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雅致放射毛霉、枯草芽孢杆菌单独预发酵和分别联合植物乳杆菌发酵豆渣,测定发酵前后豆渣的主要营养品质和抗氧化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以未发酵豆渣为对照,分别经雅致放射毛霉和枯草芽孢杆菌预发酵后,豆渣的粗纤维和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其他主要营养物质均显著升高(P<0.05),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1.6倍和8.5倍,蛋白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3倍和29.6倍;相较于预发酵组,植物乳杆菌联合雅致放射毛霉和植物乳杆菌联合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渣后,糖苷型大豆异黄酮含量分别降低了67.2%和68.3%、苷元型大豆异黄酮升高了2.2倍和2.3倍、β-葡萄糖苷酶活性增加了154.5%和299.3%,总酚含量均显著降低。预发酵和联合发酵均可显著提升豆渣的总还原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而后者更为显著。豆渣的抗氧化性与其大豆异黄酮的生物转化有较高的相关性。与单独预发酵相比,植物乳杆菌联合雅致放射毛霉或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对豆渣主要营养品质、关键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的提升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大曲是中国白酒酿造过程中的糖化发酵剂,具有自然接种的特点。为探究同一酒厂浓香型和酱香型大曲微生物群落组成,分别采用传统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法(PCR-DGGE)对其微生物进行分析鉴定。传统培养法共分离鉴定出198株菌,其中浓香型大曲中24种,酱香型大曲12种。两种大曲中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数量占绝对优势,在浓香型大曲中优势真菌为谢瓦氏曲霉(Aspergillus chevalieri )和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而在酱香型大曲中,以伞状毛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和多变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 )居多;通过PCR-DGGE共鉴定出14种菌,两种大曲中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高温放线菌(Thermoactinomyces)、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和多枝横梗霉(Lichtheimia ramosa)为优势菌。  相似文献   

3.
对江西瑞金的特色发酵食品-豆渣菌进行了菌相分析,结果表明豆渣菌是以真菌和细菌为主的混合型发酵食品。真菌主要为串珠霉属(Monilia)、根霉属(Rhizopus)和酵母属(Saccharomyces);细菌主要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片球菌属(Pediococcus)、异常球菌属(Dein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spp),非乳杆菌属和三株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串珠霉属真菌具有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力,枯草芽孢杆菌和根霉属真菌则具有蛋白酶活力。  相似文献   

4.
以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为基础发酵菌种,探究其与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耦合对固态发酵豆渣感官和营养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共设计4组发酵样品,分别为粗糙脉孢菌单菌种发酵(NF)、粗糙脉孢菌和酿酒酵母耦合发酵(NSF)、粗糙脉孢菌和植物乳杆菌耦合发酵(NLF)、粗糙脉孢菌、酿酒酵母及植物乳杆菌耦合发酵(NSLF)。结果表明,纤维素酶活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酿酒酵母和植物乳杆菌能够协同促进粗糙脉孢菌产生纤维素酶。还原糖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NSF组在发酵后期还原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发酵后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明显降低,其中NSF和NSLF变化最为明显;NSF总氨基酸含量最高,达到(337.58±0.23)mg/g,NLF 组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达到(38.01±0.09)mg/g;发酵后对豆渣香气贡献最大的物质为1-辛烯-3-醇和苯乙醇等醇类,其次是辛酸乙酯,发酵有效提高豆渣的营养价值和感官品质。发酵豆渣DPPH·清除率均能达到90%以上;当发酵36 h时,NF、NSF、NLF三组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均达到峰值,分别为74.44%、86.03%、83.79%;发酵豆渣羟自由基清除能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5.
以5种发酵食品中常用的微生物为初始菌株,以鲜豆渣为原料,纯种发酵制备发酵豆渣。结果表明:发酵豆渣与蒸煮豆渣相比,其蛋白质含量增加,脂肪含量减少,粗纤维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豆渣发酵前、后内部结构的扫描电镜结果表明,豆渣纤维结构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枯草芽孢杆菌、纳豆杆菌和少孢根霉发酵24 h后,发酵豆渣水提取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比未发酵豆渣有明显提高,抑制率分别为32.8%,38.6%,43.3%。米曲霉发酵进行到48 h时,对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最强,抑制率达到52.2%。除米曲霉发酵豆渣外,其余菌株发酵豆渣80%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在发酵进行到24 h时达到最高值,其中枯草芽孢杆菌发酵24 h后其80%乙醇提取物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大,达42%,比未发酵蒸煮豆渣提高40%。  相似文献   

6.
