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6 毫秒
1.
发酵豆制品主要包括腐乳、豆豉、酱油和豆酱等,豆制品在发酵过程中容易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产生多种潜在有毒代谢物,其中生物胺(biogenic amines,BAs)是影响发酵豆制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风险因子之一。过量食用含BAs的食物会引起中毒,但目前国内没有发酵豆制品统一的BAs限量标准。该文对发酵豆制品中BAs的产生机理、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方法进行综述,旨在通过优化发酵豆制品的生产工艺控制BAs的形成,提高发酵豆制品的质量,推动我国发酵豆制品健康和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对不同酱油样品中的风味物质进行检测,根据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利用多元统计法分析散装酱油与品牌酱油的差异和散装酱油与不同等级品牌酱油的差异。结果表明,酱油中主要的挥发性风味成分包括苯乙醛、丙醛、5-甲基-2-呋喃甲醇、2,3-丁二酮、5-甲基糠醛、乙醇、乙酸乙酯等11种化合物。散装酱油和品牌酱油的风味物质存在明显差异,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结果显示,大部分风味物质在散装酱油中的含量低于品牌酱油,与风味指纹图谱结果基本一致;散装酱油与不同等级的品牌酱油也能区别开。该研究结果表明气相-离子迁移谱技术为酱油风味检测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生物胺(BAs)是一类低分子质量含氮有机化合物,具有脂肪族、芳香族、杂环结构,广泛存在于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食品中,大多由具有脱羧酶活性的微生物将氨基酸分解为相应的BAs。海产品在加工和贮藏过程中受微生物等因素影响,会产生大量的BAs。海产食品中常见的BAs有组胺、酪胺、腐胺、尸胺、色胺、苯乙胺、胍丁胺等。若摄入较多BAs则会引发食物中毒(如组胺中毒)。为确保海产食品安全质量,对BAs的分析评价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综述了海产食品中BAs的存在情况、分析评价方法和控制策略的研究进展,为海产食品的安全监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市售酱油常用理化指标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对市售的某一品牌的不同等级酱油和不同品牌特级酱油及其散装酱油的NaCl含量、pH值、总酸度、浊度和氨基酸态氮含量等几种理化指标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几种酱油的pH值范围为4.5~5.2,NaCl含量范围为2.023~3.195 mol/L,属于低酸性且高含盐量食品,具有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作用,对酱油的品质的保持有利;酱油的等级越高,营养价值越高,同等营养价值的低盐含量的酱油的商品价值较高;不同品牌的特级酱油,营养价值有一定差异,但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5.
酱油中生物胺的形成机制及其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介绍了生物胺的形成机制,并从生物胺的角度讨论了酱油的食用安全性,为消费者食用酱油提供了初步的参考。采用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市售4种食用酱油中2种重要生物胺——组胺和酪胺的含量。以0.4mol/L高氯酸为提取剂,以丹磺酰氯为衍生试剂,紫外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显示:样品中组胺和酪胺分离效果良好,结果重现性较好。不同品牌的酱油中组胺和酪胺的含量差别比较大。厨邦蒸鱼豉油中酪胺的含量最高,酪胺的含量为713.54μg/mL,欣和六月鲜酱油中组胺的含量最高,组胺的含量为522.28μg/mL。  相似文献   

6.
