢物相对含量为统计信息源,基于监督式机器学习算法明晰不同提取方式样本中最优表征抗氧化活性的代谢物。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式菊花代谢物差异显著。其中,33个代谢物显著区分BWE、RWE和UWE组,35个代谢物显著区分UWE和UEE组(多重假设检验校正P<0.05)。BWE、RWE、UWE、UEE组总酚含量分别为13.858%、10.708%、16.644%、20.160%,总黄酮含量分别为26.401%、15.984%、27.299%、40.769%,ABTS+自由基清除率EC50值分别为0.048、0.036、0.055、0.056,DPPH自由基清除率EC50值分别为0.048、0.053、0.059、0.047。总酚、总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EC50无相关关系,不能最优反映菊花的抗氧化活性。运用随机森林模型筛选出黄豆黄素、丝氨酸、1, 3-二咖啡酰奎宁酸,和麦角硫因、芹菜素、磷脂酰胆碱分别作为最优表征菊花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的功能代谢物质组成。本研究采用代谢组学和机器学习算法,从上百种物质中筛选出最优表征杭白菊水提物抗氧化活性的代谢物,为富硒杭白菊靶向功能性物质提取工艺优化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对杭白菊、福白菊、祁白菊、贡菊、亳菊、怀菊、滁菊、无菌菊等8种菊花茶汤的感官品质和活性成分进行对比。结合专业评价小组、高精度分光测色仪、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对菊花茶汤的感官品质、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所建立的描述性感官评价分析,8种菊花茶可被分为四类。建立汤色与色度值的关系为:黄绿色= ?32.274+0.324L*?0.564a*+0.084b*。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确定了中药味与4-萜烯醇等6种物质相关、甜菜味与(e)-泰烯酮等13种物质相关、菜腥味与桃金娘烯醇等等14种物质相关。对总黄酮含量的分析表明,有机种植杭白菊中含量最高,祁白菊含量最低。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分别在5种、7种、8种、4种和5种茶汤中检测出绿原酸、木犀草苷、木犀草素-7-O-β-葡萄糖醛酸苷、3, 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芹菜素-7-O-β-葡萄糖苷等活性成分,它们分别在祁白菊、贡菊、怀菊、祁白菊和福白菊中具有最高含量。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黄褐毛忍冬总绿原酸含量、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相关性;利用50%甲醇恒温震荡提取黄褐毛忍冬花蕾中总绿原酸、总黄酮,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含量,DPPH比色法测定其抗氧化活性,采用SPSS软件对化合物含量与抗氧化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0.01水平上总绿原酸含量、总黄酮含量与黄褐毛忍冬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相关数为分别为0.734和0.683,即绿原酸对黄褐毛忍冬的抗氧化活性贡献最大,其次是黄酮。  相似文献   

16.
绿原酸是苹果中含量最高的酚类物质,为探究外源绿原酸对苹果灰霉病的影响,本研究首先通过体外抑菌实验证实绿原酸可抑制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生长,并确定了最佳抑菌质量浓度(300 μg/mL)。以此质量浓度的绿原酸浸泡富士苹果30 min,24 h后损伤接种灰葡萄孢,以清水浸泡30 min的富士苹果作为对照,同时测定相关代谢酶活力及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00 μg/mL绿原酸处理能显著降低苹果灰霉病发病率且减缓病斑扩展(P<0.05);提高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力,诱导酚类代谢途径中多种酶类的响应,具体表现为显著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以及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活力(P<0.05),促进苹果果实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等抗性物质的积累,从而减缓灰霉病的发展。研究可为绿原酸在苹果采后灰霉病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Contents of total flavonoids, total phenolics, total triterpenes, total condensed tannin and total saponins in peels, flesh and endocarps of Chaenomeles speciosa (CSP) and Chaenomeles sinensis (CSS) were determined by colorimetric method, while 5 phenolics (vanillic, gallic, chlorogenic, ferulic and p‐coumaric acids), 2 triterpenes (oleanolic and ursolic acids), and 3 flavonoids (rutin, catechin and epicatechin) were identified and quantifi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HPLC‐MS) and HPLC, and antioxidant and α‐glu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ies of them also were evaluated as well as their diges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total phenolics, vanillic acid, catechin, ursolic acid and oleanolic acid all contribute to DPPH· scavenge capacity, gallic acid contributes to total ferric reducing antioxidant power, while total triterpenes, total saponins, chlorogenic acid and ferullic acid contribute to α‐glucosidase inhibitory activity. I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endocarps of CSP and CSS both show better quality than their peels and flesh, respectively. In vitro digestion can increase contents of total flavonoids, total condensed tannin and total saponins, while contents of total phenolics and total triterpenes decreased greatly. Our study would contribute to the full use of discarded parts of the 2 Chaenomeles and be helpful to establish a goo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 of CSP and CSS.  相似文献   

18.
以6 个品种的枇杷叶为研究对象,在树冠外围选取同时期发芽生长的枝条,自顶端向下分别采集第1、3、5、7、9叶位的叶片,检测12 种功能成分含量。结果表明,12 种成分在每个品种不同叶位枇杷叶中的含量不同,不同成分在6 个品种不同叶位枇杷叶间含量变化趋势存在差异。新绿原酸和绿原酸含量在6 个品种枇杷叶中随叶位的增加呈快速下降趋势,而科罗索酸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总酚、黄酮和总三萜酸含量在‘大五星’、‘马克’、‘佳伶’3 个品种枇杷叶中随叶位的增加而上升,而在另3 个品种中变化不明显。在‘大五星’枇杷叶中,总酚、黄酮、总三萜酸、熊果酸、齐墩果酸、儿茶素、新绿原酸和异槲皮苷8 种成分含量的均值都显著高于其他5 个品种,综合评价得分最高。  相似文献   

19.
对最佳发酵条件下不同发酵阶段的杜仲叶醋样分析其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Anti-α-glucosidase activity,AGA)的变化,并对不同发酵时期杜仲叶醋中的总黄酮和绿原酸含量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在杜仲叶醋发酵过程中,发酵液总黄酮和绿原酸成分的含量降低,发酵液的AGA总体呈下降趋势。酒精发酵阶段的AGA比酶解后高,醋酸发酵阶段AGA比酒精发酵阶段低,甚至低于酶解后的杜仲叶浆。  相似文献   

20.
采用HPLC-DAD法建立黔产千里光生品和醋炙品的HPLC指纹图谱,并对不同炮制品的HPLC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和聚类分析,同时测定炮制前后千里光中金丝桃苷、绿原酸、总黄酮、总生物碱含量。结果表明,10批生品、醋炙品指纹图谱分别确立了12,8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结果表明,10批生品药材的相似度为0.990~0.999,10批醋炙品的相似度为0.818~0.997;聚类分析分别将10批生品、醋炙品药材聚类为2类;与生品相比,黔产千里光醋炙品中金丝桃苷、绿原酸、总黄酮以及总生物碱含量均显著性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