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渣制备多肽及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纤维素酶酶解后的豆渣为原料,利用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液态发酵豆渣制备大豆多肽,并以大豆多肽得率为响应值,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其抗氧化活性与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液态发酵豆渣制备大豆多肽的最优工艺条件为:接种量3%、发酵温度37 ℃、发酵时间60 h。在此优化条件下,大豆多肽得率为88.12%;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半效应浓度(EC50)值分别为(2.36±0.05) mg/mL、(2.97±0.03) mg/mL;多肽质量浓度为25 mg/mL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7.65±0.32) mm、(23.18±0.14) mm。结果表明,大豆多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及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深度开发豆渣副食资源,考察了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豆渣的条件。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以羟自由基清除率为衡量指标,对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豆渣的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以5%的豆渣为碳源,初始pH7.0、接种量4%、装瓶量25mL/250mL、温度为32℃、200r/min、发酵24h,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豆渣的抗氧化活力最高。结论:实验表明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豆渣能产生较强的抗氧化活力,在保健食品和绿色饲料方面具有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豆渣的利用价值,采用不同微生物以豆渣为培养基进行发酵,测定发酵豆渣甲醇/水提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少孢根霉、雅致放射毛霉、枯草芽孢杆菌及纳豆菌发酵的豆渣口感比较细腻,同时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渣具有酱香味,可以作为豆渣发酵良好的初始菌种.不同菌种发酵后的豆渣甲醇/水提取率均比非发酵豆渣高,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渣水提取率最高,达到35.5%.枯草芽孢杆菌发酵豆渣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很高,其醇/水提物浓度分别为0.625 mg/mL、0.312 5 mg/mL时抑制率达到90%以上.斜率法测得的抑制活性很高,其醇/水提物的斜率值分别为10.2、25.3.将枯草芽孢杆菌发酵的豆渣开发成降血糖食品,可以大大提高豆渣的利用价值,为豆渣的开发利用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比较了甜面酱自然发酵和保温发酵两种不同工艺中乳酸菌种类的差异。结果表明:从自然发酵甜面酱中共分离出了优势乳酸菌15株,包括7个属:Sporolactobacillus(芽孢乳杆菌),Lactobacillus(乳杆菌),Pediococcus(片球菌),Bifidobacterium(双歧杆菌),Leuconostoc(明串珠菌),Streptococcus(链球菌),Sub.capitis(头状葡萄球菌亚种),Staphylococcus warneri(沃氏葡萄球菌);从保温发酵甜面酱中共得到优势乳酸菌6株,分别为Sporolactobacillus(芽孢乳杆菌)和lactobacillus(乳杆菌)。  相似文献   

10.
从8 种中国传统四川泡菜中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以用于四川泡菜的生物保鲜。从四川泡菜样品中共分离出227 株乳酸菌,并筛选出8 株能够产生细菌素类化合物抑制英诺克李斯特氏菌(Listeria innocu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生长的乳酸菌。其中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 B22、屎肠球菌E6(Enterococcus faecium E6)和植物乳杆菌E11(Lb. plantarumE11)能够产生抑制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生长的细菌素类化合物。进一步研究表明,这3 株乳酸菌耐酸、耐高盐,能够在四川泡菜模拟培养基中生长并产生耐酸耐高温的细菌素类化合物。结果表明,Lactobacillus harbinensis B22、屎肠球菌E6和植物乳杆菌E11可用于四川泡菜的生物保鲜。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利用冷榨提油后的菜籽饼粕,辅以少量麸皮为培养基,以产朊假丝酵母、白地霉、植物乳杆菌为微生物菌剂,进行单菌和混菌发酵实验,以提高其营养价值。实验结果表明,以8%为总接种量,接种比例白地霉:产朊假丝酵母:植物乳杆菌=2:1:2条件下,菜籽饼的营养价值最高,相对未发酵的菜籽饼,硫甙降解率为74.85%,体外消化率提高59.93%,植酸和单宁降解率分别为43.14%和14.50%。  相似文献   

12.