采用丹磺酰氯柱前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市售高盐稀态酱油中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精胺8种生物胺的含量,并监测了其中一种酱油生产过程中生物胺含量和生物胺产生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市售酱油总生物胺含量差别较大,范围为102.87~760.28 mg/kg,但均以酪胺、组胺和苯乙胺为主。酱油发酵过程中,大部分生物胺表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即发酵前期快速升高,在50~60 d左右达到峰值,再逐渐降低,酪胺和组胺是酱油发酵过程中的主要生物胺,最高含量分别达到2 417.36 mg/kg和815.89mg/kg。氨基酸态氮前期变化趋势与总生物胺含量变化基本一致,之后趋于稳定;p H值降低有利于生物胺的形成,最低时生物胺含量达到峰值。结果表明,在市售酱油和不同发酵时期酱油中生物胺的含量情况不容乐观,需加以研究与关注。  相似文献   

7.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市售25种酱油为研究对象,以pearson相关分析法研究了酱油pH、总糖、还原糖、NaCl、总氮、氨基酸态氮、无盐固形物含量与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的相关性 . 同时,以T检验法研究了酱油不同发酵方式、类型、主要原料、质量等级和产地对酱油二次沉淀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酱油二次沉淀的形成与酱油中总糖、总氮和无盐固形物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酱油PH、还原糖、NaCl、氨基酸态氮含量无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此外,分析结果显示酱油的发酵方式、主要原料、质量等级和产地对酱油二次沉淀的形成存在较大影响,而酱油类型对酱油二次沉淀的形成不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疆熏马肠中生物胺含量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丹磺酰氯柱前衍生法,检测了从新疆自治区4个县市采集的44个熏马肠中8种生物胺含量。结果显示:4.6%熏马肠样品的生物胺(BAs)总量超过FDA规定的1 000 mg/kg限量标准,色胺、酪胺和亚精胺含量在不同程度上超过生物胺安全用量标准,腐胺和尸胺含量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为有效防控大肠杆菌给酱油产品带来的质量隐患,通过将大肠杆菌接种于不同等级的生抽酱油和老抽酱油中,监测了不同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pH、盐分、全氮和防腐剂添加量等理化指标,同时分析了不同数学模型对描述大肠杆菌在酱油中生长动态的适用性,并对预测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不同酱油样品的质量等级均能达到国标要求,老抽酱油的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和盐分均显著高于生抽酱油;酱油质量等级和贮藏温度是影响大肠杆菌失活速率的最主要因素,其中在特级老抽酱油中失活速率最小,而在三级酱油中失活最快,2~8℃冷藏能够显著延缓大肠杆菌的失活;Weibull模型对大肠杆菌在不同酱油中的生长动态的拟合优度R2=0.94~0.99,准确度Af为1.22~2.34,偏差度Bf均为1.00~1.02,预测效果最好;而Logistic模型和修正的Gompertz模型则在多数情况下预测误差较大,预测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
研究建立了四种不同品牌酱油的配制酱油电子指纹库,建立的指纹库能够正确识别原酿酱油、配制酱油和劣质酱油.在市场上任意选取两种不知名酱油去验证建立的指纹库,这四种指纹库均判别一种为原酿酱油,一种为配制酱油,其中老才臣和龙菲黄豆酱油配制酱油指纹库还能准确判定此两种酱油中酿造酱油添加的比例.  相似文献   

11.
酱油由高蛋白大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而来,其具备生物胺形成的条件。该文从传统酱油发酵过程出发,对生物胺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和控制技术进行综述。阐述发酵酱油中生物胺的种类及含量、检测方法及产生物胺的微生物;生物胺的形成主要与发酵体系中的pH、温度和含盐量等影响因素有关,除此之外,原料中大豆的种类和比例也对生物胺的产生具有一定影响;优化传统发酵工艺、筛选安全的发酵菌株、添加合适的生物胺抑制剂等控制技术能有效地减少酱油中生物胺的含量,并且提高酱油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谭悦  阚建全  陈光静  徐瑶   《中国食品学报》2020,20(3):233-243
采集了59份重庆生产酱油、豆豉、腐乳和豆瓣酱4大类发酵豆制品,检测其理化指标和可能存在的6种风险因子,包括蛋白质降解物挥发性盐基氮、硫化氢和生物胺、防腐剂苯甲酸和丙酸及微生物代谢毒素黄曲霉毒素。结果表明,各类样品的pH值及总酸含量均在正常范围;腐乳及包装酱油样品所含氨基酸态氮含量均满足国家标准;各类生物胺普遍存在于发酵豆制品中,不同类型的样品中所含生物胺的种类和含量不同,主要含有酪胺和腐胺。腐乳中生物胺总量最高;挥发性盐基氮的含量较高,可能对样品安全性有影响;硫化氢含量较少,暂不影响食品的可食性;总黄曲霉毒素的含量均未超过国家限量标准,安全性良好。苯甲酸和丙酸普遍存在于各类发酵豆制品中,个别样品中苯甲酸和丙酸含量远高于国家的限量标准,问题较为突出。