市售臭豆腐中菌种的分离及生化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理  吴晖 《现代食品科技》2012,28(8):952-955
本实验通过对市售臭豆腐发酵卤水中细菌多样性分析,分离纯化其中的各种菌株,后对其进行生化鉴定和食用安全性验证试验,从中筛选出适合安全食用的臭豆腐发酵的菌株。结果发现,市售臭豆腐卤水存在多种微生物,它们是乳酸菌(其中包括短乳杆菌、棒状乳杆菌扭曲亚种和植物乳杆菌)、芽孢杆菌(其中有巨大芽孢杆菌、环状芽孢杆菌)、假单胞菌、弧菌未知种。通过安全性试验的菌种有4种,分别为植物乳杆菌、假单胞菌、环状芽孢杆菌以及棒状乳杆菌扭曲亚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菌种对发酵大蒜液品质的影响,对大蒜发酵过程中总酚、可滴定酸、甲醇、乙醇等理化指标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监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有机酸种类及其含量,采用电子舌分析不同发酵时间发酵大蒜的味感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菌种(酿酒酵母或植物乳杆菌)发酵制备的大蒜液,在其发酵过程中,总酚、可滴定酸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发酵大蒜中共检测到六种有机酸(酒石酸、苹果酸、乳酸、醋酸、柠檬酸、琥珀酸),其中苹果酸和乳酸的含量较高;植物乳杆菌制备的发酵大蒜液在发酵前期,各滋味响应值变化趋势较大,其中酸味响应值在发酵4 d时迅速增加到9.21±0.03,咸味响应值在发酵4 d时迅速降低到?21.11±0.01。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甲醇和乙醇呈现出先升高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植物乳杆菌组发酵至80 d时,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为99.88%±0.05%;酿酒酵母发酵产生的乙醇含量较高,植物乳杆菌发酵产生的甲醇含量较高,甲醇含量均在安全范围内。综合评价菌种发酵对发酵大蒜液的品质影响为:植物乳杆菌优于酿酒酵母,该研究为菌种发酵大蒜液产品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豆渣固态发酵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及抗氧化特性的动态变化,为利用豆渣开发功能性食品或配料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分别以米根霉、少孢根霉为发酵菌种对豆渣进行固态发酵,测定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纤维素酶活力、糖化酶活力、蛋白酶活力及还原力、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Fe2+螯合能力为评价指标的抗氧化活性的变化。结果:与未发酵豆渣相比,还原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纤维素酶活力、糖化酶活力、蛋白酶活力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豆渣经米根霉发酵24 h,其还原力、ABTS+·清除活性、Fe2+螯合能力分别提高了1.63、1.48、2.82 倍;经少孢根霉发酵24 h,分别提高了1.88、1.63、3.18 倍。结论:用米根霉和少孢根霉发酵豆渣可以提高豆渣的营养成分及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5.
米发糕是中国传统发酵食品,在我国尤其是南方地区颇受消费者欢迎。本实验利用16S rDNA 基因序列的PCR 扩增技术对米发糕在室温储藏过程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细菌是致使米发糕迅速腐败的主要因素,分离出的3 株菌经鉴定分别为发酵乳杆菌、巴氏葡萄球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对米发糕腐败菌的菌相变化进行分析,确定乳杆菌和芽孢杆菌是米发糕储藏过程中的优势腐败菌,且都随着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新疆不同地域发酵乳品中Lactobacillus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RS,M17等5种不同培养基从12份采自新疆北部伊犁、博乐、塔城、阿勒泰地区牧民家庭传统方法制作的乳品中分离乳酸菌,并进行了生理生化表型特征鉴定。对这些乳酸菌进行16Sr RNA基因序列的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初步建立其属水平的进化地位,再利用乳杆菌种间特异性引物对其进行种水平的鉴定和分类。共分离164株疑似乳酸菌,大部分菌株对温度适应性较强。以杆菌为主,系统发育表明:样品中乳酸菌主要有7个属,其中Lactobacillus(78株)、Carrobacterium(3株)、Weissella(1株)、Lactococcus(22株)、Enterococcus(47株)、Streptococcus(8株)、Vagococcus(5株)。种特性扩增显示乳杆菌存在种水平的差异。主要有4个种。利用牛津杯从样品中筛选出了10株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李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乳杆菌,为乳酸菌作为生物型防腐剂应用到食品工业中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同乳酸菌发酵剂对发酵红肠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乳酸菌发酵对红肠品质的影响,将发酵技术应用于本无发酵工艺的红肠制品中,筛选出能够提高红肠品质的乳酸菌发酵剂。分别将常应用于发酵肉制品的7 种商业乳酸菌发酵剂(木糖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THM-17)、木糖葡萄球菌+清酒乳杆菌+类植物乳杆菌(PRO-MIX5)、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清酒乳杆菌(WBL-45)、木糖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VHI-41)、木糖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SHI-59)、肉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WBX-43)和戊糖片球菌+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乳酸片球菌(VBM-60))及8 种单菌(弯曲乳杆菌、戊糖乳杆菌、清酒乳杆菌-1、戊糖片球菌、木糖葡萄球菌、肉葡萄球菌、清酒乳杆菌-2、植物乳杆菌)以107 CFU/g的接种量接种至腌制后的肉馅中,拌馅灌肠后于35 ℃、80%湿度条件下发酵12 h,取样测定发酵后样品的乳酸菌数和细菌总数,再经干燥、蒸煮、烟熏、烘烤制得成品,测定其感官、pH值、色差、质构、亚硝酸盐、硝酸盐、生物胺及N-亚硝胺含量等指标。结果表明:15 种发酵剂中以木糖葡萄球菌和植物乳杆菌2 种乳酸菌发酵剂应用效果较好,所制得产品pH值分别为5.26和5.04,色泽美观,弹性适中,亚硝酸盐残留量(10.84、10.13 mg/kg)低,可显著抑制N-亚硝胺的形成(N-二甲基亚硝胺含量分别为1.29、2.51 μg/kg),生物胺总量较低。由此说明,木糖葡萄球菌和植物乳杆菌能够显著提高红肠产品的安全品质。  相似文献   

18.
从10 种我国自然发酵制品中分离纯化得到52 株乳酸菌及56 株过氧化氢酶阳性球菌,首先通过菌株耐受性、发酵特性等指标对菌株进行初步筛选,然后利用抑菌特性和风味特性对菌株进行复筛,选择可能改善低盐发酵香肠安全性和风味的优良菌株,最终筛选得到3 株葡萄球菌Z9、L2和R2,以及4 株乳酸菌P6、P12、X和SN1-3。经由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得到的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葡萄球菌菌株Z9、L2为腐生葡萄球菌,R2为肉葡萄球菌;乳酸菌菌株P6、P12均为植物乳杆菌,X为干酪乳杆菌,SN1-3为戊糖片球菌。最后测定菌株的生长特性及产酸能力,研究菌株间的拮抗特性,最终筛选得到戊糖片球菌SN1-3与肉葡萄球菌R2作为制作发酵香肠的复配菌株。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乳酸菌发酵对螺旋藻功效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凝结芽孢杆菌分别对螺旋藻进行发酵处理(发酵条件为37℃,72 h),分析了四种乳酸菌发酵处理后的螺旋藻发酵上清液和发酵固形物醇提液的主要功效成分的含量变化,并对其进行了抗氧化活性测定。研究表明,利用各菌种进行螺旋藻发酵后的上清液中总酚含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植物乳杆菌处理增幅最高可达39.8%;干酪乳杆菌处理上清液中总黄酮含量显著增加(P<0.05),增幅为41.3%;不同菌种发酵固形物醇提液中总酚、藻蓝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其中总酚下降幅度为22.5%~30.1%,藻蓝素为97.5%~99.5%,类胡萝卜素为86.9%~94.5%,然而发酵上清液对DPPH·的清除能力提高了5.6%~6.5%,发酵固形物醇提液对DPPH·的清除能力提高了7.4%~8.3%,表明发酵过程中可能产生了新的抗氧化成分。此外,不同菌种之间发酵上清液和固形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均具有明显差异,表明乳酸菌菌种对于螺旋藻发酵代谢产物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