有必要追踪发酵豆制品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风险因子的变化及产生规律,提出有效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酱油抗氧化能力评价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以抗坏血酸为对照,评价了41种酱油产品的DPPH及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并以聚类分析法将酱油样品分别按照2种自由基清除活性分别聚类。结果表明:酱油对2种自由基均具有较强清除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的平均EC_(50)值为(2.94±1.87)μL酱油/mL溶液,对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以TEAC值表示为(244.14±130.21)mmoltrolox/mL酱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与酱油中色深物质的含量呈较强的线性关系(R~2>0.9)。显著性分析结果显示,对于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老抽类酱油样品显著高于生抽类样品,华中地区酱油样品显著高于其他地区;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高盐稀态法生产酱油样品的清除能力显著高于低盐固态法生产的酱油样品,华南地区的酱油样品清除能力在各地区中最高,低盐固态发酵且等级为三级的酱油清除能力最低。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酱油中的8种生物胺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酱油中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的方法。采用5%三氯乙酸溶液为样品提取溶剂,提取液经丹璜酰氯柱前衍生30 min,最终HPLC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本方法中8种生物胺的线性范围为1.0~50μg/mL,相关系数R2大于0.99,检出限(S/N=3)为0.075~0.3μg/mL。在添加水平为1.00和5.00μg/mL时,样品的平均回收率在83%~11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0.43%~19.0%。本方法具有线性范围广,灵敏度和准确度高等优点,适用于酱油中生物胺的检测。采用本方法对市售10种酱油进行检测,总生物胺含量的范围为50.82~1898.17μg/mL,其中酪胺、腐胺和苯乙胺是酱油样品中含量最多的生物胺。  相似文献   

15.
选取黑曲霉SPFJ05为实验菌种,诱导其产生胺氧化酶。对诱导的黑曲霉菌体破碎后得到含有胺氧化酶的粗酶液,研究粗酶的部分酶学性质并用粗酶液对自制酱油和市售酱油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粗酶的最适温度为35 ℃;最适pH值为7.0;1.0 mmol/L的Cu2+对酶活有激活作用;常见的抑制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巯基乙醇对酶活有明显抑制效果;底物特异性方面,该酶对正己胺的降解率最大为116%,对尸胺的降解率最差为16%。粗酶液对自制酱油中总生物胺的降解率达到78.29%,对市售酱油中总生物胺的降解率达到69.50%。该实验为发酵酱制品中生物胺的去除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减盐对东北农家酱中生物胺形成的影响。方法:对正常食盐添加量与减盐条件(在正常食盐添加量的基础上分别减少10%、20%、30%、40%)下的东北农家酱中总胺与8 种生物胺(精胺、腐胺、色胺、苯乙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的含量进行分析,相应地对理化指标(氨基酸态氮、总酸含量)、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进行分析,并进行感官品质评分。结果:与正常食盐添加量的对照实验组相比,随着食盐添加量的减少,减盐实验组中除精胺与亚精胺外,总胺与其他生物胺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尸胺与组胺含量的增加最为明显。同时,减盐实验组中总酸含量、菌落总数及感官品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而氨基酸态氮含量则无明显变化。当减盐实验组中食盐添加量分别减少10%、20%时,总胺及各生物胺的含量无明显增加,且组胺含量分别为58.00、64.32 mg/kg,低于欧盟委员会的建议限量(100 mg/kg);同时总酸含量、菌落总数无明显增加,但感官品质评分却有所升高。而当减盐实验组中食盐添加量分别减少30%、40%时,总胺及各生物胺含量明显增加,组胺含量分别为103.46、107.42 mg/kg,高于欧盟委员会的建议限量(100 mg/kg);同时总酸含量、菌落总数明显增加,且感官品质评分则有所降低。结论:减盐东北农家酱生产时其食盐添加量在正常食盐添加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时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控制带鱼加工下脚料低盐发酵鱼露中的生物胺含量。方法 以耐盐性高效生物胺降解乳酸菌Limosilactobacillus fermentum FSCBAD033为功能发酵剂控制带鱼加工下脚料发酵鱼露中的生物胺含量,并研究其对鱼露发酵过程中的pH值、NaCl含量、总可溶性氮(Total Soluble Nitrogen,TSN)含量、氨基酸态氮(Amino Acid Nitrogen,AAN)含量、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含量以及发酵结束时感官风味的影响。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接种L. fermentum FSCBAD033发酵剂对鱼露发酵过程中的NaCl含量影响不大(p>0.05),但可促进pH值下降以及TSN和AAN含量上升,并显著抑制TVB-N的产生(p<0.05);显著降低发酵结束时鱼露中52.38%尸胺、40.21%组胺、45.44%酪胺、23.74%腐胺、52.67%苯乙胺和43.26%总生物胺(p<0.05),对含量较低的色胺、精胺和亚精胺影响不大;此外,接种L. fermentum FSCBAD033发酵剂可增强发酵结束时鱼露的鲜味和肉味,减弱氨味、腥味和臭味,整体提升鱼露感官风味。结论 L. fermentum FSCBAD033可作为带鱼加工下脚料低盐发酵的功能发酵剂,用于生产低盐、营养丰富、感官风味好且生物胺含量低的高品质鱼露产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降低酱油中氯化钠的含量,采用氯化钾(K组)与乙醇(乙组)替代酱油中的氯化钠,对比研究两种低盐酱油的品质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高盐稀态一贯型发酵酿造高品质低盐酱油,测定了不同氯化钾(K组)与乙醇(乙组)低盐酱油的氨基酸态氮,总酸,食盐,呈香物质等指标。结果 与CK组相比,氯化钾与氯化钠比例为4∶6,5∶5和6∶4时能显著增加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乙醇和氯化钠的浓度比例分别为3∶20,4∶19,5∶18和6∶17时会降低酱油中总酸的含量。K组和乙组成品酱油中的食盐含量均随替代比例的增大而显著降低,且乙组降低更为显著。另外,氯化钾与氯化钠比例为4∶6的酱油成品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最多;乙醇和氯化钠比例为5∶18的酱油成品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最多且含量最高。结论 适量的氯化钾和乙醇替代氯化钠进行高盐稀态发酵可以获得高品质的低盐酱油,从安全性角度则是适量氯化钾优于乙醇,本研究为低盐酱油的酿造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贫血在我国属于中度公共卫生问题,铁强化酱油是安全有效的人体铁营养改善方法。本研究采集了24个省寄宿制学校使用的43个铁强化酱油产品,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铁强化酱油总铁含量。结果显示,抽样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用铁强化酱油产品铁含量均值为(216.1±17.9) mg/kg,铁含量分布范围为191.5~263.8 mg/kg。农村寄宿制学校铁强化酱油中一级酱油占51.2%,桶装酱油占60.5%,高盐稀态发酵工艺的酱油占88.4%,生抽占55.8%。铁含量与酱油保存时间没有相关性,不同等级、不同包装形式铁强化酱油中铁含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品种酱油中铁含量有显著差异,生抽中铁含量显著高于老抽。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铁强化酱油中铁含量均符合我国相应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e formation of biogenic amines in fish sauce made from fresh and temperature-abused (left at 35°C for 8 and 16 h) Indian anchovy ( Stolephorus indicus ) was investigated. Histamine, cadaverine, putrescine, and tyramine were the predominant biogenic amines found in anchovy left at 35°C for 16 h and its fish sauce product. Changes of biogenic amines were subtle during the course of fermentation at room temperature (RT) and at 40°C, suggesting that the main source of biogenic amines was associated with raw material, rather than with the fermentation process. Soluble peptide and total nitrogen of fish sauce prepared from temperature-abused anchovy were higher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fermentation at RT and 40°C and became comparable to those prepared from fresh anchovy at the end of fermentation. Total free amino acid contents of samples fermented at RT for 52 wk (7208.3 to 8473.6 mg/100 mL) were higher than those fermented at 40°C for 13 wk (4560.9 to 5730.9 mg/100 mL). Fish sauce prepared from temperature-abused anchovy contained less free histidine and arginine. Fish sauce of a good quality was obtained using fresh anchovy fermented at RT. Besides total nitrogen content, biogenic amines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quality indicators of fish sau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